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者由CT扫描发现了88例骶骨骨折或骶髂关节损伤。每例均有伤后所摄的前后位骨盆X线片,有的还摄有斜位片及倾斜角度的X线片。CT在外伤后七天内进行。作者将CT所见到的骶骨及骶髂关节损伤分为四种基本类型。第一型为骶髂关节分离,占骶骨损伤的39%,X线平片初诊漏诊率为29%,回顾性复习时漏诊率为26%。CT表现为关节不对称与间隙增宽。第二型为骶骨或髂骨唇部骨折,占骶骨损伤的25%,X线平片初诊漏诊率为57%,回顾性复习时漏诊率为59%。CT图象可见到骶骨或髂骨唇部骨折线累及骶髂关节面,但不累及骶骨的神经孔。第三型为骶骨纵行骨折,占骶骨损伤的25%。X线平片初诊漏诊率为34%,回顾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骶髂关节/骶骨放射性比值对未分化脊柱关节病(uSpA)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临床有腰腿症状、类风湿因子(RF)阴性、骶髂关节X线和CT检查可疑的76例不同年龄受检者的152个关节,进行SPECT全身骨显像及骶髂关节局部显像,取得不同部位的两组放射性比值。并与正常值比较。结果 76例uSpA患者152个骶髂关节中X线平片有16个异常,CT检查有41个异常,骨显像有94个骶髂关节/骶骨放射性比值升高,39例患者有髋关节和(或)胸锁关节、腰椎等其他关节病变,无异常发现19例。结论 核素骨显像诊断uSpA较X线及CT灵敏。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X线平片、CT和MRI在早期强直性脊柱炎(AS)骶髂关节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53例临床拟诊为AS的患者行骶髂关节X线平片和MR检查,MR平扫均包括骶髂关节斜冠状面T1WI、T2WI、短时反转恢复序列(STIR)、附加水激励的三维稳态快速梯度回波序列(3D-BTFE-WATS),其中24例同时行脂肪抑制T1WI增强检查;25例患者同时行CT检查.分析患者的影像资料,应用x2检验对X线平片、CT和MRI显示骨侵蚀破坏敏感度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53例患者的106侧骶髂关节中,X线平片和MRI显示关节面下骨侵蚀病变分别为16侧和63侧;25例CT检查中显示26侧骶髂关节面下存在骨侵蚀破坏.CT和MRI显示骨侵蚀敏感度相近(x2=0.16,P>o.05),两者均优于x线平片(x2值分别为14.44和17.36,P值均<0.05),在所应用的MR序列中,3 D-BTFE-WATS显示骨侵蚀破坏最佳.MRI除显示AS骶髂关节慢性骨结构改变外,显示骨髓水肿 32例、滑膜增厚和(或)异常强化35例,脂肪沉积16例、韧带附着点炎15例、被膜炎9例和关节软骨破坏31例.结论 MRI能发现X线平片和CT不能显示的骨髓水肿和滑膜炎等急性炎性改变,早期诊断价值优于X线平片和CT.  相似文献   

4.
小儿骶髂关节外伤的CT 表现以往未见报导。文内报告6例,通过骶髂关节做5mm 层厚相邻层面CT 扫描、CT 随访及常规X 线照片。成长期骶髂关节外伤性分离可合并不常见的表现:半侧骨盆成长不良,相继出现骶髂关节融合及骨盆畸形伴肢体长度不等。本组5个小儿外伤后具骶髂关节间隙增宽X 线征者中仅一侧得到CT 证实。其中3例有CT 表现,而关节间隙本身无损。第5个病例在CT 上关节间隙正常,但双侧受累的骶髂关节都不规则。第6例的骶髂关节平片完全正常,但CT 显示左骶髂关节变窄。小儿外伤后伴软骨下骨折的即时CT 扫描可显  相似文献   

5.
强直性脊柱炎致骶髂关节炎的X线与CT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评估X线对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骶髂关节炎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临床表现为缓慢加重的腰骶部及双髋部疼痛、压痛及活动受限者68例,进行脊柱正侧位或加摄斜位X线片。其中,6例临床怀疑骶髂并节病变者又经CT检查。结果 单侧骶髂关节改变为28例,双侧骶髂关节改变40例。怀疑骶髂关节病变6例,轻度骶髂关节炎34例,中度骶髂关节炎20例,重度骶髂关节炎8例。68例中59例HLA—B27抗原阳性。结论 X线正位加左、右斜位平片能对大部分骶髂关节炎作出诊断,尤其是左、右斜位更有利于观察骶髂关节病变。对于骶髂关节炎的早期诊断,CT优于X线平片。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21例强直性脊柱炎(AS)骶髂关节CT、X线检查进行对照分析,结果表明:X线Ⅰ~Ⅱ级AS 骶髂关节炎患者,CT常比X 线敏感一个级别;Ⅲ、Ⅳ级患者无区别;CT能准确测量关节间隙,对判定关节间隙的宽窄情况有独到之处,明显优于X 线;软骨下侵蚀,骨皮质中断和囊变,CT检出率明显高于X 线,有助于早期诊断和观察疗效。  相似文献   

7.
本文分析214例强直性脊柱炎(AS)的X线表现,其中11例行骶髂关节CT扫描。病变主要累及骶髂关节(100%)、次为脊柱(74.8%)和髋关节(37.9%),其他周围关节炎仅6例,23例有附着病(10.7%)。幼年发病者(JAS)易累及髋关节(75.8%),较少侵犯腰椎(48.5%),等级相关分析和X线动态观察表明:腰椎和髋关节病变与骶髂关节炎同步发展,骶髂关节炎的活动基本上可反映腰椎和髋关节病变的活动。骶髂关节炎CT扫描比平片显示更清晰。  相似文献   

8.
强直性脊柱炎临床及其骶髂关节影像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综述了强直性脊柱炎及幼年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表现 ,并比较了二者的主要不同点 ,以及幼年强直性脊柱炎的诊断标准。介绍了正常骶髂关节的解剖及影像解剖学 ,并综述了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的X线、CT及MRI表现。同时对强直性脊柱炎的X线及CT分级、骶髂关节炎的MRI分级做了简单介绍  相似文献   

9.
综述了强直性脊柱炎及幼年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表现,并比较了二者的主要不同点,以及幼年强直性脊柱炎的诊断标准.介绍了正常骶髂关节的解剖及影像解剖学,并综述了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的X线、CT及MRI表现.同时对强直性脊柱炎的X线及CT分级、骶髂关节炎的MRI分级做了简单介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患者CT和X线的对比。方法收集我院收治的73例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患者分别采用X线和CT进行检查,比较两种影像的诊断价值。结果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的早期影像表现为:软组织肿胀、囊变、骨质疏松等,X线对上述症状的检出率为:0.7%、33%、60%;CT检出率分别为:4%、73%、87%,CT检出率显著高于X线,差异显著(P0.001)。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对照研究表明,对X线可疑病变,CT可确诊其是否发生病变,当CT出现阴性时,不能排除发生强直性脊柱炎。X线早期病变为(0~Ⅱ级)时检出率显著低于CT(P0.05),级别提高为Ⅲ~Ⅳ级病变X线与CT分级相同,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CT诊断在早期骶髂关节病变和强直性脊柱炎中检出率高于X线。  相似文献   

11.
常规投照法进行的X线平片上,经常遇到骶髂关节间隙显示欠清晰,关节耳状面的凸凹相对关系不能显示清晰。针对这些情况,笔者在实际工作中摸索出骶髂关节斜位拍照的角度及中心线穿入点。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2.
骶髂关节错位这一概念,是由Goldwaitosgood[1]于1905年首先提出的。作者经过20余年的临床实践和探索,对该病总结出比较完善的诊断标准和有效治疗方法,现报道如下。1 应用解剖骨盆由左右髋骨、骶骨及尾骨构成,有保护盆腔器官及传递重力的作用。骶髂关节:由髂骨的耳状面与骶骨的耳状面构成。关节面粗糙不平,表面被覆一层软骨。骶髂关节是微动关节,一般可有0.2~0.4mm可变性的错动位移,轻微的上下及前后运动。其关节囊很紧张,附着于关节面的周缘,关节腔狭小,呈裂隙状,老年人由于纤维或纤维软骨的…  相似文献   

13.
患者,女,23岁,10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腰骶部钝痛,夜间明显,疼痛程度逐渐加重,需口服止痛药才可缓解。查体:左侧骶髂关节处轻度压痛。X线片示:骶骨左侧骨质破坏(见图1)。CT示:左侧骶骨区见软组织密度影,密度不均,局部骨  相似文献   

14.
强直性脊柱炎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强直性脊柱炎所致骶髂关节改变的X线及CT表现,探讨其早期征像,比较X线与CT对AS诊断的价值。方法:临床确诊的50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摄取骶髂关节正侧位平片,其中30例患者做骶髂关节CT扫描,总结其影像学表现与病理分级及临床分期的关系,并对两种检查方法所示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AS早期骶髂关节改变影像学表现为:骨质侵蚀、虫蚀样破坏,囊变、周围骨硬化等,对于病变征像,X线与CT显示基本相同,X线为首选方法,但是CT对细微结构显示清楚,能更直观的反映病变的范围及关节间隙的改变,对早期病变显示优于X线平片,对Ⅲ、Ⅳ级病变,如仅满足诊断要求,CT扫描并非必需,对需观察病变及评价疗效者,CT是一种理想的检查方法。结论:骶髂关节骨质侵蚀、破坏、囊变、骨质硬化是AS的早期征像,CT对病变细节显示更清楚对早期病变更具敏感性,对疗效观察更为有利。  相似文献   

15.
骶髂关节是人体躯干向下肢传达承重与支撑的大关节,而两足或两侧坐骨结节所受的外力,也必须通过骶髂关节才能传到躯干.因此,骶髂关节在日常生活中是受力最大的关节之一.凡直接与间接的暴力,尤其在扭曲或旋转动作的情况下,一侧骶髂关节容易受损伤.一、应用解剖骶髂关节是骶骨和髂骨的耳状面形成的滑膜关节,共关节而被有关节软骨,成人关节面凹凸不平,其关节面相嵌合并限制运动.  相似文献   

16.
有多种方法被用来评价骶髂关节,包括普通X线摄影、体层摄影、核素扫描及CT。初步研究表明,对检测早期骶髂关节炎,CT较其他X线方法更敏感、更具特异性。骶髂关节炎的X 线诊断依赖于以下征象的发现:关节间隙变窄,软骨下硬化,侵蚀,或关节强直。然而,这些征象中的某一些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宫颈癌放疗后骶骨衰竭骨折(sacral insufficiency fracture, SIF)的18F-FDG PET/CT图像特征。方法 选取行18F-FDG PET/CT检查诊断为SIF并经随访证实的10例宫颈癌放疗后患者的图像资料。结果 10例患者中SIF发生于骶骨左侧6例、骶骨右侧2例,骶骨双侧2例。骶骨受累范围为S1-3椎体。病灶均位于骶髂关节面下,与骶髂关节平行分布,呈不均匀斑片样或片条样18F-FDG摄取增高,边界不清,一般不超越骶髂关节,SUVmax为2.5~5.5,相应CT显示局部骨质密度不均匀增高,部分骨皮质局部骨质不连续,见低密度骨折线。10例患者均未经任何肿瘤相关治疗,在12~36个月的临床随访过程中疼痛情况明显缓解。结论 宫颈癌放疗后SIF在PET/CT图像上也表现为18F-FDG摄取增加,可能会被误诊为转移性疾病,熟悉病变的位置、形态和代谢特征,有助于防止误诊导致的不适当的治疗以及不必要的骨活检。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X线、CT和MRI在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诊断应用价值。方法分析我院92例早期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均行X线片、CT、MRI检查,比较三种检查方法对早期AS骶髂关节病变检出率的差异,并分析其关节面异常改变情况。结果 MRI检查对AS 0级检出率为100%高于CT检查0%、X线片检查0%,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MRI检查对AS I级、II级检出率分别为100%、100%、CT检查对AS Ⅰ级、Ⅱ级检出率分别为89.7%、82.1%均分别高于X线片检查24.1%、53.5%,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MRI检查、CT检查、X线片检查对AS Ⅲ、Ⅳ级检出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MRI检查对关节面浸润、关节面骨囊变检出率分别为96.7%、85.9%高于CT检查84.8%、68.5%,CT检查对关节面浸润、关节面骨囊变检出率分别为84.8%、68.5%高于X线片检查62.0%、34.8%,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MRI检查较CT、X线片检查对早期AS骶髂关节病变诊断价值高。  相似文献   

19.
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影像学研究   总被引:28,自引:2,他引:26  
分析了43例正常骶髂关节CT表现并对30例强直性脊柱炎(AS)骶髂关节病变作了双盲X线和CT对照研究,正常成人滑膜部关节间隙宽度为2~5mm,40岁后,关节前下部间隙可出现局部狭窄,骶侧皮质厚度多小于3mm,前后均匀者占90%;髂侧中部皮质厚度小于5mm,其前部皮质厚度可大于5mm(占16%),部分正常人可出现关节面不清晰,但无明确的侵蚀改变,关节面的侵蚀是诊断早期骶髂关节炎的重要条件,AS骶髂关节病变的对照研究表明:对平片可疑的病变,CT常可排除或肯定诊断,早期病变(Ⅱ级),CT可提高一个级别;Ⅲ、Ⅳ级病变CT和平片分级相同.CT扫描可用于临床高度怀疑而平片难以确诊者;对Ⅲ、Ⅳ级病变如仅为诊断,则CT扫描似并非必需.  相似文献   

20.
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CT表现特点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AS)骶髂关节改变的CT特点,协助临床评估病变程度,以提高其鉴别诊断水平。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68例AS患者的骶髂关节CT表现特点。结果AS骶髂关节CT表现特点为病变累及骶髂关节滑膜部髂骨侧为主,软骨钙化、关节间隙改变、关节面及面下骨结构改变以及骶髂韧带钙化。结论AS骶髂关节CT表现多种多样,但有一定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