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老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血脂水平变化及意义。方法选择老年TIA患者142例,根据ABCD2评分分为低危组42例,中危组45例,高危组55例,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4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Hcy、hs-CRP和血脂水平,各因素与TIA后短期脑卒中发生风险的关系。结果各组血清Hcy、hs-CRP、TC、TG、HDL-C和LDL-C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低危组、中危组和高危组血清Hcy、hs-CRP、TC、TG、LDL-C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HDL-C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危组、高危组血清Hcy、hs-CRP、TC、TG、LDL-C水平明显高于低危组,HDL-C水平明显低于低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危组血清Hcy、hs-CRP、TC、TG、LDL-C水平明显高于中危组,HDL-C水平明显低于中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TIA患者病情严重程度与血清Hcy、hs-CRP、TC、TG及LDL-C水平呈正相关(r=0.404,r=0.919,r=0.182,r=0.325,r=0.183,P<0.05),与HDL-C水平呈负相关(r=-0.186,P<0.05)。结论 Hcy、hs-CRP及血脂水平与TIA患者风险程度密切相关,具有一定的临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清生化指标同型半胱氨酸(Hcy)、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缺血修饰白蛋白(IMA)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5年10月~2017年3月本院收治的TIA患者126例,按照ABCD~2评分分为3组,低危组42例,中危组43例,高危组41例,另外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20例为对照组。收集各组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各组血清Hcy、hs-CRP、IMA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低危组、中危组和高危组TC、TG、LDL、Hcy、hs-CRP及IMA水平明显升高,HDL水平明显降低(P0.05)。与低危组比较,中危组和高危组TC、TG、LDL、Hcy、hs-CRP及IMA水平明显升高,HDL水平明显降低(P0.05)。高危组TC、TG、LDL、Hcy、hs-CRP及IMA水平明显高于中危组,且HDL水平明显低于中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IA患者血清Hcy、hs-CRP及IMA水平与ABCD~2评分呈正相关(r=0.36,r=0.31,r=0.24,P0.05),且hs-CRP、Hcy、IMA之间无相关性(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脂血症(95%CI:1.371~10.556,P=0.00)、Hcy水平(95%CI:1.064~1.915,P=0.02)是TIA发病的危险因素。结论血清Hcy、hs-CRP、IMA水平与ABCD~2评分呈正相关,高脂血症、Hcy水平是TIA发病的危险因素,测定血清Hcy、hs-CRP、IMA水平有利于病情评估。  相似文献   

3.
李光平  巴晓红 《山东医药》2012,52(9):46-47,52
目的 探讨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纤维蛋白原(Fg)、D-二聚体(D-D)结合ABCD2评分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LA)患者早期继发脑梗死的价值.方法 选择TIA患者330例,观察7d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并据此分为继发脑梗死组41例、未继发脑梗死组289例.同期选择4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根据ABCD2评分将继发脑梗死组分为低危组(0~3分)、中危组(4~5分)、高危组(6~7分).分别检测各组血浆hs-CRP、Fg、D-D水平,并分析其与TIA早期继发脑梗死的关系.结果 330例TIA患者7d内继发脑梗死41例,脑梗死发生率为12.4%.与对照组比较,继发脑梗死组血浆hs-CRP、Fg、D-D水平明显升高(P均<0.01),而TIA未继发脑梗死组各指标无明显变化.继发脑梗死患者中危组、高危组血浆hs-CRP、Fg、D-D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低危组(P均<0.01).结论 ABCD2评分高及血浆hs-CRP、D-D及Fg水平升高可作为TIA患者早期继发脑梗死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动脉粥样硬化性前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中,动脉狭窄位置和狭窄程度与ABCD2评分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南京卒中注册系统中,接受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的前循环动脉粥样硬化性TIA患者1 51例进行ABCD2评分,根据ABCD2评分分值分为3组:低危组60例,中危组64例,高危组27例。分析患者脑血管形态学特点与各组的关系。结果 DSA显示,151例患者中,25例为正常血管,126例血管狭窄的患者检出216处狭窄或闭塞性病变。3组患者血管狭窄位置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症状相关侧大血管中,低危组患者正常血管的比例明显高于高危组,轻度狭窄的比例明显高于中危组和高危组,重度狭窄及闭塞的比例明显低于中危组和高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非症状相关侧大血管中,低危组患者正常血管的比例明显高于中危组和高危组,高危组患者中度狭窄的比例明显高于低危组和中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症状和无症状侧血管的管腔狭窄程度随ABCD2评分的增高而表现出升高趋势(P<0.01)。结论前循环TIA患者的ABCD2评分能够反映患者前循环血管的狭窄程度。ABCD2评分高的前循环TIA患者应重视血管形态学检查。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ABCD2评分、动脉狭窄位置和狭窄程度与脑梗死发生风险的相关性。方法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TIA患者107例进行ABCD2评分,根据ABCD2评分分值分为低危组35例,中危组41例,高危组31例。分析患者脑血管形态学特点与各组的关系,并分析其与近期预后的关系。结果 DSA显示,107例患者中,血管正常21例,血管狭窄86例,共检出135处狭窄或闭塞性病变。3组血管狭窄位置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危组有重度脑动脉狭窄患者明显多于中危及低危组(P<0.05)。中、高危组多支脑动脉狭窄患者比例明显多于低危组(P<0.05)。30 d时高危组发生脑梗死明显多于低危组(P<0.05),有症状和无症状侧血管的管腔狭窄程度随ABCD2评分的增高而表现明显升高趋势(P<0.01)。结论 TIA患者的ABCD2评分能够反映患者血管的狭窄程度,TIA后短期脑梗死的发生与ABCD2评分和脑动脉狭窄程度关系密切,TIA患者ABCD2评分和脑动脉狭窄程度对TIA的近期预后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究血清血小板活化因子结合ABCD3-Ⅰ评分预测老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进展为脑梗死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选择2020年6月至2022年6月来保定市第二医院治疗的260例老年TIA患者进行研究。患者发病第2天进行临床检查及检验。将入院7 d内进展为脑梗死的5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未进展为脑梗死的21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分析比较2组患者血清血小板活化因子(PAF)水平、ABCD3-Ⅰ评分。统计比较TIA患者ABCD3-Ⅰ评分分层与患者进展为脑梗死的发生率。比较观察组患者TIA不同持续时间血清PAF水平、ABCD3-Ⅰ评分。采用ROC曲线分析PAF联合ABCD3-Ⅰ评分评价TIA后进展为脑梗死的价值。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血清PAF水平、ABCD3-Ⅰ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TIA患者ABCD3-Ⅰ评分分层低危组、中危组、高危组脑梗死发生率为0.00%、8.87%、33.91%(P<0.05)。观察组患者TIA持续时间越长血清PAF水平、ABCD3-Ⅰ评分越高(P<0.05)。PAF水平、ABCD3-Ⅰ评分、PAF水平联合ABCD3-Ⅰ评分评价患者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ABCD2评分与颅内动脉狭窄的关系。方法选取2010年8月—2013年5月我院收治的行经颅多普勒(TCD)超声检查的TIA患者75例,根据ABCD2评分将患者分为低危组(16例)、中危组(37例)、高危组(22例)。分析3组患者颅内动脉狭窄的发生情况。结果高危组颅内动脉狭窄发生率为86.4%(19/22),中危组颅内动脉狭窄发生率为40.5%(15/37),低危组颅内动脉狭窄发生率为31.2%(5/16)。高危组颅内动脉狭窄发生率高于低、中危组(P0.05)。39例颅内动脉狭窄的TIA患者中,颅内受累血管为大脑中动脉25例(64.1%),颈内动脉颅内段10例(25.6%)。结论 ABCD2评分≥6分时颅内动脉狭窄发生率增高,可能是高危TIA患者进展为脑梗死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椎动脉优势对老年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选择老年后循环TIA患者108例,其中椎动脉优势70例,非椎动脉优势38例,根据ABCD2评分脑梗死危险分层分为低危组31例,中危组65例,高危组12例,比较各组椎动脉磁共振血管成像、临床资料ABCD2评分,7d内脑梗死发生率。结果 108例TIA患者7d内进展为脑梗死者31例(28.7%)。中危组和高危组7d内脑梗死发生率明显高于低危组(30.8%,66.7%vs 9.7%,P<0.05,P<0.01),高危组7d内脑梗死发生率明显高于中危组(P<0.05);椎动脉优势患者7d内脑梗死发生率较非椎动脉优势患者明显增高(35.7%vs 15.8%,P<0.05);ABCD2评分<4分中,椎动脉优势与非椎动脉优势患者7d内发生脑梗死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ABCD2评分≥4分中,椎动脉优势患者7d内发生脑梗死较非椎动脉优势患者增高(47.9%vs 17.2%,P<0.05)。结论椎动脉优势为导致后循环TIA后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之一;ABCD2评分中高危患者椎动脉优势的风险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ABCD2评分与血浆溶血磷脂酸(LPA)水平的关系。方法测定98例TIA患者(TIA组)和62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血浆LPA水平,TIA组按ABCD2评分分为高危组、中危组和低危组,比较三组间治疗前后血浆LPA水平及1个月内发作次数。结果 TIA组血浆LPA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高、中、低危组间治疗前后血浆LPA水平及发作次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ABCD2评分与血浆LPA水平密切相关,联合二者更有助于TIA的指导治疗和风险评估。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ABCD2评分在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7d进展为脑卒中风险的价值。方法选择TIA患者114例,根据7d内是否进展为脑梗死分为脑梗死组28例和非脑梗死组86例。同时采用ABCD2评分,将患者分为高危组13例(6~7分),中危组69例(4~5分),低危组32例(0~3分),观察7d内脑梗死的发生率。结果脑梗死组ABCD2评分各项指标均较非脑梗死组明显升高(P<0.05)。低危组、中危组和高危组7d内发生脑梗死的比例分别是3.1%、28.9%、53.8%,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BCD2评分是临床上预测TIA短期进展为脑梗死的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ABCD3评分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3个月内抑郁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按照ABCD3评分测定157例TIA患者,并分为低危组51例(0~3分)、中危组91例(4~6分)和高危组15例(7~8分),比较3组90d抑郁发生率。结果低危组、中危组和高危组90d抑郁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9%vs 33.0%vs73.3%,P<0.05)。ABCD3评分预测TIA后抑郁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79,敏感性为87.7%,特异性为79.0%(95%CI:0.735~0.877)。结论 ABCD3评分是临床预测TIA后3个月内抑郁风险的一种较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估ABCD3-I评分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近期发生脑梗死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山西省心血管病医院神经内科2011年1月—2013年1月200例确诊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人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人均于发病后72 h内行头颈部CT血管造影(CTA)检查和头颅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采用ABCD3-I评分法分为低危组、中危组和高危组,观察TIA后7 d、90 d内各组脑梗死的发生率。并比较ABCD2评分法、ABCD3-I评分法的阳性预测值。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预测TIA后早期进展为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结果低危组、中危组、高危组7 d内脑梗死发生率分别为0、2.8%、32.9%,90 d内卒中发生率分别为0、5.6%、52.9%。与低危组、中危组比较,高危组TIA后7 d、90 d内脑梗死发生率明显升高(P0.01)。中危组与低危组比较,中危组90 d内脑梗死发生率升高(P0.01)。预测7 d内脑梗死发生风险时:ABCD2评分法、ABCD3-I评分法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40、0.901。预测90 d脑梗死发生风险时:ABCD2评分法、ABCD3-I评分法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92、0.862。Logistic回归模型显示,DWI检查出现高信号病人90 d内预测卒中风险OR值为1.101,95%CI 27.710~221.34,P0.01;同侧颈动脉中重度狭窄病人90 d内预测卒中风险OR为7.601,95%CI 2.076~29.320,P0.01。结论高危病人7 d及90 d内脑梗死发生率均升高。中危病人90 d内脑梗死发生率升高。ABCD3-I评分法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脑梗死风险时优于ABCD2评分法。DWI检查出现高信号、同侧颈动脉中重度狭窄与TIA后早期发生脑梗死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ABCD2评分结合高敏C反应蛋白(hs-CRP)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早期脑梗死风险的价值。方法选择临床诊断为TIA的患者192例,根据ABCD2评分分为低危组113例和中高危组79例,收集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分析不同组别7、90d脑梗死的发生情况。根据hs-CRP水平又将患者分为≤3.0mg/L 149例和>3.0mg/L 43例,分析7、90d脑梗死的发生情况。应用ROC曲线分析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价ABCD2评分分组、hs-CRP分法和两者结合分层预测脑梗死的价值。结果中高危组hs-CRP水平较低危组明显升高(P<0.01)。低危组与中高危组7d内分别有0例和24例(30.4%)发生了脑梗死,90d内分别有5例(4.4%)和33例(41.8%)发生了脑梗死(P<0.01)。预测7d内脑梗死发生风险时,ABCD2评分危险分组和hs-CRP分法及两者结合分层的AUC分别为0.836、0.777和0.928,预测90d脑梗死发生风险的AUC分别为0.785、0.803和0.903(P<0.05)。结论 ABCD2评分法早期预测TIA患者脑梗死风险的准确性较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估ABCD2评分法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短期内进展为脑梗死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TIA患者120例,依据是否发展为脑梗死,分为脑梗死组32例和非脑梗死组88例,采用ABCD2评分标准对患者进行评分,并分为低危组(0~3分,38例)、中危组(4~5分,71例)和高危组(6~7分,11例),观察患者7 d内脑梗死的发生率。结果低危组、中危组和高危组患者7 d内发生脑梗死的比例分别为2.6%、32.4%和72.7%,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非脑梗死组比较,脑梗死组年龄≥60岁、入院时血压≥140/90 mm Hg(1 mm Hg=0.133 kPa)、出现肢体无力、脑缺血症状持续时间≥10 min、有糖尿病史患者比例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BCD2评分标准是临床预测TIA短期内进展为脑梗死比较有效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病人血清CD147、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不良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于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184例TIA病人为TIA组,60名健康对照者为对照组,根据ABCD3量表评分将TIA病人分为低危组(ABCD3量表评分≤3分,78例)和中高危组(ABCD3量表评分4~13分,106例),对TIA病人进行随访,根据病人预后情况分为预后不良组(54例)与预后良好组(130例)。检测所有研究对象血清CD147、hs-CRP及其他免疫生化指标的表达水平,相关性采用Spearman分析,TIA病人ABCD3评分的危险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血清CD147、hs-CRP单独及联合诊断TIA病人预后不良的临床效能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TIA组收缩压、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同型半胱氨酸(Hcy)、hs-CRP和CD147水平较升高...  相似文献   

16.
赵宗友 《山东医药》2010,50(9):39-40
目的探讨ABCD2评分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继发脑梗死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TIA继发脑梗死患者71例(A组),根据ABCD2评分法将患者分成低危(0—3分)、中危(4—5分)和高危(6—7分)三组,观察1周内脑梗死的发生率,并比较高、中、低危组继发脑梗死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MESSS)评分和脑梗死体积。另择脑梗死1周前无TIA者80例(B组),比较两组MESSS评分和脑梗死体积。结果ABCIY2评分法的曲线下面积(95%CI)为0.701。高、中、低危组之间的MESSS评分和脑梗死体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A、B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BCD2评分标准是预测TIA短期进展为脑梗死的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但是该评分的高低可能与缺血耐受无直接相关。  相似文献   

17.
ABCD~3-I评分法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早期脑卒中风险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ABCD3-I评分法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早期脑卒中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182例,分别采用ABCD2、ABCD3、ABCD3-I评分标准进行评分,其中ABCD3-I危险分层分为低危40例,中危74例,高危68例,并观察TIA后7d内脑梗死的发生率。结果 ABCD2、ABCD3与ABCD3-I评分法预测TIA后7d内脑梗死风险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25、0.713、0.831。TIA患者7d内进展为脑梗死27例(14.8%)。ABCD3-I评分低危、中危和高危患者7d内脑梗死的发生率分别为0、6.8%、32.4%,中危和高危脑梗死发生率明显高于低危患者,高危脑梗死发生率明显高于中危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BCD3-I评分与7d内脑梗死发生率呈正相关(r=0.486,P<0.01)。除年龄因素外,ABCD3-I评分法中各个评分项目对TIA后7d内脑梗死发生率均有明显影响(P<0.05)。结论 ABCD3-I评分法能更有效地预测TIA患者早期发生脑梗死的风险,可作为常规应用于临床,指导TIA危险分层评价和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检测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预后判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急诊入院的132例TIA患者,均进行ABCD2评分,低危患者46例(0~3分),中危患者70例(4~5分),高危患者16例(6~7分)。采用全自动CA7000血凝仪检测TIA患者血浆FIB。患者预后采用复合终点事件来判断,包括在90 d内脑卒中或死亡、与症状相关≥50%大动脉狭窄或有心源性栓子需抗凝治疗。结果未发生复合终点事件98例(阴性组),发生复合终点事件34例(阳性组)。阳性组与阴性组患者血浆FIB水平分别为(4.53±0.99)、(3.05±0.93)g/L,两组比较,P<0.05。ABCD2评分为低危、中危、高危患者血浆FIB水平分别为(2.98±0.86)、(3.54±1.47)、(5.16±1.68)g/L,三者间比较,P均<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血浆FIB水平与ABCD2评分呈正相关(r=0.388,P<0.001)。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ABCD2≥4分及血浆FIB≥3.5 g/L是TIA患者发生复合终点事件的预测因素(P均<0.05)。结论 TIA发生复合终点事件者血浆FIB水平明显升高,血浆FIB水平与ABCD2评分呈正相关。血浆FIB≥3.5 g/L时可有效判断90 d内TIA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ABCD2评分结合CT血管成像(CTA)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脑梗死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7月—2015年5月青海省交通医院收治的TIA患者109例,均进行ABCD2评分和CTA检查。根据ABCD2评分将患者分为低、中、高危组,根据CTA检查结果判定颅内血管狭窄程度,以TIA后7 d内有无脑梗死作为终点事件,比较不同ABCD2评分和不同颅内血管狭窄程度患者脑梗死发生率。结果 TIA患者7 d内脑梗死发生率为22.9%。高危组患者脑梗死发生率高于低危组(P0.05)。颅内血管狭窄≥50%的TIA患者脑梗死发生率高于颅内血管狭窄50%者(P0.05)。ABCD2评分≥4分且颅内血管狭窄≥50%的TIA患者脑梗死发生率高于ABCD2评分≥4分且颅内血管狭窄50%者(P0.05)。结论 ABCD2评分对TIA患者7 d内脑梗死的发生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结合CTA可以进一步提高预测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改良ABCD~3评分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脑卒中复发的评估价值。方法选择住院的TIA患者127例,分别应用ABCD2、ABCD~3及改良ABCD~3 3种评分方法对患者进行评分,按评分分为低危、中危、高危,观察患者7d缺血性脑卒中复发情况,采用ROC曲线评价3种评分的预测价值。结果 127例TIA患者中,26例缺血性脑卒中复发,发生率20.5%。TIA>3次患者缺血性脑卒中复发比例高于TIA 1次和2~3次患者(37.9%vs 13.0%、17.3%,P<0.05)。3种评分方法在危险分层比例方面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00),其中ABCD2评分与ABCD~3评分在低危、中危和高危患者比例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04);改良ABCD~3评分与ABCD2评分在低危、中危和高危患者比例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00);应用改良ABCD~3评分的高危患者缺血性脑卒中复发发生率分别高于ABCD2评分和ABCD~3评分(36.3%vs 31.2%、28.5%,P<0.05)。改良ABCD~3评分ROC曲线下面积为0.713(95%CI:0.604~0.823,P=0.001)。结论改良ABCD~3评分对高危患者7d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预测作用高于ABCD2和ABCD~3评分,改良ABCD~3评分对TIA早期脑卒中复发风险有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