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二、四逆汤、白通汤方意及用法(附:参附汤、四逆加人参汤、通脉四逆汤、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白通加猪胆汁汤)少阴脉沉急温之.原文曰:"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急温二字需注意.方名四逆意堪知.手足厥冷乃所主.四肢厥冷自下而上也.方以此为名,可知是其主治矣.下利清榖寒无疑.手足逆冷,又兼下利清榖,则藏寒无疑矣.附子干姜炙甘草.四逆汤原方:炙甘草二两,干姜一两五钱,附子一枚(生用).强人可用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回阳破阴独在斯.四逆汤乃破阴回阳第—方也,重要之至.脏寒吐利脉沉细.纵有  相似文献   

2.
《伤寒论》载四逆辈汤方颇多,其中对于四逆汤、白通汤、白通加猪胆汁汤以及干姜附子汤所主疾病之轻重议论颇多。通过对经文、方药以及古代伤寒大家的见解做出详细分析,提出少阴阳虚传变干姜附子汤证为始、白通汤类方为渐、四逆汤方为末观点,按疾病的轻重程度排列四方当为干姜附子汤证最轻、白通汤稍重、白通加猪胆汁汤证较重、四逆汤方最重。  相似文献   

3.
<正> 《伤寒论》治疗少阴病的阳虚寒证,往往以回阳复苏的四逆汤类的方剂为主。后世医家如张介宾等人,提倡用附子、肉桂以补命火“大宝”,而为补火派的先驱,然其思想影响无不与四逆汤有关。为此,欲想了解中医学补阳消阴法的原委,以及它与后世医学的渊源,应对《伤寒论》四逆汤类的证治特点,有一个概括的认识,我认为很有必要。四逆汤类的方剂,指的是《伤寒论》中以四逆汤为代表的加减诸方,它包括了通脉四逆汤、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四逆加人参汤、茯苓四逆汤、白通汤、白通加猪胆汁汤、干姜附子汤,附子汤九个方证,现概括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正> 伤寒论中,四逆汤化裁方剂共有八个,即四逆汤、四逆加人参汤、通脉四逆汤、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白通汤、白通加猪胆汁汤、干姜附子汤、茯苓四逆汤。其方剂组成皆有干姜、生附子;其功用皆有不同程度的回阳救逆之功。其证候特点皆有四肢厥逆或手足厥泠,脉沉微或微或无脉等休克状态。临床实践证明,这些方对汗、吐、下等所致之虚脱或休克确有良效。兹略作分析如下,以供参考。一、四逆汤:主治四肢厥冷,下利清谷,呕不能食,或食入即吐,或身痛、畏寒、汗出等症,脉沉微而细或沉迟(参阅《伤寒论讲义》29、93、94、277、323、324、352、353、371、376、387、388条)。四逆汤证主因是阳虚阴盛。阳衰不能温运,所以四肢厥冷;阴寒内盛,不能腐化水谷,所以下利清谷;阴寒上逆,所以呕不能食,或食入即吐。故法应回阳救逆。观方组  相似文献   

5.
附子为毛茛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乌头(AconitumcarmichaeliDebx.)的旁生块根的加工品。因其附生于母根乌头之上,如子附母,因而得名附子,《神农本草经》列为下品。附子味辛、甘,大热燥烈,有毒,主入心、肾、脾经。其气味俱厚,其性浮而不沉,其用走而不守,能通行十二经,无所不至。有回阳救逆、散寒止痛、温补肾阳、化气行水、温经复阳、固表止汗、引火归原等功效。最善治阴盛阳衰,大汗亡阳,吐利厥逆,虚寒泻痢,及沉寒痼冷之疾。《伤寒论》运用附子的方剂有:四逆汤、干姜附子汤、茯苓四逆汤、白通汤、白通加猪胆汁汤、通脉四逆汤、四逆加人参汤、通脉…  相似文献   

6.
谈谈“白通加猪胆汁汤”中加猪胆汁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伤寒论》中白通加猪胆汁汤见于宋版《伤寒论》315条:“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白通加猪胆汁汤主之.”白通加猪胆汁汤是治疗阴盛戴阳服热药发生格拒的主方,功能破阴通阳.关于加入的猪胆汁(包括人尿)历代医家多视为反佐,认为阴盛戴阳证服用白通汤,出现的下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等症,不是药不对证,而是由于过盛之阴邪与阳药发生格拒的缘故,《素问·至真要大论》云:“甚者从之”,故仍用白通汤,更加入咸寒苦降之品(猪胆汁,人尿)作为反佐,引阳入阴,使热药不致被阻寒之邪所格拒,从而达到通阳破阴的目的.这是历代绝大多数医家的看法.另外,在本条方后注中,仲景又云:“若无胆,亦可用.“此说引起不少医家的误解,认为猪胆汁可有可无,不太重要,因为仲景自己都明言,没有猪胆汁,也可应用.由此清代医家汪苓友牙申说:“方后云,若无胆亦可用,则知所重在人尿,方当名白通加人尿汤始妥”(《伤寒论辨证广注》).基于上述观点,笔者不揣浅陋,谈两点看法,姑作引玉之砖.  相似文献   

7.
《伤寒论》中附子的应用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伤寒论》所载方剂中应用附子的达十余首之多,用法可分为生用和炮制。其中应用生附子的方剂有干姜附子汤(原文61)、四逆汤(原文29,323,324)、茯苓四逆汤(原文69)、通脉四逆汤(原文317)、白通汤(原文314)、白通加猪胆汁汤(原文315)。应用炮制附子的方剂有附子汤(原文304,305)、真武汤(原文82,312)、桂枝加附子汤(原文20),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原文22)、芍药甘草附子汤(原文68)、桂枝附子汤(原文74)。生用附子的功效多是以其大辛大热之性而达急救回阳之功,多用于阴邪内盛格阳于外的急证、重证。而炮制附子则是取其温经复阳的功效,多用…  相似文献   

8.
仲景扶阳思想强调临证时顾护扶助阳气,发明扶阳大法,并创制诸多扶阳经典名方。病在太阳、阳明、少阳时,或因发汗,或因攻下,或因火攻等治疗不当,阳气受损,仲景用桂枝汤、桂枝加附子汤、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桂枝甘草汤、炙甘草汤、干姜附子汤、苓桂术甘汤、苓桂草姜汤、苓桂草枣汤、甘草干姜汤、茯苓四逆汤、桂枝加桂汤、附子泻心汤、柴胡桂枝汤、桂枝附子汤、去桂加白术汤、甘草附子汤、柴胡桂枝干姜汤、吴茱萸汤等;及至病入三阴,则阳虚阴盛,仲景乃有理中汤、四逆汤、通脉四逆汤、白通汤、桃花汤、真武汤、当归四逆汤、当归四逆汤加吴茱萸生姜、干姜附子汤、附子汤等方剂的使用,即使在一些杂有热邪病变的疾病中,也切忌不可一味寒凉,注意温阳护阳。阳为生之本,仲景将扶阳理念自始至终贯穿于《伤寒杂病论》之中,开创了扶阳大法之先河,对后世医家尤其是扶阳学派的形成和发展影响重大而深远。  相似文献   

9.
《伤寒论》寒热并用相反相成用药规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刚 《国医论坛》1996,11(3):6-7
《伤寒论》中寒热并用、相反相成之方计有10余首,一是外寒内热,当外散其寒、内清其热,如大青龙汤、附子泻心汤、桂枝加大黄汤;二是上热下寒,则清上温下,如栀子干姜汤、黄连汤;三是寒热格拒,须寒热并投、交通阴阳,如通脉四猪胆汁汤、白通加猪胆汁汤、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四是寒热互结中焦,必寒热并用、辛开苦降,如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五是寒热错杂致厥,宜寒热同施,或和胃安蛔、或发越郁阳,如乌梅丸  相似文献   

10.
对《伤寒论》中有关烦躁条文进行分析,从六经辨证角度总结烦躁辨治规律。烦躁的病因为感受外邪、医者误治、饮食劳倦、其他因素。从六经辨治烦躁,太阳烦躁证之实证见于外寒里热证、太阳蓄水证、阳郁于里证、水热互结证、津伤热盛证,分别予大青龙汤、五苓散、麻黄汤、大陷胸汤、白虎加人参汤或调胃承气汤之类;其虚证见于心阳虚证、肾阳虚证、阴阳两虚证及邪盛正溃证,分别予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干姜附子汤、茯苓四逆汤和先予甘草干姜汤复其阳再芍药甘草汤复其阴;阳明烦躁证见于热盛于里证、燥热内结证,用白虎加人参汤、承气类;少阳烦躁证用小柴胡汤;少阴烦躁证见于寒浊上扰证、阴虚生热证及阳脱阴竭寒热格拒证,用吴茱萸汤、猪肤汤、白通加猪胆汁汤;厥阴烦躁证见于阳虚阴盛证,治以灸厥阴经,用四逆辈。  相似文献   

11.
徐姗姗  金钊 《新中医》2006,38(4):82-83
白通汤出自《伤寒论》,由葱白、生附子、干姜组成,是治疗少阴病阴盛戴阳证之主方,具通阳及回阳救逆功效,用于治疗因阳气不足而致气机升降障碍、阴阳逆乱、上下不相交证。方中一味葱白,通阳之力胜于附子,但药房一般不备,临床可用薤白代替葱白,二者同属百合科,功效相近。现将临证应用白通汤验案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2.
四逆汤,通脉四逆汤由《伤寒论》首次提出,其都为温里回阳救逆之剂,二者同属少阴阳衰阴盛之寒化证;都以温阳散寒、回阳救逆为法;药物组成相同,都含有生附子,干姜,甘草;由于二方病因、病机、方药相同,主症相似。在运用时会出现一些困难,本文就学习四逆汤和通脉四逆汤异同的点滴体会。  相似文献   

13.
张仲景首创的寒热并用法就是针对寒热错杂病证而设。本文试以《伤寒论》中寒热并用的一部份方证为例,略述管见。《伤寒论》中,寒热并存的证候,归纳起来有四种:一、表寒里热。如大青龙汤、桂枝二越婢一汤等。二、上热下寒证。如黄连汤、栀子干姜汤、乌梅丸,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等。三、寒热互结证。如半夏、生姜、甘草三泻心汤。四、真寒假热证。如白通加猪胆汁汤、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等。这四种类型的证候表现  相似文献   

14.
整理和分析吴佩衡先生使用温阳方药的25则儿科医案,吴氏使用温阳方药主要针对阴寒内盛、阴盛格阳、脏腑虚寒所致病证,通过扶阳复正祛除阴邪,促进机体恢复阴平阳密的动态平衡。临证根据病情危重程度,治以回阳救逆、温扶心肾、温补脾肾;四逆汤及其类方、白通汤、麻辛附子汤的使用频率较高,附子(附片、白附片)、姜(生姜、干姜、炮姜)、桂(肉桂、桂枝)作为温阳药的代表被广泛运用,具有药量较大,重病重剂,讲究煎服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正>1应用乌头、附子,首重辨证论治1.1乌头、附子选用,体现辨证论治附子为毛莨科植物,其主根称为乌头,旁根称为附子,附子变形无幼稚根者称为天雄。附子、乌头、天雄虽皆乃补火扶阳之要药,然而细味其功效却亦有所侧重。《金匮要略》使用乌头、附子正是以辨证为出发点,各选所需。①亡阳欲脱,急用生附子回阳救逆。《金匮要略》中使用生附子有方2首。《呕吐哕下利病篇》四逆汤证,用以治疗阴盛格阳之虚寒呕吐;同篇第四十五条则以通脉四逆汤治疗寒厥下利之证。四逆汤、通脉四逆汤皆为治疗脾肾阳虚、阴盛格阳、阳欲外脱的急重证所设,但从方中药量对比可见,二者略有不同。通脉四逆汤乃四逆汤倍用干姜,增用生附子,温经回阳之力更强,用以治疗病  相似文献   

16.
角田  睦子 《天津中医药》2006,23(5):402-402
应用《伤寒论》中的方药治疗溃疡性大肠炎,通过辨证分型分为:阴盛阳虚,阴盛格阳,阴盛戴阳等,方药选用四逆汤、通脉四逆汤、白通汤等方药结果有效。  相似文献   

17.
古今医家均认为阴盛格阳证是因下焦虚阳被阴寒之邱逼迫而浮越于外所致。笔者运用气机升降学说,论述阳气之浮越乃因下焦阴液不能上达所致,从而明确解释了炙甘草和葱白在通脉四逆杨与白通汤中的特殊作用.  相似文献   

18.
复脉法源于张仲景之复脉汤,即和营通脉之代表方——炙甘草汤。仲景《伤寒论》中出现的炙甘草汤主要以桂枝养血和营复脉建功,而通脉四逆汤、白通加猪胆汁汤等主要借助附子大辛大热之力以回阳复脉。通过分析比较桂枝、附子复脉之功效,可知桂枝以扶卫阳为主,附子以救真阳为主,因此复脉法又可分为桂枝复脉法和附子复脉法。将复脉法与水火气血四证相结合运用于临床,可获良效。附验案1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19.
李佳  宋朝  郝旭亮 《河南中医》2019,39(11):1621-1624
热厥可见轻证及重证,热厥轻证以清热、泻热之法下之,方用大柴胡汤加减治疗,后期可用竹叶石膏汤;热厥重证用辛寒之品清里泄热,方用白虎汤加减。阳虚阴盛厥用四逆汤加减以回阳救逆,少阴阴盛格阳时以通脉四逆汤加减以增强破阴回阳之功。冷结关元厥用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温阳散寒。阳虚寒湿厥用附子汤温经散寒,除湿扶阳。痰厥病位在上,方用瓜蒂散涌吐实邪。水厥方用茯苓甘草汤温阳化水。脏厥应急温之,方用四逆汤,可加用灸法使回阳救逆之效增强。蛔厥者,乌梅丸主之。气郁厥用四逆散疏畅肝气,透达郁结之阳。寒浊犯胃厥以吴茱萸汤加减温肝降胃,泄浊止呕。血虚厥治宜养血充脉,临床可用四物汤或当归补血汤加减。血虚寒凝厥以当归四逆汤养血温经脉。寒热厥宜清上热而温下寒、散发郁遏之阳气,方以麻黄升麻汤。胆厥以大柴胡汤和解通下。  相似文献   

20.
欧阳卫权 《新中医》2008,40(5):91-92
附子是一味重要的温阳药,性味辛甘、大热,有毒,人心、脾、肾经,具有回阳救逆、助阳补火、散寒除湿止痛等功效.历代医家善用附子者首推张仲景, <伤寒论>112方中用附子达20方之多,应用范围甚广,如四逆汤、通脉四逆汤、白通汤、麻黄附子细辛汤、真武汤、桂枝附子汤等,至今仍为临床所常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