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培哚普利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脉压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研究显示 :脉压 (PP)在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发病中具有重要作用 ,其增宽是老年人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独立危险因子〔1〕。其预测作用优于收缩压 (SBP)和舒张压 (DBP)或平均动脉压 ,其结果与Lyon等〔2〕结论相似。其中PP每升高 1 0mmHg( 1mmHg =0 .1 33kPa) ,心血管疾病危险性增加 1 .1 9倍 ;SBP每增加 1 0mmHg ,心血管疾病危险性增加 0 .93倍 ,因此减少PP具有临床意义。本文观察了 5 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服用培哚普利 1年后血压及PP的变化。1 对象与方法对象 5 0例均为我院 2 0 0 1~ 2 0 0 2年间老年科或干部门诊患者 ,均符…  相似文献   

2.
培哚普利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胰岛素抵抗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20例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用培哚普利治疗4周,治疗前后分别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并测定其血浆胰岛素(IS)浓度。结果示治疗后血糖水平与治疗前无明显差异(P>0.05)。而IS水平下降,以60min较明显(P<0.05),提示培哚普利在降压的同时对EH患者的胰岛素抵抗的作用也有改善。  相似文献   

3.
培哚普利对高血压患者血压与糖代谢的影响宋执敬任绪功王平张丽蓉荆媛李勇耿庆胜(山东省德州市人民医院干部病房科253014)TheEfectofPerindoprilonBloodPressureandBloodGlucoseMetabolisminPa...  相似文献   

4.
史磊 《山东医药》2010,50(41):58-59
目的评价缬沙坦与培哚普利的降压疗效和对血管顺应性的影响。方法选择原发性高血压患者50例,起始随机应用缬沙坦80-160 mg治疗12周,然后停药2周;第14周改用培哚普利4-8 mg治疗。实验开始及治疗第12、26周测定脉搏波速度及血压。结果缬沙坦及培哚普利治疗均可降低患者血压、颈动脉—股动脉的脉搏波速度,但两种药物作用效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缬沙坦可明显降低患者颈动脉—桡动脉的脉搏波速度、股动脉—足背动脉脉搏波速度,与培哚普利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缬沙坦与培哚普利都能够很好地控制血压及改善中央弹力动脉的顺应性,缬沙坦独立于控制血压作用之外对于肌性动脉有额外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5.
高血压是最重要的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本研究观察培哚普利(雅施达)治疗老年高血压患者的降压疗效与脑血流变化的影响。1 材料与方法1.1 对象 42例老年高血压患者均选自我院门诊病人,其中男27例,女15例。年龄63~79岁,平均(660±46)岁;高血压Ⅱ期39例,高血压Ⅲ期3例,病程6~31年;血压150~225/93~130mmHg,[(1687±203)/(1027±105)mmHg]。以上患者诊断符合WHO诊断分期标准。均经系统体检、询问病史、心电图、胸透、B超,除外继发性高血压、冠心病及急性脑血管疾病患者。1.2 方法1.2.1 治疗 入选者渐停用原服用的降压药,改…  相似文献   

6.
培哚普利对高血压患者心血管系统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高血压杂志》1996,4(2):144-146
  相似文献   

7.
高血压患者血浆内皮素的改变及培哚普利对其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佟铭  王祖禄 《高血压杂志》1995,3(3):231-232
对Ⅱ期高血压患者31例和正常对照组23例血浆内皮素(ET)含量进行测定并比较其与平均动脉压(MAP)、舒张压(DBP)的关系。同时对高血压组行培哚普利治疗,观察治疗前后血浆ET的变化。结果表明,(1)高血压组血浆ET(88.72±39.65ng/L)高于对照组(33.82±22.51ng/L,P<0.01);(2)随着舒张压水平升高,血浆ET水平逐步提高,在中度和重度高血压组,两者间均呈正相关(P分别<0.05和<0.01);(3)培哚普利治疗后,血浆ET降至40.53±18.59ng/L(P<O.001)。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培哚普利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内源性一氧化碳(CO)产生的影响。方法选取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及年龄、体质量相匹配的正常血压(WKY)大鼠各16只,随机各分为培哚普利组和对照组(各8只),胃内分别注入培哚普利2mg/(kg.d)或等量生理盐水14d,于试验开始前一天和结束当天分别采血,应用连二亚硫酸钠将血液中的多组分血红蛋白还原为血红蛋白(Hb)和碳氧血红蛋白(COHb),用双波长分光光度法测定全血420nm和432nm的吸光度,计算出COHb的百分含量,并用放射免疫技术检测血浆中血管紧张素Ⅱ(AngⅡ)的水平。结果培哚普利治疗后,WKY大鼠血压、AngⅡ及COHb百分含量无变化;但SHR血压及血浆AngⅡ含量明显降低[SHR组收缩压:培哚普利组:(153.5±10.1)比对照组:(170.6±11.4)mmHg,P<0.01;SHR组AngⅡ:培哚普利组:(427.7±31.7)比对照组:(529.7±40.5)pg/mL,P<0.01],培哚普利还明显升高COHb百分含量[SHR组COHb:培哚普利组:(1.40±0.14)%比对照组:(1.28±0.10)%,P=0.01]。SHR培哚普利组用药后较用药前血压和AngⅡ明显降低(P<0.05),而COHb百分含量明显升高[(1.40±0.14比1.29±0.16)%,P=0.001],实验结束时SHR培哚普利组和对照组COHb含量与AngⅡ浓度均呈负相关(r分别为-0.54和-0.49,P<0.05)。结论培哚普利可能通过抑制AngⅡ的生成,使内源性CO的产生增加。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培哚普利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内源性一氧化碳(CO)产生的影响.方法 选取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及年龄、体质量相匹配的正常血压(WKY)大鼠各16只,随机各分为培哚普利组和对照组(各8只),胃内分别注入培哚普利2 mg/(kg*d)或等量生理盐水14 d,于试验开始前一天和结束当天分别采血,应用连二亚硫酸钠将血液中的多组分血红蛋白还原为血红蛋白(Hb)和碳氧血红蛋白(COHb),用双波长分光光度法测定全血420 nm和432 nm的吸光度,计算出COHb的百分含量,并用放射免疫技术检测血浆中血管紧张素Ⅱ(Ang Ⅱ)的水平.结果 培哚普利治疗后,WKY大鼠血压、Ang Ⅱ及COHb百分含量无变化;但SHR血压及血浆Ang Ⅱ含量明显降低[SHR组收缩压:培哚普利组:(153.5±10.1)比对照组:(170.6±11.4)mm Hg,P<0.01;SHR组Ang Ⅱ:培哚普利组:(427.7±31.7)比对照组:(529.7±40.5)pg/mL,P<0.01],培哚普利还明显升高COHb百分含量[SHR组COHb:培哚普利组:(1.40±0.14)%比对照组:(1.28±0.10)%,P=0.01].SHR培哚普利组用药后较用药前血压和Ang Ⅱ明显降低(P<0.05),而COHb百分含量明显升高[(1.40±0.14比1.29±0.16)%,P=0.001],实验结束时SHR培哚普利组和对照组COHb含量与Ang Ⅱ浓度均呈负相关(r分别为-0.54和-0.49,P<0.05).结论 培哚普利可能通过抑制Ang Ⅱ的生成,使内源性CO的产生增加.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和比较联服川芎素(阿魏酸钠,中药川芎的主要有效活性物质之一)、培哚普利与单服培哚普利治疗高血压(EH)患者前、后血浆内皮素1(ET-1)、一氧化氮(NO)水平和血压(BP)的变化,以了解其对血管内皮功能和BP的影响,并试图探索一种传统中药制剂与新型西药相结合治疗EH的新方法。方法60例EH随机单盲分为A、B组,A组30例联服川芎素、培哚普利,B组30例单服培哚普利,疗程4周,分别在治疗前、后测量BP和血浆ET-1、NO水平。另设正常对照组30例。结果A、B组治疗4周后与治疗前比较,血浆ET-1、NO及BP均有显著改善(P<0·01或P<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ET-1A组(81·7±20·4)pg/mL比B组(108·6±28·5)pg/mL(P<0·01),NOA组(40·4±7·3)比B组(29·6±7·2)μmol/L(P<0·01)及收缩压(SBP)A组(138·9±8·1)mmHg比B组(143·1±8·5)mmHg,舒张压(DBP)A组(81·9±4·8)mmHg比B组(86·2±4·3)mmHg(P<0·01)。未见有明显药物不良反应。结论川芎素口服可用于EH患者的辅助治疗,联服川芎素、培哚普利4周后在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方面具有协同作用,亦有更优的BP控制,不失为传统中药制剂与新型西药相结合治疗EH的又一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和比较联服川芎素(阿魏酸钠,中药川芎的主要有效活性物质之一)、培哚普利与单服培哚普利治疗高血压(EH)患者前、后血浆内皮素-1(ET-1)、一氧化氮(NO)水平和血压(BP)的变化,以了解其对血管内皮功能和BP的影响,并试图探索一种传统中药制剂与新型西药相结合治疗EH的新方法.方法 60例EH随机单盲分为A、B组,A组30例联服川芎素、培哚普利,B组30例单服培哚普利,疗程4周,分别在治疗前、后测量BP和血浆ET-1、NO水平.另设正常对照组30例.结果 A、B组治疗4周后与治疗前比较,血浆ET-1、NO及BP均有显著改善(P<0.01或P<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ET-1A组(81.7±20.4)pg/mL比B组(108.6±28.5)pg/mL(P<0.01),NO A组(40.4±7.3)比B组(29.6±7.2)μmol/L(P<0.01)及收缩压(SBP)A组(138.9±8.1)mm Hg比B组(143.1±8.5)mm Hg,舒张压(DBP)A组(81.9±4.8)mm Hg比B组(86.2±4.3)mm Hg(P<0.01).未见有明显药物不良反应.结论 川芎素口服可用于EH患者的辅助治疗,联服川芎素、培哚普利4周后在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方面具有协同作用,亦有更优的BP控制,不失为传统中药制剂与新型西药相结合治疗EH的又一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培哚普利对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影响。方法:对30例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在常规强心、利尿、扩血管治疗基础上,加用培哚普利;另外30例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为对照组,进行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比较两种方法治疗心力衰竭后心功能的变化。结果:治疗组心功能改善总有效率(93.3%),左室射血分数(58%),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培哚普利对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能明显改善心功能,心力衰竭的症状。  相似文献   

13.
近来研究发现,高血压病(EH)患者存在胰岛素抵抗(IR)及其引起的高胰岛素血症(HIS)。抗高血压药物对IR的影响是评价其疗效优劣的重要指标。本研究旨在通过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测定受试者血糖(GS)和血胰岛素(IS)水平,并计算各自释放曲线下面积(G-AVC、I-AVC),以探讨培哚普利对EH患者IR的影响。临床资料:40例EH患者中,男27例、女13例,年龄50.2±5.3岁。体重指数24.4±1.20kg/m2。期9例、期31例。均符合1978年WHO制定的EH诊断标准。除外合并糖尿病及有严重心、脑、肾并发症者,并排除继发性高血压。研究方法:1血压监测:入选者…  相似文献   

14.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ACEI)是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基本疗法之一。培哚普利是一新型的 ACEI制剂 ,对CHF的治疗已多有报道〔5〕。本文探讨其对老年 CHF患者的影响。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  1998年 12月~ 2 0 0 1年 12月在我院老年病科随访治疗 48例 CHF患者 ,男 36例 ,女 12例 ,年龄 6 0~ 89岁 (平均 71.8岁± 6 .5岁 )。临床诊断主要依据症状、体征、辅助检查 ,按纽约心脏病协会 (NYHA)分级标准将心功能分成 4级 ,心力衰竭病因 :冠心病 2 5例 ,高血压性心脏病 11例 ,肺心病 4例 ,风心病 4例 ,扩张性心肌病 4例。入…  相似文献   

15.
目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培哚普利对心力衰竭患者血液动力学的影响。方法:60例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2组:培哚普利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两组均给予纠正心衰的常规治疗,但治疗组加用培哚普利(Perindopril)4mg/天-8mg/天,疗程8周,两组治疗前后分别作超声心动图测算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排血量(CO)、心脏指数(CI)、左室短轴缩短率(LVFS)及外周血管阻力(SVR)。结果:培哚普利组在治疗前LVEF、CO、CI、LVFS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均低于正常水平,SVR与对照组也无显著性差异(P>0.05),均高于正常水平,治疗后培哚普利组与对照组比较LVEF、CO、CI、LVFS显著增加(P<0.01),而SVR显著降低(P<0.01)。结论:培哚普利长期治疗可显著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紊乱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同时改善了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卡托普利和培哚普利对高血压患者何处时血压、运动血压、运动耐量的影响。方法:原发性高血压36例,随机分为两组时间活动平板试验。其中卡托普利组20例,剂量50mg;培哚普利组16例,剂量4mg。患者先后进行两次运动试验。结果:两药能降低何处时血压(除卡托普利组卧位时舒张压外),运动血压坡度明显减缓,峰值血压,血压心率剩积明显降低。总运动时间延长,尤以培哚普利组明显。两药间比较无差异。结论:两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长效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培哚普利对高血压合并心房颤动(AF)患者再次脑卒中的干预作用.方法选取高血压合并AF、且在3年内发作脑卒中的患者35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对照组继续原来的降压治疗方案,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再加用培哚普利2~4(mg/d).观察血压、脉压、动态血压变化以及再次脑卒中的发生率和死亡率.结果降压治疗5年后,两组患者血压均显著下降,(P<0.001).但治疗组血压波动幅度、脉压均明显降低(P小于0.005~0.001),而对照组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再次脑卒中发生率分别为33.33%(5/15)和70%(14/20),(P<0.001),RR为0.48;脑卒中死亡率分别为13.33%(2/15)和45%(9/20),(P<0.01),RR为0.30.结论长效ACEI培哚普利可使血压平稳下降,使高血压合并AF患者再次脑卒中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均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血压与循环一氧化氮 ( NO) /内皮素 ( ET)的关系及培哚普利对其影响。方法 :应用 Griess、放免法观察培哚普利治疗前、后 30例原发性高血压 ( EH)患者循环 NO/ ET的变化 ,并与 2 5例健康者对照。结果 :NO与 ET比值 ( NO/ ET) :EH组治疗前较对照组明显减低 ( P <0 .0 1) ,而治疗后则较治疗前有明显升高 ( P <0 .0 5 )。平均血压 ( MBP) :EH组治疗前明显高于对照组 ( P <0 .0 1) ,而治疗后则较治疗前明显下降 ( P <0 .0 1)。各组 MBP与 NO/ ET呈显著负相关(对照组 r =- 0 .5 81、 P <0 .0 1,EH组治疗前 r =- 0 .35、 P <0 .0 5 ,治疗后 r =- 0 .5 0 5、 P <0 .0 1)。结论 :EH患者循环 NO/ ET失衡 ,与血压呈负相关 ,可能参与高血压维持与发展。培哚普利改善 NO/ ET失衡 ,与血压下降平行 ,可能是培哚普利降压机制的另一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9.
氯沙坦钾,培哚普利对高血压患者24小时血压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观察氯沙坦钾、培哚普利对104例高血压患的降压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单盲和交叉的方法,监测24地动态血压。结果:两药均能显降压。氯沙坦钾降低24小时平均血压和日间平均血压的幅度大于培哚普利,而且夜间降压平缓。两药的降压谷/峰比都超过62%。结论:氯沙坦钾和培哚普利均可做为轻中度高血压病人常规降压药物,前更适用于构型高血压和同时伴有冠心病的患。  相似文献   

20.
培哚普利对高血压合并心房颤动患者再次脑卒中的干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长效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ACEI)培哚普利对高血压合并心房颤动 (AF)患者再次脑卒中的干预作用。方法 选取高血压合并AF、且在 3年内发作脑卒中的患者 35例 ,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对照组继续原来的降压治疗方案 ,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再加用培哚普利 2~ 4 (mg/d)。观察血压、脉压、动态血压变化以及再次脑卒中的发生率和死亡率。结果 降压治疗 5年后 ,两组患者血压均显著下降 ,(P <0 0 0 1)。但治疗组血压波动幅度、脉压均明显降低 (P小于 0 0 0 5~0 0 0 1) ,而对照组无明显变化 (P >0 0 5 )。治疗组与对照组再次脑卒中发生率分别为 33 33% (5 / 15 )和 70 % (14 / 2 0 ) ,(P <0 0 0 1) ,RR为 0 4 8;脑卒中死亡率分别为 13 33% (2 / 15 )和 4 5 % (9/ 2 0 ) ,(P <0 0 1) ,RR为 0 30。结论 长效ACEI培哚普利可使血压平稳下降 ,使高血压合并AF患者再次脑卒中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均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