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视神经管及其周围结构的解剖学观测,为经眶视神经管减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成人颅骨标本50个,观察视神经管与筛窦和蝶窦的关系;测量视神经管各壁的长度及视神经管颅口、眶口的垂直径和横径并计算截面积.甲醛溶液固定的成年尸头15个,观察视神经管颅口镰状襞、管内段视神经及眼动脉的关系.结果:视神经管的内侧壁最长,长度为(10.71±2.12)mm;视神经管眶口呈竖椭圆形,截面积为(25.84±5.43)mm2,视神经管颅口呈横椭圆形,截面积为(24.86±4.37)mm2.结论:(1)视神经管减压术应全程打开视神经管内壁;眶口的减压应充分.(2)管内段视神经鞘膜应否切开应根据情况而定,切开应避开视神经的营养血管,以切开鞘的内上壁较安全.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视神经减压术建立显微外科解剖基础.方法在26侧经防腐同定的尸头标本上,进行视神经管和眼动脉及其周边结构的观察和测量.结果视柱前端视神经管外膜与眶上裂硬膜融合变厚,形成凸向眶内的襞,厚度为(1.71±0.37)mm(1.14~2.38 mm).眼动脉有88.5%(23侧)于视神经管颅口底部内侧进入鞘膜,在襞前端内侧穿出入眶.视神经管外下壁与蝶窦外侧壁结合形成视神经-颈内动脉陷窝,长为(7.40±1.44)mm(5.60~10.10 mm).结论(1)视神经减压应在视神经鞘膜内上方切开;(2)眼动脉减压应在视神经鞘膜切开骨性视神经管全长的基础上再向眶内延长1.14~2.38 mm;(3)视神经-颈内动脉陷窝可作为视神经减压的解剖标志.  相似文献   

3.
视神经管内结构的显微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为视神经减压术和进一步探索视神经间接损伤的病理机制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在手术显微镜下对18例(36侧)成人颅底湿标本视神经管进行了解剖观测,测量了管内段视神经的口径、视神经硬膜鞘各壁的厚度、眼动脉与视神经的位置关系以及眼动脉与视神经管下壁的关系。结果 ①从视神经管颅口到眶口硬膜鞘的各壁逐渐增厚;②在视神经管颅口处,61.2%眼动脉位于视神经的内下方,到了眶口处,81.9%眼动脉绕到视神经的外下方;③眼动脉在视神经管内行走于视神经硬膜鞘下壁内。所得数据用SPSSl0.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论视神经间接损伤后,硬膜鞘在眶口处对视神经的束缚作用最强。由于管内段视神经被牢固地定于视神经管内,在外力作用下,管内段视神经能承受位移的潜力有限。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视神经管(OC)的解剖学观察,为视神经管减压术切开部位提供参考。方法成年头颈部标本20例,观察OC的形态及测量相关数据,OC与筛窦和蝶窦的关系,眼动脉的走行等,寻找并确定手术标志。结果 OC的走行是从内上至前外下方向呈倒八字形,左、右侧OC与正中矢状面的夹角分别为(36.54°±1.98°)、(36.52°±1.73°)。OC与筛蝶窦的关系分为蝶旁型、筛旁型和筛蝶型。OC分内侧壁、外侧壁、上壁和下壁,有颅口、眶口。内侧壁最长、最薄;颅口呈横椭圆形,眶口呈竖椭圆形,OC中部横截面近圆形,是视神经管最狭窄的部位。沿OC的眶口向后,可见一条反光带即OC,32侧可见视神经管隆突,8侧未见明显的视神经管隆突。眼动脉在OC内与视神经的关系为:在颅口位于视神经内下方占80%,在管中部均位于视神经正下方,在眶口位于视神经外下方占85%。结论 OC内侧壁最薄,眼动脉穿行在OC内,位于视神经的内下方、正下方、外下方。视神经管减压术切开部位宜选择在内壁与上壁交界处,尤其在接近颅口处,以避免术中损伤眼动脉及颈内动脉。  相似文献   

5.
经颅视神经管减压术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观察及测量视神经管区的有关解剖结构,为经颅视神经管减压术提供解剖学数据.方法:利用显微解剖方法对成人尸体头颅、带硬膜的成人颅底标本各10具、成人颅骨标本10具进行观察及测量.结果:(1)视神经管上壁、下壁、内侧壁、外侧壁的长度分别为(9.89±1.46)mm、(6.45±1.59)mm、(12.03±1.74)mm、(7.85±1.63)mm;颅口及眶口四壁的厚度不同,视神经管中轴与颅正中矢状面的夹角为(38.06±5.36°),与颅冠状面的夹角为(21.13±4.86°).视神经管上壁后部,由硬脑膜反折形成镰状韧带,其宽度(前后径)为(1.98±0.33)mm.(2)视神经管颅口至眉间的距离为(64.18±4.83)mm;视神经管颅口至翼点距离为(52.32±2.83)mm.(3)ACP为视神经管外侧壁,其根宽(11.96±0.58)mm,ACP全长(9.69±0.46)mm.结论:本文所测视神经管及其毗邻结构的相关参数为经颅视神经管减压术提供了解剖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经鼻内镜下鼻眼相关外科手术中避免损伤视神经、眼动脉,减少手术并发症提供解剖学参考依据。方法:在手术显微镜及鼻内镜下对20(男12、女8)具成年尸头的视神经管进行临床应用解剖学研究。结果:视神经管内侧壁与鼻窦的毗邻类型有5种。视神经管长为(11.74±1.80)mm,内侧壁中点厚度(0.67±0.32)mm,视神经管颅口间距为(15.39±2.04)mm,视神经眶口间距为(23.85±2.31)mm。结论:掌握视神经管、眼动脉的形态、变异类型及毗邻结构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视神经损伤是头部外伤的严重并发症,其发生率占头部外伤的0.5%~5%[1].由于解剖结构的特征,视神经损伤主要发生在视神经管内段.目前,早期应用大剂量皮质激素和视神经管减压术仍是治疗外伤性视神经损伤的主要手段.临床上,视神经管减压术的入路方式较多,本文对视神经管减压术的术式及解剖学基础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视神经管显微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 为视神经管减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利用解剖学方法对 10 0个颅骨和 6 7个尸头视神经管口及四壁的结构与毗邻进行了观察和测量。结果 视神经管由蝶骨小翼两根与喋骨体构成 ,管自后内向前外斜行 ,分内、外、上、下四壁和颅、眶两口。其上壁、下壁、内侧壁、外侧壁的长度分别为 10 70±0 2 3mm ,6 2 5± 0 18mm ,9 6 7± 0 18mm ,7 91± 0 17mm。内侧壁向筛窦、蝶窦内突入形成视神经管隆凸。视神经在颅口处有硬脑膜压迹 ,视神经腹侧有眼动脉形成的压迹。结论 视神经管隆凸可作为确定视神经管位置的解剖标志。视神经管下壁和内侧壁与视神经、眼动脉、颈内动脉等结构毗邻 ,切除管壁时应注意保护邻近结构。  相似文献   

9.
视神经管的显微外科解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为视神经减压术和进一步探索视神经间接损伤的病理机制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 :对 30个成人尸头的 6 0侧视神经管标本在手术显微镜下进行解剖观测。测量了视神经管的口径 ,管壁的厚度和长度。观察了视神经管的走行特点 ,计算了视神经管横截面积。结果 :视神经管内壁中部是视神经管管壁最薄之处 ,厚度为 (0 .48± 0 .36 )mm ;视神经管最狭窄的部位是中部 ,横截面积为 (17.47± 3 .97)mm2 ;视神经管中轴与颅正中矢状面的夹角为 37.46°± 4.6 6° ,与颅冠状面的夹角为 2 1.0 0°± 3 .46°。结论 :视神经间接损伤后 ,视神经管在管中部对视神经的束缚作用可能最强 ,视神经减压术开放管的中部可能最为重要。视神经管走行的特点是视神经间接损伤常合并于颞额部钝挫伤的解剖学基础。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视神经和视交叉在冠状断面上的解剖特征与MRI表现,为相关疾病的影像诊断和外科手术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选取15例成人尸头标本,以冷冻切片法切制成连续冠状断层标本;应用3.0TMRI扫描仪,获取10例志愿者头部的sE序列T1WI和T2WI图像;在上述断层标本和MRI图像上,观察分析冠状断面上视神经的形态、位置和毗邻关系。结果:视神经眶内段居于眶中心偏内上方,断面呈圆形,其周围有视神经鞘包绕,蛛网膜下隙清晰可见,眼动脉位于其上方;视神经管内段居于眶内上方,断面呈水平卵圆形,周围可见视神经鞘,蛛网膜下隙不明显,眼动脉位于其下方;视交叉冠状断面呈“一”字型,分隔上方的视隐窝和后下方的漏斗隐窝,其上方有大脑前动脉A1段,下方为灰结节和垂体柄。结论:冠状断面町以清楚显示视神经、视交叉的形态特点与毗邻关系。  相似文献   

11.
张宝冬  向宇燕  吕运成 《解剖学研究》2012,34(6):452-454,457
目的 通过对视神经管及其毗邻结构的研究,为临床视神经管减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结构完整的成人头颈部标本12例,经红色乳胶灌注、10%的福尔马林固定,观察和测量如下指标:①观察视神经管的形态;②视神经管隆突的类型;③视神经管颅口、眶口及管中部的横径、纵径及横截面;④测量视神经管上、下、内、外侧壁的厚度;⑤视神经管内侧壁毗邻关系;⑥视神经管内眼动脉与视神经的位置关系.结果 视神经管由两口(颅口、眶口)和四壁(上壁、下壁、内侧壁、外侧壁)组成,其横截面积在眶口最大,管中部最窄;视神经管的内侧壁最薄,内侧壁的毗邻结构主要有3种类型:①前为同侧后筛窦、后为同侧蝶窦;②全为同侧蝶窦;③全为同侧后筛窦,眼动脉在视神经管的颅口、眶口分别以视神经的内下方和外上方多见.结论 本研究结果为经鼻内镜视神经管减压术提供了解剖学参数;当打开视神经管骨壁,鞘膜的切开选择内侧壁稍上方.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手术显微镜下解剖面神经在腮腺良性肿瘤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06年1月~2009年6月48例腮腺良性肿瘤手术,在手术显微镜下解剖面神经行腮腺良性肿瘤切除术。结果:48例腮腺良性肿瘤术后4例(8.3%)出现暂时性面瘫,经药物治疗均于1个月内恢复,无永久性面瘫,随访0.5~3年,无一例复发。结论:手术显微镜下解剖面神经行腮腺良性肿瘤切除术,有助于减少术中面神经损伤的概率,减少术后面瘫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为内镜下行经鼻蝶入路视神经管减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选用12例成人尸颅标本,模拟内镜下经鼻蝶入路,观察视神经管及其周围结构。磨除视神经管,暴露并打开管内视神经鞘膜,观察鞘膜内视神经及眼动脉。 结果 视神经隆突是蝶窦内相对恒定的解剖标志,通过它可以确定视神经管眶口;眼动脉多走行于视神经的腹内侧,切开视神经鞘膜时应在外上壁进行。 结论 视神经隆突是重要的解剖标志;应在外上壁切开视神经鞘膜。  相似文献   

14.
目的:HTSS为内耳道手术定位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对400块颞骨的内耳道及其有关结构进行解剖观察和测量。结果:内耳道与岩大神经管裂孔、弓状隆起等结构有较恒定的位置关系。内耳道底投影点至岩大神经管裂孔的距离,在左右两侧分别为8.85mm、7.95mm;至弓状隆起最高点的距离在左侧为7.89mm,右侧为8.50mm,内耳道上壁长左侧为8.41mm,右侧为8.61mm。结论:岩大神经管裂孔、弓状隆起等颞骨岩部结构是定位内耳道的重要标志。内耳道手术应避免损伤上半规管、耳蜗等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