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探讨磁刺激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entralmotorconductiontime,CMCT)作为单项指标对偏瘫运动功能评定的可能性。方法 测量28名健康受试得及37名脑损害偏瘫患者的CMCT值并与Fugl-Meyer评定和FIM比较,结果 在疾病早,中期,CMCT值与Fugl-Meyer评分相关,与功能独立性评分(FIM)无关,结论 说明磁刺激中枢运动传导时间可作为评价中枢运动功能的一项独立 相似文献
2.
强直性肌营养不良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多系统疾病,临床特征为受累骨骼肌肉强直而不易放松和进行性肌肉萎缩。我科于1997年5月在家庭病房收治3例肌强直性营养不良的患者,为同胞兄妹。经积极诊治和护理,基木控制了病情发展。现将临床护理总结如下,1心理护理1.1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关心患者的生活起居。嘱患者家属将其安排在安静温暖的房间,经常与他们交谈,以消除对疾病的紧张及孤独心理。护士要以热情的态度、温和的语言、高度的责任心同情和关怀患者。患者发音困难,口语不清,我们就指导患者用非语言行为表述自己的要求,如手势、… 相似文献
3.
罗跃嘉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1993,13(3):116-117
<正> 经颅刺激的运动诱发电位(MEP)对于中枢运动传导径的评价具有实用性与可靠性。中枢传导时间(CCT)常通过随意收缩肌肉对皮层与脊髓刺激反应的潜伏期差值的计算而得到。CCT 包括:①沿锥体束纤维的传导时间;②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突触延迟;③运动神经根纤维的一个较短的近心段的传导时间。有人认为要精确测量CCT 就应该测量磁刺激脑的传导时间与电刺激周围神经获得的F 波。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经秦皇岛市第一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免除受试者知情同意,批文编号:2021L001.
病例1:患者男,14岁,间断四肢抽搐1年,每次数秒缓解.于2019年4月23日来秦皇岛市第一医院就诊.查体:双肺叩清,未闻及干湿性啰音.颅脑MRI示双侧额、顶、颞叶、侧脑室旁白质可见片状异常信号影,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 相似文献
5.
肌强直性肌营养不良1例许振升,毕建忠肌强直性肌营养不良又称萎缩性肌强直或营养不良性肌强直,现将我们收治的1例报告如下。患者男,55岁,于1994年5月21日因声音嘶哑10余年,饮水呛咳4年,右上肢无力,大小便失控3年收入院。患者自10年前无明显原因地...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对强直性肌营养不良(DM)16例患者临床资料综合分析,总结其临床特点,结合文献,提高对该病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收集16例DM患者病例资料,采用描述性统计对本组患者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肌活检病理、电生理及基因测序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其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结果:本组资料肌肉强直发生率50%,萎缩和无力发生率100%;心脏受累发生率81.25%,其中以房室传导阻滞25%最常见,心脏结构异常发生率31.25%。肌电图表现为强直电位伴或不伴肌源性损害93.75%;肌肉活检HE染色示肌纤维大小明显不等,内核纤维明显增多,可见数条多核袋纤维。完善基因检查7例,均提示DMPK基因的3’UTR区的CTG重复数目,超过50次。结论:DM患者临床表型复杂,易漏诊、误诊,早期识别不典型临床症状意义重大。对于确诊的DM患者,长程的对于骨骼肌外症状尤其是心肺功能管理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7.
强直性肌营养不良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病历摘要患者 ,女 ,35岁。以四肢无力4~5年 ,于1993年入本科。该患父母系近亲结婚。病人幼年说话、走路较正常儿童晚 ,学习成绩不佳。10年前闭经 ,离异。近4~5年来言语渐不清 ,四肢无力 ,行动不便 ,逐渐加重 ,生活不能自理 ,无头痛、呕吐 ,无抽搐。近1年余经常腹痛 ,排稀便 ,1~2次/d。钡透、腹部平片及B超检查均未见异常。查体 ,生命指征正常 ,体质肥胖 ,头围大 ,秃顶 ,神清 ,发音不清 ,计算力、记忆力减退。视力右0.8 ,左0.6 ,周边视野向心性缩小 ,左颞上象限盲。额纹、鼻唇沟对称 ,伸舌居中。四肢肌力Ⅳ级 ,… 相似文献
8.
患者男,48岁,因"四肢无力8年,加重1年"入院.入院前8年患者无明显诱因双手力弱,以左手明显,连续上举哑铃仅能完成6个.握拳后不能立即将手伸直、松开手,强直以拇指为重.遇冷加重.双下肢无力见于行走时,略微行走即有酸胀感,休息后可缓解.上楼困难,下楼尚可.言语含混不清.5年来无力渐加重.1年前上述不适明显加重,双手不能持重.双手指端麻木. 相似文献
9.
强直性肌营养不良是以肌强直和进行性肌无力、萎缩为特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临床上本病比较少见,现结合文献报告2例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下颌舌骨肌外周磁刺激联合中枢磁刺激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影响。 方法 选取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外周磁刺激组、中枢磁刺激组、外周+中枢磁刺激组,每组15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吞咽训练,外周磁刺激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下颌舌骨肌高频重复外周磁刺激(rPMS),中枢磁刺激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下颌舌骨肌皮质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外周+中枢磁刺激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rPMS+rTMS,上述治疗每日1次,每周5 d,共10次(2周)。治疗前和治疗全部结束后(治疗后),采用功能性经口摄食量表(FOIS)、渗漏-误吸量表(PAS)、功能性吞咽障碍量表(FDS)对4组患者的吞咽功能进行评定。 结果 治疗后,4组患者的FOIS、FDS、PAS评分均较组内治疗前改善(P<0.05)。与对照组比较,外周磁刺激组[(3.86±0.86)分]、中枢磁刺激组[(3.79±0.89)分]、外周+中枢磁刺激组[5.00分(5.00~6.00分)]治疗前后的FOIS差值较大(P<0.05);外周磁刺激组[(36.50±6.63)分]、中枢磁刺激组[(35.29±8.96)分]、外周+中枢磁刺激组[(46.53±7.03)分]治疗前后的FDS差值较大(P<0.05);外周磁刺激组[(2.07±0.73)分]、中枢磁刺激组[4.00分(2.00~4.00分)]、外周+中枢磁刺激组[4.00分(4.00~6.00分)]治疗前后的PAS差值较大(P<0.05)。外周磁刺激组与中枢磁刺激组治疗前后的FOIS差值、FDS差值、PAS差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外周磁刺激组和中枢磁刺激组比较,外周+中枢磁刺激组治疗前后的FOIS差值、FDS差值、PAS差值显著较大(P<0.05)。 结论 下颌舌骨肌rPMS联合皮质rTMS可以明显改善吞咽障碍,疗效较单一常规吞咽康复、下颌舌骨肌rPMS、皮质rTMS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对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的临床表现及肌肉病理研究 ,总结该病的临床及病理特点 ,加深对其的认识以提高诊断水平。方法 对两例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病人分别进行肌电图、肌肉活检、头颅磁共振成像、血清酶、血生化等项检查。结果 两例病人均呈慢性病程 ,以肌无力、肌萎缩为主要表现 ,伴有头发稀疏、白内障、心脏传导阻滞等多系统损害。临床无肌强直表现 ,但通过肌电图检查均发现有自发强直电位发放。肌活检均以肌纤维核内移、核袋及核链现象为主要病理改变。结论 强直性肌营养不良是一少见疾病 ,是以肌无力、肌强直为主要表现的多系统损害的遗传性疾病。肌强直症状不突出时 ,易延误诊断。尽早行肌电图检查以发现亚临床肌强直现象 ,并进行肌活检是诊断该病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 探讨经颅磁刺激膈肌运动诱发电位 (diaphragmaticmotorevokedpotential,DMEP)在健康人群中的电生理学特点。方法 分别经项部及经颅部磁刺激 3 1例 (共 61侧 )健康志愿者 ,并用皮肤表面电极记录各受检者的DMEP ,并分析其电生理学特点。结果 所有受检者在深吸气易化时 ,均可引出DMEP ;右侧颈潜伏期大于左侧 ,皮层潜伏期、颈潜伏期与身高呈正相关 ,中枢运动传导时间 (centralmotorconductiontime ,CMCT)不受侧别、性别、年龄、身高等因素影响 ;本组受检者左侧颈潜伏期为 ( 7.8± 0 .6)ms ,右侧颈潜伏期为 ( 8.3± 0 .6)ms ;合并不同侧别及性别后皮层潜伏期为 ( 12 .2± 1.0 )ms ,CMCT为 ( 4 .1± 0 .7)ms。结论 DMEP是评价与呼吸有关的皮质脊髓束功能的重要电生理学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观察不同刺激强度的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脑梗死大鼠运动诱发电位(MEP)的影响。方法:43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假刺激组、rTMS组(按不同刺激强度分80%MT亚组、100%MT亚组、120%MT亚组)。测定运动阈值(MT)后制备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模型成功24h后给予20Hz,刺激时间2s,间隔时间28s,总脉冲数为1200的rTMS刺激,连续刺激14d。观察术前、术后1d、治疗7d和治疗14d时双侧中枢传导时间(CMCT)和皮质潜伏时(CL)的变化。结果:①术前各组左右侧CMCT、CL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术后1d左侧CMCT、CL较术前和右侧缩短(P<0.01)。③治疗7d时,双侧CMCT、CL各组之间以及各组双侧CMCT、CL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④治疗14d时,100%MT亚组左侧CMCT、CL较正常组和治疗7d时均缩短(P<0.05),双侧CMCT、CL均较术前缩短(左侧P<0.01,右侧P<0.05);80%MT亚组右侧CMCT、CL较术后1d缩短(P<0.05)。结论:本实验结果提示20HzrTMS有助于促进脑梗死大鼠双侧CMCT和CL缩短使双侧大脑达到某种平衡或者代偿,80%MT和100%MT两种强度的rTMS作用可能较大。 相似文献
16.
17.
郭铁成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1996,(3)
<正> 本研究测量了周围神经在经受磁刺激和电刺激时的周围运动传导时间(PMCT)的差异,并由此对磁刺激周围神经时的作用部位进行了确定。 方法 受试者为16名健康成人,其中男性13名,女性3名;平均年龄43.8岁。测试时一律取俯卧位。 相似文献
18.
强直性肌营养不良(myotonic dydtrophy,MyD)是一组多系统受累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可发生任何年龄,但多见于青春期后,男多于女。全球发病率约为1/8000左右,主要症状多为进行性肌无力,肌萎缩和肌强直,除累及骨骼肌外,还影响平滑肌、心肌、内分泌神经系统和晶体。在肌强直综合征中,MyD最常见、最致残性。我室在对重症肌无力(MG)患者进行乙酰胆碱受体抗体(AchRab)研究时发现MyD的AchRab吸光度值明显高于MG患者。目前,国内外文献对MyD多进行家系调查、基因分析以及一般常规的检查,未见有关AchRab的报道,我们于1999至2002年9月对12例MyD患者血清进行了AchRab的研究,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尤春景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1992,(4)
<正> 磁刺激在其作用和刺激深部神经及脑方面优于电刺激,并无不适感觉.可用在刺激腰背神经根、颈神经根和运动皮层.但是目前认为用大圈磁刺激进行常规的周围神经传导研究不太合适,由于高选、择性超大量刺激难以达到,刺激的部位不确切.为了确定磁圈是否平行固定在周围神经表面的皮肤上,分别用大磁圈、小磁圈及电刺激神经的1~2点,测量M 波和H 波的潜伏时.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