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浅谈消化性溃疡的中医病理实质及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晋梅 《新中医》1997,29(2):57-57,52
消化性溃疡是临床常见病,属中医“胃脘痛”范畴。临床上以胃脘部周期性发作,并有节律性的疼痛为主要特点。笔者结合现代医学对本病的认识讨论该病的中医病理实质和治疗方法。1 消化性溃疡的中医病理实质中医学认为本病主要由于肝气犯胃或肝胃郁热、脾胃虚弱、瘀血阻滞而形成。许多医学工作者结合现代科学方法研究本病的中医病理实质,较为一致地形成以下观点:肝气犯胃与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有密切联系〔1、2〕,由此而引起迷走神经兴奋性增高,促使胃酸和胃蛋白酶分泌增多,幽门括约肌舒缩功能障碍,导致胆汁反流,胆汁中所含胆盐与胃酸、胃蛋白酶破…  相似文献   

2.
陶国水 《世界中医药》2011,6(4):329-331
消化性溃疡是内科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临床表现以胃痛、嗳气、泛酸等为主,易出现出血、穿孔、梗阻等并发症,病位主要在胃及十二指肠。本病属中医脾胃病诊治范畴。张师根据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特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中医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本院消化性溃疡患者134例,随机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组67例,对照组予以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予以中医药治疗.结果 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幽门螺杆菌(Hp)清除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不良反应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中医治疗消化性溃疡可取得显著疗效,且不良反应少,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并分析消化性溃疡采用中医治疗的效果。方法从我院收治的消化性溃疡患者中抽取90例作为观察对象,将其平均分成对照组(45例)和观察组(45例),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中药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临床疗效以及恢复健康时间。结果治疗后对照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17.78%)明显高于观察组患者(2.22%);临床总有效率(80.00%)则明显低于观察组(97.78%);对照组患者恢复健康的时间(148.63±5.32天)明显长于观察组(108.95±4.69天)。经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中医治疗消化性溃疡,不仅治疗效果显著,而且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王志花  黄培容  何芳 《光明中医》2011,26(11):2305-2306
本文简要论述中医对消化性溃疡的发病原因及临床辨证论治的认识,通过收集各家论述,进一步明确中医对消化性溃疡的治疗现状,为今后加强中医对消化性溃疡的研究及治疗提供一定的临床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中医辨证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2011年3月至2013年3月收治的80例消化性溃疡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患者采取中医辨证分型治疗,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西药治疗,根据胃镜检查结果对两组患者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 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97.50%)明显高于对照组(82.50%),差异具有显著性(P <0.05).结论 中医辨证治疗消化性溃疡临床疗效显著,患者溃疡愈合情况令人满意,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7.
消化性溃疡主要指发生在胃和十二指肠球部的慢性溃疡,其形成与胃酸和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有关,故称消化性溃疡,在中医学中属于胃脘痛范畴。我们利用中医的理、法、方、药,辨证施治,治疗该病,收效甚佳。本  相似文献   

8.
中药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消化性溃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2003年10月~2005年3月应用自拟溃疡散治疗幽门螺杆菌(HP)相关性消化溃疡41例,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中医治疗消化性溃疡的疗效。方法选自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在我院门诊确诊的消化性溃疡患者50例,将这50例患者随机分成2组,每组25例,分别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治疗组的25例患者采用中药进行治疗,对对照组25例患者采用西药进行治疗,观察2组患者通过门诊开具处方治疗后的临床效果。结果对治疗组25例患者采用中药进行治疗,痊愈13例,有效11例,无效1例,治疗组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6.0%。对对照组25例患者采用西药进行治疗,显效11例,有效9例,无效5例,对照组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0.0%。治疗组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2组患者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治疗消化性溃疡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消化性溃疡的中医辨证治疗方法回顾分析65例消化性溃疡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65例患者中,气滞型、瘀血型、阴虚型、虚寒型患者治愈有效率占95.38%。不良反应经过临床对症处理均好转,不影响治疗。结论对溃疡病的诊治,要以中西医结合为重点,多角度全面认识病因病机。中医价格低廉,患者易于坚持治疗,是一种治疗本病较好的临床选择方案。  相似文献   

11.
消化性溃疡的中医治疗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伟  朱念平 《国医论坛》1998,13(4):18-19
消化性溃疡是胃肠道的常见病,发病范围广泛,总人口中约十分之一在一生中患过此病。它的病因目前尚不清楚,病机复杂。随着对消化性溃疡病因与发病机理的深入研究,提供了不少治疗本病的新药物和新疗法。临床治愈1例活动性消化性溃疡并不困难,但真正治愈1例消化性溃疡病人,目前尚无理想方法。不管使用何药,也不管疗程多长,停止治疗后往往会复发,l年复发率可高达80%以上D’。因此,近几年来对消化性溃疡的研宪,很自然地集中在抗复发问题上,并已成为当今医学研究的主要课题。许多研究提示,完全治愈的清高复发率很低,溃疡愈合质量…  相似文献   

12.
笔者从2004年6月至2010年6月,用自拟复方胃痛散治疗消化性溃疡57例,通过临床观察取得良好效果,现介绍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观察病例57例均为我院门诊或住院患者,其中男性37例,女性20例,年龄26~79岁。平均51.2岁。病程一年以内26例,1~2年以上18例,2年以上13例。  相似文献   

13.
消化性溃疡(简称溃疡病)属中医"胃脘病"范畴.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目前公认的观点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导致胃黏膜破坏因素和防御因素失衡的结果.中医药对本病的认识和研究有悠久的历史.纵观中医学对溃疡病的认识,呈现出在脏腑定位上以脾胃为中心,病机病性以虚为重点,治疗以辨证施治为主.这些认识为现代中医诊治溃疡病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和条件的限制,对溃疡病病因病机的认识尚欠全面和深入,诊断方法较单一,治疗措施不够完善,理论探索和临床研究也不够深入,因而有些认识还是沿袭传统观念,从而阻碍了溃疡病诊治水平的提高.目前对溃疡病的临床研究,已从传统型向现代型促进,但如何既保留传统中医的特色,又有现代科学的新内容,笔者认为应以传统方法和现代技术相结合为重点,融合中西医认识为一体,在论治方法上要多角度认识病因病机,多层次诊断病证,多方位综合治疗,提高中医对溃疡病的诊治水平.  相似文献   

14.
消化性溃疡中医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储琳 《江苏中医药》2010,42(4):78-79
消化性溃疡是一种全球性常见的慢性病,临床实践证实,西医治疗存在溃疡愈合质量欠佳与复发等问题,而中医治疗消化性溃疡其溃疡愈合率高.复发率低,临床症状改善好。目前中医治疗主要分为:(1)辨证分型治疗;(2)专方加减治疗;(3)中医其他方法治疗;(4)中西医结合治疗。近年来研究发现,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的效果较之单用中药或西药好很多,既可提高疗效,又可降低复发卒。应在各自医学理论指导下,中西医方法互用,优势互补;或从不同角度配合治疗,发挥协同作用。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5.
中医辨证治疗消化性溃疡52例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林俊辉 《河北中医》2006,28(4):256-256
2001-01~2005-03,笔者运用中医辨证治疗消化性溃疡52例,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52例,男32例,女20例;年龄最大65岁,最小19岁,19~30岁19例,30~40岁24例,40~65岁9例;胃溃疡18例,十二指肠壶腹部溃疡29例,复合性溃疡5例;病程最长30年,最短6个月。1.2诊断标准[1]①有慢性、周期性、节律性上腹部疼痛等临床特点;②合并有烧心、嗳气、泛酸、恶心呕吐等症状;③胃镜和X线钡餐检查确诊。1.3中医辨证分型1.3.1胃气壅滞型(19例)胃脘胀痛,食后加重,嗳气,舌质淡,苔薄白或黄,脉弦滑。1.3.2脾胃虚寒型(23例)胃脘隐痛,遇寒或饥饿时痛剧,得温…  相似文献   

16.
中医辨证治疗消化性溃疡65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消化性溃疡病主要指发生在胃和十二指肠的慢性溃疡,因溃疡的形成与胃酸、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有关而得名,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青壮年居多,临床以慢性周期性发作并有节律性的上腹部疼痛为特点,常伴有或不伴有烧心、反酸、痞满、呃逆等症状。2003-01—2006-12,笔者以敛口生肌、活血化瘀法治疗本病,疗效满意。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消化性溃疡中医治疗近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韦麟 《河南中医》2005,25(8):84-87
消化性溃疡(PU)主要指发生在胃和十二指肠的慢性溃疡即胃溃疡(GU)和十二指肠溃疡(DU),因溃疡的形成与胃液中胃酸和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有关而得名,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中医无PU病名,属“胃脘痛”、“胃痛”、“心痛”、“吞酸”、“嘈杂”、“呃逆”、“呕吐”等范畴。本病病程较长,反复发作,临床表现复杂。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中医对该病的治疗和认识有了突破性进展,并取得一定疗效。现将近年来中医治PU近况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8.
曾长国 《河北中医》1991,13(1):14-15
消化性溃疡在祖国医学文献报道里,大多数是西医诊断,中医治疗。在辨证方面,多认为属于胃脘痛、肝胃痛等范畴,但在临床实践中,部分移位疼痛类型多被忽略,有进一步讨论的必要,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对早期诊断治疗,具有重大意义。溃疡病的移位疼痛特点,  相似文献   

19.
<正>消化性溃疡(peptic ulcer,PU)是一种全球性常见病,主要指胃溃疡(Gastric ulcer,GU)和十二指肠溃疡(Duodenal ulcer,DU),在人群中发病率甚高,由于溃疡的形成与胃酸及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有关,故称之为消化性溃疡,其主要指发生在胃和十二指肠球部的慢性溃疡,以反复发作和有规律的上腹部疼痛为主要特征。中医学可将之归属于  相似文献   

20.
<正>消化性溃疡(pepticulcer,PU)主要指发生在胃与十二指肠的慢性溃疡,属中医胃脘痛、嘈杂、吞酸等范畴。现代医学采取抑制胃酸、保护胃粘膜、根除Hp的治疗措施,病情大多能控制,但易复发,且抗Hp易耐药、药物大多存在一定的毒副作用。中医治疗PU有助于提高溃疡愈合质量,降低复发率,副作用少或无副作用,相比西医有一定的优势。为了解中医对其治疗现状以便指导临床,现将目前的治疗进展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