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何波  叶华  曾静贤  李楚强 《广东医学》2007,28(10):1638-1639
目的 观察异丙酚靶控输注及复合瑞芬太尼在结肠镜检查监护麻醉中的静脉麻醉效能及其对呼吸循环功能的影响和药物的副作用.方法 60例患者,随机分为异丙酚靶控输注瑞芬太尼组(A组)及单纯异丙酚靶控输注组(B组),记录诱导、插镜、苏醒及留现时间,记录各时点MAP,HR,SpO2,RR,记录术中肢动,呼吸暂停等副作用,随访患者满意度.结果 A组诱导时间明显短于B组(P<0.05),T1,T2点B组MAP低于A组(P<0.05),术中A组肢动明显少于B组(P<0.05),呼吸暂停A组多于B组(P<0.05),A组患者对镇静镇痛的满意度高于B组.结论 异丙酚靶控输注复合瑞芬太尼静脉麻醉的效果确切,术后苏醒迅速,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川芎嗪对心脏手术体外循环心肺转流(CPB)凝血功能的保护作用及对术后出血的影响.方法 将50例单瓣膜置换术患者采用数字随机表分为川芎嗪组(25例)和对照组(25例),川芎嗪组24 h内分3次应用川芎嗪,用量共达9 mg/kg,对照组同时间给予等量的生理盐水.记录术前术中资料,包括术中出血量及输血量、自体回输血量.在术前一天(T0)、CPB前(T1)、停机后1 h(T2)、停机后24 h(T3)四个时间点检测凝血功能及PLT.记录术后出血引流量、输血量、呼吸机辅助时间、住院时间.结果 川芎嗪组患者T1的R、α角与T0比较已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T2的R、K值均明显延长(P<0.01),T2的α角、MA、CI及PLT值均明显减小(P<0.01),在T3数值恢复接近T0,但部分与T0比较仍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川芎嗪组T2的R、K值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P<0.01),川芎嗪组T2的α角、MA、CI及PLT值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P<0.01);川芎嗪组术后出血引流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 川芎嗪对心脏手术CPB有一定的血液保护作用,能适度减少凝血功能紊乱及减少术后出血.  相似文献   

3.
目的的探究应用血栓弹力图(TEG)评估体外循环心脏外科手术围手术期凝血功能改变的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9月在我院进行体外循环心脏外科手术的74例患者,其病理类型分为先心病组(39例)及瓣膜病组(35例),均进行体外循环心脏外科手术,并在术前、术中及术后进行TEG检测,比较其检测结果。结果术前瓣膜病组α角未能达到标准值,且两组患者血小板(BPC)及纤维蛋白原(Fbg)指标在术中及术后均有所下降,低于术前(P0.05),且瓣膜病组患者Fbg指标在术中及术后均显著低于先心病组(P0.05),其余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且术前瓣膜病组患者中,Fbg缺乏症状发生几率为45.71%,显著高于先心病组的15.38%(P0.05),其余结果异常情况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采用TEG能够对体外循环心脏外科手术各时期患者凝血功能及纤溶功能进行监测,能够及时有效的反应患者凝血因子及血小板等功能及水平,对患者进行有效输血及预测出血风险等情况均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浅低温心脏不停跳和中低温停跳技术在婴幼儿心内直视手术的应用. 方法:分析518例3岁以下行心脏手术患者,其中96例(组1)在中低温体外循环心脏停跳下手术,422例(组2)在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进行手术. 比较两组患者的转流时间、术后低心排发生率、术后机械通气时间以及动脉血气等围手术期资料. 结果:不停跳组患者的平均转流时间较停跳组短(P<0.01),术后低心排的发生率也较停跳组低(P<0.05);不停跳组患者术后的失血量和输血量均较中低温停跳组少(P<0.01),并且术后机械通气时间也较停跳组短(P<0.01),而氧合指数高于停跳组;不停跳组术后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K-MB)浓度明显低于停跳组(P<0.01),另外不停跳组术后代谢性酸中毒的发生率也较低. 结论: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技术在婴幼儿心肌保护、改善术后呼吸功能及维持酸碱平衡等方面均优于中低温体外循环心脏停跳技术. 表明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可作为一项安全、有效的技术应用于婴幼儿心脏外科.  相似文献   

5.
黄福文 《微创医学》2003,22(6):837-839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中小儿先心心内直视矫正术浅低温对心肌保护作用的效果.方法室间隔缺损(VSD)患儿42例,其中28例在浅体温体外循环心跳中行心内直接视矫正术(观察组),14例在中低温体外循环心脏停跳中行心内直视矫正手术(对照组),另选择12例正常儿童作对照(正常组).在术前3d和术后5~10d,采用美国HP1000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诊断仪分别测量一次左心功能参数.结果VSD患儿术前LVEDV、LVESV、SV、EF、FS较正常组明显升高(P<0.05);观察组术后与术前自身比较LVEDV、LVESV、SV明显降低(P<0.05),LAD、LVDD、LVSD明显缩小(P<0.05),EF、EF无明显改变(P>0.05);对照组术后LVEDV、LVESV较正常组升高(P<0.01),SV、EF、FS较正常组显著降低(P<0.01),LAD、LVDD、LVSD明显增大(P<0.01).观察组术后血流动力学稳定,多巴胺用量少,术后心功能恢复快,无低心排综合征等情况发生.结论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中心内直视矫正手术具有较好的心肌保护效果,是小儿先心矫正的首选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微创体外循环(minimal 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MECC)心内直视二尖瓣手术的疗效?方法:90例二尖瓣病变需行二尖瓣置换(MVR)或二尖瓣成型(MVP)手术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MECC组(A组)45例,手术采用右胸前外侧小切口,经股动脉?股静脉和上腔静脉插管,建立MECC,术中应用负压辅助静脉引流装置;常规组(B组)45例,采用正中纵劈胸骨,经升主动脉,上?下腔静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观察并记录两组体外循环(CPB)时间(min),主动脉阻断时间(min),术中出血量(ml),输血量(ml),尿量(ml),24 h胸腔引流量(ml),术后辅助呼吸时间(h),ICU停留时间(h),住院总费用(万元)和手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均无手术死亡?A组CPB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明显长于B组(P < 0.05);但A组术中失血量?围手术期输血量均明显少于B组(P < 0.01);手术后24小时总引流量A组显著较B组少(P < 0.01);A组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ICU停留时间均明显短于B组(P < 0.01),A组住院期间的总费用也少于B组(P < 0.01)?结论:MECC辅助下的MVR虽然增加了CPB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但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切口美观,费用低,安全可靠,可能是未来心脏手术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血栓弹力图(TEG)的分析,比较瓣膜置换手术、先天性心脏病矫治手术及主动脉大血管手术三种手术类型对患者凝血功能影响有无不同,评估TEG在体外循环手术中的监测意义。方法选择2015年11月至2017年3月在煤炭总医院心脏中心明确诊断需行择期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的患者34例。按术式分为瓣膜置换手术组(A组),先天性心脏病矫治手术组(B组),大血管手术组(C组)。所有患者均进行TEG检测,使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对所获得病例的数据进行及时整理、记录并分类统计。结果 1比较三组患者的临床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不同术式之间术前普通杯各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普通杯与肝素酶杯的R值、K值、α-Angle角、MA值及CI值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1经体外循环后,患者凝血功能减弱。2瓣膜置换手术、先天性心脏病矫治手术及大血管手术三种术式对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存在差异(P0.05)。  相似文献   

8.
曾彦超  易凤琼  张光新  赵伟鹏  钟昌艳 《重庆医学》2017,(30):4190-4191,4195
目的 探讨两种核心体温监测方法对心脏直视手术体外循环时间及凝血功能的影响,为心脏直视手术核心体温监测提供参考.方法 将2016年6-12月该院的心脏直视手术患者140例分为对照组(n=70)和观察组(n=70),其中对照组监测膀胱温和鼻咽温,观察组监测直肠温和鼻咽温,记录手术中体外循环降温时间、阻断升主动脉时间、复温时间、体外循环总时间;两组患者均在术前1d及术毕抽血监测凝血功能,包括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结果 对照组在降温时间、复温时间及体外循环总时间上均多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前两组患者的凝血功能指标(TT、PT、APT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毕两组患者的凝血功能指标(TT、PT、APT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凝血功能各指标优于对照组.结论 用直肠温监测体外循环下心脏直视手术患者的核心体温优于膀胱温,可以缩短体外循环时间,改善凝血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丙泊酚分别复合芬太尼或瑞芬太尼用于人工流产术的效果。方法选择90例行人工流产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单纯丙泊酚组(P组)、丙泊酚复合芬太尼组(F组)及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组(R组),且三组均行丙泊酚血浆靶控输注(靶浓度为4μg/ml),观察起效时间、恢复时间、准确定向时间、术中体动、镇痛效果、呼吸抑制、HR、MAP、SpO2变化及术后并发症等。结果R组麻醉起效时间及麻醉恢复时间显著低于F组和P组(P<0.01),R组的丙泊酚总用量、术中体动及术后恶心呕吐均低于F组及P组(P<0.01),R组的呼吸抑制显著高于P组和F组(P<0.01)。结论丙泊酚靶控输注复合瑞芬太尼用于人工流产术,其镇痛效果优于丙泊酚复合芬太尼及单纯应用丙泊酚,但应注意瑞芬太尼呼吸抑制作用较强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钱怡宁  张茁 《北京医学》2005,27(2):81-84
目的观察体外循环术者血清S-100B蛋白浓度和认知功能的变化及二者的相关性.方法选择体外循环下心内直视手术患者35例.术野渗血均经体外循环附加的洗血装置处理后回输.在体外循环术中和术后不同时间点采血测定血清S-100B蛋白浓度,并在术前1d、术后14d进行简易智力状态测试(MMSE)及基本认知能力测试.结果体外循环可引起患者血清S-100B蛋白明显升高[(1.75±0.44)μg/L],水平最高的2例(2.96μg/L,250μg/L)术后均出现明显的神经系统并发症.体外循环术后MMSE评分较术前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基本认知功能测试平均总分较术前有极显著性差异(P<0.001),以知觉速度、工作记忆及字词的短时记忆等变化显著(P<0.01).术后20例患者出现认知功能减退,其术后24h、48h血清S-100B蛋白浓度均值与术后未出现认知功能减退的15例患者的血清S-100B蛋白浓度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分别为P<0.01、P<0.05).体外循环术后24h血清S-100B蛋白浓度与术后认知功能减退存在相关性(r=0.62,P<0.01).结论在减少非神经源性血清S-100B蛋白的干扰后,体外循环术后24~48h血清S-100B蛋白浓度对脑损伤的评价具有重要意义.术后24h血清S-100B蛋白浓度显著升高可能能预测体外循环术后早期认知功能减退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浅低温体外循环(CPB)心脏不停跳术对病人围术期机体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40例二尖瓣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浅低温心脏不停跳组20例,在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手术,鼻咽温度保持在33~34℃;低温心脏停跳组20例,在体外循环心脏停跳下手术,鼻咽温度为25~28℃.采用流式细胞仪(flow cytometry,FCM)分别检测两组病人术前、术后1 d和术后7 d的血清T淋巴细胞亚群,CD3 (T淋巴细胞总数)、CD4 (辅助T淋巴细胞)、CD8 (抑制T淋巴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NK)的活性.结果:两组患者术后第1天CD3 、CD4 均显著降低(P<0.01),NK细胞活性增强(P<0.05),低温心脏停跳组术后第1天的CD3 、CD4 及CD4 /CD8 低于浅低温心脏不停跳组(P<0.05),术后7 d基本恢复至术前水平.结论: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可引起患者细胞免疫的下降,浅低温体外循环不停跳术对术后机体的免疫功能影响小.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勃脉力A注射液对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患者肝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术前肝功能正常、无肝炎病史的行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患者60名,随机分为勃脉力A组(P组)和林格液组(R组).所有患者均在术前、术后2h、1d、3d、7d分别采肘正中静脉血和挠动脉血:静脉血分离血清后应用自动血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中天冬氨酸转氨酶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以了解患者的肝脏功能改变;抽取动脉血查乳酸浓度.术中及术后密切观察患者血压、心率、中心静脉压、尿量等,观察并记录患者拔管及停留ICU时间.结果 与R组相比较,在术后各时间点P组ALT、AST及乳酸浓度均显著降低(P﹤0.05),并且拔除气管导管时间和停留ICU时间均有所缩短.结论 勃脉力A注射液能够显著降低体外循环术中乳酸浓度,并能改善患者肝功能,非常适用于体外循环手术.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阿魏酸钠(Sodium Ferulate,SF)预处理对心内直视手术的心肌保护作用.方法 40例二尖瓣置换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SF预处理给药组,每组20例.对照组常规行二尖瓣置换术;SF预处理给药组病人在术前第5天开始,口服阿魏酸钠片3 mg/(kg·d),2次/ d,连服5 d;分别在转流前、升主动脉开放后30 min 及术后 6、12、24、48 h抽取静脉血标本,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定量分析法测定cTnI、CK、CK-MB的活性;采用分光光度计比色法测定SOD含量;采用硫代巴比妥酸显色法测定MDA含量.记录体外循环辅助时间,术后正性肌力药物用量.结果 与对照组术后各相应时间点比较,术后 6、12、24、48 h SF预处理给药组的cTnI、CK、CK-MB的活性均明显降低(P均<0.01 ,P<0.05),SOD活性均显著升高(P均<0.05 ,P均<0.01),MDA含量均显著降低(P均<0.05 ,P均<0.01),体外循环辅助时间缩短(P<0.05),术后多巴胺用量减少(P<0.01).结论 SF预处理对心内直视手术有较好的心肌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估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患者术后免疫功能抑制的改善作用。方法:纳入择期接受体外循环下CABG患者,共计88例,随机分为TEAS组44例和经皮穴位假电刺激组(SHAM TEAS组)44例。所有患者均行全麻下的CABG,TEAS组患者于术前、术中及术后给予TEAS干预,SHAM TEAS组患者相应给予假TEAS干预。于术前1 d及术后1 d、3 d、5 d检测两组患者的白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水平,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继发感染情况。结果:与术前比较,术后1 d两组患者的血清IL-6水平明显上升(P0.01),术后5 d两组患者的血清IL-6水平明显下降(P0.01);术后5 d,SHAM TEAS组患者的血清IL-6水平明显低于TEAS组(P0.05)。与术前比较,术后3 d、5 d两组患者的血清CRP水平均显著升高(P0.01);术后1 d、3 d、5 d,两组患者的血清CRP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SHAM TEAS组患者肺部感染的发生率显著高于TEAS组(P0.01)。结论:围手术期TEAS能够通过增强适应性免疫功能,改善体外循环下CABG患者的术后免疫功能抑制。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阿司匹林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Artery Bypass Graft,CABG)术后早期的抗血小板作用.方法 选取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nventional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CCABG)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OPCAB)各30例,记录术前、术后当天、术后1、5、10d的血小板数量及二磷酸腺苷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PAG).结果 在术后常规阿司匹林治疗下,两组术后早期血小板数量短暂下降后大幅上升,显著超过术前水平(P<0.01);CCABG组的变化更明显.两组PAG均有所升高(P<0.05),术后第10天OPCAB组基本恢复,而CCABG组仍高于术前水平(P<0.05).结论 阿司匹林对CABG术后早期血小板聚集功能的抑制作用不显著,阿司匹林抵抗(Aspirin Resistance,AR)可能是其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成人法洛氏四联症患者体外循环中不同氧分压对术后肺换气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在我院接受法洛氏四联症矫治术的成人患者27例,根据其体外循环中是否控制氧分压分为两组,Ⅰ组:CPB中给予纯氧,全程PaO2>200(200~500 mmHg);Ⅱ组:CPB开始时给予氧浓度(FiO2)21%~30%,维持于PaO280~100 mmHg,CPB中根据体温、灌注流量调节FiO2 21%~50%,维持于PaO2100~150 mmHg左右.记录气管内插管留置时间,测定其术前,CPB后2 h、12 h、24 h、48 h的动脉血气结果,计算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A-aDO2).结果:气管内插管留置时间Ⅰ组长于Ⅱ组(P<0.01);A-aDO2在术后都升高,在CPB后各观察点,Ⅰ组比Ⅱ组升高更多(P<0.05、P<0.01).结论:体外循环中控制氧分压(PaO2<150 mmHg)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成人法洛氏四联症患者术后肺换气功能的损伤.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异丙酚-利多卡因-芬太尼复合麻醉在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OPCAB)中应用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选择ASAⅡ~Ⅲ级,择期行OPCAB手术患者37例,分为异丙酚-利多卡因-芬太尼组22例(P组)和对照组15例(C组).记录麻醉前、诱导后、切皮、劈开胸骨、心脏操作、术毕时血压、心率变化;术前、术中、术毕抽血测定CK-MB;并记录两组芬太尼用量,术中心律失常、围手术期心肌缺血和心梗发生例数,术后苏醒、拔管时间、ICU停留及住院时间进行比较.结果两组病人在诱导后及血管吻合时血压、心率均有明显下降(P<0.01);术前、术中、术后CK-MB逐渐上升,但C组上升比P组明显;P组芬太尼用量明显少于C组(P<0.01),P组苏醒及拔管时间均比C组快(P<0.05),两组ICU停留时间、住院时间、心律失常、心梗发生率无明显差异.结论在OPCAB术中异丙酚-利多卡因-芬太尼复合麻醉可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不增加心肌氧耗,苏醒快,可早期拔管,可安全应用于快通道OPCAB手术麻醉.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不同麻醉方式应用于介入手术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将90例ASA Ⅰ~Ⅲ级拟行介入治疗术患者分为3组,每组30例.对照组(C组)行局部麻醉;丙泊酚靶控输注组(TCI组)以靶控输注技术持续静脉输注丙泊酚,血浆靶浓度为5 ~7 μg/mL;瑞芬太尼病人自控镇痛泵输注组(PCA组)以PCA模式静脉输注瑞芬太尼.记录镇痛效果、镜检情况、生命体征、不良反应等.结果 TCI组和PCA组VAS评分低于C组(P<0.01),镜检成功率及患者满意度高于C组(P<0.01);与C组和TCI组比较,PCA组呼吸、循环于各时点变化无差异(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低(P<0.05),检查者满意度高(P<0.05).结论 瑞芬太尼PCA技术可满足介入治疗术患者镇痛需求,安全性好,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估急性等容血液稀释(ANH)在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时血液保护、减少同种异体输血等方面的作用.方法 回顾体外循环下心脏手术646例临床资料,筛选其中524例,分为急性等容血液稀释组222例,非急性等容血液稀释组302例.急性等容血液稀释组患者血球压积在35%以上,血流动力学稳定,手术时通过腔静脉抽取自体血10~12 mL/kg,同时输入血浆代用品羟乙基淀粉500~1 500 mL,维持血容量,保持血流动力学稳定.非急性等容血液稀释组患者采用常规方法麻醉.结果 两组病人术前Hb、Hct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PLT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Hb、Hct、PLT相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病人术中和术后出血量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但术中输同种异体血差异非常显著(P<0.01).结论 在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时,急性等容血液稀释可以减少术中和术后同种异体输血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脑电双频指数调控丙泊酚靶控麻醉运用于心脏瓣膜置换术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择期体外循环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30例,随机分为两组,靶控组将脑电双频指数视作掌控变量的闭合环路行丙泊酚靶控,根据BIS值调整丙泊酚靶控浓度;恒速组以恒速输注丙泊酚,术中根据经验调整输注值,两组均维持BIS值45~60。于入室后(T0)、诱导后(T1)、切皮(T2)、锯胸骨(T3)、CPB前(T4)、停机后10 min(T5)及术毕(T6)分别记录患者的MAP、HR、BIS及丙泊酚血浆靶控浓度(TCIP);记录麻醉后苏醒时间、拔管时间;统计术中丙泊酚用量及血管活性药用量。结果两组诱导后各时间点HR与诱导前相比均明显降低(P0.05),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诱导前相比,两组诱导后MAP均降低,但靶控组MAP在T1~T5时点降低幅度明显小于恒速组(P0.05);与恒速组比,靶控组丙泊酚用量明显减少(P0.05);需处理的低血压发生率也明显下降;靶控组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均少于恒速组(P0.05);靶控组血管活性药用量少于恒速组(P0.05)。结论脑电双频指数调控丙泊酚靶控是靶控输注最为核心的靶控体系方案,可以获得更为平稳的血流动力学,精确控制麻醉深度并减少麻醉药物用量,丰富了麻醉途径,明显提高麻醉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