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联合应用对老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小板活化功能的影响。方法将89例老年ACS患者分为阿司匹林100 mg/d单独应用组(A100组)、氯吡格雷75 mg/d与阿司匹林300 mg/d联合应用组(AC300组)及氯吡格雷75 mg/d与阿司匹林100 mg/d联合应用组(AC100组),运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各组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 b/Ⅲ a及P选择素的阳性表达率变化。结果用药2周后,AC100组、AC300组与A100组P选择素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5.65±18.32)%、(25.69±14.78)%与(60.44±9.30)%,与A100组比较明显降低(P0.01);GP Ⅱ b/Ⅲ a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4.49±13.33)%、(24.86±14.62)%与(57.22±15.82)%,与A100组比较显著降低(P0.01)。AC300组较AC100组血小板GPⅡ b/Ⅲ a和P选择素的阳性表达率也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联合应用抗血小板活化疗效在老年ACS患者中好于阿司匹林单独应用,AC300组抗血小板活化疗效呈剂量依赖性;检测血小板活化率可以反映抗血小板药物联合应用对老年ACS患者血小板活化功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盐酸替罗非班)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小板活化度的影响及临床安全性。方法:受试组患者为来自2005年1月~2008年1月我院就诊的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塞和不稳定型心绞痛ACS患者,共126例,接受盐酸替罗非班持续泵入24~48h,根据年龄、性别选取同期就诊的稳定型心绞痛冠心病患者112例作为对照组。应用流式细胞仪分别对受试组和对照组患者CD61、CD62p、活化的GPⅡb/Ⅲa(PAC-1)的表达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受试组CD61、PAC-1指标应用替罗非班1.5~2h,10h,48h比用药前明显降低(P均0.01),而对照组在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CD61仅用药1.5h时两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异(P0.001);受试组PAC-1水平在治疗1.5~2h,10h时明显下降(P0.05),在48h又出现明显升高(P0.05)。结论: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应用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可改善长期的临床预后,同时我们的研究也显示替罗非班治疗急性冠脉综合症是有效的和安全的。 相似文献
3.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指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或侵蚀,完全或不完全闭塞性血栓形成为病理基础,导致急性心肌缺血所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综合征[1],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急性心肌梗死(AMI)以及心源性猝死.资料表明,全世界每年大约1900万人死于心脏疾病,ACS占主要原因[2].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是治疗ACS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但PCI可诱发或加重局部的炎症反应,可导致血管内皮的增生或再狭窄,引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破裂,导致急性血栓形成[3].本文探讨PCI对ACS患者血小板活化功能与炎症因子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替罗非班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小板活化度的影响。方法入选2008年8月至2010年12月在该院就诊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246例,根据患者用药的不同随机分为受试组(119例)和对照组(127例)。对照组给予低分子肝素和阿司匹林治疗,受试组在此基础上增加替罗非班治疗。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受试组和对照组患者CD61、CD62p、活化的GPⅡb/Ⅲa复合物(PAC-1)系统的表达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CD61、CD62p、活化的GPⅡb/Ⅲa复合物(PAC-1)系统表达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受试组患者降低更显著,且治疗后各指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受试组在减少心血管事件方面优于对照组,但不增加出血风险。结论替罗非班能显著抑制患者血小板活化,改善预后,并且相对安全。 相似文献
5.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2016,(2)
正血小板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特别是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发生、发展中起到了关键作用,抗血小板治疗是冠心病治疗中的关键一环,数十年的临床研究及试验数据都对抗血小板治疗的获益进行了佐证。然而,随着新型更强效抗血小板药物的广泛应用于临床,ACS患者的心肌梗死、死亡等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显著降低,与此同时出血风险较之前却有增加的趋势。因而,目前对于抗血小板治疗的具体时程及联合用药策略上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检测血小板受血管舒张剂刺激的磷蛋白磷酸化程度和活化的糖蛋白Ⅱb/Ⅲa受体(PAC-1)表达评价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抗血小板治疗前后血小板活性的变化和对氯吡格雷的反应性。方法:研究对象为正常对照组15例,稳定性心绞痛组20例和急性冠脉综合征组33例。稳定性心绞痛组仅接受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组予氯吡格雷、阿司匹林和肝素抗血小板治疗,分别在入选时和冠心病患者抗血小板治疗后第7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PAC-1表达和受血管舒张剂刺激的磷蛋白磷酸化程度并计算血小板反应性指数(PRI)。结果:入选时正常对照组、稳定性心绞痛组和急性冠脉综合征组PAC-1值依次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稳定性心绞痛组和急性冠脉综合征组抗血小板治疗7天后较入选时PAC-1显著下降。入选时正常对照组、稳定性心绞痛组和急性冠脉综合征组PRI值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抗血小板治疗第7天时稳定性心绞痛组患者PRI无明显变化(P>0.05),急性冠脉综合征组PRI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但分布较治疗前明显离散(17.8~80.1较65.70~92.10)。急性冠脉综合征组PRI下降与... 相似文献
7.
双联抗血小板治疗(DAPT)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和冠状动脉(冠脉)支架的标准抗血小板方案。患者的DAPT时程和强度应根据其缺血和出血风险进行个性化调整。本文总结了最新的循证医学证据和欧美指南内容,为临床优化DAPT方案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09,17(11):994-994
2009年10月10日,在北京召开的第二十届长城国际心脏病学会议上,一项有关血小板抑制和患者终点事件(PLA-TO)的研究结果引起了与会者的强烈关注。该研究表明,与氯吡格雷相比,替格瑞洛能显著降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的心血管死亡和心脏病发作的风险,在取得临床疗效的同时严重出血发生率无明显增加,这一成果在优化临床抗血小板治疗策略的同时,也将为我国广大ACS患者带来了更佳的临床诊疗方案。 相似文献
9.
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s,ACS)是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溃,继发完全或不完全闭塞性血栓形成为病理基础的一组临床综合征。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利用流式细胞法检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冠状动脉血中血小板微粒(PMPs)水平,探索其与冠心病发生发展的关系及其机制。方法入选患者共92例分为4组,其中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STEAMI)组28例,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ACS)组24例,稳定型心绞痛(SA)组20例,正常对照组20例。冠脉造影术中取冠脉内血液3 ml,离心制得贫血小板血浆,依次加入CD61荧光抗体及0.82μm标准微球,流式细胞仪测定PMPs的相对水平。结果 STEAMI组、NSTEACS组PMPs水平(分别为8.9%±3.3%,7.8%±2.4%)均高于正常组(4.7%±2.9%);STEAMI组、NSTE-ACS组也均高于SA组(5.9%±2.6%,P均0.05)。STEAMI组和NSTE-ACS组组间比较、SA组和冠脉正常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ACS患者冠脉血中的PMPs水平明显升高,稳定性心绞痛患者PMPs无明显升高,提示PMPs与冠心病发生发展有关。其机制可能通过PMPs与血小板的相互激活,导致动脉粥样硬化进程的加速。检测PMPs水平可能有助于高危ACS患者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1.
流式细胞术观测抗血小板药物对糖尿病患者血小板活化状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众所周知 ,糖尿病患者长期血糖升高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和微血管病变 [1 ] ,与冠心病、高血压及各种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形成有关。目前认为其发生机制可能与凝血功能失调、血小板活化升高和微血栓形成等有关。血小板活化因子可增加血管通透性 ,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因此 ,抑制血小板活化 ,防止血栓形成 ,对延缓动脉硬化的发生尤为重要。一、材料和方法1.研究对象 :病例均选自北京宣武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糖尿病患者 ,共 6 1例 ,随机分为 3个组 :阿斯匹林治疗组(2 1例 ) ;培达治疗组 (2 0例 ) ;对照组 (2 0例 )。 3组患者一般情况各项指标比较 ,…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不同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sCD40L和磷脂酶A2(phospholipase A2,PLA2)的影响。方法选择2010年2月至2011年5月在粤北人民医院住院,诊断为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稳定型心绞痛20例设为A组,不稳定型心绞痛40例设为A+C组,急性心肌梗死20例设为A+H+C组。A组20例在标准药物治疗方案基础上采用阿司匹林治疗,A+C组40例在上述标准治疗基础上采用阿司匹林加氯吡格雷治疗,A+H+C组20例在上述标准治疗基础上采用阿司匹林加低分子肝素加氯吡格雷治疗。另外,选择20例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无冠状动脉病变的患者作为正常对照组。检测并比较分析治疗前和治疗后不同时刻各组血清sCD40L、PLA2浓度。结果 A组的血清sCD40L和PLA2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A+C组和A+H+C组中,这两种炎症因子显著升高,与正常组和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H+C组及A+C组治疗后各时间点血清sCD40L、PLA2浓度均比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A+H+C组下降更明显。结论 sCD40L和PLA2是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炎症因子;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早期强化抗凝治疗可以获得积极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3.
药物对冠心病患者血小板活化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贵双 《国外医学:心血管疾病分册》1998,25(4):229-231
为了探讨几种常用降低血粘度及抗血小板药物对冠心病人的血小板活化状态的影响,我们以单克隆抗体为探针,用流式细胞术对35例冠心病患者用药前后血小板膜糖蛋白CD63、TSD及CD62P进行了测定。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枳实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病人血小板活化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 67例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人随机分成枳实组(n=34)、常规组(n=33).所有病人分别于入院时及用药3周后取血行血小板胞质内α-颗粒膜糖蛋白(CD62p)、血清一氧化氮(NO)、血浆内皮素-1(ET-1)测定.另选本院同期健康体检者30名作为正常组,要求采血前两周内未服用任何药物.结果 治疗后枳实组与常规组NO水平分别为(20.63±5.80)μmol/L、(16.25±5.14)μmol/L,显著低于正常组的(30.79±3.28)μmol/L(P<0.01),ET-1与CD62p水平分别为(49.56±13.07)pg/mL、(60.61±10.49)pg/mL与18.74%±8.68%、18.98%±4.58%,明显高于正常组的(33 98±7.41)pg/mL、11.85%±2.67%(P<0.01).治疗3周后两病例组血清NO水平显著升高、血浆ET-1水平明显降低,枳实组效果显著优于常规组(P<0.01),但两组的NO、ET-1水平与正常组仍有统计学意义(P<0.01);CD62p两组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1),治疗后两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枳实能够改善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人内皮功能,而对血小板活化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调查急性冠脉综合征非血运重建患者服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的现状。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4年1月于河南省人民医院确诊为急性冠脉综合征但未行血运重建的住院患者981例进行电话随访,统计记录此类患者服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的种类、时间。结果 92.35%的患者完成随访,建议阿司匹林终生服药同时氯吡格雷至少服药1年仅占15.56%,建议双联抗抗血小板治疗仅占42.71%;急性冠脉综合征非血运重建患者中规范服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仅占10.26%,服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仅占28.14%。结论临床实践中急性冠脉综合征非血运重建患者双联抗血小板现状不容乐观,部分医师针对此类患者认识不足,患者依从性也不足。 相似文献
16.
动脉硬化(angiosclerosis,AS)性疾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在AS基础上,血栓形成导致重大临床不良事件,而血小板参与血栓形成、AS、炎症等病理过程,因此已成为心血管疾病重要的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17.
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已成为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标准治疗.然而随着新型强效P2Y12受体拮抗剂的出现,对于抗血小板药的选择和联合用药策略以及抗血小板治疗的最佳持续时间出现争议,争议的焦点在于预防血栓事件发生和防止出血风险过度增加之间如何取得平衡.大量的临床实践证实,并不存在绝对标准的抗血小板治疗方案,但根据实际情况逐渐降低抗... 相似文献
18.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17,(5)
目的:应用血栓弹力图测定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应用不同抗血小板药物后的血小板抑制率,评估药物疗效并寻找改善抗血小板药物抵抗的对策。方法:选取60周岁以上老年ACS患者280例,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中给予抗血小板药物治疗,随机分为单抗组(A组)和双抗组(B组),A组随机分为阿司匹林组(A1)40例、氯吡格雷组(A2)40例、替格瑞洛组(A3)40例,B组随机分为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组(B1)80例、阿司匹林+替格瑞洛组(B2)80例,共5组。各组患者服用药物1个月后,应用血栓弹力图测定血小板经AA途径诱导的抑制率及经ADP途径诱导的抑制率,对各组患者不同药物的血小板抑制率及抗血小板有效率进行比较,并统计患者6个月内的出血或心血管缺血等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对存在抗血小板抵抗的患者,采取加大药物剂量或更换抗血小板药物的方式以改善血小板抵抗。结果:B组抗血小板有效率明显优于A组(P0.05),B2组经ADP途径诱导的抑制率及有效率明显优于B1组(P0.05);A1组抗血小板无效的患者更换药物为替格瑞洛,以及B2组抗血小板无效的患者替格瑞洛加量均获得了良好的效果(P0.05),且未增加任何出血风险(P0.05),并可降低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P0.05)。结论:阿司匹林联合替格瑞洛双联抗血小板疗法疗效确切,并可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对存在血小板抵抗患者更换或加量抗血小板药物是改善抗血小板药物抵抗,取得临床疗效的好对策,且并不增加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19.
20.
《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2017,(3)
<正>血小板的激活和聚集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发生、发展中有重要作用,以阿司匹林和P2Y12受体拮抗剂为基础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是ACS标准治疗方案的一部分~([1])。,本研究分别观察不同血糖水平下或加强血糖控制前后对ACS患者氯吡格雷治疗后血小板聚集率,探讨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对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活性的影响。1对象与方法1.1研究对象选取2013年6月至2015年5月于本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