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目的总结评估观察肺动脉内膜剥脱术(PEA)中体外循环(CPB)管理方法的安全性。方法 10名患者均使用离心泵在深低温停循环(DHCA)下行肺动脉内膜剥脱术。体温均降至鼻咽温17~19℃,直肠温度21~24℃。心肌保护均采用康斯特保护液(HTK液)。患者术中常规超滤。结果患者肺动脉平均压和肺血管阻力较术前显著下降(P0.01),均无与CPB相关的神经系统并发症,无死亡病例。CPB时间为(205.42±15.47)min,主动脉阻断时间为(120.45±10.43)min,DHCA时间为(46.91±11.32)min。患者术后常规镇静清醒时间为(30.25±9.82)h,机械通气时间为(45.38±15.57)h,ICU滞留时间为(88.59±9.75)h。结论 DHCA结合脏器保护等综合措施应用于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的PEA术,是安全可行的CPB方法。  相似文献   

2.
慢性栓塞性肺动脉高压(chronic thromboembolic pulmonary hypertension,CTEPH)是由于肺动脉内反复栓塞和血栓形成而造成的肺动脉高压.可由急性肺动脉栓塞演变而来,也可因下肢静脉血栓等反复栓塞肺动脉所致.慢性栓塞性肺动脉高压呈渐进性,最终造成右心衰竭和呼吸衰竭而死亡.在体外循环下行肺动脉切开取栓、肺动脉内膜剥脱术是治疗本病的有效手段,其护理与一般的心脏直视手术护理有相似之处,但其术后呼吸监护有其特殊性,同时持续肺动脉高压及术后再灌注性肺损伤是患者术后死亡的主要原因,术后积极抗凝预防再次检塞也是术后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护理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静 《中国民康医学》2007,19(2):160-160
  相似文献   

4.
术后大脑内出血,是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少见并发症,发生率低于1%,产生这种并发症的原因,可能有近期或陈旧性脑梗塞、术后高血压或术后使用全身性抗凝剂。最近,有人提出了一种与上面不同的观察,它是一种基于“正常灌注压突破发生出血”的假设。 作者把Mayo临床1972—1986年2362例由于颈动脉闭塞作过内膜剥脱术中发生大脑出血的14例进行了回顾性分析。 14例病人中男女各7例,年龄55~77岁,平均为69岁。所有病人的大脑内出血均发生在手术同侧。9例出血较多,其中4例为大出血。14例中,因出血死亡8例,2例  相似文献   

5.
我院2003年收治了1例慢性肺动脉栓塞的病人,在体外循环(CPB)下行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现将CPB管理经验作如下介绍: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男性,29岁,体重48kg,反复咳嗽、咯血、进行性劳力性呼吸困难。左下胸隐痛,心功能Ⅲ级。术前行肺动脉造影和同位素血流灌注扫描分别显示:左主肺动脉、右下肺动脉栓塞,左肺、右肺中下叶肺梗塞。彩色超声心动图示:右室内血栓,重  相似文献   

6.
李静 《中国民康医学》2007,19(3):160-160
脑卒中是当今人类第三致死原因,同时脑中风后的高致残率不仅严重影响病人的生存质量,而且给家庭和社会增添很大的经济和心理负担。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是将动脉内膜切开并剥离增厚的内膜而使血管再通的手术。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的首要目的是预防脑卒中的发生,是有效预防缺血性脑卒中再发的方法。我院自2005年3月开展该项手术以来,共做33例手术,术后效果良好,术中积极、认真、有目的地进行手术配合,是保证手术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现将该手术的护理配合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韩得玉  陈茹妹  邢文祯 《海南医学》2011,22(16):150-151
目的 总结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手术期的护理经验.方法 对26例颈动脉硬化狭窄并行CEA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手术配合过程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该手术配合的要点.结果 26例手术配合顺利,无手术死亡.1例手术后第3天出现脑栓塞,经治疗后症状缓解,术后行脑部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显示脑部供血有明显改善,围手术期无一例护理并发症发...  相似文献   

8.
9.
1概述 1951年,Fisher从临床和病理学的角度提出了颈动脉闭塞综合征的概念,并提出运用血管外科手术跨越动脉闭塞部位进行血管吻合术的建议。同年10月,Carrea认识到Fisher建议的价值,首次成功地进行了颈动脉改造术。1953年Debaleu首次成功地进行了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arotod Endarterectomy CEA),此后进行CEA治疗的病例逐渐增加,使这一方法成为最近40-50年来颅外段颈内动脉闭塞疾病的主要手术方法。目前CEA已广泛用于治疗近期有颈动脉系统TIA或轻微卒中的颈动脉狭窄患者,  相似文献   

10.
<正>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有效方法,能有效防止血管闭塞引起的脑缺血和中风等。颈动脉狭窄主要原因是颈总动脉分叉处或颈内动脉起始处动脉粥样硬化。CEA是一种风险性较高的手术,我院从今年7月份起开展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颈动脉狭窄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武汉同济医院神经外科2005年1月至2010年8月12例经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患者资料。结果术后患者影像学检查结果提示颈动脉通畅。所有患者脑缺血症状较术前均有改善。12例中1例出现术后切口血肿导致呼吸困难,其余未见手术并发症。随访6个月到45个月,随访期内无一例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结论颈动脉内膜剥脱术能安全有效地治疗脑缺血的发生和有效预防缺血性脑卒中。  相似文献   

12.
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方法很多,内科治疗的主要目的是促进脑功能的恢复及防治并发症。曾风靡一时的颅外——颅内血管搭桥术因疗效不肯定,现已较少采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以其较低的并发症及肯定的疗效已成为目前预防和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最有效手段,在北美、西欧和澳大利亚,本手术已成为血管外科最常见的手术’“,国内仅在一些条件较好的医院开展该项手术。本文报告3例典型手术病例并结合文献,对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加以讨论。病例资料倒1,男,60岁,以频发TIA入院,超声检查示两侧颈动脉分叉处狭窄,左侧严重;颈动脉造影…  相似文献   

13.
对146例全麻下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手术的临床资料及手术配合进行回顾性分析,整理该手术的手术配合要点及注意事项。充分的术前准备、丰富的经验、术中精神高度集中、熟练的技术是确保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防治缺血性脑卒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采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颈动脉硬化性狭窄疾病的临床疗效。 方法 :对 17例颈动脉狭窄病人采用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对比手术结果 ,提出主要外科技术和手术指征。 结果 :手术后病人恢复良好 ,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经半年以上时间随访 ,病人情况均良好。 结论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是治疗颈动脉硬化性狭窄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王涛 《中外医疗》2013,(28):72-73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08年2月—2013年2月该院采用CEA治疗的65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根据其临床表现、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数字减影(DSA)、CT血管造影(CTA)等检查证实为缺血性脑卒中。结果①手术均获成功,围手术期无死亡病例。全部有症状患者以及部分脑卒中后遗症患者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TCD显示脑血流量明显提高,CTA显示颈动脉狭窄明显改善或消失;②术后出现伸舌歪斜4例(6.2%),颈部血肿1例(1.5%),保守治疗后缓解;③随访6个月~5年,结果显示65例患者仅有5例再次发生脑缺血,给予针对性的处理后恢复。结论 CEA是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安全有效方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术后患者脑缺血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1980年代在我国刚刚起步.近十年来,应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颈动脉狭窄所致的缺血性脑中风已取得良好效果.我院近期为两例颈动脉粥样硬化病人实施手术,现将麻醉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7.
王志文 《医学综述》2007,13(16):1243-1246
颈动脉狭窄和闭塞是最常见的老年病之一,由于脑部供血不足,早期主要表现为嗜睡、一过性晕厥或黑蒙,随着狭窄的加重,随时有可能发生脑梗死,导致偏瘫或死亡。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可以有效预防和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术前需进行头部CT扫描、磁共振、颈动脉超声或者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有临床症状的颈动脉狭窄患者,狭窄程度超过50%,无临床症状的颈动脉狭窄患者,狭窄程度超过60%可作为CEA的主要手术指征。全身麻醉仍是CEA的主要麻醉方法,局部麻醉亦有有利之处。补片成型以及应用转流被大多数学者所采纳。与CEA相比,血管内治疗仍处在实验阶段,尚不能取代CEA在预防缺血性脑卒中方面的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为了介绍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颈动脉狭窄和闭塞的经验,材料和方法:1991年1月-2002年11月,共进行49例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男35例,女14例,年龄58-79岁,平均71.2岁,所有病人均经颅脑Doppler超声检查或彩色B超筛选,颈动脉造影和CT颈动脉三维成像确诊,颈内动脉狭窄程度均>80%,左侧30例,右侧19例,其中5例为双侧,一侧颈内动脉完全闭塞6例,有12例病人为分叉部狭窄,29例CT发现有“腔隙性脑梗塞”,13例病人有局灶性脑梗塞,1例昏迷病人为右侧大面积脑梗塞,15例有“糖尿病”史,18例有“高血压病”史,所有病人在全麻下进行了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其中5例进行了补片,2例应用自体大隐静脉行颈总动脉与颈内动脉搭桥术,结果:1例于术后第10天突发“心肌梗死”死亡。1例术前昏迷于术后第1天清醒,且能简单发音,1周后能扶床沿站立,1例声嘶,术后1个月恢复正常,另有2例颈部血肿,有2例因颈内动脉远端已完全闭塞,剥除后无回血,术后病情无改善,其他病例均无明显并发症,恢复良好,结论: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仍然是治疗颈动脉狭窄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当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于1956年由Cooley在神经外科杂志中报告后,其在暂时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lack TIA)防治中的作用日益被人们所认识,并逐渐广泛用于临床。现将我院1987~1990年6例行8侧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麻醉处理及体会报告如下。一、临床资料:本组6例均为男性患者,年龄48~57岁,其中有高血压病史者3例。所有患者都有典型的TIA病史。二、麻醉方法:手术均在全麻下进行。术中行心电示波及呼气末CO_2监测。术前一小时肌注阿托  相似文献   

20.
目的回顾性分析北京朝阳医院80例体外循环下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PTE)临床结果,总结围体外循环期的管理经验。方法收集北京朝阳医院2002年4月至2015年12月期间体外循环下PTE的相关临床与术后的随访资料。结果共完成PTE 80例,其中男性62例,女性18例,平均年龄(45±12)岁。其中67例PTE术中采用深低温停循环方式,13例PTE术中采用深低温低流量方式。体外循环时间(278.0±72.7)min,阻断时间(123.1±31.1)min,辅助时间(94.9±41.4)min,停循环总时间为(38.3±14.5)min。术后气管插管时间(97.2±70.5)h,术后ICU停留时间(9.5±6.0)d。结论 PTE是治疗肺动脉栓塞的有效治疗方法,围体外循环期管理水平的提高和整体手术团队通力协作有助于改善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