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探讨电子束CT(EBCT)在老年人疑诊冠心病胸痛鉴别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对62例以胸痛为主要症状、临床疑诊认为冠心病心绞痛的老年患者做EBCT、冠状动脉造影等检查。结果 冠状动脉造影狭窄组冠脉钙化总积分明显高于无狭窄组(P<0.05),冠状动脉有钙化但无狭窄者中,大多数患者使用抗心绞痛药物使胸痛发作明显减少;而对冠状动脉无钙化和狭窄者的胸痛均不需抗心绞痛药物治疗。结论 EBCT检查对老年人冠状动脉无钙化者有助于排除冠心病、心绞痛。  相似文献   

2.
47例胸痛伴心肌缺血患者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47例胸痛伴心电图心肌缺血患者作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发现30例冠状动脉有狭窄或阻塞,与门诊急诊冠心病诊断的阳性符合率为64%,其中19例心肌梗塞组阳性率89%,17例心绞痛组为76%,而11例可疑心绞痛组仅为9%;31例平板运动试验与冠脉造影阳性符合率为60%.提示临床对胸痛伴心肌缺血者宜作冠状动脉造影以明确诊断,尤其对不典型胸痛和单纯以ST-改变者的冠状动脉造影更重要.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95例临床拟诊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析其临床症状及其心电图ST-T改变与冠状动脉造影确诊冠心病的相关性。方法:从发作性胸痛、胸闷为主诉或伴心电图ST-T改变的患者中,筛选出符合或疑似心绞痛,并经心脏超声、胸片检查排除了其他心脏病患者95例,其中典型心绞痛36例;疑似心绞痛的非典型胸痛59例;伴有ST-T改变者87例(缺血型改变25例、非特异性改变62例)。分别接受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血管内径狭窄≥50%为造影阳性,诊断冠心病的依据。结果:95例患者造影阳性的45例,其中36例典型心绞痛造影者阳性34例(伴ST-T典型缺血型改变23例、非特异性改变者10例、无改者1例),阳性率94.44%;59例非典型胸痛造影阳性11例(伴非特异性ST-T改变),阳性率18.64%。两组阳性率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典型心绞痛患者冠脉造影诊断冠心病相关性高,非典型胸痛或心电图非特异性ST-T改变患者冠脉造影诊断冠心病阳性率低。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分析 5 0例冠状动脉正常者和冠心病患者运动前、中、后 QTc离散度 (QTc dispersion,QTcd)的变化规律 ,以探讨其在运动试验中诊断冠心病的价值。  对象和方法 对象  1997年 7月~ 1999年 12月临床疑诊为冠心病者先后行平板运动试验及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者共 5 0例 ,均无束支阻滞、心脏瓣膜病、肥厚型心肌病、心室肥厚、QT延长综合征。  方法 冠状动脉造影 :所有入选者在行平板运动试验后均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 ,将左主干、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右冠状动脉及其主要分支至少 1支血管内径狭窄≥ 5 0 % ,定为有临床意义的病变。…  相似文献   

5.
心电图运动试验 (简称运动实验 )是确定冠心病常用的无创性诊断方法。但多项实验资料证实女性运动实验结果与男性不同。 1998年 1月~ 2 0 0 2年 7月 ,我们对疑诊冠心病的绝经期患者 3 12例行运动实验及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 (简称冠脉造影 ) ,并进行对照分析 ,以探讨运动实验对此类冠心病的诊断价值。临床资料 :同期收治疑诊冠心病的绝经期女性患者 3 12例 ,年龄 46~ 63 ,平均 (5 5 .8± 3 .4)岁。均有不典型心绞痛临床症状 ,无运动试验的禁忌证。方法 :运动试验采用活动平板、BRUCE方案。阳性标准 :1在 R波占优势的导联上 ST段水平或下…  相似文献   

6.
高血压和非高血压冠脉造影正常患者胸痛的临床特点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分析高血压和非高血压冠脉造影正常但临床有胸痛表现患者的特点.方法 本组共160例,高血压组71例,非高血压组89例.均因胸痛胸痛怀疑冠心病而行心电图及冠状动脉造影检查,部分病人作了运动试验,心得安试验及超声心动图指标.结果 两组相比,高血压组的胸痛多为典型的劳累型心绞痛(与非高血压组相比P<0.01),β阻滞剂为主的抗心绞痛治疗常有效;静息心电图表现为左室劳损及冠状T波,运动试验多阳性(P<0.01);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室间隔厚度及左室后壁厚度与非高血压组有明显的差别(与非高血压组相比p均<0.05);冠状动脉迂曲、僵硬.结论(1)高血压伴心绞痛的患者中有相当一部分无造影可见的冠状动脉狭窄;(2)高血压而无冠脉狭窄病变病人的胸痛以典型的劳累型心绞痛多见,可出现冠状T波,运动试验多阳性,心室肥厚,冠脉迂曲、僵硬,易发生冠脉痉挛,以及对β阻滞剂为主的抗心绞痛治疗反应较好;(3)相对于非高血压的病人,高血压患者在发生胸痛时更需要用冠状动脉造影来鉴别其是否有真正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相似文献   

7.
中年女性胸痛患者冠脉造影特点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国涛  杨萍 《山东医药》2008,48(46):28-29
目的了解女性胸痛与冠心病发病间的关系。方法选择40~60岁具有典型心绞痛或非典型心绞痛心电图有ST—T缺血性改变的女性患者76例进行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并对胸痛症状、绝经年龄、出现胸痛症状距绝经时间、ST-T缺血性改变、配偶有无、血脂、血糖、高血压病史、CAG结果进行分析。结果76例胸痛患者中冠状动脉狭窄(CAS)组24例(占31.58%),冠状动脉正常(CAN)组52例(占68.42%);CAS组与CAN组比较,高血压、无配偶、绝经期后、典型心绞痛症状、非典型心绞痛症状百分比以及血清Lp(a)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女性胸痛患者仅以症状及心电图变化作冠心病诊断误诊率较高,对疑诊冠心病患者应行CAG检查或冠脉造影CT筛查。  相似文献   

8.
冠状动脉造影评价女性冠心病心绞痛的诊断问题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为了解女性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诊断问题,本组回顾性分析100例女性患者临床诊断冠心病心绞痛行冠状动脉(冠脉)造影检查的临床资料。冠心病组:以冠脉造影血管狭窄≥75%诊断为冠心病,冠脉狭窄50%~75%且临床有心肌缺血证据者也诊断为冠心病,共48例。冠脉造影结果除外冠心病者52例,为对照组。比较二者有关冠心病危险因素和临床胸痛特点。结果显示绝经是女性冠心病特殊危险因素,绝经后冠心病发生率增加。女性冠心病临床胸痛症状常不典型,绝经后出现典型或不典型胸痛,同时又有明显冠心病危险因素,发生冠心病可能性大。绝经后仅有典型或不典型胸痛,而无明显危险因素,则发生冠心病可能性较小。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心电、超声方法和电子束CT(E BCT)对冠心病诊断的阳性率 ,探讨冠心病诊断经济、可靠、无创的方法。方法 一组选取冠心病高危人群经EBCT检查 ,包括冠脉扫描、心脏电影扫描、冠脉造影、室壁运动筛查出达到冠心病诊断标准的行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检查 ,常规检查不能达到冠心病诊断标准的加做多巴酚丁胺超声负荷试验 ,仍为阴性的加做经皮穿刺冠脉造影 ;另一组选取临床诊断冠心病的病例分别作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检查或多巴酚丁胺心脏负荷试验 (包括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负荷试验 )及EBCT心脏全套检查 ,如无异常加做E BCT多巴酚丁胺心脏负荷试验 ,仍无异常者行经皮穿刺冠脉造影。比较两组病例心电、超声及其负荷试验和EBCT及其负荷试验的阳性率。结果 第 1组EBCT筛查出的阳性病例中超声心动图的阳性率为 86 6 7% ,两者比较P <0 0 2 5。第2组临床诊断冠心病的病例中EBCT的阳性率为 96 6 7% ,超声为 93 33% ,两者间比较P <0 0 1。结论 冠心病高危组中心电及超声检查阳性率虽较高但不及EBCT ,说明后者更有利于早期病变的发现。而对于临床诊断冠心病的病例两者的阳性率差别无显著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总结在心内科进修期间笔者所管拟诊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结果,把患者的临床诊断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进行对照分析,探讨社区拟诊冠心病患者冠造检查的时机选择,提高笔者在社区基层工作中对冠心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对临床拟诊冠心病患者142例常规进行冠脉选影,以一支或以上冠状动脉直径狭窄≥50%作为冠心病的诊断标准(冠造阳性)。结果所有患者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诊断为冠心病者105例,阳性率为74.0%,其中表现为典型心肌梗死症状者39例,阳性38例:表现为典型心绞痛胸痛者55例,阳性46例,不典型胸痛22例,阳性11例。存在危险因素患者冠造阳性率74%。心电图异常患者阳性率为93%。结论社区拟诊冠心病患者,伴有高龄、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肥胖等危险因素,以及心电图异常,病状典型者冠脉阳性率高,要及时转往上级医院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及生存率。  相似文献   

11.
核素心肌灌注显像与电子束CT诊断冠心病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比较核素心肌灌注显像 (SPECT)与电子束 CT(EBCT)冠状动脉钙化定量积分对冠心病 (CHD)的诊断价值。方法 :44例住院患者同时进行冠状动脉造影 (CAG)、SPECT和EBCT检查。以 CAG为金标准 ,比较 SPECT与 EBCT诊断 CHD的各项诊断指标 ,并评价平行试验和系列试验的诊断指标。结果 :SPECT诊断 CHD的敏感性为 88.9% ,特异性为 69.2 % ,准确性为 77.3% ;EBCT以钙化积分≥ 1 0分为阳性标准 ,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 77.8%、80 .8%及 79.5%。这两种方法对检测 CHD的价值相似 (P >0 .0 5)。 SPECT与 EBCT联合平行试验的准确性为 72 .7% ;系列试验的准确性为 86.4%。结论 :SPECT与 EBCT诊断 CHD的效率相近 ;SPECT显像和 EBCT冠状动脉钙化定量积分法均为非创伤性检查法 ,对 CHD的诊断各有优势 ,宜结合使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平板运动试验中不同导联ST改变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方法:2001年1月至2005年12月在我科行平板运动试验阳性患者300例,进行了冠脉造影检查,回顾性总结分析其平板运动试验中不同导联ST段变化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结果:平板运动试验阳性患者300例。冠脉造影检查阳性231例,其中肢体导联阳性组37例,胸导联阳性组89例,肢体导联 胸导联阳性组105例,胸导联ST改变较单纯肢体导联ST改变有显著的差异性(P<0.05)。结论:平板运动试验诊断中胸导联ST改变较单纯肢体导联ST改变对冠心病的诊断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验证经内皮微粒蛋白组学筛选出的差异蛋白细胞角蛋白8(keratin8,KRT8)和锚蛋白1(Ankyrin 1,ANK1)与冠心病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50例经冠脉造影证实的冠心病患者,以20例造影阴性患者为对照组,收集其外周静脉血,利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KRT8、ANK1浓度,冠心病患者冠脉狭窄程度使用Gensini评分标准进行评分、分组。结果 KRT8、ANK1在冠心病患者中的浓度明显高于非冠心病组(P<0.05);在冠心病亚组中,Gensini评分高分组与低分组之间KRT8、ANK1浓度差异对比分析,其均P<0.05,且ANK1、KRT8浓度差异与Gensini评分呈正相关。结论 KRT8、ANK1与冠心病有关联,且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电子束CT(EBCT)冠状动脉(冠脉)钙化积分在老年人冠心病诊断中的价值。 方法 44例有心肌梗死病史或冠脉造影证实为冠心病患者及33例无冠心病(对照组)的老年人常规进行EBCT检查,分别计算各冠脉钙化积分及冠脉总钙化积分(TCS)。 结果 两组患者在年龄、血脂水平及高血压史间差异均无显著性。冠心病组与对照组比较,冠脉钙化积分中位数(25%~75%四分位数范围)在左前降支(LAD)〔(225,87.5~444)与(6,0~95),P<0.01〕、左回旋支(LCX)〔(83,9~176)与(1,0~47),P<0.01〕〕、右冠状动脉(RCA)〔(90.5,1.5~302.5)与(2,0~84),P<0.05〕及TCS〔(585,201.5~1156)与(75,0~425),P<0.01〕均非常显著地升高,但两组间左主干(LM)钙化积分差异无显著性。冠心病组23例(52.3%)患者TCS>556,而对照组仅为7例(21.2%)(χ2=7.650,P<0.01),两者之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性。TCS>556对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分别为52.3%与78.8%,阳性预测值与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6.6%与55.3%。 结论 老年冠心病患者EBCT冠脉钙化积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对老年人冠心病的诊断有一定意义。对于我国老年人正常冠脉钙化积分的参考范围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平板运动试验Duke评分(DTS)对冠心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169例运动试验阳性和可疑阳性同时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按Duke评分分为DTS低危组(Duke≥+5分,n=35)、中危组(DTS:(-10~+4)分,n=77)和DTS高危组(DTS≤-11分,n=57),比较3组患者冠状动脉病变和临床特点。分析DTS预测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价值。结果: 在DTS高危组和中危组中限制性心绞痛发作例数、ST段偏移≥1 mm例数、运动时ST改变涉及导联数目、ST段偏移值均明显高于DTS中低危组(P<0.05,P<0.01);而运动持续时间和运动最大心率明显低于DTS中低危组 (P<0.05,P<0.01)。随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加重DTS高危组病例数显著增多。3组间两两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相关分析发现,3组患者的DTS与冠状动脉病变Gensini积分呈负相关(r=-0.74,P<0.05)。结论: 运动试验DTS与冠状动脉病变狭窄程度高度相关,应用该评分可以更好地对临床中怀疑心肌缺血的患者进行明确诊断及预后的判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平板运动试验对冠心病的诊断及介入疗效的评价。方法155例临床上诊断或可疑冠心病的患者,对比分析其平板运动试验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并比较冠脉介入治疗前后平板运动试验的结果。结果平板运动试验对冠心病诊断的敏感性70.9%,特异性50.7%;冠脉多支病变平板试验阳性率高于单支病变(P<0.05),而且冠脉多支病变ST下移程度、持续时间、下移导联数较单支病变严重(P均<0.05)。介入治疗前后平板运动试验阳性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平板运动试验辅助于冠心病诊断,对冠脉病变程度的评估和介入术后疗效的评估有一定价值,同时也有一定局限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运动试验中QRS波时限变化的意义。方法 分析经冠状动脉造影 (冠脉 )证实的6 2例冠心病患者和 16例冠脉造影正常者运动试验前后QRS波时限变化。结果 冠脉正常组运动后QRS波时限较运动前缩短 (P <0 0 5 ) ;冠心病组运动后QRS波时限变化较运动前延长 (P <0 0 1) ;以运动后QRS波时限延长判断为异常 ,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为 72 6 % ,特异性为 93 8% ,准确性为97 8%。结论 冠心病患者运动后QRS波时限延长是心肌缺血的一个标志 ,QRS波时限可能是运动试验中诊断冠心病心肌缺血敏感而特异的指标。  相似文献   

18.
活动平板试验对冠心病诊断及介入疗效的评价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夏敏  施亚明  吴春阳 《心电学杂志》2006,25(1):11-12,19
目的探讨活动平板试验对冠心病诊断及介入疗效评价的作用。方法对比分析213例疑诊或临床诊断冠心病患者的运动平板试验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并对其中49例接受介入治疗的病例对比分析治疗前后的运动平板试验结果。结果以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为标准,活动平板试验敏感性为66.7%,特异性为87.6%,阳性预测值为77.8%,阴性预测值为80.1%。冠心病介入治疗后活动平板试验的阳性率降低(P〈0.01),总运动代谢当量和运动开始至达到阳性诊断标准的时间较冠心病介入治疗前增加(P均〈0.05)。结论简便、易行及无创的活动平板试验是诊断冠心病的重要手段,并为客观评价冠心病介入治疗效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踏板运动试验对评估冠状动脉狭窄严重程度的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明确踏板运动试验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关系,选取115例冠状动脉造影阳性、且于造影前或造影后1周作踏板运动试验的患者,观察以直径法确定的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和范围与踏板运动试验结果对比.结果显示:踏板运动试验中ST段压低出现越早、ST段压低程度越大、持续时间越长、出现ST段压低的导联数目越多,冠状动脉狭窄越重.冠状动脉造影阳性而踏板运动试验阴性者,多为单支或轻度病变.认为踏板运动试验可初步估测冠状动脉狭窄程度.  相似文献   

20.
Coronary angiography remains the diagnostic standard for establishing the presence, site, and severity of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CAD). Electron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 (EBCT), with its 3-dimensional capabilities, is an emerging technology with the potential for obtaining essentially noninvasive coronary arteriograms.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1) test the accuracy of intravenous coronary arteriography using the EBCT to conventional coronary arteriographic images; (2) establish the inter-reader variability of this procedure; (3) determine the limitations due to location within the coronary tree; and (4) identify factors that contributed to improved image quality of the 3-dimensional EBCT angiograms. Fifty-two patients underwent both EBCT angiography and coronary angiography within 2 weeks. The coronary angiogram and the EBCT 3-dimensional images were analyzed by 2 observers blinded to the results of the other techniques. EBCT correctly identified 43 of 55 significantly stenosed arteries (sensitivity 78%), and correctly identified 118 of 130 of the nonobstructed arteries, yielding a specificity of 91% (p <0.001, chi-square analysis). The overall accuracy for EBCT angiography was 87%. Significantly more left main and anterior descending coronary arteries were adequately visualized than the circumflex and right coronary vessels (p = 0.003). Overall, 23 of 208 (11%) major epicardial vessels were noninterpretable by the blinded EBCT readers, primarily due to motion artifacts caused by cardiac and respiratory motion and poor electrocardiographic gating. The inter-reader variability was similar to that of angiography, and its high accuracy makes this a clinically useful test. This study demonstrates, by using intravenous contrast enhancement, that EBCT can clearly depict the coronary artery anatomy and can permit identification of coronary artery stenosi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