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莫沙必利联合多潘立酮对结直肠癌患者术后肠内营养期胃肠功能影响。方法将240例接受结直肠癌根治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抽签分为四组,每组各60例。四组患者术后均接受肠内营养,A、B组分别接受莫沙必利或多潘立酮治疗,C组给予莫沙必利联合多潘立酮方案治疗,D组为阴性对照组。比较四组患者手术基本情况、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和术后腹泻发生情况,检测血清ghrelin变化水平。结果四组患者手术和麻醉方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拔管时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 0. 05)。C组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术后首次排气、排便时间及进流质饮食时间均显著早于其他三组(P 0. 05),C组腹泻发生率和持续时间均高于/长于其他三组(P 0. 05),四组腹泻严重程度无显著性差异(P 0. 05)。C组干预后血清ghrelin显著高于其他三组和干预前(P 0. 05)。患者血清ghrelin水平与肠鸣音恢复时间呈负相关性(r=-0. 952),与腹泻持续时间呈正相关性(r=0. 980)。结论肠内营养期联合应用莫沙必利和多潘立酮能显著缩短结直肠癌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但也可能增加腹泻风险,这可能与血清ghrelin有关,临床应注意防控。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红霉素或甲氧氯普胺对重症监护病房(ICU)肠内喂养失败的机械通气患者胃排空障碍的治疗效果,以及红霉素联合甲氧氯普胺补救治疗单药治疗失败病例的效果,并筛选影响红霉素或甲氧氯普胺作用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07年6月至2010年6月肠内喂养失败的机械通气患者72例,肠内喂养失败后第1天10:00进行肠道营养。患者随机分为红霉素组和甲氧氯普胺组,共治疗6d。各组第1次给药均在第1天8:00,给药24h后,开始记录每日10:00,16:00,22:00和次日4:00胃液潴留量、患者基本情况和治疗前24h的胃液潴留量。比较每日胃液潴留量及肠内喂养成功率。对于单药治疗失败者,直接纳入联合治疗组,联合治疗时间6d,治疗24h后开始记录联合治疗组每日胃液潴留量及肠内喂养成功率。结果ICU机械通气患者肠内喂养失败的情况下,红霉素组每日平均胃液潴留量较甲氧氯普胺组少[d2:(75±19)1)S(130-4-23)ml;d3:(72±16)w(120±21)ml;d4:(71±22)VS(125±18)ml;P〈0.05】;红霉素组的喂养成功率较甲氧氯普胺组高[d2:65.7%US37.8%;d3:51.4%VS27.0%;d4:45.7%VS18.9%;d5:40.0%IJS16.2%;P〈0.05];在单药治疗失败后,红霉素联合甲氧氯普胺补救治疗效果更佳,在第5天的喂养成功率高达64.3%,明显高于红霉素组(40%)和甲氧氯普胺组(16.2%);治疗前24h的胃液潴留量、血糖水平、入组时急性病生理学和长期健康评价(APACHEI/)评分、是否存在休克与喂养失败显著相关。结论在ICU机械通气患者肠内喂养失败的情况下,小剂量红霉素治疗胃排空障碍效果较甲氧氯普胺为佳;在单药治疗失败后,红霉素联合甲氧氯普胺补救治疗效果更佳;治疗前24h的胃液潴留量、高血糖水平、入组时高APACHEII评分、休克为喂养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治疗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对胃肠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62例结直肠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采取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组及开腹结直肠癌根治术组各31例。结果腹腔镜组手术时间与开腹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出血量(84.77±12.06)mL、住院时间(10.20±1.40)d、并发症发生率(22.58%)、肠鸣音恢复时间(2.76±0.05)d、排气时间(2.51±1.03)d、进食时间(53.20±20.04)h等均明显低于开腹组(P<0.05)。结论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治疗结直肠癌,术中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住院时间短、并发症低,且对胃肠功能造成的影响小。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治疗老年结直肠癌患者的疗效及对胃肠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012年5月至2014年5月在该院接受直肠癌根治手术的80例结直肠癌患者纳入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接受腹腔镜下直肠癌根治术、对照组患者接受开腹手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以及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114.52±18.42)vs(187.69±25.85)min〕,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48.85±6.83)vs(97.34±11.38)ml〕,切除标本长度、淋巴结清扫数目与对照组无差异。观察组患者的术后腹胀持续时间和肛门排气时间短于对照组〔(3.24±0.56)vs(4.95±0.68)d,(2.94±0.44)vs(4.11±0.59)d〕,胃动素和胃泌素的含量高于对照组〔(78.2±10.5)vs(57.5±7.9)pg/ml,(238.3±42.1)vs(158.7±25.2)pg/ml〕。胃动素和胃泌素水平与腹胀持续时间、肛门排气时间呈负相关。结论相比开腹手术,腹腔镜下结直肠癌根治术有助于减小手术创伤、促进术后胃肠功能的恢复,这一作用可能是通过提高胃动素、胃泌素含量来发挥的。  相似文献   

5.
胃肠激素在早期肠内营养预防应激性溃疡的表达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胃肠激素在早期肠内营养预防应激性溃疡的作用.方法 将38例危重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13例,给予抑酸药物加早期(发病24 h内)肠内营养;B组13例,给予抑酸药物加延迟(发病72 h后)肠内营养;C组12例,单纯应用抑酸药物.于发病后5 d、2周时分别行胃镜检查,观察溃疡的发生情况;同时测定各组前列腺素(PGE-2)和胃泌素(GAS)、生长抑素(SS)的含量.结果 A组溃疡发生率及溃疡指数均明显低于B、C组(P<0.01),溃疡抑制率高于其他两组(P<0.01);A、B组2周后溃疡愈合率高于C组(P<0.05).与B、C组比较,A组胃黏膜中的PGE-2、GAS水平明显增高,SS水平明显降低(P<0.05);B、C组间亦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应用抑酸药物同时给予早期肠内营养治疗可能对应激性溃疡的发生有一定的预防作用.肠内营养可能通过调节胃肠激素含量起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早期经鼻肠管管饲生大黄对重症脑出血并发胃瘫病人胃肠功能的影响。方法将90例重症脑出血并发胃瘫病人分为经鼻胃管管饲生大黄组(A组,30例)、经鼻肠管管饲温开水组(B组,30例)与经鼻肠管管饲生大黄组(C组,30例)。3组基础治疗方法相同,入重症监护室(ICU)后立即留置鼻胃管,禁食≥8 h,每8 h抽取胃内容物评估胃残留量,每日行胃液隐血试验检查,病人肠鸣音恢复并且无肠内营养禁忌证则开始给予肠内营养,以10 kcal/(kg·d)开始,之后根据病人具体情况调整剂量。A组病人于入组后24 h内给予生大黄粉每次0.1 g/kg溶于50 mL开水,待开水变温后经鼻胃管管饲,每8 h 1次,连续治疗3~7 d;B组病人入组后24 h内留置螺旋形鼻肠管,经鼻肠管给予温开水50 mL管饲,每8 h 1次,连续应用3~7 d;C组病人入组后24 h内留置螺旋形鼻肠管,给予生大黄粉每次0.1 g/kg溶于50 mL开水,待开水变温后经鼻肠管管饲,每8 h 1次,连续治疗3~7 d。比较3组治疗后第1天、第3天、第7天的胃残留量、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排便时间、腹胀发生率、腹胀持续时间、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胃反流发生率、腹泻发生率、误吸发生率、吸入性肺炎发生情况,胃肠营养开始时间、7 d内肠内营养总量、住ICU天数。结果3组性别、年龄、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APACHEⅡ)评分、病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治疗后第1天胃残留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治疗后第3天及第7天胃残留量均少于A组、B组,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排便时间均早于A组、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腹胀发生率、腹胀持续时间、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胃反流发生率、呕吐发生率、误吸发生率、吸入性肺炎发生率均少于A组、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胃肠营养开始时间早于A组、B组,7 d肠内营养总量大于A组、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入住ICU天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经鼻肠管管饲生大黄治疗能显著改善重症脑出血并发胃瘫病人的胃肠功能障碍,利于胃肠功能恢复和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早期肠内途径液体复苏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95例早期SAP患者(BISAP评分2分)的临床资料,根据入院后24 h内液体复苏途径将患者分成鼻肠管肠内途径复苏组(A组38例)与常规静脉途径复苏组(B组57例)。观察新发器官衰竭发生率、病死率、并发症、住院时间及不良反应。结果:A组3例患者因腹胀不耐受,予以剔除,余下92例患者均无严重电解质异常发生。2组患者在复苏前病情重症评分、红细胞比容(HCT)、腹内压腹痛缓解及肠鸣音恢复时间均无统计学差异。A组早期肠内营养开始于(2.5±4.3)d,明显早于B组(5.9±6.4)d(P0.05)。MarshaⅡ评分为器官衰竭(MarshaⅡ评分)标准,治疗8 d A组新发器官衰竭6例(17.1%),B组新发器官衰竭20例(35.1%)(P0.05)。器官衰竭呈现持续性(36h)A组12例(34.3%),B组29例(50.9%)(P0.05)。胰腺感染或脓肿A组发生率显著低于B组(11.4%vs 19.3%,P0.05)。继续ICU监护A组13例(37.1%),显著低于B组32例(56.1%)(P0.05)。结论:对于早期SAP患者,采用鼻肠管肠内途径容量复苏是可行的,有利于早期肠内营养,降低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何胜悦  王璐  杨扬  何常 《山东医药》2016,(10):33-35
目的 观察结直肠癌组织中AT丰富结构域1A(ARID1A)、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4(PDCD4)、髓样细胞白血病1(MCL-1)表达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60例结直肠癌(A组)、20例结直肠腺瘤(B组)和20例结直肠黏膜慢性炎症(C组)组织中的ARID1A、PDCD4及MCL-1,分析三者的相关性及其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 A、B、C组ARID1A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5.0%、80.0%、100%,PDCD4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1.7%、70.0%、100%,MCL-1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6.7%、50.0%、40.0%,除B、C组ARID1A、MCL-1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外,其余两两比较P均<0.05;结直肠组织中ARID1A与PDCD4表达呈正相关(r=0.357,P<0.05),MCL-1与ARID1A、PDCD4表达呈负相关(r分别为-0.341、-0.333,P均<0.05);ARID1A、PDCD4及MCL-1表达均与结直肠癌TNM分期、有无淋巴结转移及5年生存期有关(P均<0.05)。结论 结直肠癌组织中ARID1A、PDCD4表达增加,MCL-1表达降低;三者可能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可作为结直肠癌病理诊断、治疗和预后判断的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肠内营养对结直肠癌放疗并发症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3月至2022年3月陕西省人民医院收治的结直肠癌放疗病人80例,随机分为肠外营养组(40例)和肠内营养组(40例),肠外营养组采用肠外营养治疗,肠内营养组采用肠内营养治疗。比较治疗后两组病人术后恢复情况和放疗并发症发生情况,治疗前后转铁蛋白(TRF)、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白介素-1(IL-1)、白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M(IgM)水平。结果 治疗后,肠内营养组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短于肠外营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肠内营养组TRF、ALB、PA水平高于肠外营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肠内营养组IL-1、IL-8、TNF-α水平低于肠外营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肠内营养组IgA、IgG、IgM水平高于肠外营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肠内营养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0.00%,低于肠外营养组的27.50%,差异有统计...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后应激性胃肠道出血的有效预防和治疗措施及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收治的12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按照数字随机分组法均分为A组、B组和C组,A组患者给予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药物治疗,B组患者给予晚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药物治疗,C组患者仅给予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比较3组患者应激性胃肠道出血发生率、胃液pH值及溃疡愈合时间,并观察C组患者胃液pH值及血糖值与应激性胃肠道出血发生率的相关性.对发生应激性胃肠道出血的患者采取综合对症治疗措施,观察临床疗效.结果:3组患者应激性胃肠道出血发生率依次升高(10.00%,20.00%vs 37.50%),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3组患者胃液pH平均值依次升高(4.97±0.73、4.49±0.35 vs 3.05±1.21),溃疡平均愈合时间依次降低(22.16 d±3.07 d、29.02 d±2.24 d vs 33.26 d±3.61 d),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胃液pH≤2.45组患者应激性胃肠道出血发生率明显高于胃液pH>2.45组(18.62%vs 15.69%),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血糖值>10 mmol/L组患者应激性胃肠道出血发生率明显低于血糖值>15mmol/L组(16.38%vs 17.72%),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25例(92.59%)患者止血成功,2例(7.41%)止血失败者1例转为手术治疗后止血成功,临床疗效显著,1例(3.70%)死亡.结论:胃酸过多、胃黏膜损害和高血糖等均为诱发重型颅脑损伤后应激性胃肠道出血的危险因素,采取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和抑酸、胃黏膜保护等药物治疗能够有效预防应激性胃肠道出血发生,应激性胃肠道出血发生后采取洗胃、补血、抑酸、保护胃黏膜等综合治疗止血成功率高,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腹腔镜辅助结直肠癌根治术在老年结直肠癌患者中的应用优势.方法 27例70岁以上结直肠癌患者,行传统开腹结直肠癌根治术者15例(A组),行腹腔镜辅助结直肠癌根治术者12例(B组).分别从手术时间与出血量、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等方面对两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与A组比较,B组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术后住院天数少、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短(P均<0.05).结论 腹腔镜辅助结直肠癌根治术应用于老年直肠癌,能预防和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和分析老年ICU患者肠内营养期间腹泻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病案资料回顾的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住院的73例老年ICU患者诊疗资料,分为45例腹泻组和28例未腹泻组,分析老年患者肠内营养期间腹泻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结果老年ICU患者肠内营养期间的腹泻发生率是61. 64%; 53. 42%的患者腹泻发生在肠内营养后1 w内。两组患者在不同疾病类型、病程、ICU住院天数、是否患有低蛋白血症、是否皮肤破溃、是否继发感染、总腹泻天数、持续腹泻天数、制剂类型、是否使用抗生素、是否使用改善肠道菌群药、是否使用钾制剂、是否禁食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 05)。结论需强化肠内营养期间的腹泻识别与评估、熟悉掌握肠内营养腹泻的相关影响因素,科学合理选择和及时调整肠内营养配方和方案,加强与药学、营养、康复、感染等相关支持部门的联系与沟通,降低ICU老年患者肠内营养支持并发腹泻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幽门上喂养与幽门下喂养对老年危重患者营养状况及喂养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老年ICU肠内营养患者75例,根据肠内营养途径分为幽门上喂养(38例)和幽门下喂养(37例)2组,对比分析开始肠内营养1月内2组达到目标营养剂量的时间,腹泻、腹胀、呕吐、误吸等并发症发生比例及血清前白蛋白、转铁蛋白改善情况。结果幽门上喂养组达到目标营养剂量的时间为(4.18±2.24)d,长于幽门下喂养组[(2.40±0.99)d],2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幽门上喂养组共发生喂养相关并发症20例,其中腹泻2例,腹胀8例,呕吐6例,误吸4例;幽门下喂养组共发生喂养相关并发症6例,其中腹泻4例,腹胀2例,未发生呕吐、误吸。2组之间喂养相关并发症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幽门下喂养组喂养1月后血清前白蛋白水平较喂养前明显升高,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老年危重患者中,幽门下喂养较幽门上喂养更易达到目标营养剂量,且发生腹胀、呕吐及误吸的概率较低,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估机器人结直肠癌根治术不同阶段的手术效果,探讨机器人结直肠癌根治术学习曲线问题。 方法分析2014年12月至2015年8月由同一组医师完成的75例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按手术先后次序分3组(A、B、C),每组25例,比较各组机器人安装时间、手术时间、出血量、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住院天数、术后并发症和3站淋巴结清扫数目及其总数的差异。 结果A组机器人安装时间(38±5)min,显著长于B组(22±4)min和C组(21±2)min(P均<0.05);A组手术时间(201±39)min,显著长于B组(160±42)min和C组(156±43)min(P均<0.05);A组出血量(142±35)ml,显著多于B组(105±28)ml和C组(102±28)ml(P均<0.05)。3组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住院天数、术后并发症和3站淋巴结清扫数目及其总数无显著性差异(P>0.05)。A组手术25例在4个月内完成,平均每月6.3台手术,B组和C组均在2个月内完成,平均每月12.5台手术。 结论有丰富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经验的外科医师行机器人结直肠癌根治术的学习曲线大约为25例,手术频度为平均每月6.3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和全肠外营养应用在老年胃癌胃切除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对比。[方法]将104例老年胃癌行胃切除手术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全肠外营养,观察组给予早期肠内营养,记录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38.21±3.89)h,排便时间(44.98±4.02)h,住院时间(16.35±3.16)d;对照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52.98±5.66)h,排便时间(66.72±6.87)h,住院时间(21.03±5.47)d,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发生腹胀2例,腹泻1例,肺部感染3例,深静脉导管感染2例;对照组发生腹胀8例,腹泻10例,肺部感染11例,深静脉导管感染10例,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总蛋白浓度(59.54±6.82)g/L,血清白蛋白(36.98±5.99)g/L;对照组治疗后总蛋白浓度(53.74±5.13)g/L,血清白蛋白(33.12±4.31)g/L,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肠内营养应用在老年胃癌胃切除手术患者中可以缩短住院时间和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改善患者营养状况,减少手术并发症发生,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烫伤大鼠伤后不同时间Peyer's结细胞总数及淋巴细胞亚群在营养支持影响下的变化形式,了解不同肠内营养支持对Peyer's结内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选取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标准肠内营养组(EN组,n=32)和谷氨酰胺补给组(EN+Gln组,n=32),制成烫伤动物模型(30%TBSAⅢ度烫伤),伤后早期分别给予标准肠内营养制剂(能全力)和标准肠内营养制剂+谷氨酰胺,于伤后第1、4、7、10天观察Peyer's结细胞总数及进行流式细胞仪细胞亚群(CD3+、CD45Ra+、CD3+/CD4+、CD3+/CD8+)分析.结果:烫伤后Peyer's结淋巴细胞总数在伤后1 d明显减少,主要体现为B细胞总数的减少.EN+Gln组在伤后7 d时淋巴细胞总数恢复至伤前水平[(5.29±1.03)×106vs(6.13±1.14)×106,P>0.05],而EN组没有恢复:EN+Gln组B细胞比例及总数在7、10 d时与伤前比较无明显差异[(28.7±0.69)×106,(3.05±0.72)×106vs(3.29±0.62)×106,P>0.05],而EN组B细胞总数在10 d时与伤前比较明显减少[(2.07±0.63)×106vs(3.29±0.62)×106,P<0.05]:CD4+和CD8+细胞在伤后两组变化不明显.结论:肠内谷氨酰胺补给支持能快速有效地促进Peyer's结淋巴细胞增殖,尤其是B细胞.增加Peyer's结内淋巴细胞总数;有利于肠道免疫屏障的恢复和强化.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胃肠动力与临床症状的相关性。[方法]以2016-10—2018-08收治的160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为对象,依据排便前腹部不适感或疼痛感发生频率分为3个组,43例每日均出现者为A组,73例超过1 d/周出现者为B组,44例2 d/月~1 d/周出现者为C组,均调查其肠道症状评分、心理状态、生活质量及结肠动力学指标,并分析肠道症状评分与心理状态、生活质量及结肠动力学指标的相关性。[结果]肠道症状评分A组为(10.66±1.29)分,B组为(9.51±1.17)分,C组为(8.23±1.09)分,3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对比结果发现,C组评分比A、B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生活质量评分为(65.33±18.23)分,B组为(71.11±17.67)分,C组为(77.68±16.5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对比结果发现,C组评分比A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餐后结肠动力学指数为4.73±1.28,B组为3.47±1.11,C组为2.03±0.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对比结果发现,A组餐后结肠动力学指数比B、C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肠道症状评分与生活质量呈负相关(P<0.05),A组患者餐后结肠动力学指数与肠道症状呈正相关(P<0.05)。[结论]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肠道症状评分与生活质量及餐后结肠动力学指数存在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住院危重症行肠内营养患者腹泻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4-01/2015-12于龙泉市人民医院重症监护室收治的185例危重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Hart腹泻计分法分为观察组(发生腹泻)和对照组(未发生腹泻).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肠内营养输注情况及治疗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筛选出患者出现腹泻的危险因素.结果:总共185例患者中有105例(56.8%)符合腹泻的诊断标准,且多数发生在肠内营养开始第1-2天,多持续1-2 d.观察组的住院时间、低蛋白血症发生率、肠内营养输注时间、输注量、肠内营养前禁食的比例、应用抗生素的时间、是否应用多种抗生素、应用抑酸药、口服钾制剂的比例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肠内营养逐渐增量的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输注速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低蛋白血症、肠内营养前禁食、应用抑酸药、口服钾制剂是患者出现腹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肠内营养逐渐增量是其独立保护因素(P0.05).结论:对于行肠内营养的危重症患者而言,合并低蛋白血症、肠内营养前禁食、应用抑酸药、口服钾制剂可显著增加腹泻风险,对此建议在肠内营养时逐渐增量,以降低其风险.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红霉素小剂量长期应用对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肺功能、6 min步行距离及COPD急性加重次数的影响,并评估其在稳定期COPD中的作用。方法选择180例稳定期COPD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60例在基础治疗上,加用红霉素0.25 g,1次/d口服;B组60例,在基础治疗上加用红霉素0.5 g,1次/d口服;C组60例,仅用基础治疗。基础治疗包括:吸氧,允许使用稳定剂量的茶碱,吸入支气管扩张剂或/和糖皮质激素,但不允许使用其他大环内酯类药、抗凝药、组胺拮抗剂和口服激素,三组疗程均为24个月。结果175例稳定期COPD患者入选,24个月治疗结束后临床观察:B组肺功能(FEV1):治疗前(0.68±0.13)L,治疗后(0.78±0.15)L。6 min步行距离:治疗前(106.12±10.02)m,治疗后(128.96±13.04)m。痰量情况:治疗前(48.38±5.16)ml,治疗后(33.9±5.22)ml。较A组、C组有明显改善(P0.05)。COPD发作人数及因急性加重住院情况:B组与C组比较:B组COPD发作人数及住院人数下降(P0.05)。结论长期应用小剂量红霉素可以改善稳定期COPD的肺功能,临床症状及活动耐力。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术后早期应用肠内营养在结直肠癌手术患者中对免疫功能和肠黏膜屏障功能的影响及价值。[方法]选择我院手术治疗的结直肠癌患者96例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围手术期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早期肠内营养支持,记录2组患者治疗情况。[结果]观察组干预后术后排气时间(48.54±4.23)h,术后发热时间(41.93±3.78)h,住院时间(11.93±1.96)d,术后患者生活质量评分(18.26±2.36)分,术后并发症发生3例;对照组干预后术后排气时间(69.07±10.37)h,术后发热时间(58.65±6.77)h,住院时间(18.79±3.17)d,术后患者生活质量评分(15.64±1.41)分,术后并发症发生11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第7天IgA(1.65±0.78)g/L,IgM(1.26±0.46)g/L,IgG(10.54±1.88)g/L;对照组术后第7天IgA(1.11±0.19)g/L,IgM(0.82±0.14)g/L,IgG(6.92±1.21)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第7天CD4~+(39.89±7.65)%,CD4~+/CD8~+(1.56±0.41);对照组术后第7天CD4~+(34.18±4.26)%,CD4~+/CD8~+(1.17±0.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后早期应用肠内营养在结直肠癌手术患者中可以促进患者胃肠道功能恢复,缩短住院时间,提升患者术后免疫功能,改善患者术后的营养状况,值得在临床大力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