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7 毫秒
1.
何志  张明昌  张莹 《眼科研究》2010,28(1):25-28
目的检测大鼠角膜碱烧伤后新生血管形成过程中水通道蛋白1(AQP1)的表达变化,探讨其在角膜新生血管(CNV)形成中的作用。方法碱烧伤诱导CNV模型,将25只sD大鼠按处死的时间点不同分成5组,每组5只。每日裂隙灯下观察CNV的生长情况,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RT-PCR法检测AQP1及VEGF在大鼠CNV形成中的表达。结果在正常大鼠角膜组织中,AQP1和VEGF不表达或弱表达。碱烧伤后1d,AQP1表达开始增强,第7天表达最强,14d下降,21d时仍有弱表达。RT—PCR检测显示碱烧伤后AQP1表达增强,在伤后第7天表达最明显,21d后呈弱表达(t1d=3.491,t4d=10.690,t7d=12.936,t14d=10.767,t21d=8.594,P〈0.05)。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表明,VEGF与AQP1的表达分布相似,强度较弱,统计学分析表明二者的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0.834,P〈0.05)。结论AQP1在碱烧伤后角膜巾的表达水平与新生血管的形成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2.
张洁  李立 《眼科研究》2011,29(12):1092-1096
背景研究表明,水通道蛋白1(AQP1)与大鼠碱烧伤后角膜新生血管(CNV)的形成密切相关,碳酸酐酶抑制剂具有抑制AQP1的作用,从而可间接抑制CNV,但其全身应用不良反应较重,因此局部碳酸酐酶抑制剂布林佐胺滴眼液对CNV的作用受到关注。目的研究局部应用布林佐胺滴眼液对大鼠碱烧伤后CNV形成过程中AQP1表达的影响。方法健康SD大鼠35只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5只10只眼、模型组15只30只眼和布林佐胺组15只30只眼。模型组和布林佐胺组大鼠用浸有1mol/LNaOH溶液的滤纸贴附于角膜40s建立角膜碱烧伤大鼠模型,布林佐胺组大鼠在造模后用布林佐胺滴眼液点眼,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大鼠用生理盐水点眼。造模后3d裂隙灯下对角膜烧伤程度进行分级;造模后3、5、7、10d对大鼠角膜混浊度进行评分,同时测量CNV的生长面积。造模后第10天获取大鼠角膜组织并行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大鼠角膜的组织病理学改变,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各组角膜超微结构的改变。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AQP1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各组大鼠角膜中的表达。结果裂隙灯下模型组与布林佐胺组大鼠角膜碱烧伤的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7,P〉0.05)。正常对照组大鼠角膜无水肿、无混浊,无CNV生成;造模后5d布林佐胺组大鼠角膜水肿、混浊评分低于模型组(t=2.18,P〈0.05),CNV面积小于模型组(t=6.58,P〈0.01)。角膜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布林佐胺组大鼠较模型组大鼠CNV及炎性细胞少。透射电子显微镜检查显示,模型组大鼠CNV旺盛,布林佐胺组大鼠角膜较模型组大鼠角膜血管腔少见。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表明,正常对照组大鼠角膜组织中可见AQP1和VEGF呈弱表达;模型组及布林佐胺组大鼠角膜碱烧伤后角膜组织中VEGF灰度值分别为84.92±9.49和78.18±11.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8,P=0.02),2个组AQP1灰度值分别为88.01±11.03和58.10±12.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99,P=0.00)。结论布林佐胺滴眼液能抑制大鼠角膜碱烧伤后CNV形成过程中AQP1的高表达,从而间接影响VEGF的表达,抑制或延缓CNV的形成。  相似文献   

3.
背景角膜新生血管(CNV)是炎症性角膜病变导致视力下降和角膜移植后发生排斥反应的重要原因,其发生机制和治疗一直是国内外角膜病研究的热点。目的探讨二十碳五烯酸(EPA)对碱烧伤大鼠CNV核转录因子KB(NF—KB)、白细胞介素1α(IL一1αt)、IL一6表达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用浸有1mol/LNaOH的3mm圆形滤纸贴附于72只SD大鼠的右眼角膜中央30s制作角膜碱烧伤模型,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大鼠随机分为3个组,另6只匹配的正常大鼠作为正常对照组。碱烧伤0.02mgEPA治疗组和碱烧伤0.03mgEPA治疗组大鼠分别于碱烧伤后即刻结膜下注射0.04ml剂量为0.02mg或0.03mgEPA,碱烧伤模型组结膜下注射0.04ml生理盐水,正常对照组大鼠未行结膜下注射。大鼠干预后每天裂隙灯下观察CNV的生长面积和角膜水肿。分别于造模后24h,4、7、14d过量麻醉处死动物后制备角膜标本,采用苏木精一伊红染色法检测各组大鼠角膜的组织病理学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各组大鼠角膜组织中CD34的表达以计数血管内皮细胞,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及蛋白印迹法分别检测各组大鼠角膜组织中IL-1α-mRNA和IL.6mRNA的表达及NF—KBp65的蛋白表达。结果裂隙灯下见造模后2~4d,CNV缓慢生长,角膜水肿,上皮缺损;造模后7~10d,CNV面积增加,角膜水肿减轻;造模后14d,CNV面积最大,血管变细。苏木精一伊红染色显示,碱烧伤后7d碱烧伤组角膜上皮部分缺损,基质层水肿明显,可见较多炎性细胞及大量CNV;碱烧伤0.03mgEPA治疗组与碱烧伤0.02mgEPA治疗组均可见角膜上皮修复,基质层水肿减轻,少量炎性细胞,未见CNV。碱烧伤后7d和14d,碱烧伤0.02mgEPA治疗组CNV相对面积分别为(15.80±6.43)%、(11.06±2.14)%,碱烧伤0.03mgEPA治疗组为(16.10±7.41)%、(11.06±2.51)%,均明显小于碱烧伤组的(84.74±7.77)%、(89.63±7.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碱烧伤后7d,碱烧伤组CD34在CNV的内皮细胞中呈强阳性表达,而在碱烧伤0.02mgEPA治疗组、0.03mgEPA治疗组角膜中未见表达。RT—PCR检测结果表明,碱烧伤后4d,碱烧伤0.02mgEPA治疗组、0.03mgEPA治疗组IL一1α、IL一6mRNA在角膜组织中的表达量明显低于碱烧伤组,蛋白印迹检测证实NF—KBp65蛋白在角膜组织中的表达低于碱烧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PA能够抑制NF—KB、IL一1α、IL一6的表达,从而抑制碱烧伤后CNV的生长。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大鼠碱烧伤后角膜新生血管(corneal neovascularization,NCV)的生长及退化过程和角膜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mRNA的变化,探讨两者间的相互作用。方法 建立大鼠角膜碱烧伤新生血管模型,利用角膜灌注和照相方法对CNV进行观察。在不同时间点提取角膜的总RNA,并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VEGF mRNA。应用结膜下注射地塞米松治疗CNV,并观察其对VEGF表达的调节作用。结果 大鼠角膜碱烧伤后角膜新生血管的生长过程可分为3个阶段:(1)角膜新生血管的初期阶段(烧伤后2d内);(2)角膜新生血管的增长阶段(烧伤后3-10d);(3)新生血管的退化阶段(烧伤2周后)。实验发现VEGF mRNA在烧伤后24h达到高峰,是正常角膜的5.3倍;在烧伤后第4天,VEGF mNRA水平为正常时1倍;第7天时,VEGF mRNA下降至正常。地塞米松组CNV生长与VEGF mRNA的表达均受到抑制,在烧伤后24h VEGF的表达是正常时的3.24倍,抑制率为38.8%;烧伤后4d,较对照组VEGF的表达下降了16.2%。地塞米松组CNV面积抑制率分别是对照组的21.7%(烧伤后第4天)和23.7%(烧伤后第7天)。结论 VEGF mRNA的升高及降低同CNV的发生及退化关系密切,激素对角膜新生血管的抑制与对VEGF表达的抑制相关。  相似文献   

5.
环氧合酶-2及其抑制剂对角膜新生血管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董媛  张明昌 《眼科研究》2007,25(6):424-427
目的 观察大鼠角膜新生血管(CNV)形成过程中环氧合酶-2(COX-2)的表达,探讨COX-2抑制剂Celecoxib对CNV的作用.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RT-PCR法检测碱烧伤后COX-2和VEGF蛋白、mRNA在角膜中的分布,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COX-2与VEGF蛋白和mRNA的表达量,计算二者的相关性.结果 碱烧伤2 d,CNV芽形成,4 d出现成熟的新生血管腔.活化的COX-2、VEGF蛋白和mRNA的表达在碱烧伤24 h开始增加,4 d达峰,7 d开始回落,14 d仍有表达.COX-2主要表达于大鼠角膜损伤上皮及修复的上皮层、基质层中浸润的炎性细胞和新生血管内皮细胞,VEGF与COX-2的表达部位一致.实验Ⅱ组和Ⅲ组COX-2和VEGF蛋白、mRNA表达量与对照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Ⅰ组与对照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OX-2在炎性CNV形成过程中表达上调,通过调控VEGF的表达而起重要作用.Celecoxib抑制COX-2的表达,抑制CNV形成.  相似文献   

6.
背景 角膜新生血管(CNV)可发生在多种跟表疾病中,常可加重病情,但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法仍在探索中. 目的 探讨电离辐射对角膜碱烧伤后新生血管的抑制作用.方法 76只清洁级Wistar纯系大鼠中70只用角膜碱烧伤的方法建立大鼠右眼CNV模型,然后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造模动物分为β射线10 Gy一次性照射组2只、β射线7 Gy分次照射组17只、β射线10 Gy分次照射组17只、质量分数1%环孢素A(CsA)点眼组17只和角膜碱烧伤模型组17只,6只正常兔6只眼(均取右眼)作为正常对照组.用90 Sr-90Y眼科敷贴器于右眼角膜碱烧伤后第1天开始沿角膜缘进行β射线照射,1% CsA点眼组用药时间与照射时间相同.实验后每日行裂隙灯检查并计算CNV长度和面积.于角膜碱烧伤后3、5、7d制备角膜组织石蜡切片和匀浆,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大鼠角膜组织中bcl-2、bax、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分别采用Western blot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各组大鼠角膜组织中VEGF蛋白及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 角膜碱烧伤后7d,裂隙灯下可见β射线10 Gy一次性照射组、β射线10 Gy分次照射组均出现角膜溃疡,角膜碱烧伤模型组可见大量CNV生成,而β射线7 Gy分次照射组和1%CsA点眼组CNV明显较少.角膜碱烧伤后7d,β射线7 Gy分次照射组、1% CsA点眼组CNV长度和面积均明显小于角膜碱烧伤模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长度:q=14.40、24.20,P<0.01;面积:q=17.80、14.00,P<0.01).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表明,与角膜碱烧伤模型组比较,β射线7Gy分次照射组、1%CsA点眼组大鼠角膜中bcl-2和VEGF蛋白表达均减弱,而bax蛋白表达均增强.RT-PCR检测表明,β射线7 Gy分次照射组、β射线10 Gy分次照射组、1%CsA点眼组VEGF mRNA表达强度明显低于角膜碱烧伤模型组,Western blot检测发现VEGF蛋白的表达与VEGFmRNA的表达遵循同样的规律.结论 90Sr-90Y跟科敷贴器小剂量分次放射治疗可明显抑制角膜碱烧伤后CNV的生长,并且以β射线7 Gy分次照射作用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7.
雷帕霉素滴眼液对碱烧伤角膜新生血管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雷帕霉素(Rapamycin)滴眼液对兔碱烧伤后角膜新生血管的抑制作用。方法48只新西兰白兔右眼碱烧伤制成新生血管模型,随机分成A组(0.1%雷帕霉素滴眼液组),B组(0.5%雷帕霉素滴眼液组),C组(1%雷帕霉素滴眼液组),D组(赋形剂对照组)。烧伤后每天滴眼4次。观测角膜浑浊、融解情况和新生血管生长并测量长度。角膜组织HE染色观察病理改变,炎性细胞计数,免疫组化检测角膜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结果碱烧伤后各组角膜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角膜浑浊、融解,随时间延长,对照组角膜浑浊、融解明显,角膜基质内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和粗大新生血管形成。治疗组的角膜浑浊、融解减轻,伤后7d、14dB、C组炎症细胞计数、角膜新生血管面积及VEGF表达均小于对照组(P〈0.05)。各组角膜新生血管面积与角膜炎性细胞数及VEGF表达呈正相关。结论0.5%及1%雷帕霉素滴眼液可有效抑制碱烧伤引起的角膜免疫炎症反应,抑制角膜新生血管的生长,为眼碱烧伤后角膜新生血管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碱烧伤后不同时期角膜的组织病理学变化,以及瘦素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FGF)的表达,探讨它们与角膜新生血管(corneal neovascularization,CNV)的关系.方法 使用碱烧伤诱导大鼠角膜新生血管模型,采用浸润1 mol·L-1 NaOH溶液、直径为3 mm的单片滤纸,准确置于大鼠右眼角膜中央30 s,制作CNV模型.25只SD大鼠右眼为实验眼,随机分成5组,每组5眼,左眼为正常对照眼.每天用裂隙灯显微镜观察角膜新生血管,分别计算新生血管长度和面积.并行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 碱烧伤后4 d、7 d、14 d、21 d,实验组CNV面积分别为:(2.55±0.15)m2、(4.15±0.36)mm2、(10.21±0.45)mm2、(8.56±0.06)mm2.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显示角膜碱烧伤后1 d,实验组瘦素、VEGF的表达开始增高,碱烧伤后14 d达高峰,14 d后瘦素、VEGF的表达下降,21 d后显著下降;其表达部位主要分布在形成的新生血管区域和上皮层;正常对照组瘦素可微弱表达于角膜上皮层和基质层,VEGF没有表达或仅在上皮基底膜有微弱表达.实验组角膜瘦素、VEGF阳性表达率较对照组明显增加(χ2=29.07,P=0.001;χ2=35.51,P=0.001),瘦素与VEGF的表达具有正相关性(r=0.95,P=0.001).结论 瘦素和VEGF表达水平与角膜新生血管的生成具有相关性,瘦素可能成为治疗CNV的靶点.  相似文献   

9.
背景角膜新生血管(CNV)是导致角膜盲的主要原因之一,研究表明,ADP一核糖基化因子(ARF)对肿瘤细胞的增生有调节作用,抑制ARF能抑制血管的形成,但ARF抑制剂对CNV是否发挥作用尚不清楚。目的探讨ARF抑制剂在碱烧伤诱导的CNV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7~8周龄清洁级雄性BABL/c小鼠60只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PBS对照组和ARF抑制剂干预组,每组各30只。所有小鼠采用角膜碱烧伤诱导法构建CNV模型,ARF抑制剂干预组小鼠于造模后1周腹腔内注射0.5g/LARF抑制剂溶液0.5ml,每周3次,共1周,PBS对照组小鼠以同样方式注射0.5mlPBS。各组分别取24只小鼠,于造模后0、4、7、14d采用实时定量PCR(real—timePCR)和Westernblot法检测小鼠角膜组织中ARFmRNA和蛋白的动态表达,并于造模后14d,采用Westernblot法检测各组小鼠角膜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各组另取6只小鼠,于造模后2、4、7、14d裂隙灯显微镜下观察CNV形成情况,并于造模后14d,采用全视网膜铺片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法检测角膜组织中CD31在CNV中的表达。体外实验中应用ARF抑制剂干预人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RECs),CCK8法和细胞划痕法检测ARF对人RECs增生和迁移的影响。实验动物的使用和喂养遵循视觉及眼科学研究协会有关规定及苏州大学《实验动物管理及使用指南》。结果造模后PBS对照组和ARF抑制剂干预组小鼠角膜组织中ARFmRNA在各个时间点均有表达,在造模后14d达高峰,各组小鼠角膜中ARFmRNA的表达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时间=65.17,P=0.00),不同时间点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98,P=0.18);造模后14d,ARF抑制剂干预组实验后不同时间点ARF蛋白水平相对表达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77,P=0.00)。裂隙灯显微镜下检查发现,ARF抑制剂干预组CNV相对面积为0.45±0.05,PBS对照组为0.72±0.11,2个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7,P〈0.05)。全角膜铺片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法检测表明,ARF抑制剂干预组小鼠角膜组织CD31表达面积明显小于PBS对照组。造模后14d,Westernblot法检测显示,ARF抑制剂干预组VEGF蛋白表达水平为1.20+0.21,明显低于PBS对照组的2.47±0.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62,P〈0.05)。CCK8法检测结果显示,随着ARF抑制剂质量浓度的增加,ARF抑制剂对人RECs的抑制率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47,P=0.02)。细胞划痕实验后24h,100μg/L和1000μg/LARF抑制剂干预组人RECs迁移距离分别为(5.46±1.32)μm和(5.04±1.68)μm,与PBS对照组的(8.49±1.18)μm相比明显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94、-2.91,P〈0.05)。结论ARF抑制剂能抑制碱烧伤诱导的CNV发生,可能与其下调VEGF的表达以及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的增生和迁移有关。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研究苏拉明对碱烧伤角膜新生血管(CNV)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IGF—I)的影响。方法新西兰大白兔48只,分为空白组、对照组、苏拉明组3组,每组16只(32只眼)。对照组与治疗组制备角膜碱烧伤模型,术后分别给予氯霉素、8g/L苏拉明滴眼液点眼。分别于术后第1、4、7、14d观察新生血管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VEGF、IGF—I的表达。结果术后第1d各组无新生血管生长。第4、7、14d,空白组未出现新生血管,对照组与治疗组可见CNV,且治疗组比对照组新生血管面积小(P〈0.01)。第1、4、7d,对照组与治疗组VEGF、IGF—I的表达均比空白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第14d,3个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VEGF、IGF—I参与CNV形成,苏拉明通过降低角膜上皮中二者的表达,抑制角膜碱烧伤新生血管形成。  相似文献   

12.
人羊膜匀浆上清液抑制兔角膜新生血管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观察人羊膜匀浆上清液对家兔角膜新生血管(CNV)的抑制作用。方法63只新西兰白兔随机选取3只作为正常对照组,余60只制作双眼碱烧伤模型,随机分为4个组:A组为碱烧伤对照组滴用PBS液,B、C、D组为实验组分别滴用50、200、400μg/mL的羊膜匀浆上清液。术后1、5、7、14、28d每组分别随机处死3只兔子,行组织病理学检查,测量微血管数量、多形核白细胞(PMNL)含量、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量。结果碱烧伤1、5、7、14、28d各时间点CNV的生长面积、微血管计数、PMNL浸润、VEGF的表达4个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D组均数最小。VEGF、PMNL、微血管计数三者呈正相关(P〈0.01)。结论羊膜匀浆上清液有减轻角膜血管化的作用,呈质量浓度依赖性,质量浓度达到400μg/mL时抑制作用显著增强。  相似文献   

13.
许荣  张明昌 《国际眼科杂志》2008,8(6):1146-1149
目的:研究反应停(thalidomide)对碱烧伤诱导角膜新生血管(corneal neovascularization,CNV)的影响。方法:建立大鼠角膜碱烧伤诱导CNV模型,SD大鼠36只随机分成角膜新生血管对照组(A组)、反应停灌胃组(B组)和反应停球结膜下注射组(C组)。采用裂隙灯照相、免疫组化和RT-PCR等方法,检测碱烧伤后各时间点不同处理方法大鼠CNV的生长情况及VEGF的表达情况。结果:B组和C组的角膜新生血管面积和VEGF的表达均显著少于A组(P均(0.05);C组的角膜新生血管面积和VEGF的表达少于B组(P均<0.05)。结论:反应停可有效抑制大鼠角膜碱烧伤诱发CNV的生长,降低角膜新生血管VEGF的表达。球结膜下注射较全身应用更有效。  相似文献   

14.
恒温下兔角膜热烧伤后继发新生血管建模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贾雍  蒋华  王永强 《国际眼科杂志》2014,14(7):1193-1196
目的:初步研究恒温条件下兔角膜热烧伤后继发的角膜新生血管( CNV)快速制模的合适条件。 方法:新西兰大白兔45只,随机分为( A,B,C,D,E)五组恒温烧灼器诱导实验性CNV模型,除E组为5只,其他组均为10只。 A组:100℃, B组:200℃, C组:300℃, D组:400℃,E组:空白对照。以左眼为实验眼,比较建模后第4,7,14,30 d在裂隙灯显微镜下观察各组角膜新生血管的生长情况并计算角膜新生血管生长面积。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分析,计算资料用x-±s表示,各时间点各自新生血管面积的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数据的方差分析;显著性标准为α=0.05。 结果:制模后第4,7,14,30d,A组角膜热烧伤后无明显新生血管生长,仅少量留有角膜云翳(n=2)。 B组新生血管面积分别为:9.16±1.45,37.73±5.49,62.44±7.54,40.28±7.39mm2;C组新生血管面积分别为:11.45±1.04,44.51±4.64,66.13±4.13,43.04±2.33mm2;D组新生血管面积分别为:13.23±0.86,47.26±4.59,67.57±4.56,45.59±4.44mm2;D组部分角膜局部出现焦化(n=4),3d内出现穿孔( n=6)。 E组未见新生血管生长。各时间点的CNV面积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B,C,D分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角膜热烧伤4~7d时,制模温度越高,新生血管生长越快,面积越大;14~30 d 新生血管面积无明显差别,但400℃角膜制模失败率高,200℃~300℃制作的兔角膜新生血管模型均一性及重复性高。  相似文献   

15.
背景 干扰素诱导蛋白-10(IP-10)作为趋化因子调节免疫炎症反应方面的作用已被证实,但最近的研究发现其在抑制新生血管生成方面发挥一定的作用.角膜新生血管(CNV)的形成与多种血管新生相关因子有关,IP-10对CNV形成的作用及机制尚不明确. 目的 探讨外源性小鼠IP-10点眼对角膜碱烧伤诱导CNV形成的作用.方法 选用SPF级BALB/c小鼠82只,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组.采用浸润1 mol/LNaOH的滤纸贴附于左眼角膜中央40 s的方法制作角膜碱烧伤小鼠模型,角膜碱烧伤后1d及7d开始局部应用IP-10共7d分别作早期点眼组10只眼和中晚期点眼组5只眼,各自的模型对照组均给予质量分数0.2%透明质酸钠(HA)点眼(分别为11只眼和6只眼).早期点眼组于造模后2周,中晚期点眼组于造模后3周取角膜组织以CD31免疫荧光标记法比较模型对照组及实验组的CNV面积.收集早期IP-10碱烧伤后2d及4d小鼠的角膜组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并比较各组小鼠角膜组织中趋化因子受体3(CXCR3)、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mRNA的表达情况.所有实验动物的使用、饲养及处死均按照视觉及眼科学研究协会的有关规定及苏州大学的《实验动物管理及使用指南》进行.结果 模型对照组小鼠CNV占角膜面积的比例为(88.67±10.22)%,IP-10早期点眼1周组小鼠CNV占角膜面积的(70.06±12.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7,P=0.00).角膜碱烧伤后21 d,模型对照组小鼠CNV占角膜面积的比例为(87.33±13.47)%,IP-10中晚期点眼1周组CNV占角膜面积的(86.56±12.4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60,P>0.05).IP-10早期点眼2d和4d的小鼠角膜组织中CXCR3的表达较模型对照组同期值明显升高(t=3.13、3.07,P<0.05)、VEGF表达降低(t=5.99、6.27,P<0.01)、TGF-β1表达降低(t=8.50,P<0.01;t=4.53,P<0.05).结论 角膜碱烧伤后外源性IP-10蛋白早期干预可通过上调CXCR3和下调VEGF及TGF-β1的表达抑制CNV的形成,中晚期干预不能减少角膜碱烧伤诱导的CNV.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洛伐他汀(lovastatin)对大鼠角膜新生血管(cor-neal neovascularization,CNV)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beta1,TGF-β1)表达的影响。方法:建立碱烧伤诱导的大鼠角膜新生血管的动物模型,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10-5mol/L洛伐他汀溶液和生理盐水点眼,采用裂隙灯观察新生血管的生长情况,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VEGF及TGF-β1的表达,并在基因水平下采用RT-PCR方法检测大鼠角膜VEGF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各时间点角膜新生血管的面积,治疗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免疫组化染色显示,治疗组VEGF及TGF-β1的表达量较对照组明显减少,在造模后4d角膜组织中VEGF mRNA的相对表达量,治疗组低于对照组(0.422±0.083vs0.786±0.126,P<0.05)。结论:洛伐他汀通过下调VEGF及TGF-β1的表达,抑制血管内皮细胞增殖,最终可有效抑制碱烧伤诱导的大鼠角膜新生血管形成。  相似文献   

17.
姜黄素对大鼠碱烧伤角膜新生血管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姜黄素(curcumin)对大鼠角膜新生血管(corne-al neovascularization,CNV)形成的影响及CNV形成过程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esis,iNOS)的表达情况。方法:以碱烧伤建立角膜新生血管模型,采用裂隙灯照相、免疫组化和RT-PCR等方法分别检测使用姜黄素前后各时期角膜组织中VEGF和iNOS的表达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姜黄素结膜下注射组角膜新生血管面积明显减少(t值分别为4.453,4.440,3.887,4.718,3.585,P<0.05);免疫组化染色,VEGF和iNOS在正常角膜上皮基底细胞有弱表达,新生血管对照组表达明显增强,其表达主要分布在新生血管形成区域和上皮全层;结膜下注射组表达明显减少;VEGF mRNA和蛋白表达一致。结论:姜黄素可以有效抑制角膜新生血管的发生,其机制与降低角膜新生血管VEGF和iNOS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