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代谢综合征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特征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Zhao ZG  Zhu ZM  Li YS 《中华内科杂志》2003,42(9):625-627
目的 观察代谢综合征患者颈动脉形态和功能的变化特点。方法  171例住院病人分为代谢综合征组 (MS ,84例 ) ,高血压病组 (EH ,6 8例 )、糖尿病组 (DM ,19例 ) ,比较三组患者血脂改变及颈动脉超声检测结果。结果 MS组患者血浆甘油三酯 (TG)、低密度脂蛋白、载脂蛋白B水平较EH组明显升高 ( 2 5 3± 2 15比 1 72± 1 6 6 ,3 2 7± 0 99比 2 91± 0 92 ,1 0 7± 0 2 6比 0 97±0 2 0 ,P <0 0 1,0 0 5 ,0 0 1) ,MS组TG水平明显高于DM组 ( 2 5 3± 2 15比 1 6 7± 0 89,P <0 0 1) ;与EH、DM组比较 ,MS组患者颈动脉系血流阻力指数明显升高 ,颈总动脉内膜明显增厚 ( 0 88± 0 2 2比 0 80± 0 2 4 ,0 88± 0 2 2比 0 72± 0 2 9,P值均 <0 0 5 ) ;MS组颈动脉粥样斑块发生率及斑块指数明显升高。结论 代谢综合征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较单纯高血压病和糖尿病颈动脉病变更严重  相似文献   

2.
老年代谢综合征颈动脉粥样硬化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通过测量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斑块来探讨代谢综合征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147例门诊及住院的老年病人分为代谢综合征组(MS,52例),高血压病组(EH,54例),糖尿病组(DM,41例)以及正常对照组(30例)。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检测各组人群颈动脉IMT、斑块总积分,粥样斑块发生率。全部入选人员检测血脂、空腹血糖及测量血压、体重指数(BMI)、腰围等。比较四组患者颈动脉超声检测结果及血脂、血糖等变化。结果MS组与EH组、DM组比较:颈总动脉IMT明显增厚[(1.12±0.03)mm比(0.99±0.07)mm,(1.12±0.03)mm比(0.87±0.05)mm;分别P〈0.05,P〈0.01];斑块总积分明显增高(3.57±0.03比2.42±0.03,3.57±0.03比2.43±0.03,均P〈0.01);MS组颈动脉粥样斑块发生率(61.5%)明显高于EH组(33.3%)、DM组(12.2%),均P〈0.01,有极显著性差异。血脂中MS组甘油三酯明显高于EH组和DM组(P〈0.01,P〈0.05),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明显高于EH组(P〈0.05),总胆固醇明显高于EH组和DM组。结论MS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较单纯高血压病和糖尿病颈动脉病变更严重,代谢综合征可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3.
代谢综合征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松岩  韩凤英  马杰 《心脏杂志》2006,18(4):451-453
目的探讨代谢综合征(MS)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特征。方法108例患者分别为MS 40例、高血压病(EH)33例、糖尿病(DM)35例,并以此相应分成3组,比较3组患者血脂改变及颈动脉超声检测结果,以125例健康体检者作对照组。结果MS组和DM组患者血浆TG水平均明显升高。DM组和MS组颈动脉阻力指数均显著升高,3组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明显增厚。MS组患者斑块指数较单纯EH组明显增高。结论MS患者发生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性较单纯高血压组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高血压合并代谢综合征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选择高血压合并代谢综合征患者52例,单纯高血压病患者42例。全部患者进行颈部动脉血管B超检测,收集临床资料,比较两组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较,体重指数(BMI)、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G)、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和总胆固醇(TC)显著升高(P<0.05);高密度脂蛋白(HDL-C)在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和颈内动脉内中膜厚度明显增厚(P<0.05);观察组颈总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84.0%,高于对照组61.9%(P<0.05);颈总动脉左右侧血管内径及阻力指数均明显增加(P<0.05);两组间收缩期血流峰值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高血压合并代谢综合征患者更容易发生颈动脉粥样硬化,代谢综合征可能促进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代谢综合征(MS)患者不同类型血脂异常对颈动脉粥样硬化(AS)的影响。方法将918例AS患者分为3组:正常胆固醇(N-TC)组(502例)、单纯高胆固醇(HC)组(190例)和混合性HC(M-HC)组(226例);N-TC组再分为4个亚组:TG与HDL-C均正常组(112例)、高TG(H-TG)组(61例)、低HDL-C(L-HDL-C)组(186例)、高TG与低HDL-C混合(H-TG+L-HDL-C)组(143例),分析各血脂异常组对颈动脉损害的影响。结果HC组与M-HC组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数目均显著高于N-TC组(P〈0.05);M-HC组斑块发生率(65.9%)显著高于N-TC组(44.5%)和HC组(56.0%)(P〈0.01)。N-TC的4个亚组中,IMT、斑块数目、斑块发生率在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年龄和DBP与IMT最相关,年龄与斑块数目最相关。结论MS合并HC对颈AS的影响显著高于高TG或低HDL-C血症;N-TC的MS患者,年龄和DBP对颈AS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6.
非糖尿病代谢综合征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非糖尿病的代谢综合征(MS)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为临床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依据国际糖尿病联盟MS诊断标准将446例非糖尿病患者分为非MS组(298例)及MS组(148例),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血管结构及功能,分析两组间颈动脉损害情况的差异。结果MS组腰围、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稳态模型评估法的胰岛素抵抗指数、糖化血红蛋白(HbA1c)显著高于非MS组(P<0.01,P<0.05);非MS组动脉斑块发生率仍较高,其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和斑块指数与MS组相似,而MS组虽不伴糖尿病,但其HbA1c较非MS组高。直线相关分析显示,IMT与总胆固醇(TC)、年龄、HbA1c、收缩压呈正相关(P<0.01,P<0.05);逐步回归分析显示IMT与TC、年龄、HbA1c相关。结论MS在不合并糖尿病时,其颈动脉损害仍较明显,HbA1c明显升高,可能预示MS易发展为糖尿病和较严重的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  相似文献   

7.
富江 《内科》2008,3(6):858-859
目的比较阿卡波糖和瑞格列奈对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内膜冲膜厚度(CIMT)和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将156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阿卡波糖组和瑞格列奈组,分别饮食控制三餐前给予阿卡波糖50mg瑞格列奈2mg,疗程40周观察各项指标。结果阿卡波糖降低餐后血糖比瑞格列奈更显著,阿卡波糖组血清IL-6和CRP水平降低比瑞格列奈组更明显;阿卡波糖组58%患者CIMT消退,瑞格列奈组有42%,与瑞格列奈组相比较,阿卡波糖组CIMT消退更显著(P〈0.05)。结论阿卡波糖能够更好地控制餐后血糖使颈动脉粥样硬化消退。  相似文献   

8.
选取90例2型糖尿病患者为糖尿病组(DM组),同期75例健康人群为对照组,对两组的颈动脉超声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DM组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发生率均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彩色多普勒超声有助于发现早期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为其并发症的防治提供了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老年代谢综合征(MS)患者颈动脉病变特点进行分析。方法根据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诊断建议标准,选择贵阳市第四人民医院2004年1月至2006年1月老年MS患者共45例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测,观察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发生情况及血流参数[收缩期峰值流速(Vmax)、阻力指数(RI)]。结果MS组与对照组比较,平均IMT、最大IMT、斑块发生率、Vmax、RI均明显增高(P<0.05),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结论老年人MS颈动脉硬化程度严重,以斑块多发、斑块的不稳定性为特点。  相似文献   

10.
<正>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全身性弥漫性疾病,其特征性的病理学改变是动脉壁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粥样斑块起始于青少年期,可几十年无临床症状,最终引起心、脑、肾等多脏器病变,因此,在无症状期检出和监测动脉粥样硬化进展情况,找出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对于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颈动脉是粥样硬化的早期好发部位,外周血管超声显像是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无创、准确技术,本研究应用这一方法,检测了147例受试者的颈动脉,旨在探讨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应用CT血管成像联合颈动脉超声检查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行评价,并探讨其与2型糖尿病的关系。方法选择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52例,根据诊断分为糖尿病组56例,非糖尿病组96例,并进行CT血管成像联合颈动脉超声检查,分析斑块性质、形态,观察发生缺血性脑卒中事件相关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老年缺血性脑卒中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糖尿病的相关性。结果与非糖尿病组比较,糖尿病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及斑块发生率高,易损斑块多,颈总动脉分叉部及动脉狭窄比例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空腹血糖(OR=5.924,95%CI:1.176~2.468,P=0.003)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密切相关;LDL-C(OR=2.283,95%CI:1.108~4.276,P=0.009)、纤维蛋白原(OR=1.856,95%CI:1.287~3.095;P=0.011)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相关。结论老年缺血性脑卒中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重,危险因素多于非糖尿病患者;常规对于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进行定期的血糖检测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调查糖尿病肾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AS)发生率。方法:颈动脉超声检查观测患者AS情况。同时测定颈动脉壁内膜一中层厚度(IMT)。结论:糖尿病肾病患者颈动脉硬化发生率较正常人高,颈动脉B超作为一种非创伤性检查手段对糖尿病肾病动脉硬化情况很有帮助。  相似文献   

13.
颈动脉粥样硬化超声检查的新进展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颈动脉粥样硬化在卒中的发病中有重要作用,颈动脉的超声检查近年来发展迅速,新技术不断涌现,文章综述了功率多普勒成像、混合成像、四维成像、四维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等动脉粥样硬化检测、评价的新技术,以及内膜-中膜厚度与病理的相关性、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的可能性评价及其与栓塞性卒中发生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吉非罗齐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淑芳  杜祥宾 《山东医药》2004,44(10):62-62
2000年3月至2002年8月,我院采用吉非罗齐治疗动脉硬化患者32例,并应用高分辩率超声测量其治疗前后外周动脉管壁的内膜一中膜厚度(IMT),观察斑块情况,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不同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程度与冠心病发生率及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我院行冠脉造影的患者199例,根据颈动脉彩超结果,患者被分为内膜增厚组(51例)、软斑块组(42例)、硬斑块组(67例)和混合斑块组(39例),计算比较各组Crouse积分,Gensini评分和冠心病发病率。分析Crouse积分与Gensini评分的相关性。结果:与内膜增厚组比较,软斑块组、硬斑块组和混合斑块组的冠心病发病率(19.6%比73.8%比53.7%比74.4%)均显著升高(P均0.01),且软斑块组和混合斑块组的显著高于硬斑块组(P均0.05)。与软斑块组和硬斑块组比较,混合斑块组Crouse积分[(4.57±0.72)分比(4.36±0.54)分比(5.09±0.80)分]显著升高,P0.05或0.01。与内膜增厚组比较,软斑块组、硬斑块组和混合斑块组的Gensini评分[(15.12±4.33)分比(35.11±5.17)分比(32.55±3.08)分比(40.43±4.21)分]均显著升高,且软斑块组和混合斑块组的显著高于硬斑块组,混合斑块组的显著高于软斑块组的,P0.05或0.01。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斑块组的Crouse积分与Gensini评分呈显著正相关(r=0.646,P=0.005)。结论:颈动脉彩超对冠心病有一定的预测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我国中老年人群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的分布特点以及与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 对中美协作研究队列中的石景山人群和多省市队列中的北京大学社区人群2007年9至10月期间的心血管病危险因素以及颈动脉超声的横断面复查结果进行分析.参加调查人数共计2681名,年龄43~81岁.结果 (1)颈动脉内中膜36点厚度平均值为0.68 mm,最大值为1.07 mm.(2)颈动脉斑块检出率为60.3%.男女两性颈动脉膨大部斑块检出率分别为61.2%和51.6%(x~2=23.44,P<0.01).颈内动脉斑块检出率分别为24.7%和12.2%(x~2=69.57,P<0.01).颈总动脉斑块检出率分别为20.9%和13.8%(x~2=23.18,P<0.01).(3)多因素分析:男女两性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平均值和最大值随着收缩压、血糖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的增加而增加.与无危险因素者比较,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和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者颈动脉斑块检出率较高(P<0.05).结论 我国中老年人群颈动脉粥样硬化普遍存在,且与多个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有关联.  相似文献   

17.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研究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对301例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作双侧颈动脉超声检查,根据冠脉造影结果分为正常组及冠心病组,冠心病组根据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再分为一支病变组,二支病变组,三支病变组3个亚组。测量颈总动脉后壁内中膜厚度(IMT),斑块厚度,计算斑块积分及粥样斑块发生率。结果:(1)冠心病组IMT,斑块积分及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2)随冠脉病变支数增加,斑块积分及IMT增加,亚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3)以IMT>0.85mm和(或)出现粥样斑块预测冠心病,特异性75.3%,敏感性84.6%,阳性预测率88.4%。结论:通过颈动脉超声检查可为冠心病的诊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代谢综合征(MS)对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方法选取120例高血压患者,根据有无合并MS将其分为2组:MS组(65例)和非MS组(55例),彩色多普勒超声测定肱动脉反应性充血内径、颈动脉内膜厚度及斑块情况。选取健康体检者40名作为对照组(NC组)。结果①MS组的体重指数(BMI)、甘油三酯(TG)、空腹血糖(FPG)均高于非MS组和NC组,P〈0.05,P〈0.01。②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FMD%):MS组明显低于非MS组和NC组[(7.15±2.46)%、(8.45±4.13)%和(12.23±5.12)%,P均〈0.05]。③三组颈动脉内膜厚度(IMT)依次为:(0.84±0.21)mm、(0.78±0.24)mm和(0.64±0.14)mm,P均〈0.01;颈动脉斑块发生率依次为29.3%、21.8%和5.0%,P均〈0.01。④相关分析显示,FMD%与年龄、SBP、TG、FPG呈负相关(r=-0.359、r=-0.357、r=-0.346、r=-0.413,P均〈0.01),与HDL—C呈正相关(r=0.341,P〈0.01);IMT与年龄、SBP、BMI、TG呈正相关(r=0.431,r=0.442,r=0.315,r=0.342,P均〈0.01),与HDL—C呈负相关(r=-0.313,P〈0.01)。结论并发MS可加重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失调及促进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比较卡博平和瑞格列奈对T2DM患者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CIMT)和炎症因子的影响.结果:卡博平降低餐后血糖比瑞格列奈更显著,卡博平组血清IL-6和CRP水平降低比瑞格列奈组更明显;卡博平组58%患者CIMT消退,瑞格列奈组有42%,与瑞格列奈组相比较,卡博平组CIMT消退更显著(P<0.05).结论:卡博平能够更好地控制餐后血糖使颈动脉粥样硬化消退.  相似文献   

20.
代谢综合征颈动脉斑块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代谢综合征(MS)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危险因素及不同程度颈动脉斑块的相关因素。方法将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老年病科2005年1月至2007年1月收治患者按2005年国际糖尿病联盟的MS诊断标准分为MS组219例,非代谢综合征(NMS)组182例。测定血压、血脂、血糖、胰岛素、C-反应蛋白、尿蛋白等指标,计算胰岛素敏感指数,询问用药史。B超测定双侧颈动脉观察指标,半定量估计斑块的范围及严重程度,分为4级。结果与NMS组患者比较,MS组颈动脉斑块的发生率更高,颈动脉斑块的程度更严重(P<0.05),MS者发生颈动脉斑块的危险性是NMS者的2.01~4.12倍。餐后2h血糖、脂蛋白a、胰岛素敏感指数、胰岛素抵抗指数、体重指数、C-反应蛋白等检验指标与颈动脉斑块严重程度相关;颈动脉斑块程度越重,TC/HDL比值越高(F=5.89,P=0.003)。尿蛋白、尿肌酐、尿蛋白肌酐比值在各组间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结论MS是颈动脉斑块的危险因素,抗血小板及降脂药物者可能有助于减少颈动脉斑块的发生,减缓颈动脉斑块的发展。TC/HDL比值的临床意义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