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分析穴位透刺配合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法将64例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实验组给予头面穴位透刺配合电针治疗为主;对照组给予头面穴和体穴传统针刺治疗为主.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面神经功能分级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改善程度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且实验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针刺以头面穴位透刺配合电针为主治疗周围性面瘫患者临床疗效较传统针刺治疗方法显著.  相似文献   

2.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分析针灸治疗肝损伤的选配穴规律。方法检索Pubmed数据库中的英文文献及中国知网(CNKI)、维普、万方等数据库中的中文文献,分别对其穴位、穴位分部、穴位归经及穴位所属特定穴规律进行统计。结果根据纳入标准,共纳入54篇文献,对选穴频次≥10次以上的穴位进行分析,其中足三里选穴频率最高为37次,针灸治疗肝损伤多选下肢部腧穴,其次为胸腹及背部腧穴,经脉以足阳明胃经与足太阳膀胱经为主。针灸五腧穴的选择明显高于其他特定穴,其次为交会穴。结论足三里为治疗肝损伤的首选穴位,与太冲、阳陵泉、丰隆等穴位交替配合使用,为临床治疗肝损伤提供重要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HD-91-Ⅱ型肝病治疗仪治疗慢性肝病患者的疗效。方法:将150例病人(慢性乙型肝炎133例,慢性丙型肝炎12例,肝炎肝硬变5例)随机分为治疗组78例,对照组72例。均采用一般保肝药物治疗,治疗组加用HD-91-Ⅱ型肝病治疗仪,按辨证施治原则选穴,以肝俞、胆俞为主,根据症状不同可配用章门、期门、足三里、太冲等穴位。每次选4穴,每  相似文献   

4.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探讨中医外治法治疗中枢性呃逆的选穴规律。方法:以相关中英文主题词,从中国知网(CNKI)、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检索并下载相关文献,阅读并筛选文献后摘录处方,形成数据库,通过SPSS 25.0软件进行高频选穴、特定穴、分布部位、归经频次、关联规则和系统聚类分析。结果:纳入文献272篇,处方296首,腧穴111个,总频次为1 462次,涵盖毫针、电针、皮内针、灸法、穴位按摩等疗法。高频选穴由高到低排列为足三里、内关、中脘、膈俞、攒竹;选穴归经以任脉、足阳明胃经、手厥阴心包经、足太阳膀胱经等为主。特定穴通常选用五输穴、八会穴、络穴等。选穴主要分布在下肢。高频选穴组合为内关+足三里,内关+中脘,足三里+中脘。结论:中医外治法治疗中枢性呃逆选穴多从顾护胃气、和畅血行的角度考虑,可为临床提供切实可行的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5.
目的收集针刺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的临床研究文献,分析AECOPD针刺治疗规律。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收集1990年1月至2017年5月发表的针刺治疗AECOPD的临床研究文献,提取相关信息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文献26篇,普通针刺多与西医、中药、艾灸、穴位贴敷、耳穴等联合应用,其中三种治疗方式联合应用的文献16篇,两种治疗方式联合应用的文献10篇。刺激方式以普通针刺为主(24篇,92.3%)。涉及50个穴位,使用频次≥5的穴位有足三里(15篇)、膻中(12篇)、丰隆(11篇)、太溪(11篇)、肺俞(11篇)。留针时间以30 min最常见(10篇),其次为20 min、≥30 min(各4篇)。治疗频率以每日1次为主(17篇),其次是隔日1次(5篇)。提及针刺补泻手法的文献15篇,行针手法的文献7篇。提及针刺感应("得气")的文献6篇。结论 AECOPD针刺治疗的刺激方式以普通针刺为主,穴位选择、留针时间、治疗频率等影响因素有一定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穴位埋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8例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39例)和对照组(39例)。治疗组采用C3~C7夹脊穴穴位埋线方法,每10d1次,3次为1个疗程;对照组采用针刺C3~C7夹脊穴、风池等,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观察两组病人眩晕症状的缓解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87%,对照组为79.4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穴位埋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眩晕的疗效优于常规夹脊穴为主的针刺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足三里、梁门、胃俞三穴区红外辐射与慢性胃痛的相关规律及临床运用.方法:采用人体热能辐射测试仪检测慢性胃痛患者足三里、梁门、胃俞穴区红外辐射值,并与健康人及以咳嗽为主症的肺病患者进行对照分析.结果:健康人左右两侧经穴红外辐射基本平衡,而慢性胃痛患者左右两侧经穴及背俞穴红外辐射不对称( P<0.05或0.01). 三穴区红外辐射与慢性胃痛密切相关, 其表现为三穴区左右两侧红外辐射不对称( P<0.05或0.01), 足三里与梁门二穴区红外辐射两侧均低于健康人( P<0.01).结论:穴位区域红外辐射检测可作为研究针刺疗效的一个手段. 针刺能够使降低的红外辐射升高, 从而调节经气使之趋向正常.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针灸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施治规律。方法电子检索国内外近几年采用针灸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临床文献。采用Epidata 3.1建立数据库,Excel分类整理相关数据,分析相关数据探讨该病的针灸治疗方法、选穴处方、操作方法、疗程及疗效。结果在采用针灸法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时,主要采取辨病取穴并集合辩证配穴或辩兼配穴进行治疗,选取任督二脉、足太阳膀胱经、部分经外奇穴及11条经脉腧穴,其中所用频率较多的穴位有太冲、心俞、气海、百会、关元、肾俞、脾俞、三阴交、肝俞、足三里。治疗时主要采用2种以上的针灸方法进行配合治疗,其中毫针治疗法使用最广泛,共有204篇(44.9%),一般1~7天为患者施针1次,共施针7~50次,平均施针(23±12)次。结论可采用电针、拔罐、毫针刺、灸法等针灸法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但在临床治疗中医疗人员一般结合2种以上的针灸方法进行配合治疗;一般以任督二脉及足太阳膀胱经穴位为主,而高频穴一般选太冲、心俞、气海、百会、关元、肾俞、脾俞、三阴交、肝俞、足三里,在治疗过程中,其疗程相对较长的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探讨针刺治疗儿童抽动障碍的选穴规律。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万方医学网、维普数据库、PubMed、EMbase有关针刺治疗儿童抽动障碍的相关文献,检索时限为2002年2月—2022年2月,统计分析针刺治疗儿童抽动障碍的主配穴使用频次、中医证候分布及穴位归经等。结果:最终纳入文献71篇,涉及穴位处方95个,其中主穴94个,配穴99个,主穴总取穴频次为438次,使用频次前10位的依次为百会、太冲、合谷、三阴交、四神聪、风池、印堂、神门、内关、神庭;配穴总取穴频次为427次,使用频次前10位的依次为地仓、迎香、廉泉、太阳、颊车、足三里、丝竹空、攒竹、丰隆、肩井。儿童抽动障碍的中医证型分布频次前5位的依次为肝亢风动证、脾虚肝亢证、阴虚风动证、脾虚痰聚证、风痰扰动证。腧穴归经频次前5位的依次为足阳明胃经、督脉、经外奇穴、足太阳膀胱经、手阳明大肠经。对12个高频主配穴进行聚类分析,共得到6个新组合:百会、风池;太冲、合谷;三阴交、足三里;肝俞;神门、内关;四神聪、神庭、印堂。结论:针刺治疗儿童抽动障碍的选穴规律以调神为主,祛风扶正为辅。  相似文献   

10.
正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可出现撕裂样或烧灼样疼痛~([1])。目前临床上尚无有效治愈方案,而中医认为DPN属于消渴症的痹症和痿症的范畴,系肝肾不足,气血两虚,日久络脉瘀滞所致。近来中医治疗DPN开辟了一个新的治疗理念,综述如下:1单一毫针法目前普通针法治疗DPN主要以阳明经穴位为主,结合对症选穴。王冰梅等[2]以胰岛素、弥可保为基础,治疗组加针灸治疗,取足三里、解溪、内庭等穴,每日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讨针灸治疗心力衰竭的穴位配伍规律。方法 初步检索获得针灸治疗心力衰竭的文献215篇,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将58篇文献纳入数据库,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6、SPSS 23.0及SPSS Modeler 18.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针灸治疗心力衰竭的腧穴以内关、心俞、血海、神门、足三里为主,位于四肢;属于手厥阴心包经、足太阳膀胱经、任脉;特定穴使用以络穴、背俞穴、八脉交会穴多见;关联分析显示相关性最高的穴位组合:内关-心俞、内关-血海、内关-足三里、内关-神门。高频腧穴聚类分析得到4个聚类群:百会-巨阙-合谷;四神聪-水泉;厥阴俞-膈俞-内关-三阴交-郗门-肾俞-肺俞-心俞-血海-神门-足三里-膻中-中脘;关元-气海-丰隆-神阙-太溪。结论 针灸治疗心力衰竭选穴以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及足太阳膀胱经为主,以四肢多见,重视特定穴的使用,尤其是络穴、八脉交会穴、原穴,注重原络配穴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针刺治疗中风后足内翻的临床研究文献进行回顾与总结,为临床选穴和合理组穴提供参考。方法采用计算机和手工检索针刺治疗中风后足内翻的临床文献,对选用的腧穴、使用频次及归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筛选针刺治疗中风后足内翻文献48篇,使用频次≥5次且排序前10位的穴位依次是阳陵泉、照海、丘墟、足三里、三阴交、解溪、悬钟、阴陵泉、申脉、太冲;各经脉使用腧穴个数排序前5位的经脉分别是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和足太阴脾经。结论针刺治疗中风后足内翻以局部取穴、足阴阳经取穴、跷脉取穴、经筋节点取穴等为主,针刺手法多样,并可结合运动、康复等手段,临床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针刺"三神穴"为主治疗脑卒中后失眠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5例脑卒中后失眠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4例,采用针刺"三神穴"为主进行治疗;对照组31例,采用口服艾司唑仑片进行治疗。以4周为1个治疗周期,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并进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分。结果两组病人在接受治疗后PSQI分值较治疗前均有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组PSQI分值较对照组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2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8.06%,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三神穴"为主治疗卒中后失眠的临床疗效较艾司唑仑片治疗更优,且操作简便,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4.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总结针灸治疗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选穴规律。方法通过检索针灸治疗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文献,用Excel建立针灸治疗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处方数据库,并进行腧穴频次分析,运用SPSS22.0和Clementine12.0软件对高频腧穴进行聚类分析及关联规则分析。结果腧穴使用前6位为百会、太溪、神庭、足三里、三阴交、四神聪;频次选用最频繁的经脉和部位分别为督脉和头面颈项部;特定穴运用较为广泛,而以交会穴选用为主。聚类分析显示5个有效聚类群为:神门-廉泉-地仓-委中-照海-肝俞-大椎-风府-肾俞-中脘;外关-关元-气海-膈俞-血海;大钟-悬钟;印堂-人中;内关-三阴交;关联分析显示常用的10个腧穴配对有百会-太溪;百会-神庭;百会-足三里;百会-三阴交;百会-四神聪;三阴交-内关;百会-内关;太溪-足三里、百会;百会-风池;神庭-风池。结论针灸治疗轻度认知障碍选穴以头部穴位为主,结合辩证取穴,以补肾健脾为原则;重用特定穴及阳经经穴。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莫沙必利联合穴位针刺治疗糖尿病胃轻瘫的临床疗效。方法 182例确诊为糖尿病胃轻瘫患者随机分为3组,给予莫沙必利治疗62例、单纯穴位针刺治疗54例、莫沙必利联合穴位针刺治疗66例,3组均治疗8周,随访1年,观察临床疗效及临床症状复发情况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莫沙必利联合穴位针刺治疗糖尿病胃轻瘫疗效明显优于单用莫沙必利和穴位针刺组,而且临床症状复发率明显低于其它2组,两项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莫沙必利联合穴位针刺治疗糖尿病胃轻瘫具有较好的近期疗效与远期疗效,是值得选择和推广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针灸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选穴规律。方法收集2009年—2019年中国知网(CNKI)、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等临床文献,建立针灸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的选穴数据库,对数据进行描述统计及聚类分析。结果使用频次最高的腧穴为合谷、曲池和尺泽等;使用频次最高的经络为手阳明大肠经;临床选穴符合中风后痉挛的病因病机特点。根据聚类分析结果,这些穴位可分为重点穴和选配穴。结论针灸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有规律可循,根据文献分析所发现的组方规律与该病的病因病机相符,为临床治疗及科学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针刺治疗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研究文献进行统计分析。方法收集近28年来针灸治疗肩手综合征的临床文献,对选用的腧穴种类、归经及使用频次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针灸治疗肩手综合征为主的文献共137篇,共使用78个穴位,总频次为997次,十四经穴63个,总频次896次(89.9%);经外奇穴总频次101次(10.1%)。其中出现频率占20%以上的经穴10个,手阳明经5个,手太阳经2个,手少阳经2个,经外奇穴1个。结论针刺治疗肩手综合征宜取手三阳经上的腧穴,取穴以手阳明大肠经为主。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胃俞穴和足三里穴穴位注射山莨菪碱对中度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患者的治疗作用.方法:选择锦屏县中医医院2010-02/2014-02收治的AP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2013年新修订亚特兰大标准评价患者AP的严重程度,抽取其中90例中度患者,随机分成两组,雷尼替丁胶囊口服等常规处理和监护治疗组为对照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使用胃俞穴和足三里穴穴位注射山莨菪碱的患者为观察组,以治疗后患者的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肛门排气时间、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APACHE)Ⅱ评分变化、住院时间、及治疗总有效率为观察指标评价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86.7%,中转手术与死亡各1例,对照组总有效率64.4%,中转手术5例,死亡病例2例,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经记录肠鸣音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APACHEⅡ评分在治疗第3天、第7天分别为7.92分±1.23分、5.24分±0.65分,较之对照组表现良好(P0.05).结论:胃俞穴和足三里穴穴位注射山莨菪碱对中度AP患者的治疗作用明显,对临床治疗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水针注射雪莲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S)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诊断标准的90例AS患者随机以2:1的比例分为两组:(1)治疗组60例,以雪莲注射液为主运用水针注射疗法,选取5个华佗夹脊穴和腰俞穴交替使用,同时配合中医辨证分型用药和电磁波灸疗;(2)对照组30例,以红茴香注射液为主运用水针注射疗法,选取与治疗组相同的穴位和方法进行治疗.比较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治愈率63.3%,有效率100%;对照组治愈率13.3%,有效率100%.结论以雪莲注射液为主运用水针注射疗法,选取5个华佗夹脊穴和腰俞穴交替使用,同时配合中医辨证分型用药和电磁波灸疗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S)是一种目前疗效较好、治愈率相对高、短期内复发率低、经济简便的方法,十分适宜在广大基层医疗单位康复理疗科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疏肝调神针刺法治疗抑郁相关失眠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疏肝调神针刺组和非穴位浅刺组,每组40例。疏肝调神组取针刺双侧百会、印堂、合谷、太冲、神门、三阴交、安眠,肝俞、心俞埋针;非穴浅刺组取百会旁、印堂旁、合谷旁、太冲旁、神门旁、三阴交旁、安眠旁,均为各穴水平向左旁开0.5 cm,针身刺入穴位皮肤浅层0.2~0.3 cm,且进针后不行任何手法,心俞旁、肝俞旁埋王不留行籽;2次/w,持续8 w,共16次。观察两组针刺前、针刺4、8 w和随访4 w时的匹兹堡睡眠量表(PSQI)及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总分改善情况。结果疏肝调神组1例因针刺后头痛、3例因疗效不能达到预期退出研究,实际纳入36例受试者;非穴浅刺组6例患者因疗效未达预期值而退出,实际纳入34例。疏肝调神针刺组PSQI在治疗4、8 w较治疗前降低(P<0.05),并且在随访4 w时评分基本维持在治疗8 w水平(P>0.05);HAMD治疗4、8 w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在随访4 w时有上升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穴浅刺组PSQI在治疗后8 w较治疗前下降(P<0.05),在随访4 w较治疗8 w时有上升趋势;HAMD在治疗4、8 w时较治疗前降低(P<0.05),随访4 w时升高。疏肝调神组在治疗各时点PSQI、HAMD总分均较非穴浅刺组降低显著。基于PSQI和HAMD减分率的疗效提示疏肝调神针法可提高睡眠效率和抗抑郁疗效。结论疏肝调神针刺法和非穴浅刺组可改善抑郁相关失眠患者的PSQI、HAMD总分,但前者较后者起效更快更显著更持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