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前为止发现了30余种视网膜色素变性(RP)的致病相关基因,发病机制研究提示凋亡可能是它们引起光感受器细胞萎缩的共同病理途径。神经营养因子是一类对神经系统的分化、发育,对神经元的存活,轴突再生均有重要作用的细胞因子。它们可能通过调控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的凋亡过程起到神经保护作用,有望成为治疗RP的有效药物。本文对近年来神经营养因子的光感受器保护作用、给药途径、治疗机制、副作用等方面的研究状况进行综述,其中基因工程改造的神经营养因子和基因修饰细胞半透膜埋植系统的研究取得了进展。  相似文献   

2.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是一种由脑组织合成并广泛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的小分子碱性蛋白.研究发现,BDNF对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视网膜感光细胞(RPCs)和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均有保护、营养及抗凋亡作用.视网膜色素变性(RP)是由于RPCs及RPE细胞凋亡引起的视网膜退行性疾病.RP动物模型证实了BDNF的长期给药对于RP的治疗价值.然而BDNF在体内的半衰期较短,且无法跨越血-视网膜屏障由循环系统输送到视网膜,这给BDNF用于RP的治疗带来了挑战.为了使BDNF在眼内可以稳定持续地释放,多种新型给药方式已被尝试,包括基因工程技术、细胞移植技术、高分子材料缓释系统及滴眼液等.本文就BDNF对RP治疗的研究现状及BDNF的新型给药方式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遗传性视网膜色素变性类疾病是人类的主要致盲眼病之一,目前尚无有效阻止病变进展和恢复视网膜功能的治疗方法.此类疾病的最后结果是感光细胞不可逆的凋亡.阻断感光细胞走向凋亡的进程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在大量的体内外实验中发现,很多神经生长因子对遗传性视网膜色素变性类疾病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其中睫状神经营养因子保护感光细胞、延缓感光细胞凋亡的作用颇受关注.本文就近年来睫状神经营养因子对视网膜色素变性疾病中感光细胞的作用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视网膜变性疾病是严重的致盲性眼病,感光细胞的凋亡是其主要表现。细胞因子是机体组织细胞合成和分泌的小分子多肽类因子,参与多种细胞生理功能的调节,减少细胞的凋亡。随着对各种细胞因子,特别是神经营养因子作用机理的不断阐明,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外源性的给予或内源性的诱发其表达,对于变性视网膜光感受器的保护是有积极作用的。本文将近年来用于视网膜变性疾病方面研究的神经营养因子和部分非神经营养因子类细胞因子,包括神经生长因子、睫状神经营养因子、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神经营养因子-3、促红细胞生成素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视网膜色素变性的病理特点是感光细胞和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结构和功能的进行性丧失。神经营养因子对其保护作用越来越受到关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睫状神经营养因子和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可通过直接和间接保护通路影响感光细胞活性。而神经元-胶质细胞共生体系介导的对感光细胞活性的间接保护作用更为重要。胶质细胞介导的神经营养因子治疗相关眼病取得了部分进展,这将为延缓视网膜色素变性病情发展提供一种新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6.
张娴  孙晓东 《眼科新进展》2006,26(7):554-556
细胞凋亡与视网膜变性疾病、视网膜脱离和青光眼等多种眼病中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和神经节细胞等的死亡有密切关系,是视功能丧失的主要原因。神经营养因子通过调控凋亡通路,从而对视网膜细胞产生保护作用。我们综述了视网膜细胞凋亡及其调控以及神经营养因子对凋亡调控的影响在视功能丧失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7.
视网膜感光细胞的药物干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视网膜变性疾病累及感光细胞,以感光细胞的渐进性凋亡以及死亡为结局。对感光细胞进行药物干预是治疗这类疾病的一种方法和途径。多种神经营养因子有保护感光细胞,延缓其凋亡的作用;牛磺酸是一种条件必需氨基酸,在视网膜感光细胞的发育和分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DHA是唯一能减少感光细胞凋亡数目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多种维生素以及一些蛋白质也对感光细胞有保护作用。本就这些物质单独和/或联合干预感光细胞作用研究现状及进展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8.
视网膜色素变性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视网膜色素变性(RP)是常见的遗传性眼病,它具有高度的遗传异质性,但都以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凋亡为最终病理结局,本文在简要介绍与RPP密切相关的视觉传导光电转化和视黄醛再生途径的基础上,详细介绍现已发现的RP致病基因及其产物的结构与功能,分析遗传缺陷使它们的结构与功能发生改变从而导致RP的可能机制,本文不对不同遗传缺陷诱导细胞凋亡的原因和途径进行了归纳总结。综述了了新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9.
视网膜色素变性(retinitis pigmentosa,RP)的治疗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lial cell line-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GDNF)是目前研究中重要的神经营养因子,但其传统给药方式生物利用度相对较低。近年来GDNF安全有效的给药方式成为研究热点,包括经病毒载体或非病毒载体的基因工程法释药技术、经聚合物释放系统释药技术、经细胞移植释药技术、小分子触发器诱导产生GDNF等。本文就GDNF干预RP的给药方式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视网膜变性的治疗问题是眼科界亟待解决的难题。大量实验研究表明多种生长因子和社经营养因子具有促进视网膜神经细胞存活,阻止或延缓凋亡发生,甚至诱导增生等作用。本研究于2000年1月至2001年12月应用海藻酸钠-多聚赖氨酸-海藻酸钠(APA)微囊包衷的表达睫状神经营养因子(CNTF)的细胞移植治疗视网膜光感受器变性,主价其可行性,并观察玻璃体内移植微囊对眼结构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雷祥  李根林 《眼科新进展》2008,28(11):872-875
现有大量研究表明神经营养素家族因子对视网膜神经细胞具有重要的保护作用。在所有家族成员中,神经生长因子能够有效保护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阻断视网膜神经节细胞中神经生长因子与受体p75的结合,可以抑制神经节细胞的凋亡。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可以防止光感受器细胞变性,增强光感受器细胞损伤后的修复。在刺激神经节细胞轴突生长和突触形成方面,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神经营养素-3及神经营养素-4/5均具有显著效应。通过对神经营养素家族因子的研究,了解其作用机制,以期能够应用于视网膜神经细胞变性及损伤性疾病的治疗中。  相似文献   

12.
视网膜色素变性(retinitis pigmentosa,RP)是一种遗传性视网膜病变。炎症、自噬和氧化应激等非遗传生物因素在其发病和进展中也发挥重要作用。氧化性DNA损伤是RP中小胶质细胞激活和光感受器变性的关键调节因子,也是一种内源性抗氧化途径的突变,这些途径包括DNA修复、氧化应激的保护和抗氧化防御相关基因(MUTYH、CERKL和GLO1)的激活。暴露于氧化应激改变了微小RNA和长链非编码RNA的表达。此外,P2X7受体的上调会引起巨噬细胞和小胶质细胞释放促炎细胞因子和活性氧,从而导致RP的神经炎症和神经退行性变。多途径分析表明氧化小胶质细胞激活可能引发神经炎症和变性的恶性循环,表明小胶质细胞可能是RP氧化应激的关键治疗靶点。(国际眼科纵览,2022,46:341-346)  相似文献   

13.
神经营养因子是能够促进神经元存活、生长、分化及维持其功能的多效性肽类因子的总称,可被作为有效的神经保护剂用于治疗多种神经变性类疾病.视网膜色素变性(RP)是以光感受器-视网膜色素上皮复合体损害为主的高度遗传异质性视网膜变性疾病,神经营养因子作为不针对致病基因的RP治疗策略,其疗效已在多种视网膜变性的动物模型中得到证实.以病毒为载体的转基因治疗和细胞包囊技术为神经营养因子提供了有效的给药途径,可使疗效明显提高.对神经营养因子在视网膜中的表达及其调节、受体分布特点、作用通路、疗效及副作用等方面的深入研究为神经营养因子的临床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神经营养因子是能够促进神经元存活、生长、分化及维持其功能的多效性肽类因子的总称,可被作为有效的神经保护剂用于治疗多种神经变性类疾病.视网膜色素变性(RP)是以光感受器-视网膜色素上皮复合体损害为主的高度遗传异质性视网膜变性疾病,神经营养因子作为不针对致病基因的RP治疗策略,其疗效已在多种视网膜变性的动物模型中得到证实.以病毒为载体的转基因治疗和细胞包囊技术为神经营养因子提供了有效的给药途径,可使疗效明显提高.对神经营养因子在视网膜中的表达及其调节、受体分布特点、作用通路、疗效及副作用等方面的深入研究为神经营养因子的临床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目的测定体外培养的人雪旺氏细胞分泌神经营养因子在各时间点的浓度并观察其时间-浓度关系。方法取人雪旺氏细胞进行体外培养,在培养后的第1天、第3天、第7天、第14天、第21天及第28天六个时间点用间接酶联免疫吸咐法测定培养液中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睫状神经营养因子(CNTF)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浓度。结果在人雪旺氏细胞培养后的第1天、第3天、第7天、第14天、第21天及第28天时,在培养液中均可检测到bFGF、CNTF和BDNF的存在。在培养后第21天及第28天时,培养液中三种神经营养因子的浓度都显著增加。bFGF的浓度显示出高于CNTF和BDNF浓度的趋势(P<0.01)。结论培养的雪旺氏细胞能分泌神经营养因子,其浓度随培养时间的推移而升高。  相似文献   

16.
家兔自体雪旺细胞巩膜深层移植的病理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雪旺细胞(Schwann cell,SC)是周围神经系统的主要胶质细胞,近年研究表明SC可产生几种光感受器细胞所必需的神经营养因子如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睫状神经营养因子、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等.  相似文献   

17.
细胞因子对视网膜神经元保护和诱导作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Zheng H  Li GL 《中华眼科杂志》2005,41(9):861-864
近年来细胞因子在视网膜功能重建中的作用已初见端倪。研究发现,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睫状神经营养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及神经营养素4可以防止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变性的发生,增强光感受器细胞损伤后的修复,促进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发育,刺激神经节细胞轴突的再生。同时,晶状体上皮源性生长因子及人羊膜上皮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也对神经节细胞有保护效应。而神经营养素-3在视网膜的作用性质还有待更多的研究。(中华眼科杂志,2005,41:861-864)  相似文献   

18.
P75神经营养受体是最早发现的神经营养因子受体,既往认为其主要作为高亲和力受体的辅助受体间接发挥作用。近年来研究表明,P75神经营养受体在神经系统的发育中有诱导细胞凋亡作用。现阐述其在视网膜神经细胞生长,分化以及逆向运输神经营养因子等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视网膜色素变性(retinitis pigmentosa,RP)也称为色素性视网膜炎。RP是由于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功能逐渐丧失及光感受器进行性凋亡从而导致不可逆的视力损伤的一组遗传性眼病。因其表型和遗传均具有异质性,发病机制复杂,目前尚无单一有效的治疗方法。本文报告近年来RP在诊疗方面的进展。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补肾益精方对先天性视网膜色素变性RCS大鼠感光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将先天性视网膜色素变性模型RCS大鼠24只随机分为补肾益精方组及蒸馏水组,分别给予补肾益精方药液及蒸馏水灌胃,12只健康SD大鼠常规饲养作为正常组。在给药7 d及28 d后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视网膜组织病理学变化,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情况,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视网膜中睫状神经营养因子、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以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表达情况。结果 HE染色切片光学显微镜下正常组SD大鼠视网膜结构清晰,层次分明,各层细胞排列整齐。蒸馏水组大鼠视网膜内核层及外核层均较正常组明显变薄,细胞排列稀疏,可见空泡样改变,感光细胞数减少,且随鼠龄增加减少日益显著。补肾益精方组大鼠视网膜内核层及外核层亦较正常组变薄,但与蒸馏水组相比增厚,感光细胞数较后者增多,细胞排列也较为整齐。给药7 d及28 d时补肾益精方组每个高倍视野感光细胞数分别为140±9和80±9,蒸馏水组分别为113±8和44±6,补肾益精方组较蒸馏水组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TUNEL检测结果显示给药7 d及28 d时补肾益精方组感光细胞凋亡率分别为31.67±5.39%及29.68±4.31%,蒸馏水组分别为50.34±5.21%及44.02±7.17%,补肾益精方组较蒸馏水组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给药7 d及28 d补肾益精方组视网膜睫状神经营养因子表达均较蒸馏水组增加(均为P<0.05),给药7 d时补肾益精方组视网膜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表达较蒸馏水组明显增加(P<0.05),28 d时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给药7 d及28 d两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补肾益精方对RCS大鼠感光细胞凋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补肾益精方促进视网膜分泌神经营养因子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