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探讨老年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与非硬化老年人危险因素的关系以及各年龄段颈动脉硬化检出率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检测颅外段颈动脉、椎动脉,并与多项相关的影响因素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颈动脉粥样硬化者随年龄增长病变检出率呈递增趋势,各年龄段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项相关影响因素中,硬化患者年龄、高血压、糖尿病、脑梗死、冠心病、高脂血症、痛风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非硬化患者(P<0.01或<0.05),腔隙性脑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发生率虽略高于非硬化患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硬化患者的总胆固醇、三酰甘油、载脂蛋白B、低密度脂蛋白、载脂蛋白A/载脂蛋白B均高于非硬化组,而高密度脂蛋白、载脂蛋白Al低于非硬化组(P<0.01或<0.05).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多种因素关系密切,对于预防、诊断及治疗心脑血管病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吸烟对高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吸烟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通过多普勒超声检查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观察68例轻、中度高血压患者吸烟程度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互关系。结果吸烟持续时间及吸烟数量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指数相关(P<0·05)。结论吸烟的持续时间及数量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及粥样硬化指数相关,吸烟可能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脑心通胶囊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治疗作用。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20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00例)和对照组(100例)。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步长脑心通胶囊4粒口服,3次/d;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片100mg口服,1次/d,治疗期为6个月。两组均随访1年,通过对颈动脉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来观察治疗前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变化。结果治疗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最大厚度(Tmax)、横切面最大面积(Smax),斑块个数、斑块体积、斑块积分等方面比较,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患者的心脑血管事件少于对照组。结论脑心通胶囊能有效地干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发展,并减少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脉压对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以我院148例门诊高血压患者为对象,根据脉压差的大小分为ABC三组,A组﹤40mmHg11例;40mmHg≤B组≤60mmHg61例;C组﹥60mmHg76例,对三组所有患者进行颈动脉彩超检查。结果 A组出现斑块2例,B组出现斑块19例,C组出现斑块46例,A组斑块出现率低,C组斑块出现率高。结论脉压差增大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有关,脉压越大,颈动脉斑块发生率越高,大动脉损伤越严重。  相似文献   

5.
夏杰  辛华秀 《中国保健》2005,13(24):54-54
目的为了了解老年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及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62例年龄在60~85岁的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与结论显示颈动脉内膜-中膜增厚和斑块的发生率分别是66%和53%.颈动脉粥样硬化与临床诊断的冠心病、高血压病、糖尿病均相关,但各组之间无显著性相关,而随年龄的增加,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检出率明显增高(P<0.05),也趋于加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颈动脉硬化和脑梗死再次复发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的初犯脑梗塞的患者,出院后随访1-2年,再次复发脑梗塞的52例为实验组,无复发的78例为对照组,研究两组患者之间颈动脉硬化的差别。结果无狭窄、轻度狭窄的复发例数分别和中度、重度狭窄比较有统计学差别(P<0.05);无狭窄和轻度狭窄复发例数无差别,中度和重度之间有差别。软斑块发生脑梗塞的复发率最高,和无斑块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别(P<0.05)。结论中度、重度颈动脉硬化以及软性斑块的患者,复发脑梗塞的几率最高,需要早期防护。  相似文献   

7.
《医药与保健》2011,(11):19-19
张女士最近偶有眼前发黑的症状,起初她并没有重视,以为是更年期症状。后来听朋友说这一症状很可能是颈动脉硬化,建议她到医院做进一步检查。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关系。方法:对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或脑梗塞病史81例为观察组。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测量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值。另取有头晕或胸闷等症状,但不符合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或脑梗塞诊断标准的来院检查IMT值患者32例做为对照组。结果:观察组颈动脉IMT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颈动脉IMT值可以反映心脑血管疾病病程的进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与脑梗塞的相关性。方法随机抽取124例脑梗塞患者作为观察组,对颈动脉进行形态分析;随机抽取124例非脑血管病患者作为对照进行对比观察。结果脑梗塞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阳性率为97.0%,对照组阳性率为21.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塞密切相关,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对脑梗塞的预防和治疗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脂与颈动脉斑块的影响。方法将2015年10月—2016年10月进行治疗的54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7例,对照组应用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瑞舒伐他汀治疗,比较两组用药前后的血脂水平及颈动脉斑块情况,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观察组用药后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总胆固醇与高密度脂蛋白均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用药后斑块个数(2.31±1.08)个、厚度(1.12±0.38)mm与硬化率(74.07%)均优于对照组的(2.58±1.16)个、(1.43±0.42)mm与40.74%,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应用瑞舒伐他汀可有效改善血脂水平及斑块情况,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超声在检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应用研究。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5月--2010年3月接收住院的60例糖尿病患者与60例非糖尿病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观察对象,分别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对所有的患者实行双侧颈动脉超声检查,和血液生化指标检查。观察两组患者的颈动脉IMT值和血流频谱测值。结果60例观察组中糖尿病患者的颈动脉IMT值明显增加了,而且两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的发生率分别是:对照组5%,观察组70%,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超声检查的方式对检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有利于糖尿病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早期治疗,提高其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12.
北京地区部分军队老年人群中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现况调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北京地区部分军队老年人群中颈动脉粥样硬化(CAS)的患病率及可能的危险因素。方法从北京地区21个部队干休所60岁以上8202名老年人中随机分层抽样820人,填写调查表,进行颈动脉超声多普勒检查,并对13项与CAS患病有关的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CAS的现患率为44.0%,60~69岁、70~79岁、80岁以上分别为30.4%、51.8%、65.2% (P<0.05),CAS主要危险因素为年龄、性别、吸烟、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结论北京地区部队老年人CAS的现患率随年龄增高,年龄、性别、吸烟、肥胖、高血压、糖尿病是CAS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职业因素对钢铁工人颈动脉粥样硬化(CAS)的影响。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取2017年2-6月经超声检查诊断为CAS的1 033名工人为病例组,选择同期体检的1 033名正常工人为对照组。收集工人基本情况、饮食情况、行为生活方式、血生化指标和职业史等。利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职业有害因素对CAS的影响,利用环境风险评分(ERS)评估多种职业有害因素对CAS的联合作用。结果 高温、噪声、职业紧张、夜班天数增加罹患CAS的风险;随着高温、噪声、累积暴露量、职业紧张程度和夜班天数的增加,CAS的发生风险成上升趋势(趋势检验:χ2=37.53,P<0.01; χ2=16.98,P<0.01; χ2=13.93,P<0.01; χ2=5.59,P<0.05);与P20组比,调整协变量后,P40P60P80P100组发生颈动脉危险分别为高温1.61(1.19~2.18)、1.69(1.25~2.30)、1.84(1.36~2.49)、2.43(1.77~3.34);噪声1.70(1.15~2.52)、1.68(1.20~2.35)、1.80(1.34~2.42)、2.23(1.53~3.26);职业紧张1.39(1.04~1.86)、1.41(1.06~1.89)、1.45(1.09~1.95)、1.48(1.10~1.98);夜班天数1.58(1.08~2.33)、1.66(1.12~2.47)、1.55(1.04~2.31)、1.76(1.17 ~2.64)。环境风险评分结果显示,随着ERS评分增加,患颈动脉硬化的风险增加(趋势检验χ2=51.61,P<0.01);RCS结果显示,钢铁工人ERS与CAS之间存在相关性(P<0.01),且呈线性关系(非线性检验P>0.05)。结论 高温、噪声、职业紧张、夜班天数与CAS发生有关;ERS与钢铁工人CAS之间存在线性剂量-反应关系。  相似文献   

14.
男性吸烟状况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剂量一反应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男性中老年人吸烟状况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剂量-反应关系.方法 从<广州生物库队列研究--心血管疾病亚队列>中随机抽取959名≥50岁相对健康的男性中老年人的个人资料与病史、体格检查(包括检测空腹血糖、血脂和血压)及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测量颈总动脉中-内膜厚度(IMT)及斑块形成.结果 (1)不吸烟者占39.1%、已戒烟者为25.7%和现在吸烟者为35.2%.受检者的平均颈动脉中-内膜厚度为0.78(95%CI:0.77~0.79)mm.其中18.4%受检者单侧或双侧颈动脉中-内膜厚度≥1.0 mm,34.1%的受检者检出颈动脉斑块.(2)在调整年龄、教育、体力活动、体重指数、空腹血糖、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SBP和DBP等混杂因素后,现在吸烟者较从不吸烟者,颈动脉内膜增厚和斑块形成的危险明显增加(OR=1.82,95%CI:1.30~2.55和OR=1.95,95%CI:1.38~2.75,P值均<0.001);颈动脉IMT和斑块形成的危险随每日吸烟量(支/日)、吸烟时间(年)和吸烟总量(包·年)的增加而明显增加(趋势检验P值均≤0.01).结论 广州市中老年男性人群中吸烟显著增加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且存在明显的剂量-反应关系.  相似文献   

15.
社区中老年人群代谢综合征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代谢综合征(MS)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初步了解不同诊断标准的预测效果.方法 于2008年对北京市两组中老年社区人群进行横断面调查,纳入分析者共1266人(男性598人,女性668人),年龄45~69岁.分别采用国际糖尿病联盟(IDF)、美国国家胆固醇教育计划成年人治疗组报告Ⅲ修订版(ATPⅢ修订版)和2007年公布的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指南")标准诊断MS.结果 IDF、ATPⅢ修订版和"指南"定义的MS患病率分别为39.0%、43.3%和30.9%.三种标准两两之间一致性测量Kappa系数分别为0.911、0.719和0.730.调整了年龄、性别、LDL-C、吸烟、饮酒后,三种定义的MS组CCA-IMT均显著高于非MS组(P<0.001).调整上述变量后,三种定义的MS均显著增加颈动脉内中膜斑块检出的危险性,OR值分别为1.499(95%CI:1.157~1.942)、1.696(95%CI:1.314~2.189)、1.763(95%CO:1.344~2.312).结论 三种标准定义的MS在吸烟、LDL-C等传统心血管病危险因素以外仍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有独立预测作用,不同标准定义的MS与斑块检出风险关联强度可能存在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中国自然人群高血压类型及高血压病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联。方法 2002年9月对北京石景山区43~73岁农村居民1198人进行心血管病随访和危险因素横断面调查及颈动脉超声检查。根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将人群分为理想血压、正常血压、正常高限血压、1期高血压、2期高血压和3期高血压6组。结果 (1)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IMT):随着血压水平的升高或高血压病程的延长,IMT呈现明显上升趋势。调整年龄、体重指数、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糖和是否吸烟,收缩压、舒张压与IMT的回归系数在0.001左右,病程时间与IMT的回归系数为0.002(P<0.01)。调整血压,病程时间与IMT之间的关联失去统计学意义。(2)斑块:检出率随着血压水平升高,或病程时间的延长而增加。调整年龄,与理想血压组相比,2期高血压组男性检出斑块的危险是3.0(95%CI:1.1~8.5),3期高血压女性是7.0(95%CI:2.7~18.3);与无高血压病史者相比,病程在6年以上的男性OR值为2.4(95%CI:1.4~4.2),女性为2.7(95%CI:1.7~4.1)。调整血压类型,6年以上病程的女性OR值为2.1(95%CI:1.1~3.8),其他组均失去统计学意义。结论 高血压是自然人群罹患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维持良好的血压状态可能会对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肺炎衣原体感染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相关性,以寻找有效治疗方法,认清高血压患者肺炎衣原体感染对颈动脉粥样硬化影响性,从而做好预防治疗措施,提高颈动脉粥样硬化临床诊治水平。方法选取2010年4月-2013年4月55例高血压肺炎衣原体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作为观察组,另外选取同时期高血压非肺炎衣原体感染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在炎症指标、血脂水平等方面和颈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结果对照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多发斑块、硬斑、软斑、混合斑的发生率分别为10.91%、9.09%、10.91%、5.45%,观察组分别为25.45%、20%、27.27%、21.8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血清总胆固醇、血清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炎症指标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肿瘤坏死因子-α、白介素-1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炎衣原体感染参与了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8.
围绝经期妇女颈动脉病变与血脂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围绝经期妇女颈动脉粥样硬化及内中膜厚度与血脂水平的关系。方法随机选取进行健康体检的围绝经期妇女412名,依据其血脂检测结果分为血脂异常组199名,血脂正常组213名,利用二维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仪检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并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情况。分析血压、体重指数与血脂水平的关系。结果围绝经期妇女中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率达41.74%,粥样斑块形成率达31.79%。血脂异常组中受检者的血压、体重指数、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以及粥样斑块的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在血脂异常组中,以高甘油三酯血症致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最高,与其他类型血脂异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及内中膜增厚在围绝经期妇女中有较高的发生率,尤其在有血脂异常的妇女中发生率更高。对围绝经期妇女应加强健康教育,定期进行健康检查,特别是血脂检测及颈动脉超声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异常,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预防心脑血管病的发生,提高妇女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幽门螺杆菌感染人群的血清甲胎蛋白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 对符合条件的68名中老年幽门螺杆菌感染体检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根据超声结果分成颈动脉粥样硬化组46例,及正常组22例,并根据实验室资料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颈动脉粥样硬化组,平均年龄(56.57±6.09)岁,高于正常组的(53.00±3.56)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粥样硬化组甲胎蛋白水平为(3.94±2.16)μg/L,正常组甲胎蛋白水平为(2.79±1.86)μg/L,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以年龄为协变量的协方差分析,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组和正常组的甲胎蛋白水平进行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当幽门螺杆菌感染人群发展至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阶段,其血清甲胎蛋白会明显升高,具有临床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代谢综合征(MS)患者血清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和可溶性P-选择素(SP-S)与颈动脉粥样硬化(CA)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 入选103例MS患者和44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MS患者中具有3项MS诊断条件者为低危组(51例),具有≥4项MS诊断条件者为高危组(52例).所有入选者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测定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和斑块,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Ox-LDL、SP-S,并进行Pearson直线相关和二分类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低危组和高危组Ox-LDL、SP-S、颈动脉IMT明显高于对照组[(36.42±7.17) μg/L和(54.44±8.10)μg/L)比(30.08±7.15) μg/L、(71.46±12.52)μg/L和(89.33±20.28)μg/L比(49.95±12.49) μg/L、(0.86±0.11) mm和(1.00±0.10) mm比(0.69±0.11)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危组和低危组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55.8%(29/52)和45.1%(23/51)比15.9%(7/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earson直线相关分析结果显示,Ox-LDL与SP-S呈明显正相关(P<0.01).结论 随着MS诊断条件的增加,血清Ox-LDL和SP-S升高,颈动脉IMT增厚,斑块发生率升高.血清Ox-LDL与SP-S呈明显正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