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10 己椒苈黄丸 原文治腹满,口舌干燥者,此肠间有水气.防己椒目葶苈(熬) 大黄各一两上四味,末之,蜜丸如梧子大,先食饮服一丸,日三服,稍增,口中有津液.渴者加芒硝半两.  相似文献   

2.
介绍根据张仲景《金匮要略》之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辨病辨证结合、辨脉辨病机的特色,结合临床经验,治则重视调补肾气虚衰及心血瘀阻,加以养血祛瘀而自拟基础方肺胀汤,该方治疗多例肺胀患者,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3.
刘军 《中外医疗》2009,28(24):27-28
《金匮要略》其中所含方剂简约疗效好被广泛运用于临床。现代的研究多重于其方剂药理研究较多,而忽视了方剂后注释的重要性。方后注主要包括了方剂剂型,药物的煎服法,服药后疗效和预后的判断,亦体现了仲景的治疗思路。本文仅拟从"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篇"探讨仲景在方后注中蕴含的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4.
痰饮浅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痰饮理论,源于《内经》,但《内经》中并无痰字。只有“水饮”、“积饮”的记载。《脉经》、《千金翼》具作“淡饮”。至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明确提出痰饮的概念,并把饮证分为痰饮、悬饮、溢饮、支饮四类,为后世痰饮学说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金匮要略》痰饮病篇“肺饮不弦,但苦喘短气.支饮亦喘而不能卧,加短气,其脉平也”的脉“平”令人费解,学者们各持己见,莫衷一是.明清以来医家的著述和现代学者的训诂结果中,伤寒大家胡希恕提出,出现脉“平”而非痰饮病典型弦脉,是因支饮兼外邪的结果.而现代训诂学者张正昭考证得出“平”字与“抨”字通假,脉“平”当作脉“抨”讲,为有抨弹感或兼有敷急的脉象.结合两位观点,得出脉“平”为支饮兼风寒外邪而出现的弦、紧、浮、数相复合的脉象——“抨”脉的结论.  相似文献   

6.
1 侯氏黑散原文治大风,四肢烦重,心中恶寒不足者.  相似文献   

7.
1鳖甲煎丸 原文治病疟以月一日发,当以十五日愈,设不差,当月尽解;如其不差,当云何?师曰:此结为症瘕,名曰疟母,急治之者。  相似文献   

8.
气虚脉数是气虚证中的特殊类型,中医文献尚未论及。本证临床较常见,证候比气虚脉不数者重。治疗以大补元气为主,兼顾摄纳与升提,以自制大补元汤为主方治疗之。  相似文献   

9.
1 瓜萎瞿麦丸 原文治小便不利者,有水气,其人若渴者. 瓜蒌根二两茯苓薯蓣各三两附子一枚(炮) 瞿麦一两上五味,末之,炼蜜丸梧子大,饮服三丸,日三服;不知,增至七八丸,以小便利,腹中温为知.  相似文献   

10.
1 越婢加术汤 原文 治里水,一身面目黄肿,其脉沉,小便不利者。麻黄六两 石膏半斤 生姜三两 甘草二两白术四两 大枣十五枚  相似文献   

11.
1桂枝茯苓丸 原文治妇人宿有症病,经断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胎动在脐上者,为症痼害.……所以血不止者,其症不支故也,当下其症.桂枝、茯苓、牡丹(去心)桃仁(去皮尖,熬)、芍药(各等分)上五味,末之,炼蜜和丸,如兔屎大,每日食前服一丸.不知,加至三丸.  相似文献   

12.
1黄芪桂枝五物汤原文治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者.黄芪三两芍药三两桂枝一两生姜六两大枣十二枚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方议血痹,主要以肌肉、皮肤麻木不仁为特征,仲景所谓"如风痹状".多由阳气不足,营卫不和,复感风邪,以致营血运行不畅,痹于肌肤所致.黄芪桂枝五物汤乃桂枝汤去甘草、倍生姜、加黄芪而成.方中黄芪助卫之行,桂、芍和营之滞,姜、枣调和营卫,且血痹证在肌表,故重用生姜走表以祛风邪,温行血脉.合而成方,使血气流畅,血痹自愈.  相似文献   

13.
1半夏厚朴汤 治妇人咽中如有炙脔者.半夏一升,厚朴三两,茯苓四两,生姜五两,干苏叶二两.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四升,分温四服,日三夜一服.  相似文献   

14.
要学好中医就必须学好经典,在这一点上是有很多共识的,但是,怎样才能学好经典呢?这个问题却不容易谈清.这里仅将我学习经典过程中的一些感受介绍给大家,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古书,尤其是读经典,首先就是要破题,而我们读<伤寒论>的"太阳篇",首先要破的就是"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这个题,题目一搞清楚,其它的问题就容易带出来.另外,读经典的一个核心就是要解义,义包括三个方面,即字义、句义、总义,三义弄通了,经典没有读不懂的.  相似文献   

15.
1 厚朴七物汤 原文治腹满,发热十日,脉浮而数,饮食如故者.  相似文献   

16.
11 半夏干姜散 原文治干呕,吐逆,吐涎沫者.半夏、干姜等分上二味,杵为散,取方寸匕,浆水一升半,煮取七合,顿服之. 方议 "干呕吐逆,吐涎沫",乃胃阳不足,寒饮内聚所致.半夏干姜散即小半夏汤以干姜易生姜,盖小半夏汤目的在于止呕散饮,故用生姜;本方证胃气虚寒,目的在于温中,故用干姜.且以浆水煮散,以加强调中止呕的功效.  相似文献   

17.
1甘草干姜汤 原文治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此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白虎汤类证未必大汗”及“桂枝汤去桂缘于阴虚”的机理.方法:从《伤寒论》第16条、第26条、第28条入手对白虎汤类证和桂枝汤证进行分析.结果:①“大汗出”不是白虎汤证的必备症状,更不是白虎加参汤证的常规症状.身大热与大汗出同时共存于一个患者身上的可能性很小,因为大汗出的同时散发体表热量,体温自然就不会太高;若体温很高的时候会蒸发大量的体表水分,自然也就不会出现大汗淋漓,所以说白虎汤证大汗出和身大热同时出现的说法是错误的.②桂枝汤中的主药桂枝有“和阳”的功能,而芍药具有“滋阴”的功能.因此,仲景在桂枝汤加减法应用中,既有桂枝汤减芍药,又有桂枝汤加芍药;既有桂枝汤加桂枝,就应该有桂枝汤减桂枝.这种将桂枝和阳、芍药滋阴功能相互对用的规律,符合临床上疾病变化的客观实际.所以桂枝汤化裁就有苓桂术甘汤和苓芍术甘汤,以对应临床所见的脾阳虚水湿停滞和脾阴虚水湿停滞;还有桂枝甘草汤和芍药甘草汤,以对应临床上的阳虚和阴虚,否则就违背了临床实践中阴阳兼顾的治疗特点.结论:白虎汤类证及桂枝汤证若失治误治则变证百出,观其脉证随证治之则可取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