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调查上海部分社区医院住院老年脑梗死患者二级预防中阿司匹林的应用现况,探讨阿司匹林应用不恰当的原因,并分析其对预防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效果.方法 采用现况调查方法 ,将上海10家社区医院的223例脑梗死患者分为正规服用阿司匹林组(n=98)与未正规服用阿司匹林组(n=125),分析从脑梗死初发到调查时应用阿司匹林的情况及其与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相关性.结果 未正规服用阿司匹林组有51例(40.80%)患者因出现可能阿司匹林不良反应停药或减量,就总调查人数而言,不良反应发生率占总调查人数的22.87%,42例(33.60%)从未被建议使用阿司匹林或只单用活血化淤类中药;未正规服用阿司匹林组中62例(49.60%)再发缺血性脑卒中,正规服用阿司匹林组中30例(30.61%)再发缺血性脑卒中,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合并糖尿病的脑梗死患者复发率(38.04%)与未合并者复发率(25.19%)比较,差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糖尿病为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OR=1.876, 95%可信区间为1.056~3.331).结论 上海部分社区医院存在阿司匹林应用不足的状况;老年脑梗死幸存者服用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可以减少缺血性脑卒中复发.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脑梗死二级预防中阿司匹林的应用现状,探讨阿司匹林应用不当的原因及脑梗死复发情况。方法:本研究为现况调查,研究对象为广饶县2家二级医院诊断为脑梗死的住院患者,324例脑梗死患者分为规范应用阿司匹林组(n=121)与未规范应用组(n=203),分析从脑梗死初发到调查时应用阿司匹林的情况及其脑梗死复发情况。结果:未规范服用阿司匹林组出现阿司匹林不良反应停药或减量的有43例患者(21.18%)。患者从未被建议使用阿司匹林或只单用活血化淤类中药22例(10.84%)。因临床医师建议剂量不足或患者自行减量12例。存在禁忌症9例。其他原因4例。324例脑梗死患者中112例(34.57%)复发。规范服用阿司匹林组中18例(14.88%)复发,未规范服用阿司匹林组中94例(46.31%)复发。未规范服用阿司匹林组脑梗死复发率明显高于规范服用阿司匹林组(χ2=33.11,P0.005)。结论:脑梗死二级预防中阿司匹林应用不足,未规范服用阿司匹林其脑梗死复发率高于规范服用阿司匹林组。  相似文献   

3.
200例缺血性脑卒中门诊患者二级预防的现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目前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二级预防的现况.方法 对200名脑卒中门诊患者的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心房纤颤等高危因素的知晓情况、服药情况及控制情况进行询问和检查.着重了解抗血栓药,特别是阿司匹林的服用情况和未服原因.结果 规律服用阿司匹林者占被调查者的28.5%,高血压的控制率仅为43.3%,有10%的被调查者从未检测过血糖;被调查患者的戒烟率为27.3%;戒酒率为39.7%.结论 目前我国脑卒中患者二级预防的现状不容乐观.  相似文献   

4.
祁鸣 《中国医疗前沿》2011,(2):94-94,25
目的了解社区脑卒中后患者二级预防中阿司匹林的使用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研究对象为既往诊断明确的脑卒中患者,在社区医院住院及家庭病床的患者,通过问卷调查其近2周内的阿司匹林使用情况及相关的影响因素。结果 166例中,106例服用阿司匹林治疗,占63.9%,其中28例服用阿司匹林的剂量小于50mg/d占26.4%;60例因各种原因未服用阿司匹林,占36.1%。讨论经过调查初步得出社区脑梗死幸存者规范服用阿斯匹林药物比例较少,剂量不足,应引起患者及社区医生的重视。  相似文献   

5.
目的 调查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中抗栓药物的应用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 获取225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一般资料、是否应用抗栓药物及其种类;在患者出院后1 a进行电话随访,了解患者抗栓药物用药情况、随诊方式和功能结局.结果 212例患者有抗栓药物应用指征,其中未用抗栓药物的11例(5.2%).201例应用抗栓药物的患者中:应用阿司匹林的占95.0%;完成出院1 a时电话随访者176例,其中67.0%的患者依从性良好.应用非阿司匹林药物者依从性较差(OR=0.149,95%CI为0.029~0.764).卒中门诊随访(OR=2.449,95%CI为1.174~5.109)、较好的功能预后(修订的Rankin评分<2)(OR=1.939,95%CI为1.024~3.670)可促进患者对抗栓药物的依从.结论 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中抗栓治疗尚不令人满意,值得进一步重视.  相似文献   

6.
目的调查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中抗栓药物的应用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获取225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一般资料、是否应用抗栓药物及其种类;在患者出院后1 a进行电话随访,了解患者抗栓药物用药情况、随诊方式和功能结局。结果212例患者有抗栓药物应用指征,其中未用抗栓药物的11例(5.2%)。201例应用抗栓药物的患者中:应用阿司匹林的占95.0%;完成出院1 a时电话随访者176例,其中67.0%的患者依从性良好。应用非阿司匹林药物者依从性较差(OR=0.149,95%CI为0.029~0.764)。卒中门诊随访(OR=2.449,95%CI为1.174~5.109)、较好的功能预后(修订的Rankin评分<2)(OR=1.939,95%CI为1.024~3.670)可促进患者对抗栓药物的依从。结论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中抗栓治疗尚不令人满意,值得进一步重视。  相似文献   

7.
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组临床症候群,主要表现为脑梗死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具有较高的发病率、致残率和病死率,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由于该病具有较高的复发率,而且复发后的致残率和病死率更高。因此预防患者缺血性脑卒中的复发尤为重要。随着对缺血性脑卒中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在有脑出血史缺血性脑卒中(IS)患者复发中的预防效果,并观察其安全性。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2015年10月于漯河市郾城区人民医院收治的43例有脑出血史IS患者,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43例无脑出血史IS患者作为对照组,两组均接受基础治疗和阿司匹林治疗。比较两组1 a后IS复发率、脑出血发生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IS复发率为6.98%(3/43)、脑出血发生率为4.65%(2/43)与对照组的2.33%(1/43)、2.33%(1/43)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1.64%)与对照组(6.98%)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初发IS患者相比,对有脑出血史IS患者应用阿司匹林,不会增加IS及脑出血发生风险,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龙海地区首次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二级预防现状。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3年7月期间入住本院神经内科病房的386例首次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全部经CT/MRI检查证实,出院后告知患者二级预防的相关知识,在第3、6个月时门诊、电话或上门随访患者的二级预防状况并进行宣教。结果:第3、6个月随访人数分别为370例、348例,抗血小板治疗比例为91.4%、85.6%;降压药物治疗比例为92.6%、89.7%;降血糖药物治疗比例为86.2%、81.4%;他汀类药物治疗比例为80.3%、61.8%;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下降趋势,他汀类药物较明显。结论:龙海地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对二级预防有一定的认识,但仍需医生进一步加强宣教,以提高患者用药的依从性及规范化,改良生活方式,降低缺血性脑卒中的复发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对缺血性脑卒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纳入2015年1月至2016年5月在重庆市陆军特色医学中心体检中心的老年人群,入组时纳入2 381人,随访丢失263人,5年随访结束时共2 118人被纳入基线分析,平均年龄71.7岁,51.1%是男性。根据阿司匹林的服用情况进行分组,其中阿司匹林组被定义为根据处方记录入组时服用阿司匹林者,非阿司匹林组被定义为入组后观察期间未服用阿司匹林者。研究中观察的主要结果为缺血性脑卒中,包括缺血性脑梗死和短暂性脑缺血(TIA);次要结果为心绞痛、心肌梗死、心血管死亡和全因死亡。安全性结果包括胃肠道出血、颅内出血和其他部位的出血,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估计阿司匹林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结果阿司匹林组共1 015人,非阿司匹林组1 103人。5年随访结束时,阿司匹林组381人、非阿司匹林组491人发生缺血性脑卒中。主要结果和次要结果(心绞痛、心肌梗死)在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心血管死亡与全因死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阿司匹林组胃肠道出血(4.2% VS 2.4%)和胃肠道不良反应(16.1% VS 8.3%)高于非阿司匹林组(P < 0.05)。阿司匹林组与非阿司匹林组比较,服用阿司匹林 < 13个月、13~24个月、25~36个月和37~48个月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显著降低(P < 0.05),而服用阿司匹林49~60个月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长期服用阿司匹林降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有效性逐渐降低,并增加胃肠道出血的风险。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分别在上海地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三级医院就诊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危险因素分布特点.方法 在上海地区1所三级教学医院(三级医院组)和7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设立脑卒中二级预防门诊,收集连续就诊的资料完整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 770例,记录其人口学资料、血管性危险因素及不良生活方式,分析各个危险因素的百分比、危险因素的累积数目及危险因素组合.结果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疾病和脑卒中患者的构成比均显著高于三级医院组(P值均<0.01),而血脂异常、吸烟、饮酒、缺乏锻炼患者的构成比则显著降低(P值均<0.01).三级医院组患者中伴有多个危险因素的构成比显著高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P<0.01),高血压伴糖尿病患者的比例显著降低(P<0.01).结论 在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的工作中,要加强危险因素的筛查,对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的患者需要给予积极的危险因素有效药物控制,而对在三级医院就诊的患者则应重视生活方式的干预.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证实阿司匹林抵抗的存在,观察多个因素和阿司匹林抵抗之间的关系.方法 103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入院2天内完成首次静脉血采集,之后除接受同等治疗外,所有患者服阿司匹林100 mg,连服10天,服用最后一剂后24 h内完成第2次采集.检测最大血小板聚集率.结果 阿司匹林抵抗(AR)存在,血小板聚集试验结果AR发生率为8.73%,阿司匹林半敏感(ASR)者为26.21%,阿司匹林敏感(AS)为64%.在AR或ASR患者中血小板聚集与糖尿病、高血压,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高脂血症等因素无关.结论 AR在脑梗死患者中确实存在.若有AR存在,应及时换用其它安全有效的抗血小板制剂长期服用,预测AR及抗血小板治疗个体化,将是未来抗血小板治疗的方向.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和分析阿司匹林在有脑出血(CH)史缺血性脑卒中(IS)复发患者中的预防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100例具有 CH 史的 IS 患者作为观察组,选取100例无 CH 史的 IS 患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均在常规疗法的基础上给予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周、治疗后1个月、治疗后6个月的血脂指标、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从治疗后1周开始,两组患者的各项血脂指标均较治疗前有了显著的改善,而两组患者各项血脂指标的组间差异、疗效构成和临床有效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并发症的总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但两组患者各项并发症的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具有 CH 病史的 IS 患者应用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其临床疗效与在初发 IS 患者中应用时基本等同,而且不会显著增加 IS 和 CH 的复发率,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提高卒中患者对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是预防卒中再发的关键。通过对社区缺血性卒中幸存者所患高血压知晓情况的调查,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探索卒中二级预防的有效途径。方法在南京市2个社区抽样调查缺血性卒中幸存者,通过问卷调查和血压测量方式确定其高血压知晓情况,并对知晓影响因素作回归分析。结果在完成调查的254例缺血性卒中幸存者中,172例患有高血压,其中132例对其患有高血压病知晓。患者教育程度、病情、脑卒中家族史以及健康教育因素与高血压知晓相关。结论脑卒中患者高血压知晓率较低,提示健康教育在卒中二级预防中起重要作用,需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阿司匹林(ASP)对康复期脑梗死病人缺血性卒中再发的预防作用。方法对已患过脑梗死的病人132例,随机分为2组,一组为ASP治疗组,给予ASP75—100mg/d进行缺血性卒中再发的预防性治疗;另一组未曾服用ASP作为对照组,将两组的复发率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进行比较,分析脑梗死康复期病人缺血性卒中再发与ASP的关系。结果ASP组脑梗死复发率低于对照组,两者差异有显著性,其ADh亦较对照组好。结论ASP可减少脑梗死康复期病人的缺血性卒中再复发率,提高康复期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作为脑梗死的二级预防用药有较大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于2005年与2008年先后两次在上海市某社区进行以居委为单位的整群抽样,应用老年抑郁量表、一般情况表对2005年入选的1731名、2008年人选的2315名60~89岁居民进行评定,分别检出有抑郁症状者297(17.2%)及374人(16.2%)。可能的5个相关因素有家庭关系、业余爱好、生活能力、家庭开支、患慢性病。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脑梗死患者发生阿司匹林抵抗(AR)的影响因素。 方法 将 107 例住院脑梗死患者,根据血小板聚集能力(入院后阿司匹林 200mg/d 顿服给药,10d 后测定血小板聚集率)分为 AR 组 27 例和非 AR 组 80 例,并分析年龄、性别、吸烟史、高血压 病、LDL、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尿酸、血糖和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等对脑梗死患者发生 AR 的影响。 结果 AR 发生率为 25.2%。 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ox-LDL 水平是脑梗死患者发生 AR 的危险因素 (OR=1.009,95%CI:1.002~1.016,P=0.012)。 结论 ox-LDL 水平越高,脑梗死患者发生 AR 的风险越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