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骨质疏松症是以骨量减少、骨微细结构受损及骨强度降低,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的全身性骨病,好发于绝经后的妇女及老年人.骨折是骨质疏松症最常见和最严重的并发症.随着我国社会人口老龄化,骨质疏松相关骨折发病率将逐年增加.2002年至2006年北京地区50岁以上人群中女性髋部骨折发生率增加约58%,男性髋部骨折发生率增加约49%[1].骨质疏松症患者骨折愈合缓慢,治疗此类骨折还需抗骨质疏松治疗.抗骨质疏松药物通过抑制骨吸收或促进骨形成干扰骨组织的代谢.骨折愈合是骨折后骨组织的自我修复过程,也是骨代谢的一种表现形式.使用干扰骨代谢的抗骨质疏松药物对骨折愈合有何影响,目前文献报道不多,本文就此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是一种以骨密度降低、骨小梁及其他组织结构损坏,造成骨脆性以及骨折风险增加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FRAX评分是2008年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骨折风险预测简易诊断工具,可用于计算10年发生髋部骨折及任何重要的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概率。目前FRAX评分的应用才刚刚起步,评价标准还不完善,使用过程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是长远来看,FRAX评分在骨质疏松性骨折预测方面应用前景广阔,将会成为预防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有力工具。本文将近年来FRAX评分的应用以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在骨质疏松性骨折预防、管理、诊断和治疗方面提供新思路、新视角。  相似文献   

3.
骨质疏松性骨折机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骨质疏松是以骨量减少、骨组织显微结构退化(松质骨骨小梁变细、断裂、数量减少;皮质骨多孔、变薄)为特征,以致骨的脆性增高及骨折危险性增加的一种全身性骨病.骨质疏松症的最大危害在于骨折,20%的骨质疏松症患者有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可能.  相似文献   

4.
骨质疏松性骨折治疗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9,他引:0  
随着人类平均寿命的增加,越来越多的人群进人老龄状态。因此,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逐年增加。骨质疏松最常见的并发症是骨折,常见部位是椎体、髋部和桡骨远端。妇女在进入绝经期后骨量丢失明显,如无适当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容易导致桡骨、脊柱和髋部的骨折。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定义是:在骨质疏松症中,脆而弱的骨低于骨折阈值,从而受到轻微的外力就易发生骨折。目前,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治疗包括外科干预、积极应用抗骨质疏松性药物、功能锻炼等。然而,由于骨质疏松症本身的病理特点,决定了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愈合过程不同于正常骨折愈合过程。本文就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愈合过程和各种实验性以及临床治疗方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对长春地区部分老年人群髋部骨质疏松性骨折病例发病特点初步调查及分析,揭示长春地区髋部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病特点,为本地区老年人群髋部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预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整理2005年1月到2009年12月在我院门、急诊诊治的676例60岁以上的髋部骨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进行流行病学统计分析。结果老年人群髋部骨质疏松性骨折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女性发生病例多于男性,股骨颈骨折多于粗隆间骨折,69~79岁是髋部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高发年龄,冬季和沙尘暴季节是骨折的好发时间段。结论针对长春地区老年人群髋部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病地域特征,应该做好宣传、跌倒、骨质疏松等工作,预防髋部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骨质疏松性骨折后预防再骨折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骨骼退行性疾病——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将急剧增加,预计到2020年,每两个50岁以上的美国人中就会有一个可能患有骨质疏松症或是成为骨质疏松症的高危人群。骨质疏松症所产生的最大问题就是骨折,但骨质疏松症又常常是直到骨折才被发现的静悄悄的流行病。在美国每年约有150万人因骨骼疾病而发生骨折,骨质疏松则是导致骨折最常见的原因。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风险随着年龄增长而升高,特别是绝经后妇女,大约每10个50岁以上的白人女性就有4个可能会发生桡骨远端骨折、椎体骨折及髋部(股骨近端)骨折。将来随着人的寿命增长,所有各种骨折发生率还会提高。  相似文献   

7.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系统骨量、骨强度及骨微结构损害为特征常导致骨折风险增加的疾病,是绝经后妇女常见且严重的情况。骨质疏松症在骨折发生前大多是一种隐性疾病,存在着检测和治疗不足的情况。而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常导致疼痛、畸形、活动障碍,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好发于中老年女性的全身性骨骼系统疾病。众所周知,雌激素是一种维持正常骨量的重要保护因素。绝经后妇女体内雌激素水平的降低与骨量的迅速流失密切相关。在妇女绝经之后,骨重建增加,内在的不平衡加速了骨质流失,最终导致骨质疏松症的形成。干预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最主要的目的是防止骨折。最常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部位是椎体(脊柱)、股骨近端(髋部)及前臂远端(腕部)。其中,髋部骨折是骨质疏松症最严重的后果,往往导致重大残疾和过早死亡。鉴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特殊性及髋部骨折的严重性,系统全面地了解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对股骨近端的影响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8.
骨质疏松性骨折是骨质疏松症患者常见的并发症,常发生于股骨颈、胸腰椎和股骨转子间等部位。骨质疏松 性骨折的发病率除了与骨密度和骨强度的降低相关,还与年龄、性别、种族等危险因素密切相关。骨质疏松性骨折多发生在60岁以上的老年人群体,严重影响老年 人的生活质量。骨质疏松症的治疗药物分为抑制骨吸收以及促进骨形成两大类,抑制骨吸收类药物可防止骨吸收,而促进骨形成药物可以促进新骨形成。促进骨形成 类药物在患有严重骨质疏松症、替代性骨质疏松症药物失效、不耐受的个体、伴有其他骨质疏松症的禁忌症,以及糖皮质激素引起的骨质疏松症中可以起到主要作 用。而目前针对骨质疏松骨折的微创手术治疗主要包括经皮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术及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本综述的主要目的是讨论药物和手术治疗骨质疏松性骨 折治疗机制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9.
赵勇  李永耀 《中国骨伤》2020,33(4):293-297
正据数据统计,髋部骨折占成人全身骨折的7.01%,65岁以上的髋部骨折占全身骨折的23.79%~([1])。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发生率约占髋部骨折的一半,多由老年人的低能量跌倒损伤所致,其骨折粉碎程度往往与骨质疏松情况密切相关~([2-3])。随着交通的现代化发展,高能量损伤所致中青年转子间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2011年河南地区至我院就诊的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的发病特点,为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 1~2011. 12于骨科及急诊外科住院治疗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50岁以上)385例,男性127例,女性258例,并对年龄、性别、部位、所占比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50岁以上患者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79岁达高峰,女性发病率 明显高于男性;385例患者中髋部骨折187例(占骨折总数的48.57% ),脊柱骨折174例(占骨折总数 的45. 19% ),腕部骨折6例(占骨折总数的1.56% ),其他部位骨折18例(占骨折总数的4. 68% )。结论2011年河南地区50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性骨折主要以髋部及椎体为主,女性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应加强防治。  相似文献   

11.
骨质疏松与骨折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晶  王全平  邵萍 《颈腰痛杂志》2003,24(2):119-121
骨质疏松症主要危险是脊椎压缩性骨折、髋部骨折和桡骨远端骨折。这种骨质疏松性骨折可加重原发性骨质疏松,易发生再骨折。创伤性骨折,治疗过程中多发生局部或全身性骨质疏松。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骨质疏松性骨折、骨折后骨质疏松及再骨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骨质疏松与骨折相互影响、病理机理、诊断及预防和治疗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骨质疏松(osteoporosis)是一种以骨量降低、骨微结构破 坏、骨脆性增加、骨强度下降、骨折风险性增大为特征的全身 性、代谢性骨骼系统疾病,是最常见的骨代谢性疾病。骨折 是骨质疏松症最严重的后果。 转子间骨折是骨质疏松性骨折最常见的好发部位之 一。女性较男性多见,比例约为3∶1。除骨质疏松症外,其 他的可导致转子间骨折的危险因素还包括:全身性疾病、神 经损害、营养不良、视力损害、恶性病变和体力活动下降等。  相似文献   

13.
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研究进展田纪伟刘传军*⒇综述沈志鹏审校骨质疏松症是以骨量降低,骨组织显微结构发生退变,导致骨脆性增加,骨强度下降,最终使骨折危险性增大为特征的一种老年性疾病。它通常引起髋部骨折,腰椎压缩性骨折以及桡骨远端骨折,这些骨折及其并发症给...  相似文献   

14.
目的明确骨质疏松女性股骨颈骨折与股骨转子间骨折的髋部骨密度差异,探讨骨质疏松患者发生髋部骨折(股骨颈骨折、股骨转子间骨折)与骨折部位骨密度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期间于福建省某三级甲等医院的住院治疗的骨质疏松及髋部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172例,其中无病史的原发骨质疏松患者109例、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患者39例、骨质疏松性转子间骨折24例。分别统计3组患者年龄、体质指数、糖尿病患病情况、骨折侧别、髋部各部位骨密度、血清Ⅰ型胶原交联C末端肽(C-terminal crosslinking telopeptide of type Ⅰ collagen,CTX)、Ⅰ型原胶原N-端前肽(procollagen type ⅠN propeptide,PINP)、25羟基维生素D(25-OH-D)。分别进行三组间及两两组间比较。结果三组间年龄、体质指数、糖尿病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667,P=0.072; F=0.882,P=0.416;χ~2=3.216,P=0.232),股骨颈骨折组与股骨转子间骨折组组间骨折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958,P=0.328),三组间髋部Ward区骨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937,P=0.056),髋部骨密度比较,股骨颈、股骨大转子、股骨转子间、髋部整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825,P=0.001; F=8.668,P0.001; F=9.657,P0.001)。股骨颈骨折组、转子间骨折组股骨颈、股骨大转子、股骨转子间、髋部整体骨密度均小于骨质疏松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股骨颈骨折组与转子间骨折组股骨颈、大转子、转子间、髋部整体骨密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间β-CTX、P1NP、维生素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股骨颈骨折组、转子间骨折组β-CTX、维生素D均小于骨质疏松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转子间骨折与骨质疏松组P1N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股骨颈骨折组与转子间骨折组股骨颈、大转子、转子间、髋部整体骨密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女性骨质疏松患者发生髋部骨折的类型可能并不取决局部的骨密度,可能与骨微结构等因素相关,要得到明确、可靠的结果仍需进一步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15.
骨质疏松性骨折及相关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率很高,美国每年超过150万,75%为低能量损伤,髋部骨折的严重性超过其他骨质疏松性骨折,每年发生率为30万,桡骨远端骨折每年为25万,其他部位骨折为30万。年龄50岁以上50%女性及18%的男性将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每年应用于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医疗费用高达138亿美金(13.8billion)。(J.AAOS,Vol.11,No2P.109~119.2003)髋部骨折的死亡率及致残率均很高。  相似文献   

16.
骨质疏松症的最大危害是骨折的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特别是髋部骨折会导致死亡率、致残率、致畸率和医疗费用的增加。因此进行骨折风险评估、预防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是骨质疏松诊治过程的关键内容。骨质疏松性骨折除了与骨密度的下降有关,还与年龄、体重指数、既往骨折史、父母骨折史、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维生素D不足等危险因素相关。跌倒是骨折发生的重要诱因,因此防跌倒是预防骨折的重要内容。骨密度、FRAX巳经被证实可用于预测骨折风险,而QUS、QCT及骨转换生化标志物也可能用于骨折风险预测,但目前尚未得到肯定。本文试从DXA、FRAX、骨转换生化标志物、定量超声、定量CT、跌倒等方面来阐述对骨质疏松性骨折预测的研究进展,其目的是为了早期发现骨折的高危人群,通过相应干预措施降低骨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四肢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四肢骨质疏松性骨折及其特征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其特征为骨量降低、骨组织微结构退变以及脆性骨折发生率增加[1].脆性骨折,即骨质疏松性骨折,是自站立位或更低高度摔伤等导致的低能量骨折[2],在日常活动中受到轻微暴力即可发生,是骨质疏松症最严重的后果[3].  相似文献   

18.
目的调查泉州市农村老年人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患病率,为预防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提供依据。方法对泉州地区一个沿海乡镇、一个山区乡镇的各两个村庄的60岁以上整体人群随机抽样调查500人,采用体检、问卷调查和拍摄Χ片、测量股骨颈骨密度等手段。结果泉州地区不论男女,60岁以后各年龄组股骨颈BMD值均随年龄增加而逐年下降,男性各组的BMD值均高于女性相应各组。泉州农村60岁以上女性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率为39.74%,男性为13.64%,山区农民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率为40.8%,沿海渔民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率为18.4%,男女之间、山区与沿海比较差异均具有非常显著性,骨质疏松性骨折部位以脊柱骨折的患病率最高为14.6%、髋部骨折为7.6%、前臂远端骨折为6.8%。结论骨质疏松性骨折随年龄增高而上升,女性患者明显高于男性。山区农民明显高于沿海渔民,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部位以脊柱最多,其次为髋部、前臂远端。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进程的加剧, 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数量不断上升, 目前已达到2.6亿, 伴随而来的老年骨科疾患的影响及危害也在加剧, 其中骨质疏松症及骨质疏松性骨折人群在逐年攀升。髋部骨折是骨质疏松性骨折中危害最大、治疗最复杂、并发症最多、致死致残率最高的骨折, 也最值得我们关注[1]。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的围手术期管理既繁琐又复杂, 是骨折治疗的重要一环, 只有做好了围手术期的科学评估、有效管理, 才能避免治疗的盲目性, 选择合理的手术干预时机和手术方式, 降低手术风险[2]。不论是股骨转子间骨折、还是股骨颈骨折, 手术治疗始终是首选。股骨转子间骨折无论简单或复杂, 常规选择闭合复位内固定, 满意的骨折复位和固定是治疗效果的基础和保障, 但临床中经常遇到骨折复杂、复位和固定均较困难的情况, 所以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治疗的并发症也相对较多。内固定术后发生并发症的原因分析往往也指向手术的某一个环节不到位, 如复位不精准或不满意、内固定位置不良等。其实严重骨质疏松也是造成相关并发症的内在原因之一。临床上难复性股骨转子间骨折占比约为17%, 若严格按复位标准判断, 则该比例会更高。如何判断难复...  相似文献   

20.
老年髋部骨折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报告老年人髋部骨折临床治疗效果,分析老年人髋部骨折特点及诊治注意事项。方法 对55岁以上老年髋部骨折193例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随访135例,时间6~22个月。术后下肢静脉栓塞2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1例,内固定物松动1例,116例(85.9%)恢复行走功能。结论 老年人髋部骨折以女性多见,65岁以后,老年髋部骨折发生率明显上升。说明随着年龄的增加,骨折的发生率明显增高,骨折危险性增加。老年人髋部骨折属于骨质疏松性骨折,一般都有明显外伤史。老年人多伴有心血管系统或呼吸系统疾病,骨折后长期卧床具有致命的危险,因此若无禁忌证应争取早期手术。在治疗骨折的同时,应注意对骨质疏松症的治疗。应重视骨折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