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黄雪梅  王继生 《实用医技杂志》2007,14(21):2854-2856
目的:观察抗结核药物对乙肝病毒标志物(HBV—M)阳性肺结核患者肝功能的影响。方法:比较HBV—M阳性和阴性肺结核患者抗结核治疗肝功能损害的情况。结果:HBV-M阳性患者肝损害率比阴性者明显增高。结论:抗结核药物致肝损害,HBV-M阳性者比阴性者多,可能与用药前肝脏病理损害严重有关。应选用肝损害小的药物并积极采取综合措施进行防范。  相似文献   

2.
黄章 《广西医学》2009,31(3):415-416
目的观察抗结核药物对乙肝病毒标志物(HBV-M)阳性肺结核患者肝功能的影响。方法比较HBV-M阳性和阴性肺结核患者抗结核治疗肝功能损害的情况。结果HBV-M阳性.患者肝损害率比阴性者明显增高。结论抗结核药物致肝损害,其中HBV-M阳性者比阴性者多,可能与用药前肝脏病理损害严重有关,应选用肝损害小的药物并积极采取综合护肝治疗措施进行防范。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抗结核药对血清乙型肝炎病毒(HBV)DNA阳性肺结核患者肝功能的影响。方法肺结核患者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HBVM)阳性且HBV-DNA阳性为观察组,HBVM阳性且HBV-DNA阴性者为对照组,观察各组抗结核药物肝损害发生率、停药率。结果观察组肝损害发生率(78.50%)、停药率(48.39%)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25.56%、5.56%),P<0.01。结论合并HBV感染的肺结核患者中,HBV-DNA阳性者较HBV-DNA阴性者更容易发生肝损害,且容易因严重肝损害而停药,导致化疗中断,甚至可能导致耐药,HBV-DNA阳性者应慎行短程强化治疗。  相似文献   

4.
王美泽 《右江医学》2010,38(4):417-418
目的观察抗结核药物对乙肝病毒标志物(HBV-M)阳性肺结核患者肝功能的影响。方法将80例HBV-M阳性的肺结核患者分为HBsAg阳性组和HBsAg阴性组,每组40例,经HBsAg抗结核治疗后观察两组肝功能损害的情况。结果 HB-sAg阳性组患者肝损害发生率较HBsAg阴性患者明显增高(P<0.01)。结论抗结核药物致肝损害,可能与用药前肝脏病理损害严重有关。应选用肝损害小的药物并积极采取综合措施进行防范。  相似文献   

5.
谢胜华 《广州医药》2006,37(4):57-58
目的 分析抗结核药物对合并HBV的肺结核患者的肝功能损害.方法 对50例合并HBV感染的肺结核患者与172例无HBV感染的肺结核患者的比较.结果 合并HBV感染的肺结核患者发生肝损害28例,占56.0%,无HBV感染的肺结核患者发生肝损害41例,占23.8%,HBV感染组肝功能损害发生率明显高于无HBV感染组(P<0.01).结论 合并HBV感染的肺结核患者在使用抗结核药物时应加强护肝治疗,注意肝功能的损害,密切监测肝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HBV感染与抗结核药物肝损害关系。方法 肺结核患者HBV标志检查结果提示主动免疫或感染后已恢复者为观察组A ,携带者或乙肝患者或恢复期患者为观察组B ,HBV标志阴性为对照组 ,观察各组抗结核药物损害发生率、发生时间及ALT、AST和TBL升高程度。结果 抗结核药物肝损害发生率观察组B和对照组比较 μ=2 .619,P <0 .0 1;发生时间观察组A和观察组B均不比对照组提早 ,ALT、AST和TBL升高程度也无差异。结论 HBV感染患者抗结核药物肝损害发生率增高 ,但发生时间不提早 ,对肝功能的观察应贯穿整个化疗过程 ,及时发现可将肝损害程度降低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抗结核药物引起患者肝损害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确诊为继发性肺结核的88例初治患者,观察抗结核治疗后其肝功能损害情况。结果:88例患者平均年龄(49.08±17.49)岁;肝损害集中分布在40~69岁,多发生在服药3个月内;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患者32例,肝损害程度与抗原阴性者相比较重,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年龄因素、乙肝病毒感染和药物因素是抗结核药引起患者肝功能损害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抗结核药物对乙肝病毒标志物(HBVM)阳性肺结核患者肝功能损害和处理方法。方法 回 顾性对比分析42例HBVM阳性组和98例HBVM阴性组肺结核患者在抗结核治疗时肝损害的发生率和处理方 法。结果 HBVM阳性组肝损率为35.7%,HBVM阴性组肝损率为7.1%。经及时护肝或停抗结核治疗并护肝, 肝功能恢复较快。结论抗结核治疗中HBVM阳性组肝损率较高,损害程度也高,必须严密肝功能变化,必要 时给予护肝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抗结核药对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HBVM)阴性患者肝功能的影响。方法对HBVM阴性(观察组)的肺结核患者,抗结核治疗过程中肝功能的变化进行分析,同时以HBVM阳性(对照组)采用同样化疗方案的肺结核患者肝功能变化作为对照。结果排除HCV(+)病例后,观察组肝损害发生率比对照组低(P<0.01),两组ALT水平、TBL升高率、肝功能出现异常及恢复正常时间差异均无显著性(P均>0.05)。结论HBVM阴性者抗结核治疗时肝功能损害发生率低,但损害的严重程度等与阳性者相差无几,注意监测肝功能才是关键。  相似文献   

10.
对50例肺结核伴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HBVM)阳性患者抗结核治疗过程肝功能测定、肝功能损害率达50%,而阴性者为2:0%,P<0.01,两者有显著差异.提示结核病患者在抗结核治疗前,必须查HBVM,对阳性者选择对肝功能无损害或损害小的抗结核药物.  相似文献   

11.
HBV—M阳性肺结核患者抗结核化疗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HBV-M阳性肺结核患者抗结核化疗对肝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178例肺结核患者HBV-M,观察抗结核化疗中肝功能变化与HBV-M的关系。结果:178例肺结核患者中HBV-M阳性92例(51.7%),阴性86例(48.3%),化疗期间肝功能异常分别为34.8%和9.3%(P〈0.05)。结论 HBV-M阳性肺结核患者可用含INH、RFP和P2A方案。但就  相似文献   

12.
目的检测肺结核并血清乙型肝炎病毒DNA(HBV—DNA)及其它乙肝病毒标志物(HBV—M),观察肺结核患者抗结核化疗中肝功能损害与血清HBV—DNA的关系。方法血清HBV—DNA用荧光PCR方法检测。肺结核合并HBV—DNA阳性组,肺结核合并HBV—DNA阴性其它HBV—M阳性组,单纯肺结核组采用以链霉素、利福平、异烟肼、吡嗪酰胺及乙胺丁醇的化疗方案,疗程半年,三组患者均随访5.8年。结果268例肺结核患者血清HBV—M阳性率为19.0%,HBV-DNA阳性20例(7.5%);化疗中,肺结核合并HBV—DNA阳性组、肺结核合并HBV—DNA阴性其它HBV—M阳性组、单线性肺结核组,肝功能受损率分别为95%、10%及5.1%。肺结核合并HBV感染组、单纯HBV—M携带者组、单纯肺结核组,肝功能受损率分别为95%、10%及5.1%。肺结核合并HBV—DNA阳性组死亡4例(15%),且死亡与肝病直接相关(肝衰竭),5.8年后发生肝硬化2例。结论检测肺结核患者血清HBV—DNA有重要意义。抗乙型肝炎病毒治疗对改善存在HBV复制的肺结核患者的预后可能有重要作用,化疗前常规检查并有HBV感染的肺结核患者血清HBV—DNA,可指导用药。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抗痨药物对HBV-M阳性患者肝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370例肺结核病人中146例肝损害的相关临床资料。结果:94例HBVM阳性患者中肝损害43例,其发生率为45.7%(43/94),1089例HBV-M阴性患者中肝损害57例,其发生率5.2%(57/1089),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HBV-M阳性患者肝损害发生的时间早,程度较严重。结论:在抗痨治疗前、中、后期应检查HBV-M及肝功能,尤其对HBV-M阳性者更应严密观察肝功能变化。  相似文献   

14.
乙肝病毒标志物阳性肺结核的化疗及其肝损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乙肝病毒标志物阳性肺结核化疗易出现肝损害,应及时发现,积极处理,有选择用药,尽量避免因肝损害致化疗中断。本文主要阐述化疗引起肝损害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处理及预防。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患者血清病毒复制指标(HBVDNA)与乙肝标志物及肝功能关系。方法对1546例乙肝患者分别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法)检测血清样本中HBVDNA载量,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中HBV-M,并同步检测肝功能。首先按HBV-M结果分组探讨与HBVDNA载量关系,再按HBVDNA载量高低分组探讨病毒载量与肝功能关系。结果大三阳组HBVDNA载量及阳性率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1),ALT水平随HBVDNA病毒载量升高而升高,AST水平在无病毒载量与有病毒载量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并不随病毒载量的升高而升高,CHE水平与病毒载量高低无关。结论 HBeAg与HBVDNA载量关系密切,HBeAg阴转不表示病毒停止复制,HBVDNA可反映HBV在外周血的复制情况,并不能反映肝脏损伤程度及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左氧氟沙星联用非利福霉素类一线抗痨药对初治失败.痰菌阳性且服利福霉素类药物出现严重肝功能损害或利福平类过敏而不能使用的复治肺结核病人之疗效.全面评价左氧氟沙星的抗结核作用。方法:入选102例病人均为复治涂阳肺结核病人.随机分配成治疗组53例.予2H3VE3Z3S3/6H3VE3方案抗痨;对照组49人.予2H3R3E3Z3S3/6H3R3E3方案抗痨。观察痰菌阴转、X线好转情况及药物副反应。结果:痰菌阴转率治疗两个月时治疗组及对照组分别为56.6%和59.1%,疗程结束时痰菌阴转率分别为83.0%和85.7%、疗程结束时X线病灶有效率依次为86,8%、87.8%.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性治疗组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左氧氟沙星具有良好抗结核作用,是一种使用安全、副反应小的新一代抗结核药,适用于复治病人及有肝功能障碍的初治病人。  相似文献   

17.
基因芯片法检测乙肝相关性肝硬化患者HBV感染血清标志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硬化患者乙肝五项(HBV-M)不同模式及乙肝病毒DNA(HBV DNA)阳性的临床意义。方法: 64例肝硬化患者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HBV-M,基因芯片法检测HBV DNA,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肝功能。结果: 64例肝硬化患者中,HBV-M模式有4种,HBsAg、HBeAg、HBcAb阳性者15例,HBV DNA阳性率100.00%;HBsAg、HBeAb、HBcAb阳性者22例,HBVDNA阳性率68.18%;HBsAg、HBcAb阳性者24例,HBV DNA阳性率70.83%;单纯HBsAb阳性者3例,HBVDNA均阴性。肝硬化患者各种HBV-M中HBVDNA总阳性率为73.44%。HBVDNA阳性组与阴性组间ALT、总胆红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半数以上HBV相关肝硬化患者有活动性复制,有必要对HBVDNA阳性的肝硬化患者进行抗病毒治疗,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PHC)患者乙肝病毒(HBV)感染模式与血清甲胎蛋白(AFP)水平的关系。方法:应用酶免疫检测法(ELISA)、聚合酶链反应(PCR)及放射免疫技术分别测定10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乙型肝炎病毒指标(HBV-M)及AFP。结果:100例PHC患者中,HBV-M阳性88例(88%),阴性12例(12%),HBV-M阳性者AFP水平高于阴性者147 ng/mL,二者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且HBV-M阳性者AFP升高(68.4%)的比例明显高于HBV-DNA阴性者(31.6%)(P<0.01)。PHC患者HBV感染模式分析中,HBsAg、HBeAb、HBcAb阳性和HBV-DNA阳性最多,为56例(63.6%),其次为HBsAg、HBeAg、HBcAb和HBV-DNA阳性,为9例(10.2%)。结论:HBV是原发性肝癌发生的重要原因,在PHC患者中,AFP升高与HBV感染、复制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拉米呋啶(LMV)对HBVDNA阳性肺结核患者肝功能干预作用。方法将100例HBVDNA阳性肺结核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42倒和对照组58例。观察两组病例肝损发生率,发生时间,损伤程度和完成抗结核疗程时间、乙肝病毒标志物的变化,并将所得数据作统计学处理。结果治疗组肝损发生率低(11.9%),出现时间晚(90~150)d,肝损程度轻,恢复快(15±3.5)d,完成抗结核治疗时间相对较短(210±15.4)d;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LMV对HBVDNA阳性肺结核患者肝功能有明显干预作用,可显著降低结核药物对此类患者的肝损伤,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