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小儿臂丛神经阻滞麻醉68例临床体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小儿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方法选择68例ASAⅠ~Ⅱ级小儿上肢手术患者,在肌间沟行臂丛神经阻滞,阻滞成功后注入0.25%罗哌卡因局麻药,用量按0.5~0.6ml/kg给药。68例患儿均采用惠普(HP78352C型)多参数监护仪连续监测ECG、HR、SpO2。结果68例患儿均取得良好阻滞效果,术中患儿患肢松弛,对手术刺激及止血带耐受良好。结论小儿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具有操作简便、阻滞完善、并发症少等优点,且易掌握,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3.
臂丛神经阻滞在小儿上肢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分析、总结我科 2 0 0 0年 1月~ 2 0 0 2年 1月期间所行的小儿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 ,旨在探讨臂丛神经阻滞在小儿上肢手术中应用的合理性与可行性 ,以指导临床麻醉。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我科在 2 0 0 0年 1月~ 2 0 0 2年 1月期间共拟行小儿臂丛神经阻滞 37例 ,其中男 2 4例 ,女 1 3例 ;年龄 2~ 1 2岁 ,体重8~ 31kg ,ASAⅠ~Ⅱ级。手术科类包括 :手疤痕挛缩松解 +植皮术 7例 ,多指畸形多指切除术 5例 ,肱骨骨折内固定术 3例 ,尺骨鹰嘴骨折内固定术 4例 ,手示 /中指断指再植术3例 ,尺、桡骨骨折内固定术 6例 ,手外…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小儿臂丛神经阻滞的可行性。方法:小儿上肢手术50例,术前均肌注阿托品和氯胺酮,随机分为臂丛神经阻滞组(A组)25例及氯胺酮全麻组(B组)25例,术中视患儿反应适量静脉追加氯胺酮或(和)安定,记录血压、心率、SPO2、麻醉剂用量、唤醒时间等参数。结果:A组氯胺酮用量71.4±16.3mg,安定用量2.1±0.7mg,B组氯胺酮用量160.7±41.5mg,安定用量8.4±2.5mg,组间比较统计学上差异显著(P<0.01)。唤醒时间A组:11.1±4.3min,B组:67.2±24.6min,组间比较统计学上差异也极显著(P<0.01)。麻醉效果评级A组显著优于B组(P<0.01),A组优良率达100%,B组优良率68%。结论:小儿上肢手术,在氯胺酮基础麻醉下实施臂丛神经阻滞,具有操作简便、麻醉效果好、全麻性辅助用药少、术后苏醒快等优点,值得推荐。  相似文献   

5.
通过分析、总结我院2002年1月至2006年1月期间281例小儿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效果,探讨臂丛神经阻滞及改良操作方法在小儿上肢手术中应用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我科2002年10月-2005年10月,对68例小儿上肢手术患者采用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胡钦擎 《广州医药》1997,28(2):28-28
为观察小儿基础麻醉加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对1 ̄6岁上肢手术患儿102例在基础麻醉下行臂丛神经阻滞,其中经腋路阻滞71例,经肌间沟阻滞31例,效果满意者96例占94.12%,阻滞不全5例占4.9%,失败1例占0.98%。对小儿上肢手术加用臂丛神经阻滞,取代既往单用全身麻醉,减少术中全醉药物的用量,术毕清醒快,同时便于麻醉管理,且术中术后麻醉合并症少。  相似文献   

8.
9.
丁华 《中外医疗》2011,30(9):92-92
本研究对2006年6月至2010年6月在我院行上肢手术的60例患儿采用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方法,麻醉效果较为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在小儿上肢手术中,臂丛神经阻滞常因不易取得小儿配合或异感表达不清而被迫放弃,最终改为全身麻醉。在临床实践中,我们将常规的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方法进行改良,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总结了连续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用于小儿上肢手术的经验。方法 :分腋路法和改良肌间沟法两种。结果 :以刺破筋膜的落空感为进入神经鞘的标志 ,无寻异感 ,留置套管并固定 ,可连续加药而不需反复穿刺。结论 :大大延长了麻醉时间 ,减少全麻药用量和止血带反应 ,尤其适用于时间较长的上肢手术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观察臂丛神经阻滞复合丙泊酚麻醉在小儿上肢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90例上肢手术惠儿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30例,A组采用氯胺酮静脉全身麻醉,B组采用臂丛神经阻滞复合氯胺酮,C组采用臂丛神经阻滞复合丙泊酚。结果A组患儿手术前后生命体征波动大,苏醒期躁动、谵语明显、苏醒时间长、麻醉风险高;B组患儿术中生命体征较稳定,苏醒时间明显缩短,但苏醒期躁动、谵语仍然常见,麻醉风险仍然较高;C组患儿术中生命体征平稳,术毕快速清醒且苏醒期无躁动、谵语、呕吐等表现,麻醉风险大大降低。结论臂丛神经阻滞复合丙泊酚麻醉用于小儿上肢手术具有对循环、呼吸干扰小,术中生命体征稳定,术毕苏醒快、清醒质量高,降低麻醉风险等优点,是目前小儿上肢手术较为理想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4.
在小儿上肢手术中,臂丛神经阻滞常因不易取得小儿配合或异感表达不清而被迫放弃,最终改为全身麻醉。在临床实践中,我们将常规的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方法进行改良,现报道如下。1资料本组46例,男25例,女21例;年龄4~11岁;均为上肢骨折。手术历时1.5~3h。2方法对不配合的小儿一律行基础麻醉:氯氨酮6mg/kg,肌注。入室后开放静脉,心电、脉氧、血压监测。患者取仰卧位,头偏向对侧,术者右手持注射器,以肌间沟的顶点或其稍下方为进针点,左手中、食指压住肌间沟的顶点,以防药液向上扩散。针体沿着肌间沟走行,并且与皮肤成35°~45°角进针。当针尖刺…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小儿腋路双针法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效果.方法 选择60例ASAⅠ~Ⅱ级小儿上肢手术患者,在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阻滞成功后注入0.25%罗哌卡因局麻药,用量按0.3-0.5ml/kg给药.60例患儿均采用惠普多参数监护仪连续检测ECG、HR、SpO2.结果 60例患儿均取得良好的阻滞效果,术中患儿患肢松弛,对手术刺激及止血带耐受良好.结论 小儿经腋路双针法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具有操作简便、阻滞完善、并发症少等特点,且易掌握,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正>在医院外科门诊患者中,肩关节脱位患者很多。现在一般外科医师都是直接给患者行肩关节复位手术,患者疼痛剧烈,且复位成功率一般。我院近年来开展了臂丛神经阻滞下行肩关节复位手术,取得了百分之百的成功率,患者没有疼痛感,满意度极高,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比分析氯胺酮与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复合氯胺酮基础麻醉分别用于小儿上肢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随机分为氯胺酮组32例,臂丛阻滞组28例,均观察其围麻醉期氯胺酮的用量、术毕睁眼时间、离室时间及心率、血氧饱和度、平均动脉压、在注药前、注药后1min、10min的变化等。结果臂丛阻滞组氯胺酮的用量(40.2±18.0)mg/kg,氯胺酮组(90.5±42.4)mg/kg,而臂丛阻滞组术毕睁眼时间、离室时间完全早于氯胺酮组,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氯胺酮组心率较注药前显著减慢(P〈0.05),平均动脉压显著升高(P〈0.05),血氧饱和度注药后有下降(P〈0.05),臂丛阻滞组注药前后,呼吸循环基本稳定。结论小儿上肢手术应用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复合氯胺酮基础麻醉效果确切、安全性高、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甲磺酸罗哌卡因用于小儿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拟行上肢手术的患儿45例,随机等分为3组,用0.227%甲磺酸罗哌卡因行腋路臂丛神经阻滞,Ⅰ组0.5 ml/kg;Ⅱ组0.75 ml/kg;Ⅲ组1 ml/kg。分别记录手术前和切皮后3min患儿的SBP、DBP和HR及手术时肢体活动、寒战和辅助使用静脉麻醉药的情况。结果:Ⅰ组比Ⅱ、Ⅲ组患儿术中静脉麻醉药用量显著增多(P〈0.05);Ⅰ组切皮时有4例肢体活动,SBP、DBP和HR明显增高,且神经阻滞持续时间显著短于Ⅱ、Ⅲ组(P〈0.05)。Ⅲ组有5例出现寒战反应。结论:0.227%甲磺酸罗哌卡因用于小儿腋路臂丛神经阻滞,0.75ml/kg的剂量能产生较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9.
小儿喙突下臂丛神经阻滞386例崔永武,武利栓,张国顺,高桂英,燕兴梅(内蒙古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我院采用作者改进后的喙突下臂丛神经阻滞法 ̄[1],用于386例小儿上肢手术,取得较好效果。1资料及方法本组男254例,女132例,年龄1.25~14岁,全...  相似文献   

20.
安小凤 《医学理论与实践》2008,21(12):1428-1428
小儿上肢手术传统上常采用氯胺酮复合咪唑安定静脉麻醉方法,对尉术期呼吸循环等方面的管理有较大的困难,如若手术时间较长则常带来一些风险。我科从去年开始,使用罗哌卡因臂丛神经阻滞复合丙泊酚静脉泵注用于小儿上肢骨折内固定、疤痕切除植皮、血管瘤切除等手术,取得满意麻醉效果,现将麻醉处理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