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双氯芬酸钾片(商品名凯扶兰)是一种非甾体类镇痛抗炎药,因起效迅速和镇痛效果卓著而被广泛用于各种急性疼痛和炎症的治疗。我们于1996年9月至12日观察了一组急性扁桃体炎患者使用双氯芬酸钾的情况,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根据病史、临床表现确诊为急性扁桃体炎的门诊病人共5  相似文献   

2.
鼻用皮质类固醇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30年来,鼻腔局部应用类固醇激素治疗鼻腔炎性疾病不断发展,现已广泛应用于变应性鼻炎、鼻息肉、急慢性鼻炎和鼻窦炎等鼻科炎性疾病的治疗。目前鼻内局部应用的类固醇激素主要有二丙酸倍氯米松(BDP)、布地奈德(BUD)、氟尼缩松(FL)、丙酸氟替卡松(FP)、莫米松(MF)和曲安奈德(TA)等第2代鼻用皮质类固醇激素。笔者就近年来鼻腔类固醇激素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的状况综述如下。1鼻腔局部应用类固醇药理学性质1.1局部效价局部效价强度常用麦肯齐(Mackenzie)血管收缩法评价,通过观察药物在体外的血管收缩作用而间接反映药物的效价强度,但这…  相似文献   

3.
颈动脉痛或颈动脉炎系一种不明原因的颈部疼痛综合征。育龄妇女更常见,以颈部剧烈跳动性疼痛为特征,向舌根,扁桃体和耳部放射,吞咽和颈部运动可使疼痛加重。可能有轻微发烧,偶有同侧面部发热感,唯一的阳性发现是颈动脉分叉部明显压痛和颈总及颈内动脉的不同程度触痛,患侧动脉可能扩张且博动很明显。化验检查血沉加快。曾有人认为颈动脉炎为一种胶元病,并主张用类固醇治疗。本文对15例患者在诊断为颈动脉痛后即以阿斯匹林治疗,每次0.65克,每天三次,5~7天。  相似文献   

4.
变应性鼻炎研究进展(三):鼻用皮质类固醇的药理作用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目的 从药理学作用机制的角度介绍鼻用皮质类固醇的应用现状。方法 从全身生物利用度、肝脏首过代谢、脂溶性和效价强度等方面,介绍鼻用皮质类固醇的药物效应动力学参数,再从分子药理学角度,综述皮质类固醇的作用机制,在探讨药物安全性的同时,提出临床治疗应注意的要点。结果鼻用皮质类固醇的全身生物利用度是决定其安全性的关键指标,它取决于经过肝脏首过代谢后,仍具备药理活性的残余药物量和经鼻腔粘膜吸收而进入血液循环的药量。对药物全身生物利用度起首要作用的是药物的肝脏首过灭活率,在肝脏首过灭活率相差不大的情况下,药物经鼻腔吸收量就显得尤为重要。皮 质类固醇通过调节基因的转录,增加抗炎基因的转录和减少炎性基因的转录而发挥抗炎作用。结论 由于药物的安全性研究结果受多种因素影响,简单地以某篇文献的结论评价药物的安全性是不恰当的。推荐剂量下的鼻用皮质类固醇对HPA轴功能无明显抑制作用,对儿童生长可能产生一过性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从药理学作用机制的角度介绍鼻用皮质类固醇的应用现状。方法 从全身生物利用度、肝脏首过代谢、脂溶性和效价强度等方面,介绍鼻用皮质类固醇的药物效应动力学参数,再从分子药理学角度,综述皮质类固醇的作用机制,在探讨药物安全性的同时,提出临床治疗应注意的要点。结果 鼻用皮质类固醇的全身生物利用度是决定其安全性的关键指标,它取决于经过肝脏首过代谢后,仍具备药理活性的残余药物量和经鼻腔粘膜吸收而进入血液循环的药量。对药物全身生物利用度起首要作用的是药物的肝脏首过灭活率,在肝脏首过灭活率相差不大的情况下,药物经鼻腔吸收量就显得尤为重要。皮质类固醇通过调节基因的转录,增加抗炎基因的转录和减少炎性基因的转录而发挥抗炎作用。结论 由于药物的安全性研究结果受多种因素影响,简单地以某篇文献的结论评价药物的安全性是不恰当的。推荐剂量下的鼻用皮质类固醇对HPA轴功能无明显抑制作用,对儿童生长可能产生一过性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6.
变应性鼻炎研究进展(二):药物治疗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 针对变应性鼻炎药物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回顾其应用历史、相关基础知识、临床疗效、安全性和市场现状等相关资料。方法 重点介绍鼻用皮质类固醇、抗组胺药物和抗白三烯药物的临床应用现状。结果 治疗变应性鼻炎的药物主要分为一线药物和二线药物。一线药物包括皮质类固醇和抗组胺药物;二线药物主要包括抗白三烯药物、抗变态反应药物、细胞因子调节剂、炎性介质拮抗剂及基因治疗等。鼻用皮质类固醇已有三十余年的应用历史,是目前治疗变应性鼻炎最有 效的药物。抗组胺药物和抗白三烯药物也有各自的药理学特点和临床适用范围。结论 随着对包括变应性鼻炎发病机制的认识不断加深,新型药物不断投入临床应用,加上传统药物的更新换代,使临床疗效得到提高,而治疗的副作用减少,多数患者的症状得到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7.
类固醇药物鼻腔局部应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目的 回顾近年来类固醇药物鼻腔局部应用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方法 分析近年有关的文献26篇。结果 鼻腔局部用类固醇药物对参与变应性鼻炎和鼻息肉的多种细胞和细胞因子都有广泛的抑制作用,临床应用能有效地改善症状,治疗剂量下即使长期应用也几乎没有或无全身副作用,鼻腔局部副作用极轻微或无。结论 鼻腔局部用类固醇药物治疗鼻炎(变应性和非变应性)和鼻息肉等鼻腔疾病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类固醇激素可以改善内淋巴积水和耳蜗循环功能、减轻内耳炎症水肿,是治疗内耳疾病比较公认且临床普遍应用的制剂。近年来经鼓室应用类固醇激素治疗内耳疾病以其给药后耳蜗淋巴液中药物浓度高、疗效可靠、副作用极少等优点,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回顾了近十几年国内外学者关于经鼓室应用类固醇激素治疗梅尼埃病、突发性聋、耳鸣等疾病的相关文献,对鼓室内类固醇激素治疗的优势、疗效等进行综述。尽管目前最佳的药物类型、剂量、疗程、持续时间等都未确定,但经鼓室应用类固醇激素的前景十分乐观,是否可以成为全身激素治疗的一种替代疗法,仍需进一步深入的实验研究和调查。  相似文献   

9.
目的针对变应性鼻炎药物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回顾其应用历史、相关基础知识、临床疗效、安全性和市场现状等相关资料。方法重点介绍鼻用皮质类固醇、抗组胺药物和抗白三烯药物的临床应用现状。结果治疗变应性鼻炎的药物主要分为一线药物和二线药物。一线药物包括皮质类固醇和抗组胺药物;二线药物主要包括抗白三烯药物、抗变态反应药物、细胞因子调节剂、炎性介质拮抗剂及基因治疗等。鼻用皮质类固醇已有三十余年的应用历史,是目前治疗变应性鼻炎最有效的药物。抗组胺药物和抗白三烯药物也有各自的药理学特点和临床适用范围。结论随着对包括变应性鼻炎发病机制的认识不断加深,新型药物不断投入临床应用,加上传统药物的更新换代,使临床疗效得到提高,而治疗的副作用减少,多数患者的症状得到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10.
变应性鼻炎药物治疗新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变应性鼻炎理想的治疗药物应既能治疗急性反应(EPR)症状,又能治疗迟发反应(LPR)症状.最有效的治疗应该把抗组胺药的H1受体拮抗作用与皮质类固醇的抗炎作用结合起来.白三烯拮抗剂和抗组胺药联合应用可能是变应性鼻炎的适当疗法.氮(艹卓)斯汀鼻喷雾剂对EPR和LPR都起治疗作用.鼻内皮质类固醇水制剂可降低局部刺激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