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内经》曰 :“久风入中则为肠风飧泄”。飧泄即风泄 ,故有肠鸣飧泄之称 ,其特点是泻而伴有肠鸣 ,中医认为腹中雷鸣是风行地中之象。久泻者加风药升清以化浊 ,常能收佳效。故治泻不问多久 ,在治疗的相应方中加入风药 ,是很切合泄泻之病机的。考泄泻之发病 ,在外多与风、寒、暑、湿有关 ,在内多与肝脾失调有关。按风药可祛风、胜湿、散寒、疏肝、升清、开郁泄热及化暑等多种功用 ,笔者临床宗前人之说 ,结合自己的体验 ,常用风药治疗多种泄泻 ,收效满意。其代表方 ,如已故名医秦伯未教授推荐升阳益胃汤 ,他如羌活胜湿汤、升阳除湿汤等也为有效…  相似文献   

2.
泄泻古人以大便溏薄为泄,如水样为泻,现在统称泄泻.泄泻有风泻、寒泻、暑泻、湿泻、热泻、脾虚泻、肾虚泻等等,但据作者经验,还有另一种泄泻,姑名之为伤阴泻.其中风、寒、暑、湿、食五种泄泻的症状大致相同,均有腹鸣不适,或痛或不痛,粪便溏薄,或如稀水,小溲短少.治宜芳香化湿、温中调气、和谐肠胃、消导分利.作者历来常用以下处方治疗,每有良效.处方:藿梗钱半至三钱,川朴钱半至三钱,广木香钱半至三钱,煨葛根三钱至四钱,炒车前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小儿伤食泻、湿热泻、脾肾阳虚泻的治疗案例,探讨李中梓所创立的治泻九法在小儿泄泻病中的应用方法.认为灵活应用该法能够有效地指导小儿泄泻病的治疗,起到执简驭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所谓风药,是指传统意义上有辛温解表功效的药物,如羌活、独活、防风、荆芥、白芷等。可见在泄泻的治疗中,风药的作用远不止解表这一种功效。李中梓在《医宗必读 泄泻》中总结出的著名的治泻九法就包括风药的应用,如他指出:一日升提,气属于阳,性本上升,胃气注迫,辄尔下陷,升、柴、羌、葛之类,鼓舞胃气上腾,则注下自止。  相似文献   

5.
梁波 《内蒙古中医药》2014,33(35):60-61
辛味风药在治疗泄泻中为诸多医家所推崇,其作用有健脾益气、疏肝解郁、升举阳气、调理气机等,不仅适用于脾虚、肝郁泄泻,而且也适用于脾肾两虚、肾虚五更泻等。然而辛味风药在使用时需讲究配伍,且应中病即止。  相似文献   

6.
风药多性温平、味苦辛,具有升、散、透、窜等多种特性。久泻乃泄泻之久者多以便次增多、粪质稀薄甚者完谷不化、泻如水样为主要临床表现,病程超过3个月,迁延日久,缠绵难愈。通过探讨风药在久泻治疗应用的理论机制,明确其"解表引经、胜湿祛风、升举清阳、疏木扶土"四大功效,在临证时配伍运用往往疗效显著。中医药理论和现代临床运用研究均证实风药是治疗久泻的有效药物,进一步为久泻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用药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7.
雷丰所著《时病论》,根据时病辨治体系将泄泻分为飧泄、洞泄、寒泻、火泻、暑泻、湿泻、痰泻、食泻、饮泻,并对其病因病机证治条分缕析,认为泄泻包括因伏气致病与因时邪致病,病位主要在脾,涉及肝、肾,病理因素以湿为主,或夹痰、夹食、夹热等,治疗上强调健脾利水,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8.
泄泻为小儿常见病,以大便次数增多和(或)大便性状改变为主要特点.泄泻若长期得不到纠正,轻则可致营养不良、发育滞后,甚则危及生命.泄泻多发生于夏秋季节,治疗多以控制感染、预防脱水、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为主[1].泄泻有不同称谓,《黄帝内经》将泄泻分为"洞泻"濡泻"飧泻"溏泻";《金匮要略》称为"下利";《小儿药证直诀》始称"泄泻",临床多以"运脾化湿"为治则.  相似文献   

9.
李乾构教授认为,引起泄泻的常见病因有外邪侵袭、情志失调、饮食所伤和阳气亏虚。诸因损伤脾胃,纳运失职,饮食停滞,清浊不分,相混而下,而致泄泻。治泻需健脾除湿,以四君子汤为治泻的基础方;暴泻不可骤涩;久泻不可纯补,宜先消后补;治泻宜配合运用祛风药,顾护胃气,同时配合药膳食补,可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0.
<正> 泄泻一证,本于脾胃,又每与湿阻关系密切。临床上部分泄泻虽然见有脾虚湿阻之证,以健脾燥湿之药罔效,但是以风药治之,疗效尚称满意。故不揣浅陋,谈谈自己的体会。脾为中土,喜燥恶湿,往往湿胜可以伤脾,脾虚又可生湿,两者互为因果,致使脾胃升降失调,清浊不分,杂下成泻。按《内经》“清气在下,则生飨泄”之说,采取“下者举之”的原则。故投风药治之,因风药多辛温而升散,为理脾引经之要药。又可升发肝胆之气,令木可疏土;复能胜湿以逐湿于体表。其苦温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总结李中梓《医宗必读》治泻九法,为临床治疗泄泻提供参考.方法:查阅《医宗必读》相关文献,结合《内经》相关理论,收集临床运用治泻九法治疗泄泻的相关病例,进行阐述.结果:淡渗法、升提法、清凉法、疏利法、甘温法、酸收法、燥脾法、温肾法、固涩法均以相应的《内经》理论为指导,运用此九法辨证治疗泄泻病疗效肯定.结论:《医宗必读》治泻九法及《内经》相关理论,对辨治泄泻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慢性泄泻是消化科常见病症之一。本病病情迁延,症状反复,难以根治。慢性泄泻的基本病机为脾虚湿盛,亦和肝郁肾虚有关;治以健脾化湿为主,辨证施以治泻十法;泄泻多有兼邪,兼邪亦须兼顾;灵活运用治泻对药,治养结合,畅情志、适饮食,可获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13.
王磊 《国医论坛》1996,11(6):27-28
泄泻是内科常见病证,其病机关键是阵虚温盛,所以治泻虽有九法之说,均不离运牌比涅.治疗泄泻时巧妙运用祛风药,常可提高疗效,前贤多有发挥.扶风药是指味薄气轻、具有轻扬上升发散之性、以祛风为长的药物,如麻黄、桂枝、升麻、葛根、羌活、防风、白立、莲香、荷叶等。祛风药治疗泄泻的机理,大致有如下几种:1外彻内达,引经报使祛同药物其性多温(或平),其味多辛(或兼苦),质地轻扬,能效能行.走而不守;部分法风药能入脾、胃或大肠经,因此祛风药于外能达表解肌,在内可上行升请于头目,下达鼓舞于胃肠,虽常用于外感表证,亦…  相似文献   

14.
谢昌仁升阳益胃汤治疗慢性泄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霞  张钟爱 《吉林中医药》2010,30(7):572-573
谢昌仁临床多用升阳益胃汤治疗慢性泄泻,认为其临证要点在于久泻脾虚,肝木偏旺,立祛风胜湿、升阳益胃、调和肝脾、补脾益肾治则。在临床运用中,谢老多强调风药是治疗慢性泄泻之要药,用药宜寒温并用,取三炭合用治疗大便黏液等。  相似文献   

15.
风药多被用以治疗感冒、泄泻、中风等内科诸疾,女科经典《傅青主女科》灵活配伍风药从肝论治妇科疾病,疗效显著,应用广泛。其最常用的风药为荆芥、柴胡,另有升麻、桑叶、紫苏等。其应用风药调肝治疗妇产病的特点是:升发解郁、开提畅达、引血归经。  相似文献   

16.
总结姚国美论治泄泻的经验。姚氏认为,泄泻一症,风、寒、热、湿皆能为患,又必以湿为主;临床分为湿淫、寒湿、风热、阳明热邪、暑邪、阳虚及兼夹证进行辨证施治,并提出治泄泻不应拘泥于"治泻不利小便非其治也"的思想。  相似文献   

17.
慢性腹泻多由急性腹泻失治或治疗不当迁延日久而成,用一般抗菌素治疗收效多不显,应用中药每可奏功。蒋士玉、在总结叶天士治疗泄泻的经验时指出:“五泄多湿……主治在脾。”又曰:“五泄之治,平水火者清其源,崇堤土者塞其流。”“下者升,滑者固,寒者温、热者清,脉弦治风,脉濡渗湿。”这为泄泻治疗提出了原则和方法。本人在前贤的启示下,结合临床实践,拟订了“以止泻方”,药用白术、白芍、木香、炮姜、陈皮、防风、甘草,用量视病人体质和年龄酌定。此方实即痛泻要方加味。在临床应用时,可随证加减:久污肾阳不振者,可加附子、四神丸之类;腹痛里急不甚,大便少量脓  相似文献   

18.
泄泻是临床常见的症状,也是中医重要的疾病,更是造成其他疾病的根源,因此研习治疗泄泻方法显得意义重大.明代医家李士材提出治泻九法,李克绍老先生在此基础上,根据前人治泻效方,结合临床体会,整理为渗利、升提、清凉、疏利、甘缓、酸收、固涩、健脾、温肾、平肝治泻十法.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变化,过食寒凉已成为引起泄泻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针对此病因,运用小阳旦汤加减治疗泄泻能取得满意疗效.1 小阳旦汤来源  相似文献   

19.
临床解惑     
治泄泻如何运用驱风药物?答:泄泻是常见疾患,暴泻(急性)有因受外邪风寒,在卫表失宣的同时,肠腑传化失司,清浊混淆,以致腹呜泄泻,畏风,形寒,治当驱风散寒,温中升清。久泻(慢性)之病机以脾虚为主,所谓“久泻者脾必虚”,脾气虚馁,运化水湿的功能失常,肠胃正常的水液成为湿  相似文献   

20.
中医学治疗泄泻方法颇多,散见各种书籍,尤以李中梓《医宗必读·泄泻》记载最为详尽,分为:淡渗、升提、清凉、疏利、甘缓、酸收、燥脾、温肾、固涩九法。本文试以《伤寒论》之治泻方法与之比较,见《伤寒论》中后世所谓治泻九法已悉数齐备,并且灸药并用,寓于各种方证之间,而李中梓的见解其实可看作是结合自己经验对其的概括总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