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诺和龙与阿托伐他汀联合治疗糖尿病肾病(DN)的临床疗效。方法 100例DN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单纯给予诺和龙(1 mg/次,3次/d,三餐前20 min口服),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每晚8点左右给予口服阿托伐他汀15 mg,两组患者均给予严格的饮食运动治疗,疗程12 w。检测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血肌酐(SCr)、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 h PBG)和糖化血红蛋白(Hb A1c)。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DN患者的SBP、DBP、FPG、2 h PBG和Hb A1c水平均明显降低(P0.01),观察组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SCr无显著差异,观察组治疗后Scr低于治疗前(P0.05)。结论诺和龙与阿托伐他汀联合治疗能更有效提高DN患者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
将收治入院的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共40例,分为两组,治疗组(诺和龙20例),对照组(诺和锐30 20例),疗程3个月,评价及比较两组血糖控制情况,并记录服药期间的副作用。结果治疗3个月时,两组FBG、2h PBG、及HbAlc水平均有明显下降,(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低血糖发生率明显低。结论诺和龙与诺和锐30治疗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时都能取得良好效果,诺和龙低血糖现象发生较少,相对较安全。  相似文献   

3.
诺和龙组30例,0.5mg/次,二餐前10分钟服用。格列吡嗪组30例,2.5mg/次,三餐前30分钟口服。两组治疗前空腹血糖分别为(9.76±2.05)和(9.92±2.01)mmol/L,治疗4周后降至(7.81±1.81)和(7.63±1.76)mmol/L,治疗12周降至(6.76+1.14)和(6.67±1.21)mmol/L,两组治疗后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但两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  相似文献   

4.
100例2型糖尿病患者。结果观察治疗前后两组的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明显下降P﹤0.1),结论:诺和龙联合诺和灵30R治疗方案适合2型糖尿病,而且安全性,耐受性,及病人依从性良好。  相似文献   

5.
将42例血糖控制差的T2DM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A组采用甘精胰岛素联合诺和龙治疗。B组采用预混胰岛素2次每天,皮下注射。结果:两组在血糖达标时间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A组在胰岛素日用量、低血糖发生率方面均显著低于B组(P〈0.05)。结论:甘精胰岛素联合诺合龙治疗老年T2DM安全、有效、方便简单易行。  相似文献   

6.
将42例血糖控制差的T2DM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A组采用甘精胰岛素联合诺和龙治疗。B组采用预混胰岛素2次每天,皮下注射。结果:两组在血糖达标时间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A组在胰岛素日用量、低血糖发生率方面均显著低于B组(P〈0.05)。结论:甘精胰岛素联合诺合龙治疗老年T2DM安全、有效、方便简单易行。  相似文献   

7.
本文观察50例2型糖尿病患者,治疗前后自身对照。结果:联合治疗一个月后空腹血糖,餐后1小时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均明显下降(P〈0.01)低血糖发生率低。结论:联合治疗能很好模拟人胰岛素生理分泌模式,实现更佳安全血糖控制达标。  相似文献   

8.
付利华  王晓梅  高岩 《山东医药》2007,47(22):93-94
2006年4—10月,我们应用诺和龙联合文迪雅治疗49例初诊2型糖尿病(T2M)患者,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本文观察50例2型糖尿病患者,治疗前后自身对照。结果:联合治疗一个月后空腹血糖,餐后1小时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均明显下降(P〈0.01)低血糖发生率低。结论:联合治疗能很好模拟人胰岛素生理分泌模式,实现更佳安全血糖控制达标。  相似文献   

10.
对60例未能取得良好的血糖控制(HbAic>7.1%)患者随机分3组治疗:A组20例用二甲双胍0.5g,每日3次口服;B组20例用诺和龙片1.0mg每日3次口服;C组20例同时用上两种药物,疗程3个月。结果:A、B、C三组血糖控制良好分别6、7和14例,控制一般为10、10和5例,控制不良为4、3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阿托伐他汀联合诺和龙在糖尿病肾病中的治疗效果。方法该文选取该院在2016年8月—2017年8月收治的116例糖尿病肾病患者,按照随机分组方式,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者58例,对照组采用诺和龙药物治疗方法,观察组采用阿托伐他汀联合诺和龙治疗方法。结果治疗前,两组血清及血压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及血压指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糖尿病肾病治疗中,采用阿托伐他汀联合诺和龙治疗方法,促进了患者血清及血压指标的优化,降低了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概率,疾病治疗效果大大提升。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诺和龙对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0例2型糖尿病患者,在合理饮食,适当运动,定期监测血糖等措施的基础上,给予诺和龙每天1.5mg餐前口服,共观察12周。结果:治疗后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lc)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结论:诺和龙可有效控制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副作用少,尤其对于饮食不规律的患者。  相似文献   

13.
14.
将94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患者随机分为1、2、3组(32例、30例、32例)。1组口服阿司匹林50mg/d,2组口服立普妥10mg/d,三组同时服用上述两种药物,剂量不变。治疗后6个月和2a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各组颈总动脉后壁中-内膜厚度(IMT)及双侧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外动脉粥样斑块数量、类型.结果2、3组颈总动脉IMT和动脉粥样斑块数量均显著小于1组(P〈0.05,〈0.01);动脉粥样斑块类型改善情况优于1组(P〈0.05,〈0.01)。结论证实立普妥可显著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消退,与阿司匹林联用,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5.
诺和龙治疗2型糖尿病32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32例2型糖尿病患者,在合理饮食、适当的运动、定期监测等指标的基础上,给予诺和龙每次0.5-1.0mg,每日3次,饭前服用,共观察12周后。结果:空腹血糖治疗前9.38&;#177;2.75mmol/L,后为6.12&;#177;1.12mmol/L,P<0.01;餐后2小时血糖治疗前13.90&;#177;3.97mmol/L,治疗后为8.43&;#177;1.65mmol/L,P<0.01。理想及一般控制率84.38%;体重指数无明显变化;低血糖发生1例,占3.13%。结论:诺和龙具有有效控制2型糖尿病患者餐后高血糖及稳定空腹血糖的作用,副作用少、患者耐受性好。  相似文献   

16.
对32例2型糖尿病患者,在合理饮食、适当的运动、定期监测等措施的基础上,给予诺和龙每次0.5~1.0mg,每日3次,饭前服用,共观察12周后.结果空腹血糖治疗前9.38±2.75mmol/L,后为6.12±1.12mmol/L,P<0.01;餐后2小时血糖治疗前13.90±3.97mmol/L,治疗后为8.43±1.65mmol/L,P<0.01.理想及一般控制率84.38%;体重指数无明显变化;低血糖发生1例,占3.13%.结论诺和龙具有有效控制2型糖尿病患者餐后高血糖及稳定空腹血糖的作用,副作用少、患者耐受性好.  相似文献   

17.
1病例选择22例2型糖尿病(2-DM)患者,全部符合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平均年龄61岁,其中初诊病例7例,已开始接受磺脲类药物治疗6个月以上,但血糖控制不佳病例15例(FBG>8.0mmol/L). 2方法7例初诊病例,先接受饮食治疗2周,FBG仍大于7.0mmol/L,并开始口服诺和龙0.5mg~1mgtid,另15例患者在继续接受饮食治疗的同时,改服诺和龙1mg tid(其中与诺和灵30R及诺和灵N联用者各2例)所有病例于服药前分别检查FBG、2h pG及HbA1C,于服药后12周分别复查FBG、2h pG及HbA1C.  相似文献   

18.
收治急性冠脉综合征20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00例.两组在应用阿斯匹林、硝酸酯类、波立维等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采用冠脉支架置入术联合口服立普妥治疗.结果治疗组再发心绞痛、心肌梗死、Ⅲ级以上心功能不全、死亡等心脏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认为立普妥联合冠脉支架置入术是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9.
诺和龙治疗42例2型糖尿病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立普妥联合氨氯地平治疗老年收缩期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分析。方法对照组给予苯磺酸氨氯地平片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立普妥治疗,观察对比临床疗效及实验室指标。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的SBP及DBP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尿酸和尿微量清蛋白均较治疗前得以明显降低,对照组治疗前后无改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础降压治疗的同时,联和立普妥治疗,可提高降压效果,降低脉压差,改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阻滞高血压对其他器官造成病理性损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