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现代电休克治疗在老年抑郁症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了解现代电休克治疗(MECT)在老年抑郁症的临床应用情况。方法:对象为1999年1月—2001年9月间的住院老年患者(≥60岁),符合CCMD—2—R抑郁症诊断标准,共131例,合并应用MECT为研究组(71例),未合并MECT为对照组(60例),按自行设计的调查表对两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MECT组病情较对照组显著较重,但住院天数显著较少。结论:MECT能缩短老年抑郁症患者的住院病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伴非典型特征抑郁症患者自杀未遂的社会人口学及临床特征方面危险因素。方法来自全国13个中心的1172例抑郁症患者,纳入其中179例伴非典型特征患者,依据简明国际神经精神访谈(the Mini International Neuropsychiatric Interview,MINI)5.0中文版自杀模块的访谈结果,分为自杀未遂组和无自杀未遂组,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伴非典型特征的抑郁症患者在性别、年龄等社会人口学资料及伴焦虑症状、伴精神病性症状等临床特征方面可能与自杀未遂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伴非典型特征抑郁症患者自杀未遂的发生率为23.5%(42/179)。与无自杀未遂组患者相比,自杀未遂组患者更多伴有自杀观念、产后起病,更常使用抗抑郁剂以外的其他药物治疗(如抗精神病药、情感稳定剂及苯二氮类药)(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既往住院次数(OR=1.730,95%CI:1.093~2.740)和自杀观念(OR=3.899,95%CI:1.506~10.092)与伴非典型特征的抑郁症患者发生自杀未遂相关(均P0.05)。结论既往住院次数多及伴有自杀观念是伴非典型特征抑郁症患者自杀未遂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住院抑郁障碍患者合并心境稳定剂(MS)的治疗情况,通过对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对比分析,探讨抑郁障碍患者合并使用MS治疗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12月住院治疗的145例抑郁障碍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合并或不合并MS治疗的抑郁障碍患者人口学资料和疾病特征进行比较。结果合并MS治疗的患者比例33.8%(49/145)。与未合并MS治疗组相比,合并MS治疗组多伴有精神病性症状(49.0%VS 33.3%,χ~2=4.350,P0.05)。多元回归分析显示,性别(OR=2.656,95%CI:1.162~6.073,P0.05)、自杀(OR=0.456,95%CI:0.214~0.968,P0.05)、精神病性症状(OR=2.327,95%CI:1.068~5.068,P0.05)是抑郁障碍患者药物治疗中联合使用MS的影响因素。结论女性、不伴有自杀、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障碍患者可能更多的联合心境稳定剂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无抽搐电休克治疗(modified 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MECT)中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及药物的可能影响。方法对625例MECT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在MECT中是否出现室性心律失常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MECT治疗同时是否应用抗精神病药物分为用药组和未用药组,比较各组间的差异。结果用药组的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为14.96%(79/528),未用药组为6.19%(6/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5.37,P=0.02,OR=2.42)。经典和非经典抗精神病药物组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分别为22.69%(27/119)和11.65%(41/352),而联合用药组为19.30%(11/57),经典抗精神病药物组和联合用药组的发生率均高于未用药组(2=11.25,P0.05;2=6.29,P0.05),经典抗精神病药物组高于非经典抗精神病药物组(2=8.78,P=0.003,OR=1.74)。舒必利组频发室早发生率22%(11/50),联合用药组为10.53%(6/57),两组频发室早发生率均明显高于未用药组的3.09%(3/9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13.69,P0.05;2=4.03,P0.05)。结论应用抗精神病药物的精神分裂症患者MECT时出现室性心律失常的风险高于未使用者,且不同种类药物的风险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联合心境稳定剂(MS)治疗的住院抑郁症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分析,探讨其影响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2月-2016年11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抑郁症治疗中心住院的共472例抑郁症重度发作患者的临床资料,对联合或不联合MS治疗的抑郁症患者人口学资料和疾病特征进行比较。结果联合MS治疗的患者比例为8.3%(39/472)。与未联合MS治疗组相比,联合MS治疗组患者年龄较小(Z=-4.435,P0.01),更多男性(64.1%vs.37.6%,χ~2=10.451,P0.01),更多无配偶(41.0%vs.19.9%,χ~2=9.460,P0.01),更多无业(38.5%vs.21.0%,χ~2=6.253,P0.05),更多18岁前起病(43.6%vs.7.2%,χ~2=51.977,P0.01),更多难治性抑郁(17.9%vs.4.6%,χ~2=11.787,P0.01),较少伴有焦虑特征(23.1%vs.44.7%,χ~2=6.813,P0.01),抗精神病药物使用率更高(76.9%vs.54.5%,χ~2=7.311,P0.01)。多元回归分析显示,患者年轻(OR=0.9,95%CI:0.91~0.98,P0.05),男性(OR=2.4,95%CI:1.1~5.7,P0.05),18岁前起病(OR=0.2,95%CI:0.05~0.4,P0.01),难治性抑郁(OR=4.9,95%CI:1.5~15.9,P0.01),更多使用抗精神病药物(OR=2.4,95%CI:1.1~5.7,P0.05)均是联合MS治疗的影响因素。结论青壮年、起病早、男性、难治性、接受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抑郁症患者可能更多联合心境稳定剂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女性双相情感障碍(BD)住院患者高自杀风险的相关因素。方法 收集 2010 年 4 月至 2019 年 6 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 378 例女性 BD 住院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患者 自杀风险,分为低自杀风险组(n=220)和高自杀风险组(n=158)。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人口学资料及 临床特征差异,采用二项 Logistic 回归分析女性 BD 住院患者高自杀风险的相关因素。结果 与低自 杀风险组相比,高自杀风险组患者的本次住院天数少、首发年龄及首次抑郁发作年龄小、总发作次 数及抑郁发作次数多、躁狂发作次数少、首发症状为抑郁者和双相Ⅱ型障碍者(BD-Ⅱ)比例高、有精 神病性症状者比例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二项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抑郁发作次数 (OR=1.56,95%CI=1.32~1.83)、BD类型(OR=2.30,95%CI=1.16~4.58)以及是否伴精神病性症状(OR=0.56, 95%CI=0.35~0.90)是女性 BD 患者高自杀风险的相关因素(P< 0.05)。结论 抑郁发作次数频繁、 BD-Ⅱ、不伴精神病性症状是影响女性 BD 患者高自杀风险的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近20年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种类和剂量变化趋势.方法 调查1986年、1996年、2001年和2006年4个年份在唐山市6所精神病院出院的2 718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3 195份住院病历,用专门设计的调查表记录患者的社会人口学资料、疾病特征以及患者出院时药物治疗信息.结果 ①治疗药物的变化:1986年、1996年、2001年和2006年最常使用的抗精神病药物分别是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物、氯氮平、氯氮平、除氯氮平外的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使用率分别为93.8%(396/422)、45%(285/634)、59.9%(557/930)、51.6%(623/1206).2006年氯氮平使用率达35.7%(431/1206).4个年份间患者出院时合并使用2种以上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比例旱升高趋势(趋势X~2=99.10,P<0.001),从1986年的10.43%(44/422)渐升至2006年的26.29%(317/1209).②药物剂量变化:4个年份出院时患者服用抗精神病药物的氯丙嗪等效日剂量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Kruskal-Wallis X~2=43.32,P<0.001),4个年份的出院患者日服药剂量随年份增长而呈下降趋势(Spearman R=-0.13,P<0.001);抗精神病药的单一治疗日剂量低于合并治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Kruskal-Wallis X~2=14.23,P<0.001).③多元回归分析表明,患者出院时服用抗精神病药物的氯丙嗪等效剂量与抗精神病药物联合治疗(b=163.86,P<0.001)、住院大数(b:25.76,P<0.001)呈正相关;与使用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b=-114.92,P<0.001)、发病年龄(b=-3.87,P<0.001)呈负相关.结论 近20年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已逐渐成为抗精神病治疗的主要用药,抗精神病药合并治疗的比例增加.临床实践中应考虑到氯氮平一直保持较高使用率的利弊和合并用药可能带来的药物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住院老年精神疾病患者的现状进行调查。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法和整群抽样法,收集四川省5所精神专科医院2013年5月至2013年10月住院的所有老年精神疾病患者的病历记录及一般人口学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870例有效数据中,老年精神疾病患病率前3位依次为精神分裂症、器质性精神障碍及抑郁症;男性和女性的抑郁症、物质所致精神障碍、神经症的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142,P0.05);农村与城市在精神分裂症、器质性精神病、躁狂症、神经症及双相障碍的患病率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8.435,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037,P=0.001)和治疗方式(OR=0.252,P=0.000)对疗效影响显著。结论:住院老年精神疾病患者以农村、女性老人为多;综合治疗效果优于单纯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 对联合抗精神病药物(ATP)治疗的重度抑郁发作患者的临床特征和用药特点进行 分析和探讨。方法 回顾性分析于2013年12月~2016年11月在北京安定医院住院的共472例抑郁症 重度发作患者的临床资料,对联合或不联合ATP的重度抑郁发作患者人口学资料和病历特征进行比较。 结果 联合ATP的患者比例为56.3%(266/472),其中使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的患者占99.2%(264/266), 最常使用的药物是喹硫平、奥氮平和阿立哌唑。与未联合ATP组相比,联合ATP组患者年龄较轻(43岁比 50岁;Z=-2.908,P< 0.01),起病年龄较早[(38.9±13.4)岁比(35.4±13.0)岁;t=-2.822,P< 0.01],更多无 配偶(15.0%比26.7%;χ2=9.290,P< 0.01),更多伴有精神病性症状(3.9%比29.7%;χ2=51.461,P< 0.01), 更多使用心境稳定剂(4.4%比11.3%;χ2=7.311,P < 0.01),更多使用SSRI类药物(55.8%比68.8%; χ2=8.393,P< 0.01),以及住院时间更长(26 d比28 d;Z=-3.635,P< 0.01)。多元回归分析显示,伴精神 病性症状(OR=10.682,95%CI=4.948~23.064,P< 0.01),使用心境稳定剂(OR=3.054,95%CI=1.356~6.881, P < 0.01),无配偶(OR=0.545,95%CI=0.305~0.972,P < 0.05)等因素是联合ATP治疗抑郁症的影响因素。 结论 伴精神病性症状、接受心境稳定剂治疗、无配偶的抑郁症患者可能更多需要联合ATP进行治疗。 联合治疗的患者住院时间更长,疾病负担更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老年脑卒中合并卒中相关性肺炎(SAP)的危险因素及预后。方法对我院2009-01-01~2011-01-01我院神经内科ICU病房住院的162例老年急性脑卒中患者进行回顾性多变量分析。结果 (1)发生SAP者86例,占53.1%;致病菌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杆菌、鲍曼不动杆菌,其中复数菌感染占32.2%(19/59)。(2)单因素分析:年龄、意识状态、心肺基础疾病、NIHSS评分、卒中部位、鼻饲治疗各组间比较P<0.05。(3)多因素回归分析:年龄≥65岁、肺部疾病史、延髓性麻痹、意识障碍、鼻饲治疗是老年急性卒中相关性肺炎危险因素。(4)合并SAP患者住院时间延长及病死率增高(P<0.05)。结论老年卒中相关性肺炎是老年卒中患者常见并发症,与多种因素有关,影响住院时间及预后,应足够重视,尽早预防并有效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