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无创机械通气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是进行性气流受限的疾病 ,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很高。无创机械通气(NIV)由于应用的便利及技术的提高 ,使得临床应用日趋广泛。NIV对COPD稳定期的应用尚无定论 ,但部分临床研究表明 ,对二氧化碳较高 ,伴有夜间睡眠紊乱呼吸的患者无创正压通气 (NIPPV)可能有益。对COPD急性加剧导致的急性呼衰 ,临床研究较一致表明对一部分选择的患者可以避免气管插管。  相似文献   

2.
无创机械通气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进行性气流受限的疾病,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很高,无创机械通气(NIV)由于应用的便利及技术的提高,使得临床应用日趋广泛,NIV对COPD稳定期的应用尚无定论,但部分临床研究表明,对二氧化碳较高,伴有夜间睡眠紊乱呼吸的患者无创正压通气(NIPPV)可能有益,对COPD急性加剧导致的急性呼衰,临床研究较一致表明对一部分选择的患者可以避免气管插管。  相似文献   

3.
无创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目的 研究无创 Bi- PAP呼吸机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合并呼吸衰竭。方法  6 2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 37例 ,持续 Bi- PAP呼吸机治疗 ;对照组 2 5例 ,持续低流量吸氧。两组同时抗感染等常规治疗。观察血气和临床症状变化。结果 治疗 7日后治疗组比对照组其 p H、Pa CO2 、Pa O2 差异具有显著性 (P<0 .0 1)。结论 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早期使用 Bi- PAP呼吸机治疗 ,对低氧血症和 CO2 潴留改善明显 ,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撤机前后血浆BNP水平及其变化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患者有创机械通气撤机的指导价值。方法回顾性调查满足条件的70例患者,测定患者开始有创机械通气时,自主呼吸试验(SBT)前、后的血浆BNP水平,分别标为(BNP 0、BNP 1、BNP 2),SBT前、后的血浆BNP水平差值(ΔBNP),并根据患者撤机结局分为撤机成功组与撤机失败组。绘制ROC曲线,分析血浆BNP水平对慢阻肺患者撤机结局的预测价值。结果 70例患者中,成功撤机52例,撤机失败18例。BNP 0、BNP 1、BNP 2预测慢阻肺患者撤机失败的AUC分别为0.6079、0.8568、0.9081,ΔBNP预测撤机失败的AUC为0.9466。结论血浆BNP水平对预测慢阻肺患者撤机结局有指导价值,其中ΔBNP预测慢阻肺患者撤机结局的价值最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有创与无创序贯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重症呼吸衰竭的方法与疗效。方法对40例COPD重症呼吸衰竭患者进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治疗,达到肺部感染控制窗(PIG窗)后,随机分为序贯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序贯组治疗方法:立即拔出气管插管,改用口鼻面罩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BiPAP)。对照组治疗方法:继续按常规有创机械通气方法治疗,以目前临床常用压力支持通气(PSV)模式脱机、2组同时进行监护,观察2组患者有创通气时间、呼吸机相关肺炎(VAP)发生例数、总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监护时间、病死率等。结果2组患者发生VAP的例数分别为1例(5%)和8例(40%)(P〈0.05),总机械通气时间分别为(10.4±2.5)d和(15.3±3.2)d(P〈0.05),住院时间分别为(16.2±2.8)d和(25.8±4.2)d(P〈0.01)。结论在PIC窗指导下的有创与无创序贯性通气治疗方法,可以明显缩短机械通气时间,降低VAP发生率,缩短重症监护(ICU)和总住院时间,改进治疗效果,降低治疗费用,提高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有创机械通气持续时间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0年5月—2012年7月濮阳市油田总医院ICU收治的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35例,根据有创机械通气持续时间将患者分为≤7 d组15例和7 d组20例。患者入院后即收集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吸烟史、基础疾病、插管前无创机械通气治疗情况及患者是否意识清楚等;待患者行经口气管插管后,观察是否出现血压下降、消化道出血、发热等并发症。同时记录患者治疗前实验室检查结果,包括心率、平均动脉压(MAP)、动脉血气分析指标〔pH值、动脉血氧分压(PaO2)及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总蛋白(TP)、清蛋白(Alb)、前清蛋白(pre-Alb)、尿素氮(BUN)、肌酐(Cr)、血钾(K+)、血钠(Na+)、血氯(Cl-)及血常规〔白细胞计数(WBC)、红细胞计数(RBC)、血小板计数(PLT)、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U%)、血红蛋白(Hb)及红细胞比容(HCT)〕。结果 (1)临床资料:两组患者糖尿病发病率、高血压发病率、吸烟史阳性率及插管前使用无创呼吸机、意识清楚者所占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 d组患者脑梗死发病率及插管后消化道出血、发热、血压下降发生率均高于≤7 d组(P0.05)。(2)实验室检查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MAP、BUN、Cr、K+、Cl-、WBC、RBC、PLT、NEU%、Hb、HCT、pH值及PaC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 d组患者心率高于≤7 d组,TP、Alb、pre-Alb、Na+及PaO2低于≤7 d组(P0.05)。结论 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出现机械通气并发症、营养状况差、电解质水平及呼吸功能降低等均能延长有创机械通气持续时间,因此在行有创机械通气前应加强检测各类指标,以指导临床工作,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并呼吸衰竭患者有创机械通气撤机失败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5年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行机械通气治疗的COPD并呼吸衰竭患者168例,收集其临床资料并建立数据库,包括性别、年龄、浅快呼吸指数、改良的早期预警量表(MEWS)评分、临床肺部感染量表(CPIS)评分、血浆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便隐血试验阳性率、焦虑发生率、胃肠功能受损情况、血清清蛋白水平、机械通气时间等。结果 168例患者中撤机成功138例,撤机失败30例,撤机失败发生率为17.9%。撤机失败者浅快呼吸指数、MEWS评分、CPIS评分、血浆NT-proBNP水平及胃肠功能损伤发生率高于撤机成功者,血清清蛋白水平低于撤机成功者,机械通气时间长于撤机成功者(P0.05);而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便隐血试验阳性率、焦虑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浅快呼吸指数〔OR=2.776,95%CI(1.060,7.272)〕、胃肠功能损伤〔OR=2.784,95%CI(2.325,10.964)〕是COPD并呼吸衰竭患者撤机失败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浅快呼吸指数和胃肠功能损伤是COPD并呼吸衰竭患者有创机械通气撤机失败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王焱  田辉 《山东医药》2008,48(34):68-68
2006年10月~2007年10月,我们使用无创正压机械通气(NIPPV)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40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有创与无创序惯性机械通气策略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重症呼吸衰竭的疗效及可行性。方法 选择接受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的老年 COPD病例 1 3例设为序贯治疗组 ,以同步间歇强制通气 压力支持 呼气末正压 (SIMV PVS PEEP)方式行机械通气 ,待肺部感染基本控制时判为“肺部感染控制窗”出现 ,此时改换经鼻 (面 )罩压力支持 呼气末正压 (PSV PEEP)方式通气 ,以后渐减 PSV水平直至脱离呼吸机 ;选择同样病例 1 3例作为对照组 ,常规有创通气以 SIMV PSV方式撤机。动态观察两组病例的感染、通气及氧合指标 ,记录有创和总机械通气时间、呼吸机相关肺炎 (VAP)发生情况及住重症监护病房 (ICU)的天数。结果 序贯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的血气分析结果相仿 (P>0 .0 5) ;有创通气时间分别为 (7.4± 3.1 )和 (2 2± 1 5) d(P<0 .0 1 ) ;总的机械通气时间分别为 (1 4± 7)和 (2 2± 1 5) d(P<0 .0 5) ;呼吸机相关肺炎 (VAP)发生例数分别为 0和 7例 (P<0 .0 1 ) ;住 ICU时间分别为 (1 4 4± 7)和 (2 5± 1 5) d(P<0 .0 5)。结论 对老年 COPD插管上机病例以肺部感染控制窗为时机及时改用经鼻 (面 )罩无创通气可显著改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肥胖对进行无创机械通气的稳定期COPD病人疗效的影响.方法 纳入80例满足COPD全球倡议(GOLD)D组标准的病人,根据BMI分为对照组与肥胖组,每组40例.2组病人均按GOLD关于D组COPD的诊疗建议进行药物治疗,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每天至少6~8h.观察时间为3个月.治疗前后分别检测2组病人的动脉血气指标...  相似文献   

11.
<正>慢性阻塞性肺疾病(OPD)是呼吸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病,因其病史时间长、住院次数多,给患者及家属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由于感染的诱因可使病情急剧加重,出现呼吸衰竭,如果药物保守治疗效果差、病情转重,就要面临机械通气治疗,有创机械通气患者痛苦大、费用高,患者及家属很难接受,而无创机械通气治疗具有费用小、无明显创伤,患者易摘、易戴、效果显著,且拥有易于接受等优点。收治无创机械通气患者进行疗效观察分析评价。  相似文献   

12.
无创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呼吸衰竭的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研究中有关呼吸肌疲劳等问题的提出,使无创机械通气日益受到重视。由于无创正压通气具有无创和并发症少的优点,在COPD呼吸衰竭患者中的应用也逐渐增多。我们于2001年10月至2004年3月应用BiPAP呼吸机治疗COPD急性呼吸衰竭36例,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呼吸衰竭从有创过渡到无创机械通气的适宜时机。方法24例COPD急性呼吸衰竭患者有创机械通气3天后随机分成两组,每组12例。A组予拔除气管导管改面罩机械通气,B组继续有创机械通气。观察两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例数、死亡例数、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结果A、B两组发生VAP的例数分别为0和7例(P=0.027);死亡例数为0和3例(P=0.217);有创机械通气3天后尚需机械通气时间为(7±5)天和(15±12)天(P<0.05);住院时间为(16±6)天和(25±12)天(P<0.05)。结论COPD急性呼吸衰竭有创机械通气3天后拔除气管导管改面罩机械通气能降低VAP发生率,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和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4.
付月云  姜琳  彭燕 《国际呼吸杂志》2005,25(12):939-939
近年来,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研究中有关呼吸肌疲劳等问题的提出,使无创机械通气日益受到重视[1]。由于无创正压通气具有无创和并发症少的优点,在COPD呼吸衰竭患者中的应用也逐渐增多。我们于2001年10月至2004年3月应用BiPAP呼吸机治疗COPD急性呼吸衰竭36例,疗效满意,报道如下。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36例患者中男26例,女10例,年龄50~78岁,平均年龄60岁,病史6~25年。均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诊断标准,患者均有呼吸困难、咳嗽、咳痰,5例有意识障碍,8例伴有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1.2方法在氧疗、抗感染、解痉平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疗效.方法:对46例老年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早期进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治疗,随机分为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组(治疗组)和有创机械通气组(对照组),在肺部感染控制窗出现后,治疗组拔出气管插管,改用经鼻面罩无创通气模式,逐渐减低压力参数,直至成功脱机.对照组继续有创通气治疗,逐渐减低SIMV频率及PSV水平直至脱机成功.观察2组患者有创通气时间、总机械通气时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例数和住ICU时间.结果:治疗组的有创通气时间、总机械通气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VAP发生率明显减少(P<0.05),住ICU时间明显缩短(P<0.05).结论:对于老年重症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在肺部感染控制窗出现后,应用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可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减少VAP发生率,缩短ICU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6.
OBJECTIVE: To estimate the feasibility and the efficacy of early extubation and sequential non-invasive mechanical ventilation(MV) in COPD with exacerbated hypercapnic respiratory failure. METHODS: 22 intubated COPD cases with severe hypercapnic respiratory failure due to pulmonary infection (pneumonia or purulent bronchitis) were involved in the study. At the time pulmonary infection had been significantly controlled (resolution of fever and decrease in purulent sputum, radiographic infiltrations, and leukocytosis. We call the time as "Pulmonary Infection Control Window", PIC window) after the antibiotic and the comprehensive therapy, the early extubation was conducted and followed by non-invasive MV via facial mask immediately in 11 cases (study group). Other 11 COPD cases with similar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who continuously received invasive MV after PIC window were used as control group. RESULTS: The groups had similar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gas exchange, initially and at the time of PIC window. For study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the duration of invasive MV was (7.1 +/- 2.9) vs (23.0 +/- 14.0) days, P < 0.01; the total duration of ventilatory support was (13 +/- 7) vs (23 +/- 14) days, P < 0.05; the incidence of VAP were 0/11 vs 6/11, P < 0.01; the duration of ICU stay was (13 +/- 7) vs (26 +/- 14) days, P < 0.05, respectively. CONCLUSIONS: In COPD patients requiring intubation and MV for pulmonary infection and hypercapnic respiratory failure, early extubation followed by non-invasive MV initiated at the point of PIC window may significantly decrease the invasive and total durations of ventilatory support, the risk of VAP, and the duration of ICU stay.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探讨无创正压机械通气(NIPPV)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伴Ⅱ型呼吸衰竭失败病例的相关因素,为NIPPV临床应用提供可能的依据。方法将91例COPD患者分为成功组和失败组。监测两组患者的生命体征、血气分析、血常规、电解质、肝肾功能等指标,多因素分析患者年龄、呼吸衰竭病程、合并症。观察患者的依从性、上机后开始床旁监测时间、应用呼吸机早期病情的变化。结果在NIPPV早期依从性方面,失败组明显低于成功组,失败组初次使用呼吸机的监护时间明显低于成功组。在APACHEⅡ评分方面,失败组明显高于成功组。两组初始血气分析指标比较无明显差异。但随着通气时间的延长,成功组明显好转,而失败组无明显变化。NIPPV在抢救COPD引起的呼吸衰竭成功率为74.72%,两组其余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NIPPV在抢救COPD伴Ⅱ型呼吸衰竭有重要的临床价值,使用NIPPV可早期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  相似文献   

19.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衰竭机械通气策略探讨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本文通过分析 2年来我院呼吸病房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呼吸衰竭 (呼衰 )机械通气治疗的 3 2例患者 ,探讨机械通气应用过程中的策略及有关问题。1 临床资料及结果1.1 对象 为我院 2 0 0 2 - 0 2 2 0 0 2 - 0 4的住院患者。上机组 3 2例中男 2 4例 ,女 8例 ;年龄 43 78岁 ,平均 60 2岁。对照组 (未上机组 ) 4 8例 ,男 3 9例 ,女 9例 ,年龄 42 81岁 ,平均61 4岁。所有病例均符合COPD并Ⅱ型呼衰。两组患者均经过吸氧、抗生素、支气管扩张剂及糖皮质激素的治疗。1.2 上机指征  (1)症状 :①经综合治疗后病情进行性加重 ,呼吸频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COPD呼吸衰竭有创机械通气脱机策略.方法 机械通气治疗COPD呼吸衰竭108例,分析治疗结果.结果 106例患者成功脱机、拔管,抢救成功率达98%.结论 采取恰当有创机械通气脱机策略,有较高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