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大脑皮质浅静脉血栓的CT、MRI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的特点。方法收集大脑皮质浅静脉血栓形成患者9例,均行常规头部CT和MRI检查;7例同时行脑MR静脉造影;6例行静脉期脑DSA。2例行经导管静脉窦溶栓术;2例行探查及血肿清除术。回顾性分析这些病例的影像学资料,与临床表现对照,总结其具有诊断意义的征象。结果9例均为大脑上静脉血栓形成,其中单侧6例,双侧3例;2例为单纯大脑上静脉血栓形成,7例合并上矢状窦血栓,其中2例合并横窦、乙状窦血栓形成。8例并发皮质脑实质病变,其中3例为静脉脑梗死,5例为出血性静脉脑梗死。2例CT见高密度束带征,5例MRI静脉内血栓呈高亮信号。7例MR静脉造影可见病变区域皮质引流静脉稀少或缺如,以及向深静脉或其他皮质浅静脉的侧支引流。6例DSA均见病变区域皮质浅静脉充盈延迟,引流静脉稀少、缺如,以及向深静脉或经皮质浅静脉侧支的引流,2例可见病变浅静脉引流入上矢状窦前“截断”征象。结论CT、MRI及DSA是诊断大脑皮质浅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方法,其典型改变对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低场MRI对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影像学资料。结果受累的静脉窦有上矢状窦4例,横窦1例。常规MRI可见受累静脉窦血液流空信号消失,静脉窦内信号高低不一,2例脑实质内出现静脉性脑梗死表现,其中1例合并出血。增强扫描3例静脉窦内出现充盈缺损及静脉窦壁强化表现,1例脑实质内出现脑回样强化。结论低场MRI对诊断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有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钙针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合并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合并出血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这15例患者入院后均经过头颅CT、MRI、MRV扫描检查明确诊断为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同时合并有脑实质内的不同程度出血。所有患者在治疗上常规给予甘露醇脱水降低颅内压、治疗癫痫及肺部感染等合并症的基础上给予低分子肝素钙针皮下注射治疗10天疗程。结果所有15例患者痊愈14例,无神经系统后遗症,随访1年未复发。1例疗程结束后仍有癫痫发作和单眼视物变形,给予抗癫痫药物维持治疗25周,期间未见癫痫发作,随访1年未见血栓复发。结论低分子肝素钙针皮下注射抗凝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合并出血并未增加脑出血风险,具有显著的疗效和较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4.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刘树群  孙建莉 《山东医药》2001,41(19):27-28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是脑血管病的一种特殊类型 ,其发病年龄早 ,进展快 ,病死率高。本病如能早期诊断、合理治疗 ,可明显降低病死率。现对我院 1 986年以来收治的 1 8例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 ,并探讨其诊断与治疗方法。1 临床资料本组男 3例 ,女 1 5例 ,年龄 2 1~ 5 9岁 (平均 31 .5岁 )。上矢状窦血栓形成 1 3例 (诱发因素为产后 1 0例、口服避孕药 1例、贫血 2例 ) ,横窦血栓形成 2例(产褥热、化脓性中耳炎各 1例 ) ,海绵窦血栓形成 2例 (面部疖肿、化脓性上颌窦炎各 1例 ) ,上矢状窦合并其它静脉窦血栓形成 1例 (肺…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静脉窦内球囊辅助栓塞剂——Onyx18闭塞上矢状窦及侧窦(横窦和乙状窦)治疗硬脑膜动静脉瘘(DAVF)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2月—2012年6月,经静脉途径在静脉窦内使用保护球囊,经动脉和(或)静脉途径,采用Onyx18栓塞治疗上矢状窦区和侧窦区DAVF的2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球囊辅助栓塞的效果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①本组24例患者,病变位于上矢状窦区5例,侧窦区19例。对上矢状窦区病变和侧窦区病变使用Hyperform 7 mm×7 mm球囊各1例,对其余患者使用外周血管扩张用球囊。②对上矢状窦区病变的患者经动脉栓塞3例,经静脉栓塞2例,使用球囊均基本闭塞静脉窦;对侧窦区病变患者经动脉栓塞10例,经静脉栓塞7例,动静脉联合栓塞2例;使用球囊基本闭塞静脉窦8例,部分闭塞静脉窦11例。③上矢状窦病变患者3例栓塞后治愈,有2例随访半年无复发,1例栓塞后少量残余,1年后复查造影无明显变化;在侧窦区病变的患者中,对1例患者行两次栓塞后瘘口消失,其余患者均经1次栓塞治愈,对其中7例患者治疗后半年进行了血管造影随访,未见复发。结论对经严格选择适应证的DAVF患者在球囊辅助下使用Onyx18闭塞侧窦(横窦和乙状窦)和上矢状窦,治疗DAVF是一种相对安全、有效的方法,能最大程度地保留静脉窦的通畅性。  相似文献   

6.
颅内静脉系统血栓(CVT)可分为静脉窦血栓,大脑浅静脉和大脑深静脉血栓。其中静脉窦血栓中尤以上矢状窦血栓形成最多见,大脑浅静脉血栓较少见,大脑浅静脉主要由大脑前静脉,大脑中静脉,大脑后静脉汇合而成,现有大脑中静脉血栓1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是由多种原因导致的脑静脉系统疾病,临床以上矢状窦血栓形成最常见,其次为下矢状窦、侧窦和海绵窦,而以硬膜下出血(SDH)为主要表现者较少见,因此临床易导致误诊。本文报道2例以SDH为主要表现的CVST患者,并复习相关文献,旨在为临床鉴别诊断CVST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最佳疗法,尤其是对抗凝治疗的作用仍有很大争论。目前仅有少数成功应用开颅矢状窦切开血栓摘除术结合血管内溶栓剂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报道。作者报告成功应用外科手术加溶栓剂治疗3例重症矢状窦血栓形成。例1,女,27岁,因乏力4周、出现颈强直和发热入院。入院次日出现四肢瘫和Jackson癫痫。CT和MRI示上矢状窦(SSS)血栓形成伴双侧出血性梗死。第4天开颅切开SSS行血栓摘除加窦腔内置管局部灌注tPA治疗(8mgtPA溶入200ml生理盐水中缓慢灌注4h,然后用生理盐水1000ml连续灌注24h),同时…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采用血肿清除及去骨瓣减压术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合并脑出血所致脑疝患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09年5月—2011年9月采用脑内血肿清除及去骨瓣减压术治疗的CVST合并脑出血所致脑疝患者的临床资料,共7例,术后华法林抗凝治疗6个月。观察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7例中,出院时按格拉斯哥预后评分评估,恢复良好3例,轻残1例,重残1例;另2例患者术后短期瞳孔恢复,血肿清除彻底,脑移位回复,但分别于术后1d和2d又出现对侧瞳孔散大,CT显示对侧有散在的斑片状出血灶,伴有周围脑组织严重水肿和缺血的改变,其中植物状态1例,死亡1例。7例均未发生与手术直接相关的并发症。随访6~12个月,无静脉窦血栓形成复发及再发颅内出血的患者。结论对于CVST合并脑出血引起脑疝的患者,行血肿清除及去骨瓣减压术是必要和有效的治疗方法,术后发生其他部位再出血的患者预后不佳。  相似文献   

10.
颅内静脉窦血栓(CVST)形成是溃疡性结肠炎(UC)不容忽视的一类少见并发症。本文报道1例23岁年轻男性,因“腹痛、黏液脓血便伴头痛、发热、呕吐”入院的病例。头颅静脉磁共振扫描(MRV)显示上矢状窦及右侧横窦局部血栓形成,诊断为重度UC伴CVST。积极治疗UC的同时加用低分子量肝素抗凝治疗,患者症状好转。随访8个月患者...  相似文献   

11.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溶栓治疗11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特殊类型,溶栓治疗对疾病预后及减少致残起不可忽视的作用。1996- 0 1~2 0 0 1- 12由包头医学院第三附院神经内科,深圳福田区人民医院影像科做头部磁共振检查2 4 12例发现静脉窦血栓形成(DVT) 11例(占0 5 % )。对此11例患者使用尿激酶溶栓治疗均获满意疗效,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文11例中,男8例,女3例,年龄35~75岁,平均5 5岁,均行头部磁共振(MRI)检查。血栓发生部位;左侧横窦6例,右横窦3例,矢状窦 乙状窦2例,合并副鼻窦炎6例,左筛窦,蝶窦炎1例,中耳炎1例,根据病情轻重按Einha…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应用Solitaire AB支架进行颅内静脉窦血栓机械取栓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广东省人民医院2010年1月--2012年10月应用Solitaire AB支架对颅内静脉窦血栓机械取栓的1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3个月至1年的随访.结果 ① 16例患者中男6例,女10例.单纯上矢状窦血栓4例,上矢状窦+侧窦血栓4例,上矢状窦及皮质静脉血栓3例,横窦及乙状窦血栓2例,上矢状窦及直窦血栓2例,上矢状窦+直窦及皮质静脉血栓1例.②应用Solitaire AB支架20枚,同时应用尿激酶30万~70万U进行接触性溶栓3例.16例患者术后症状均明显改善,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分:3分1例,12分1例,15分14例.出院时格拉斯哥预后量表评分5分15例,4分1例.无一例患者发生支架取栓相关并发症.③随访3个月至1年,其中通过电话随访2例,门诊随访3例,MRV随访8例,DSA随访3例,无一例复发.结论 应用Solitaire AB支架进行颅内静脉窦机械取栓可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单中心的经验显示无明显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3.
颅内静脉窦损伤的处理(附20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颅内静脉窦损伤临床少见 ,处理棘手。 1982~ 2 0 0 1年 ,我们收治颅内静脉窦损伤患者 2 0例 ,现对其处理进行讨论。临床资料 :本组男 15例 ,女 5例 ;年龄 5~ 76岁 ,平均32 .9岁。损伤部位为上矢状窦 15例、横窦 4例 ,乙状窦 1例。撕裂伤 15例 ,剪伤 3例 ,挫伤 2例。裂口 <0 .5 cm13例 ,0 .5~2 cm5例。致伤原因为外伤 16例 ,其中开放性损伤 7例 ,闭合性损伤 9例 ;术中误剪伤 3例 ,矢状窦旁脑膜瘤切除术中损伤1例。外伤性病例有颅骨骨折 ,其中线形骨折 5例 ,粉碎性或凹陷性骨折 11例 ;合并颅内血肿 6例 ,休克 3例。确诊后行明胶海绵肌肉片…  相似文献   

14.
<正> 脑静脉窦血栓是指颅内静脉窦形成血栓,引起窦腔狭窄、闭塞,脑静脉血回流和脑脊液吸收障碍,导致颅压增高及相应局灶症状的一组疾病。分为炎性和非炎性两类,以矢状窦、海绵窦、横窦血栓多见。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sinus thrombosis,CVST)最早于1825年由Ribes报道,是一种较少见的脑血管疾病(每年发病率为2/200万~7/  相似文献   

15.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是一种少见的脑血管病,其病因很多,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以往多因缺乏对该病的认识。因延误诊治而导致严重后果。近年来,随着头颅CT、磁共振成像、磁共振静脉血管造影的应用增多,使本病能获得早期诊断,得到及时正确治疗,对改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现将观察到的3例静脉窦血栓形成病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抗磷脂综合征(antiphospholipid syndrome,APS)并发颅内静脉窦血栓(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ST)的临床特点,筛查CVST可能高危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2004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住院治疗APS患者中并发CVST的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特点、血栓形成部位以及治疗和结局。结果 APS并发CVST患者14例,女性8例,中位年龄为34.5(22.0,48.5)岁,中位病程3.5(0.9,10.3)个月。12例(85.7%)出现头痛,6例(42.9%)在病程中曾出现意识障碍,8例(57.1%)出现视盘水肿。磁共振静脉血管成像结果显示横窦受累13例(92.9%),乙状窦9例(64.3%),上矢状窦6例(42.9%),下矢状窦4例(28.6%)。APS并发CVST患者补体降低发生率明显高于APS未并发CVST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7.1%vs.19.0%,P=0.006)。所有患者均接受低分子肝素抗凝、脱水降颅压治疗,2例接受静脉窦内尿激酶溶栓治疗,13例患者接受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1例放弃出院,13例患者病情改善,未再出现病情复发。结论 CVST是APS少见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之一,早期诊断难度大,对于无明确诱因的CVST患者需要警惕APS可能性。APS患者出现颅高压相关症状时,应尽早完善头颅影像学评估CVST,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7.
脑静脉血栓形成(CVT)是由多种原因所致的脑静脉回流受阻的一组血管疾病,包括颅内静脉窦和静脉血栓形成。主要病因分为感染性与非感染性。感染性血栓常发生于海绵窦及乙状窦,临床多有明确的诱因及特征的表现而易于诊断。非感染性病因较为复杂,发病形式多样,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诊断困难,容易漏诊误诊。笔者对9例经临床确诊的CVT病人颅CT进行分析,探讨CT检测中双侧丘脑对称性的低密度改变对非感染性CVT诊断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使用全身抗凝联合血管内介入多种方式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内科2014年5月至2017年1月经DSA确诊的颅内静脉窦血栓5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均接受动脉内微导管溶栓治疗。留置微导管3~14 d,尿激酶用量1万~2万U/h,13例加用球囊扩张,1例加用支架辅助治疗。分析影像学资料及6个月电话随访结果。以改良Rankin量表(mRS)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价预后。结果 52例患者入院全脑DSA示上矢状窦血栓34例、横窦-乙状窦移形区血栓31例、下矢状窦血栓2例、直窦血栓3例、皮质静脉血栓14例。出院前复查造影示静脉窦完全通畅9例,大部分通畅42例,部分通畅1例,出院时症状减轻、神经功能评分好转48例,无明显变化3例,加重1例。对治疗前后mRS及NIHSS评分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5.45、3.03,均P0.05)。6个月电话随访48例患者未出现静脉窦血栓相关症状,3例患者死亡,1例患者因外伤致颅内出血死亡。结论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安全有效,可作为内科抗凝无效患者的备选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白塞病合并颅内静脉窦血栓(CVST)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2004年1月至2014年3月白塞病合并CVST患者的临床表现、血栓部位、治疗及预后.用SPSS19.0软件行统计学分析,正态分布资料用x±s表示;非正态分布用中位数及范围表示.结果 白塞病合并CVST患者12例,占同期白塞病住院患者(601例)的2.0%.其中男性6例,女性6例,诊断CVST时的年龄15~52岁,平均(28±10)岁.92%(11例)患者神经系统症状出现在白塞病其他系统首发表现之后平均(56±35)个月.神经系统症状多为亚急性或慢性起病(9例,82%),以头痛(11例,92%)、视乳头水肿(9例,75%)、恶心呕吐(8例,67%)和视力下降(6例,50%)最为常见.10例患者行腰椎穿刺检查,8例存在脑脊液压力升高(80%).CVST最常出现的部位依次为横窦(9例,75%)、上矢状窦(8例,67%)和乙状窦(7例,58%),并且同时合并2个及以上静脉窦血栓形成的占多数(8例,67%).除CVST外,8例患者合并有其他部位血栓,7例为下肢静脉血栓,1例为肺动脉血栓形成.此外,同时合并的神经系统其他病变还有脑梗死3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右侧颞叶出血1例.经过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抗凝、脱水降颅压等治疗,平均中位随访时间8个月(0.7~88.8个月),好转10例(83%),病情反复2例(17%).结论 CVST是白塞病的相对少见并发症,临床常表现为头痛、视乳头水肿、恶心呕吐和脑脊液压力升高,需早期识别、及时诊断,积极治疗后,大多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病因、临床特征、诊疗时的注意事项及治疗方法。方法分析我院4年来收治的15例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诊治及转归资料。结果 15例患者中,男4例,女11例,均经头颅MRI、MRV及DSA确诊,经溶栓、抗凝治疗后1例恶化,余均好转。结论本病并不少见,早期容易漏诊误治,对于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头痛、呕吐、视盘水肿是其常见表现,可以通过头颅磁共振成像(MRI)、磁共振静脉成像(MRV)、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做出早期诊断,及早行抗凝、溶栓治疗,可取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