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 毫秒
1.
支架植入联合旁路转流术治疗下肢多平面动脉闭塞症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联合腔内支架植入和旁路转流术治疗下肢多平面动脉闭塞症的初步临床经验。方法1998年11月~2002年12月,14例病人(20条肢体)多平面动脉硬化闭塞症病人同时进行髂动脉支架植入(16条肢体)和远端动脉旁路转流术(20条肢体)。结果16条肢体中14例髂动脉支架植入成功。远端动脉旁路转流术包括膝上6条,膝下14条。20条肢体术前平均踝肱指数为0.32±9.40,术后为0.77±7.30,二者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平均随访24(3~49)个月,髂动脉支架一期通畅率为92.8%(13/14),二期通畅率为100%(14/14);远端动脉旁路转流手术一期通畅率为85%(17/20),二期通畅率为95%(19/20)。全组无手术死亡。结论支架植入联合旁路转流治疗下肢多平面动脉闭塞症,技术安全,初步结果满意,长期结果有待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2.
一期动静脉转流治疗下肢动脉闭塞症:附32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3.
目前 ,下肢动脉闭塞症 (包括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动脉硬化闭塞症及糖尿病肢体动脉硬化 )疗效仍不理想 ,我们采用改良分期动静脉转流术治疗 ,并对手术方法进行改进 ,治疗 10例 ,效果满意 ,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10例 ,男 9例 ,女 1例 ;年龄 4 0~ 5 2岁 ,平均 4 2岁。其中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5例、动脉硬化闭塞症 2例、糖尿病肢体动脉硬化闭塞症 3例。足背动脉搏动均减弱或消失。患侧下肢足趾均剧烈疼痛 ,足趾及足背溃破 ,其中已截趾者 4例。均做血管造影确定闭塞部位 ,其中股浅动脉闭塞 2例 ,股浅及月国动脉闭塞 5例 ,股浅及胫前、胫后动…  相似文献   

4.
血管旁路治疗下肢动脉闭塞症30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肢动脉闭塞症目前已成为患者肢体坏疽的主要疾病。动脉粥样硬化、创伤是发生下肢动脉闭塞症的常见原因。外科治疗下肢动脉闭塞症是一种理想的方法。本院于2003年1月至2007年6月采用旁路转流术治疗下肢动脉闭塞症患者30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深组分期动静脉转流术治疗动脉闭塞症的手术配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07医院王晓红深组分期动静脉转流术(简称转流术)是利用“桥式静脉”与闭塞动脉近端的正常动脉和深静脉进行斜行搭桥,使动脉血冲入远侧部分静脉及瓣膜,造成瓣膜关闭不全,逐渐发生萎缩,远侧组织得到...  相似文献   

6.
应用显微外科技术治疗广泛性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下肢广泛动脉硬化性闭塞造成的肢体缺血显微外科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1998年5月~2003年1月,应用显微外科技术,采用自体长段大隐静脉逆转移植重建血供12例。结果 术后随访3个月~4年,术前的肢体冷与麻木、静息痛和间歇性跛行消失。结论 应用显微外科技术,进行大隐静脉逆转移植及动脉搭桥或静脉动脉化治疗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术后可获得良好的远期通畅率及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7.
分期动静脉转流治疗肢体动脉闭塞症176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分期动静脉转流术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AO)和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远期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76例分期动静脉转流术的临床资料。结果147例获随访,随访率83 5%,中位随访时间9 8年。6例上肢和84例下肢低位深组转流患者中, 86例(95 5% )术后1周疼痛消失,肢体保留率100%。57例下肢高位深组转流者中, 43例(75 4% )疼痛术后2 ~3周消失,术后5例截肢,截肢率8 8% (5 /57),肢体保留率91 2%。结论分期动静脉转流治疗TAO和广泛性动脉硬化闭塞症临床效果满意,但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  相似文献   

8.
下肢动脉旁路转流术后阻塞再手术的初步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下肢动脉旁路转流术后阻塞再手术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996年5月至2004年2月间19例(20条)下肢动脉旁路转流术后阻塞共31次再手术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18次单纯转流血管取栓术后通畅时间1d至3年,通畅率为27.7%(5/18),再阻塞率为72.3%(13/18);13次取栓加流入或流出道旁路重建术后通畅时间4d至11个月,通畅率为61.5%(8/13),再阻塞率为38.5%(5/13)。全组再手术总通畅率41.9%(13/31),平均通畅时间8.1个月(3—29个月);手术死亡率5.3%(1/19),肢体存活率73.7%(14/19),截肢率25%(5/20)。结论术后晚期发生转流血管再阻塞的最主要原因是内膜增生和病变进展;取栓加流人或流出道重建旁路术的效果优于单纯取栓术;加强术后彩超随访,及时修正增生性病变,将有助于提高转流血管通畅率。  相似文献   

9.
下肢动脉闭塞症治疗的选择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下肢动脉闭塞症治疗方法的选择。方法 根据 73例 (78条 )下肢动脉闭塞症患者术前彩超和DSA或MRA等影像检查结果及一般状况 ,对 44条节段性闭塞患肢予以动脉架桥、动脉内膜剥脱、经皮血管腔内成形及支架置入术治疗 ;对 2 9条广泛闭塞患肢予以静脉动脉化或股深动脉重建术治疗 ;5例药物治疗。结果 随访 6个月至 8年 ,除 8条截肢外 (3条节段性闭塞、5条广泛性闭塞 ) ,其余患肢缺血症状不同程度地得以改善。结论 根据术前患肢动脉DSA或MRA检测结果选择治疗下肢动脉闭塞症的方法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静脉动脉化治疗下肢动脉闭塞症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静脉动脉化为将动脉血流引入静脉 ,利用静脉途径逆向灌注远端组织 ,使静脉起到动脉的作用。目前主要用于治疗下肢动脉广泛性闭塞 ,也有用于颅脑、肝脏、阴茎、皮瓣及下肢缩短畸形的报告。一、沿革 利用静脉重建缺血组织的营养已有百年 ,其进程可分为三个阶段。1.动静脉直接灌注  190 2年Satrustegul首先用股动静脉直接吻合治疗足趾缺血 ,术后均发生严重肢体肿胀 ,大部肢体坏死。现公认 ,该法不可取。2 .动静脉瘘  1965年Root用月国静脉作动静脉瘘实验 ,并临床应用 6例 ,尚有一定疗效。但术后仅部分血液在逐步克服瓣膜阻力…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序贯立交搭桥或结合腔内技术治疗下肢多平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4年4月~2005年7月,对11例14条下肢多平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采用序贯立交搭桥或动脉内膜剥脱术或腔内外结合手术治疗。其中男10例,女1例;年龄62~79岁,平均70.5岁。表现为间歇性跛行8例(FontaineⅡ期),静息痛3例(Fontaine Ⅲ期),足趾溃疡、坏疽1例(FontaineⅣ期)。彩色多普勒检查示14条下肢均为多平面动脉硬化闭塞,踝肱指数(ankle brachialindex,ABI)为0.36±0.11。下肢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显示双侧髂总动脉闭塞2em、髂外动脉闭塞、双侧股浅动脉闭塞3例,右侧髂总动脉狭窄、髂外动脉闭塞、双侧股浅动脉闭塞1例,单侧髂外动脉狭窄、股浅动脉闭塞7例。术后行DSA、彩色多普勒检查及ABI测定,观察血管通畅情况。结果 术后无死亡。患者均获随访3~26个月,平均14.5个月。间歇性跛行、静息痛等症状均消失,ABI术后为0.89±0.13,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肢体获救率100%。术后3~280d行下肢DSA显示转流血管通畅率为92.86%(13/14)。结论 序贯立交搭桥或腔内外手术结合,是治疗严重下肢多平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一种可靠、安全、相对微创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大隐静脉一期原位动脉化治疗严重下肢缺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总结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导致肢体严重缺血、坏死的经验。1995年1月-1997年1月,采用大隐静脉一期原位静脉动脉化加大隐静脉瓣膜破坏方法治疗15例(28条肢体)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所致肢体的缺血。经4个月-26个月随访,14例闰状缓解明显,1例8年前曾在外院静脉动脉化手术治疗者效果较差。此术式一期完成,操作简便,肢体无端血循环改善迅速,症状缓解满意,不影响静静脉回流。认为,有足趾坏疽者,应在血循环改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下肢动脉缺血症旁路重主新的移植材料,笔者于1992年5月至1997年5月,应用小隐静脉原位旁路术治疗下肢动脉闭塞严重缺血症18例24条肢体并监测随访1-5年。结果:18例近期缺血症状均显著改善,临床有效率达88.8%,远期疗效优良率达83.3%,经寿命青法统计分析,移植物1,3,5年通畅率分别为95.8%,79.6%和70.0%,认为以小隐静脉移植材料重建因肢体循环具有不受长度限制,我需预破  相似文献   

14.
总结周围动脉损伤74例,以上肢和下肢主干动脉为多。其中,行血管端端吻合28例,裂口修补12例,自体静脉移植20例,动脉结扎7例,未探查血管7例。74例中死亡1例,截肢16例。根据本组病例治疗结果,认为动脉损伤后应尽早处理,其方法主要采用血管修复。软组织及血管的彻底清创,良好的修复技术,骨折妥善固定,彻底止血,与动脉伴行的主干静脉的探查与修复,远端肢体筋膜充分减压,恰当引流以及术中术后局部及全身抗凝剂的应用对治疗动脉损伤均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5.
牵拉性撕脱伤对动脉闭塞率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目的:研究在牵拉性撕脱损伤时动脉内膜的变化及其闭塞率。方法:建立大白鼠动脉牵拉性撕脱伤模型,给予60~140g牵拉力,观察其内膜形态变化。结果:随牵拉力的增加,闭塞率逐渐增大,至140g时达到100%。形态观察可分为:①内膜断裂型;②内膜瓣状型二个类型。牵拉损伤的动脉切断后原位显微吻合的成功率为83.33%。结论:损伤动脉有特征性的内膜变化,瓣状型内膜损伤的动脉切断后原位显微吻合的成功率为83.3  相似文献   

16.
为不能切除的胰腺癌的姑息治疗寻求新的有效途径。方法 将123例不能切除病灶的胰腺癌按手术方式分为,A组;单纯胆肠和/或胃肠转流36例,B组:转流加胰周动脉结扎27例,C组:转流加区域性化疗29例,D组:转流加胰周动脉结扎加区域性化疗31例,对比观察各组患者生存期及症状缓解情况。结果 胰周动脉结扎和/或区域性化疗后多数病人症状好转,通过B超及CT监测发现少数病人肿瘤有不同程度缩小。  相似文献   

17.
用半腱肌和股二头肌肌腱于腘窝处,腘静脉前设置联合“U”形肌,制止静脉血液倒流,治疗下肢深静脉功能不全10例,经临床及X线造影检查,证明手术效果良好,症状消失,溃疡愈合。  相似文献   

18.
吻合浅深淋巴管治疗下肢淋巴水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13例单侧下肢淋巴水肿患者,采用浅、深淋巴管吻合术治疗,术后2周及随访6个月时,患肢消肿率分别为57.1±18.5%和47.3±22.9%。认为浅、深淋巴管吻合保留了淋巴管一淋巴管吻合后组织同源、吻合口不易堵塞的优点.同时又不需移植自身淋巴管及静脉,手术切口小、创伤小,易被患者所接受。  相似文献   

19.
Background : Lower limb ischaemia due to 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 is uncommon in Chinese people, and few arterial bypass operations have been performed. The management of a consecutive series of patients who were admitted to our department with severe lower limb ischaemis between March 1990 and October 1996 is reported here. Methods : A total of 91 primary arterial bypass operations were performed for 83 patients (eight patients had bilateral, or two procedures). Of these, 84 operations were for foot salvage and seven operations were for debilitating claudication. There were 80 infra-inguinal bypasses, 10 of which required additional femoro-femoral crossover grafts to improve in-flow. The remaining 11 bypass procedures were performed for aorto-iliac occlusion, which included aortobifemoral bypass (5), axillobifemoral bypass (3) and cross-femoral bypass (3) grafts. There were 46 male and 37 female patients, with a median age of 70 years (36–94). Results : Six patients died (6.6%) postoperatively, all of whom were in the foot salvage group. The overall cumulative foot salvage rate and graft patency was 84 and 56%, respectively, at 5 years. Conclusions : These results justified the use of the same aggressive approach that was adopted in Western countries for the treatment of 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 which seemed to be an emerging problem in Hong Kong.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