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支气管楔型切除在上叶浸润型肺癌切除术中的价值.方法比较分析上叶浸润型肺癌切除术中常规处理支气管残端(间断缝合、结扎法、机械缝合法)110例,支气管楔型切除处理135例.结果常规处理组术后支气管残端癌残面5例,占4.55%(5/110)支气管胸膜瘘2例,占1.8%(2/110),支气管残端感染6例占5.66%(6/110).支气管楔型切除组术后支气管残端癌残面1例占0.8%(1/135),无支气管胸膜瘘及支气管残端感染,P<0.05,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对于上叶浸润型肺癌支气管楔型切除处理残端明显优于常规处理方法,故应把支气管楔型切除作为上叶浸润型肺癌切除术支气管残端处理的首选方法,以便提高上叶浸润型肺癌外科治疗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了探讨非小细胞肺癌术后支气管切缘癌的发生及预后特点,优化处理方案,提高5年生存率。方法:1997年初~2004年底10年间经手术切除893例非小细胞肺癌,显微镜下发现支气管残端癌阳性者89例,配以同期根治性肺癌切除574例进行发病及生存的对比分析。结果:发现非小细胞肺癌术后支气管切缘癌的发生率与不同的肺切除术式,病理学类型及PTNM分期无关。结论:但预后以鳞癌最好,并依PTNM分期的增加生存率逐渐下降。术后辅以放疗和化疗为主的综合治疗对延长病人的生存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朱天德  刘航 《北京医学》1994,16(3):135-137
报告我院自1978-1992年行支气管成形术治疗中心型肺癌29例,其中鳞癌25例,小细胞癌4例。术式:肺叶加支气和袖状切除25例,肺叶加支气管楔状切除4例。术中17例行支气管切缘冰冻切片,均无癌残瘤。术后病理切缘鳞癌残留2例(占6.9%)。本文就手术方法及术后合并症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和分析非小细胞肺癌术后残端复发行放射治疗的疗效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 28例根治术后残端复发的患者行放疗,剂量为55~70 Gy/6~8周,复发均经病理证实,其中件有淋巴结转移者15例.结果 82.1%患者症状缓解:完全缓解35.7%(10/28),部分缓解46.4%(13/28).1、3和5年生存率分别是75.%(21/28)、35.7%(10/28)和14.3%(4/28).残端癌合并淋巴结转移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8个月,1年生存率60.0%(9/15),3、5年生存率0%.放疗剂量>60 Gy者疗效好于<60 Gy者.结论 放射治疗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术后残端复发安全有效的重要手段.是否伴有淋巴结转移是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放疗剂量与局部控制率显示存在剂量反应效应,有待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5.
非小细胞肺癌术后残端癌的放射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和分析非小细胞肺癌术后残端癌的放射治疗疗效及预后因素。方法对我院1998年3月-2001年5月40例非小细胞肺癌术后残端癌的患者入组分析。术后残端癌均经病理证实,其中伴有淋巴结转移者23例,全部在术后4周行外照射。结果全组总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0%,25%,10%。单纯残端癌患者中位生存时间26月;1,3,5年生存率均为88.2%,58.8%,23.5%;残端癌合并淋巴结转移患者中位生存时间9月,1年生存率74%,3,5年生存率为0%(P〈0.003);残端癌病理为鳞癌患者生存率高于腺癌患者,照射剂量〉60Gy疗效好于〈60Gy。结论放射治疗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术后残端癌的重要手段,影响疗效的主要因素有淋巴结转移情况,照射剂量和病理类型。  相似文献   

6.
癌术后支气管切缘微小癌灶残留患者的预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肺癌切除术后支气管切缘有微小癌灶残留患者的预后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总结了1965年1月至1995年12月行肺叶或全肺切除手术治疗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1 218例,支气管切缘微小癌灶残留患者分为黏膜内微小癌灶残留和有黏膜外浸润的微小癌灶残留两类.采用Likelihood Ratio方法对可能影响生存的因素进行差异显著性检验.结果本组肺癌切除术后支气管切缘有微小癌灶残留患者62例(5.1%),其中MMRD21例,EMRD 42例,平均生存期为44个月,5年生存率为33.9%.不同TNM分期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Ⅰ期51.4%、Ⅱ期16.7%、Ⅲа期6.7%,Ⅰ期明显高于Ⅱ期、Ⅲа期(P=0.001 1);MMRD与EMRD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57.1%和22.0%,有显著差别(P=0.007 8);MRD患者术后治疗组的5年生存率为42.86%,明显高于术后未治疗组的15%(P=0.002).结论影响肺癌术后支气管切缘有微小癌灶残留患者预后的因素除肿瘤病理分期外,还有支气管切缘癌残留的方式.手术后放化疗可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分析女性非小细胞肺癌的特点,探讨影响女性非小细胞肺癌手术疗效的因素,提高对女性肺癌病例的诊断与治疗水平.方法对1988年至1993年期间1263例非小细胞肺癌病例全部资料的回顾性分析,其中女性254例,男性1009例.结果女性非小细胞肺癌的发病高峰期在50岁~59岁,仅有7.8%的女性病人有吸烟史,78%的病例术前肺功能检查正常,手术以肺叶切除为主,占80%,手术切除率95%,手术死亡1例,手术死亡率0.4%,术后并发症发生率9.8%,病理组织学类型腺癌159例(62.6%),鳞癌65例(25.6%),大细胞癌13例(5.1%),腺鳞混合癌17例(6.7%).术后5年生存率36%.结论女性非小细胞肺癌的发病高峰期在50岁~59岁,吸烟与女性肺癌的发病关系不密切,病理组织学类型以腺癌为主,术前分期评估有助于提高手术切除率,手术时淋巴结清扫程度和术前微转移病灶检测将影响术后生存率,提高女性非小细胞肺癌的手术疗效关键在于早期诊断,对于40岁以上或吸烟的女性及配偶吸烟之女性可行定期体检,及时发现,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了提高Ⅲ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手术切除率,减少全肺切除率并获得与全肺切除相同的手术彻底性.方法:用肺动脉成形同时行支气管成形术治疗Ⅲ期非小细胞肺癌19例,其中鳞癌13例,腺癌6例.左上叶袖状切除11例,右上叶6例,右中上叶2例.结果:本组无手术死亡,术后1例发生支气管胸膜瘘,余18例无并发症,术后1年及3年生存率分别为83%和39%.结论:肺动脉支气管成形重建术的应用最大限度地切除了肿瘤组织,并最大限度地保留了肺功能.  相似文献   

9.
肺癌术后支气管胸膜瘘的临床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回顾性分析肺癌患者术后发生支气管胸膜瘘(BPF)的临床危险因素.方法对639例接受手术的肺癌病例进行统计并通过单因素及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其危险因素.结果21例患者术后发生BPF(男性20例,女性1例),发生率为3.3%(21/639).其中6例患者死亡,病死率为28.6%.单因素分析中BPF的临床危险因素包括长期大量吸烟(吸烟指数400支/d/年)、术前低FVC%(FVC%<70%)、鳞癌、发生淋巴结转移、TNM分期较晚(Ⅲ、Ⅳ期)、全肺切除及支气管切缘存留癌组织.多因素分析中,BPF的临床危险因素包括术前低FVC%、全肺切除、长期大量吸烟、支气管切缘存留癌组织,其OR值分别为8.97,7.76,6.60和4.45.结论对于吸烟指数≥400及术前FVC%<70%的患者应尽量避免全肺切除,如果必须采用此手术方式时则应该进行术中支气管残端冰冻切片检查,证实没有癌组织残留,以避免术后发生BPF.  相似文献   

10.
徐建华  刘丽娜 《北京医学》1998,20(2):127-127
肺癌术后支气管切端癌残留对预后的影响(附22例临床分析)徐建华1朱天德1刘丽娜2唐惠萍2自1983~1993年我科共实施肺癌切除手术152例,其中发现支气管切端有癌细胞浸润者22例,占14.5%。现将其产生原因和预后分析如下。临床资料22例支气管切端...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特征对支气管袖状切除、肺动脉成形术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影响。方法:评估行支气管袖状切除、肺动脉成形术出现术后并发症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年龄、性别、免疫低下、吸烟史、术前辅助治疗、切除部位、血管袖状切除、病理类型、淋巴结转移及支气管残端侵入等情况。并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上述特征指标对手术预后影响。结果:(1)严重并发症住院死亡4例(4.8%),术后并发症79例经积极治疗均好转出院。(2)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支气管残端侵入(OR=2.17)、吸烟史(OR=2.19)、年龄(OR=2.46)、淋巴结转移(OR=3.40)、病理类型(OR=4.37)、免疫低下(OR=4.65)、切除部位(OR=5.63)等因素与并发症发生的关系有统计学意义(P<0.05)。(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免疫低下(OR=3.99)、切除部位(OR=4.62)、病理类型(OR=3.58)及淋巴节转移(OR=2.71)与预后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小细胞肺癌行支气管袖状切除、肺动脉成形术术后并发症与多因素相关,早期干预术后并发症,可降低病死率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2009年9月至2012年12月确诊的肺癌患者23例,男18例,女5例.年龄21~79岁,平均55.3岁.鳞癌17例,类癌1例,腺鳞癌2例,腺癌3例.ⅠB期13例,ⅡA期4例,ⅡB期6例.行袖式支气管肺叶切除11例,复合肺叶切除3例,合并肺动脉成形7例.结果 全组均手术顺利,无围手术期死亡.采用间断吻合5例,吻合时间为62~85 min,平均72.6 min.连续吻合间断加固6例,吻合时间为33~42 min,平均37.2 min.全组术中出血100~900 ml,平均420 ml.每例患者清扫淋巴结17~24个,平均19.4个.胸腔闭式引流3~7d,平均5.0d.术后病理:支气管断端均未查见癌残留.结论 全胸腔镜复杂肺叶切除术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具有可行性,但远期疗效需进一步临床试验证实.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肺癌术后支气管切缘癌发生的相关因素,确立减少切缘癌发生的策略和方法。方法:对198例肺癌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不同的肿瘤组织学类型,肿瘤T分期,临床分期,肿瘤解剖位置,手术方式,支气管闭合方式,以及是否术中行支气管下切缘术中冷冻病理检查等因素与切缘阳性率间的关系。结果:198例病人中有21例出现癌残留,阳性率10.6%。小细胞癌的支气管切缘癌残留发生率高于非小细胞癌(P〈0.05);发生在右肺的肺癌支气管切缘癌残留发生率高于左肺(P〈0.05)。结论:对于有手术适应症的小细胞肺癌宜常规术中行切缘快速冷冻病理检查,对于右肺肺癌的适应症及术式选择应更严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肺切除支气管残端不同结扎方法对肺癌术后常见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择2006年1月—2013年6月行肺癌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2组,术中采用可吸收缝线沿气管环结扎加缝扎的方法结扎气管或支气管残端30例,作为研究组,术中采用支气管残端闭合器闭合气管或支气管残端30例,作为对照组,观察2组患者肺癌术后常见并发症的发生率,对疗效进行评价。结果研究组肺癌术后早期刺激性咳嗽的发生率为20.0%(6/30),支气管胸膜瘘发生率为3.3%(1/30),胸腔感染发生率为6.7%(2/30);对照组术后早期刺激性咳嗽的发生率为36.7%(11/30),支气管胸膜瘘发生率为3.3%(1/30),发生率为10.0%(3/30),2组术后早期刺激性咳嗽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800,P<0.05),支气管胸膜瘘、胸腔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00 1,0.647,P>0.05)。2组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研究组住院费用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术中采用可吸收缝线沿气管环结扎加缝扎的方法结扎气管或支气管残端,可以降低肺癌术后刺激性咳嗽的发生率,且不增加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为了提高 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手术切除率 ,减少全肺切除率并获得与全肺切除相同的手术彻底性。方法 :用肺动脉成形同时行支气管成形术治疗 期非小细胞肺癌 1 9例 ,其中鳞癌1 3例 ,腺癌 6例。左上叶袖状切除 1 1例 ,右上叶 6例 ,右中上叶 2例。结果 :本组无手术死亡 ,术后1例发生支气管胸膜瘘 ,余 1 8例无并发症 ,术后 1年及 3年生存率分别为 83%和 39%。结论 :肺动脉支气管成形重建术的应用最大限度地切除了肿瘤组织 ,并最大限度地保留了肺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比潜行缝扎法与支气管器闭合法处理支气管残端对肺癌切除术后支气管胸膜瘘发生的影响.方法选择2008年11月~2012年1月胸外科收治的要求行肺癌切除术,且符合纳入标准的150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肺叶切除手术+肺门纵隔淋巴结清扫术.根据支气管残端不同处理方式分为两组:潜行缝扎组(n=90)采用潜行缝合式结扎法闭合支气管残端,闭合器组(n=60)采用进口支气管闭合器处理支气管残端,随访并比较两组病例术中支气管闭合时间,以及术后支气管胸膜瘘的发生情况.结果闭合器组平均支气管闭合时间为(10.6±7.1)min,明显短于结扎组平均闭合时间为(24.3±7.9)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5d~1个月,两组患者共发生3例支气管胸膜瘘,支气管胸膜瘘总发生率为2.00%:其中潜行缝扎组术后发生支气管胸膜瘘2例,支气管胸膜瘘发生率为2.22%,闭合器组术后发生支气管胸膜瘘1例,支气管胸膜瘘发生率为1.67%,两组支气管胸膜瘘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随访至术后3个月、6个月,两组均无新发支气管胸膜瘘病例.结论肺癌切除术中采用潜行缝扎法和支气管闭合器法处理支气管残端,术后发生支气管胸膜瘘的风险基本相同,但支气管闭合器操作简单、易于掌握,且闭合速度快,能明显缩短手术时间.然而因进口支气管闭合器价格较贵,临床上需根据具体病情,结合患者自身经济条件进行选择.  相似文献   

17.
蒋朝旭  蒋绍仟 《重庆医学》2012,41(27):2836-2838,2905
目的探讨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及活检对诊断早期支气管黏膜内微小肺癌的优越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993年1月至2008年12月经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活检病理确诊,再经手术切除,直径在0.5~1.0cm的早期支气管黏膜内微小肺癌患者107例临床资料(观察组),同期选择手术切除,直径大于2cm的中、晚期肺癌107例临床资料(对照组),两组患者术后出院随访,观察其预后。结果观察组中87例黏膜内微小肺鳞状细胞癌和11例黏膜内微小肺腺癌患者术后3~5年均健在,其中56例随访6~10年健在。9例黏膜内微小肺小细胞癌(SCLC)术后4~6年因肿瘤复发或转移致死。对照组中,87例肺鳞状细胞癌和11例肺腺癌患者术后1~2年生存者67例,3~5年生存者22例;9例SCLC患者术后均在2年内因肿瘤复发或转移致死。结论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及活检是早期发现支气管黏膜内微小肺癌的有效手段,尤其对于存在高危因素的患者应定期检查,早期诊断和及时手术治疗是提高患者生存期最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18.
(1)目的 探讨支气管肺动脉成形重建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效果。(2)方法 采用支气管肺动脉成形重建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病人15例。(3)结果 本组无手术死亡,发生支气管胸膜瘘2例;肺功能术后30-90d基本恢复至术前水平,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3%,40%,27%。(4)结论 支气管肺动脉成形重建术能最大限度切除肿瘤及保留肺功能,减少并发症,提高术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支气管楔形切除在上叶浸润型肺癌切除术中的价值。方法:比较分析上叶浸润型肺癌切除术中常规处理支气管残端(间断缝合、结扎法、机械缝合法)110例,支气管楔形切除处理135例。结果:常规处理组:术后支气管残端癌残面5例,占4.55%(5/110),支气管胸膜瘘2例,占1.8%(2/110),支气管残端感染6例占5.66%(6/10)。支气管楔形切除组:术后支气管残端癌残面1例占0.8%(1/135),无支气管胸膜瘘及支气管残端感染,P<0.05,具有显著性差异。讨论:对于上叶浸润型肺癌支气管楔形切除处理残端明显优于常规处理方法,故应把支气管楔形切除作为上叶浸润型肺癌切除术支气管残端处理的首选方法,以便提高上叶浸润型肺癌外科治疗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支气管楔型切除在上叶浸润型肺癌切除术中的价值。方法 比较分析上叶浸润型肺癌切除术中常规处理支气管残端(间断缝合,结扎法,机械缝合法)110例,支气管楔型切除处理135例。结果 常规处理组:术后支气管残端癌残面5例,占4.55%(5/110)支气管胸膜瘘2例,占1.8%(2/110),支气管残端感染6例5.66%(6/110),支气管楔型切除组:术后支气管残端癌残面1例占0.8%(1/135),无支气管胸膜瘘及支气管残端感染,P<0.05,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对于上叶浸润型肺癌支气管楔型切除处理残端明显优于常规处理方法,故应把支气管楔型切除作为上叶浸润型肺癌切除术支气管残端处理的首选方法,以便提高上叶浸润型肺癌外科治疗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