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检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血浆中P15基因启动子区域甲基化状况及地西他滨对其甲基化的影响。方法:采用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methylation-specific PCR,MSP)法检测1例初治的MDS患者、3例MDS转化而来的AML患者使用地西他滨序贯半量CAG方案治疗前后血浆中P15基因启动子区域CPG岛甲基化情况,并分析其临床疗效。结果:4例患者治疗前均有P15基因甲基化,治疗1疗程后有3例患者P15基因甲基化得到逆转,4例患者中有2例获得临床缓解,2例无效。结论:MDS的发生与P15基因甲基化相关,地西他滨对MDS患者血浆P15基因高甲基化具有明显的去甲基化作用。P15基因甲基化检测可能成为MDS辅助诊断和预后判断的分子标记。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增加地西他滨剂量治疗高危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及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疗效。方法收集2009年9月至2012年1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高危组MDS及AML患者20例,静脉滴注地西他滨20 mg/m2,每日1次,连用5 d治疗,然后行骨髓检查,根据患者骨髓增生程度、原始细胞数、骨髓小粒饱满情况,结合患者的一般情况、不良反应,酌情增加使用地西他滨,分析治疗1个疗程后缓解率和总反应率。结果 MDS患者1个疗程完全缓解(CR)+骨髓CR为3例(75%),总反应3例(75%);AML患者1个疗程CR+骨髓CR 3例(18.8%),总反应8例(50.0%),其中初治患者1个疗程CR+骨髓CR 1例(25.0%),总反应3例(75.0%),复发及难治患者1个疗程CR+骨髓CR 2例(16.7%),总反应5例(41.7%)。累积2年生存率为42%。结论剂量增加的地西他滨可被安全应用于高危组MDS及AML,1个疗程缓解率较高,值得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减低剂量的地西他滨联合CAG方案治疗中高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及难治性白血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7例中高危MDS及难治性白血病患者应用减低剂量的地西他滨联合CAG方案治疗1个疗程〔地西他滨15 mg·m-2·d-1,静脉滴注第1~3天,Ara-C10 mg/m2,静脉滴注,1次/12 h;ACR 5 mg·m-2·d-1,静脉滴注,第1~7天;集落刺激因子(G-CSF)200μg·m-2·d-1,皮下注射,第1~12天〕,观察患者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5例获完全缓解,1例获血液学进步,总有效率为85.7%。1例疾病进展,最后因急性腹膜炎死亡。结论减低剂量的地西他滨联合CAG方案治疗MDS及难治性白血病有较好的疗效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超小剂量地西他滨治疗中危-1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疗效及副反应。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血液科10例中危-1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接受皮下注射地西他滨10 mg/d,第1~3天,第8、15、22天。32 d为1个疗程。评估其疗效及副反应。结果 6例例存在MDS相关基因突变。1个疗程结束时4例获得了临床改善,其中1例部分缓解(PR),3例血液学改善(HI),6例疾病稳定(SD)。3例患者完成3个疗程治疗,疗效评估显示,2例获得了临床改善,1例(33.3%)完全缓解(CR),1例血液学改善,1例SD。出现骨髓抑制4例,白细胞减少1例,贫血1例,血小板减少3例;2例出现严重的血小板减少。结论超小剂量地西他滨治疗中危-1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以国产地西他滨为主的方案治疗中高危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国产地西他滨联合半量CAG方案治疗的34例中高危组MDS的临床资料,评价其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34例MDS患者中,完全缓解6例,部分缓解11例,血液学改善9例,疾病进展6例,死亡2例,完全缓解率17.6%,有效率50.0%。血液学不良反应发生率100%,感染发生率94.1%,死亡率5.9%。结论:以国产地西他滨为主的化疗方案可有效治疗MDS,虽然血液学不良反应较重,感染的发生率较高,但患者基本上可耐受,给予相应抗炎及支持治疗可得到有效控制,与同类进口药物比较,具有明显的价格优势和相近的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超小剂量地西他滨方案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5年10月江苏省人民医院血液科收治接受地西他滨治疗可评价的MDS患者37例。皮下注射地西他滨(每日5~7 mg/m2,治疗第1~3天,第8、15、22天),每4周为1个疗程,连续4~6个疗程。比较不同预后分组间疗效差异,评价可能与疗效相关的参数。结果 20例(54%)获得了临床反应,其中2例(5.4%)完全缓解,骨髓完全缓解无血液学改善1例(2.7%),骨髓完全缓解伴血液学改善1例(2.7%),血液学改善14例(37.8%),脱离输血2例(5.4%);疾病稳定14例(37.8%),疾病进展3例(8.1%)。按WPSS预后分层分组,较低危组与较高危组之间总反应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0.0%对35.3%,χ~2=4.457,P=0.035);按IPSS-R细胞遗传学分层,预后良好组与中危组、高危组之间总反应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0%对25%,χ~2=6.036,P=0.014);根据查尔森合并症指数(CCI)分组,各组间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Ⅲ~Ⅳ度骨髓抑制13例(35.1%);在粒细胞缺乏期9例(24.3%)(Ⅱ~Ⅳ度)发生感染性发热;没有因血液学毒性而死亡;未观察到Ⅲ~Ⅳ级胃肠道及心、肝、肾等毒副反应。骨髓抑制、发热等不良反应根据CCI危险分层比较,低危、中危及高危之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小剂量地西他滨方案治疗MDS疗效佳,且耐受性良好,低、中危组MDS疗效好于高危组。有合并症不影响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单药地西他滨(DAC)与沙利度胺联合全反式维A酸(TAT)治疗低危及中危-1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接受DAC治疗和25例接受沙利度胺联合TAT治疗的MDS患者临床资料,采用二代测序检测MDS患者常见突变基因,探讨2种治疗方案的临床疗效和影响因素。结果:DAC治疗组总有效率54.5%,其中3例(27.3%)获完全缓解(CR),2例(18.2%)获部分缓解(PR),1例(9.1%)获血液学改善(HI),持续有效5例(83.3%),中位无进展生存(PFS)时间为12个月。TAT治疗组总有效率36.0%,9例(36.0%)获HI,持续有效4例(44.4%),中位PFS时间为9个月。伴有基因突变患者采用DAC治疗较TAT治疗有较长的PFS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TAT治疗组中,骨髓原始细胞≤2%是影响临床疗效HI的重要指标,HI与非H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AC治疗低危及中危-1型MDS患者临床疗效优于TAT,尤其对于存在MDS基因突变的患者;TAT治疗方案可提高患者的HI。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多疗程地西他滨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及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对接受地西他滨治疗的30例MDS患者及27例AML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地西他滨单药治疗MDS患者中,随着疗程数增加,完全缓解(CR)/骨髓完全缓解(mCR)率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7)。对可能影响疗效的临床特征分析发现,在MDS患者中,重度贫血对CR/mCR有影响(P=0.042);在AML患者中,预后分层对CR/mCR有影响(P=0.016)。地西他滨治疗MDS患者相关并发症分析中,单药方案1个疗程粒细胞减少中位时间为10(0~25)d,2个疗程为6(0~24)d,3个疗程为4(0~10)d;联合方案中,1个疗程粒细胞减少中位时间为11(0~30)d,2个疗程为8(0~30)d,3个疗程为4(0~11)d;肺部感染发生率为30.0%,治疗相关死亡1例(为移植后复发)。地西他滨单药及联合方案治疗AML患者,1个疗程粒细胞减少中位时间为21(0~37)d,2个疗程为13(0~37)d,3个疗程为13(0~18)d;肺部感染发生率为40.7%,治疗相关死亡2例。通过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发现,IPSS评分及铁过载是影响MDS患者总生存的预后因素(P=0.031、0.042),而预后危险分层是影响AML患者总生存的预后因素(P=0.013)。结论:地西他滨治疗MDS/AML疗效确切,单药治疗MDS患者中,随着疗程数增加,缓解率增加;地西他滨不良事件具有可控性,安全性好,大部分患者可以安全度过化疗后骨髓抑制期。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多疗程地西他滨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及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对接受地西他滨治疗的30例MDS患者及27例AML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地西他滨单药治疗MDS患者中,随着疗程数增加,完全缓解(CR)/骨髓完全缓解(mCR)率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7)。对可能影响疗效的临床特征分析发现,在MDS患者中,重度贫血对CR/mCR有影响(P=0.042);在AML患者中,预后分层对CR/mCR有影响(P=0.016)。地西他滨治疗MDS患者相关并发症分析中,单药方案1个疗程粒细胞减少中位时间为10(0~25)d,2个疗程为6(0~24)d,3个疗程为4(0~10)d;联合方案中,1个疗程粒细胞减少中位时间为11(0~30)d,2个疗程为8(0~30)d,3个疗程为4(0~11)d;肺部感染发生率为30.0%,治疗相关死亡1例(为移植后复发)。地西他滨单药及联合方案治疗AML患者,1个疗程粒细胞减少中位时间为21(0~37)d,2个疗程为13(0~37)d,3个疗程为13(0~18)d;肺部感染发生率为40.7%,治疗相关死亡2例。通过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发现,IPSS评分及铁过载是影响MDS患者总生存的预后因素(P=0.031、0.042),而预后危险分层是影响AML患者总生存的预后因素(P=0.013)。结论:地西他滨治疗MDS/AML疗效确切,单药治疗MDS患者中,随着疗程数增加,缓解率增加;地西他滨不良事件具有可控性,安全性好,大部分患者可以安全度过化疗后骨髓抑制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不同减低剂量地西他滨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68例MDS患者前瞻性随机分为2组给予不同减低剂量地西他滨皮下注射,低剂量组:20 mg/m2,3 d,d1~3;超低剂量组:5~7 mg/m2,6 d,d1~3,d8,d15,d22;每6周为一个疗程。结果 低剂量组的总反应率(ORR)和血液学改善(HI)均优于超低剂量组(60.0%比24.2%,P=0.003;37.1%比15.2%,P=0.04);两组间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骨髓完全缓解(mCR)分别为2.9%比3.0%(P=0.966),5.7%比0(P=0.163),14.3%比6.1%(P=0.265)。IPSSR分组较低危组和较高危组患者在低剂量组的ORR均优于超低剂量组(60.0%比16.7%,P=0.023;60.0%比28.6%,P=0.043)。低剂量组等位基因突变频率(VAF)下降程度高于超低剂量组(15.49%比5.98%,P=0.042)。多因素分析显示,地西他滨剂量(OR 0.287,P=0.03...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地西他滨联合亚砷酸方案诱导治疗中高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及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CMML)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6年4月至2018年12月中国贫血东部协作组接受地西他滨联合亚砷酸治疗的中高危MDS患者39例及CMML患者8例。地西他滨20 mg/(m~2·d)联合亚砷酸0.15 mg/(m~2·d),治疗5 d,4~6周1个疗程,完全缓解(CR)或部分缓解(PR)者进入巩固周期,分析疗效及影响因素。结果中位疗程为2个疗程(1~12个疗程),31例(66.0%)获得了临床反应,中位疗效持续时间16周(2~52周)。CR 8例(17.0%),PR 10例(21.3%),血液学改善12例(25.5%),骨髓CR 1例(2.1%),疾病稳定8例(17.0%),疾病进展1例(2.1%)。二代测序基因检测中,33例发现25个基因突变70次。表观遗传学基因突变率(57.6%)高于剪接子复合物(33.5%)、转录因子和激酶系统(54.5%)和TP53组(2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47.4%、54.5%、50.0%和85.7%,P=0.977)。治疗有效患者等位基因突变频率(VAF)显著下降(16.67%对10.26%,P=0.014)。结论地西他滨联合亚砷酸方案诱导治疗中高危MDS及CMML的疗效佳,且不良反应少。二代基因突变检测结果可能与疗效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地西他滨联合预激方案和传统治疗方案治疗老年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或骨髓增殖性疾病(MPD)转化的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比较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MDS/MPD转化的老年AML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应用地西他滨联合预激方案11例和传统治疗方案17例(其中"3+7"标准方案8例、CAG方案6例及支持治疗3例),比较分析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地西他滨联合预激组中完全缓解(CR)7例(63.6%),未缓解(NR)4例(36.4%),总有效率(ORR)为63.6%;传统治疗组中CR 4例(23.5%),分别为"3+7"标准方案2例、CAG方案2例,NR 13例(76.5%),ORR为23.5%。地西他滨联合预激组的有效率明显高于传统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前骨髓原始细胞数对于缓解与否无差异(P0.05)。2组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主要是骨髓抑制、肺部感染、恶心呕吐、肝功能损害和心力衰竭,经过输血和抗感染等支持治疗均可以耐受,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至2013年9月,地西他滨联合预激组和传统治疗组的中位生存分别是15个月和2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地西他滨联合预激方案治疗老年转化性AML患者的临床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可以耐受,可作为老年转化性AML的首选方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超小剂量地西他滨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皮下注射地西他滨(5~7mg·m~(-2)·d~(-1),d1~3,8,15,22,6周为1个疗程)治疗16例MDS患者的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2例(12.5%)获完全缓解,2例(12.5%)获部分缓解并脱离成分血输注,5例(31.3%)达血液学改善,5例(31.3%)病情稳定,总反应率87.5%。Ⅳ级血液学毒性发生率2例(12.5%),Ⅲ~Ⅳ级感染发生率4例(25.0%),无Ⅲ~Ⅳ级出血、恶心呕吐和肝功能损伤。中位随访时间15.5(6~27)个月,随访期间1例死亡。结论:超小剂量地西他滨可以有效治疗MDS,严重血液学毒性和早期病死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阿米福汀联合地西他滨及CHG方案(阿糖胞苷+羟基喜树碱+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治疗高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疗效。方法:将42例高危MDS患者随机分为2组,第1组应用小剂量地西他滨及CHG方案治疗(19例),第2组应用阿米福汀联合地西他滨及CHG方案治疗(23例),14 d为1个周期,治疗2个周期后评估疗效,观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阿米福汀联合地西他滨及CHG方案治疗组总有效率与地西他滨及CHG方案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8.3%∶78.9%,P0.05)。近期死亡率方面,阿米福汀联合地西他滨及CHG方案治疗组明显低于地西他滨及CHG方案治疗组(0∶15.8%,P0.05);Ⅲ~Ⅳ度白细胞减少和血小板减少发生率方面,阿米福汀联合地西他滨及CHG方案组明显低于地西他滨及CHG方案组(21.7%∶36.8%,69.6%∶89.5%,P0.05);黏膜炎的发生率方面,阿米福汀联合地西他滨及CHG方案组明显低于地西他滨及CHG方案组(17.4%∶42.1%,P0.05)。结论:阿米福汀联合地西他滨及CHG方案治疗中高危MDS安全有效,其近期死亡率降低,Ⅲ~Ⅳ度血液学毒性及黏膜炎等不良反应明显减轻。  相似文献   

15.

目目的 探讨减低剂量地西他滨治疗输血依赖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难治性血细胞减少伴单系病态造血(MDS-RCUD)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评价江苏省血液病研究所2009年11月至2012年5月使用减低剂量地西他滨[20 mg/(m2·d),连续3 d]治疗的8例MDS-RCUD患者的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 1例(12.5%)获完全缓解,2例脱离成分血输注,3例达血液学改善,总反应率达75.0%。在4例可行细胞遗传学评估的患者中,1例获部分细胞遗传学缓解。Ⅳ级血液学毒性发生率50.0%,Ⅲ~Ⅳ级感染发生率37.5%,无Ⅲ~Ⅳ级出血、严重恶心呕吐(Ⅲ~Ⅳ级)和肝功能损伤(Ⅲ~Ⅳ级)。中位随访时间386.6 d(108~655 d),随访期间无患者死亡。结论 减低剂量地西他滨可以改善MDS-RCUD患者的输血依赖,严重血液学毒性和早期病死率的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6.
吉西他滨联合顺铂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斌 《临床肺科杂志》2012,17(7):1294-1295
目的观察吉西他滨(GEM)与顺铂(DDP)联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临床疗效及副作用。方法吉西他滨1 000 mg/m2,静脉滴注,第1、8天;顺铂40 mg/m2,第1、2天静脉滴注,每28 d为一周期。每2个周期评定疗效。治疗33例患者,其中有2例因吉西他滨过敏退出治疗组。结果完全缓解(CR)0例、部分缓解(PR)13例、稳定(SD)7例、进展(PD)11例,总有效率(CR+PR)41.9%(13/31),疾病控制率(CR+PR+SD)64.5%(20/31)。主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和恶心、呕吐。结论吉西他滨联合顺铂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有效率41.9%。  相似文献   

17.
正DNA甲基化异常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发生和转化中起着重要作用,地西他滨(DAC)是MDS DNA甲基化的有效抑制剂,治疗MDS可取得了良好的疗效~([1])。我们使用超小剂量DAC联合HAG方案治疗15例中高危MDS患者。现报道如下。1资料和方法患者均为2013年1月至2015年10月在我院确诊的MDS患者。15例患者中,男10例,女5例;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地西他滨联合CAG方案治疗老年中高危MDS及AML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应用地西他滨联合CAG方案治疗MDS及AML患者10例。1个疗程后评估疗效。结果10例患者,其中3例获得完全缓解(CR)30%,4例为部分缓解(PR)10%,1例获得骨髓缓解(mCR)40%。总有效率为80%。大多数患者出现了可以耐受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骨髓抑制。结论地西他滨联合CAG方案治疗中高危MDS和老年AML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检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骨髓SOCS-1基因的表达水平及其启动子区甲基化情况,探讨SOCS-1基因异常甲基化在MDS发生、进展中的作用,为去甲基化药物治疗MDS提供新靶点。方法:应用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逆转录PCR检测30例MDS患者骨髓SOCS-1基因mRNA表达水平及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结果:30例MDS患者骨髓中有16例检测到SOCS-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阳性率为53.3%。根据MDS的IPSS危险度分组,在高危MDS中65.2%(15/23)患者SOCS-1基因发生甲基化,而在低危MDS中甲基化比例只有14.3%(1/7),2组SOCS-1基因甲基化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SOCS-1基因表达减低或缺失的16例患者中,10例(62.5%)发生启动子甲基化;而在SOCS-1基因表达正常的14例患者中,无一例发生SOCS-1基因启动子区异常甲基化,2组间SOCS-1基因甲基化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DS患者骨髓SOCS-1基因启动子区存在异常甲基化,此异常甲基化与SOCS-1基因表达失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地西他滨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临床疗效。方法:地西他滨治疗中高危MDS患者29例,根据患者应用地西他滨剂量的不同,分为8 d方案组(12 mg·m~(-2)·d~(-1)×8 d,11例)和5d方案组(20 mg·m~(-2)·d~(-1)×5 d,18例),比较2组地西他滨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29例患者中完全缓解(CR)率为37.9%,总有效率(ORR)为62.1%。8 d方案组及5 d方案组CR率分别为45.5%和33.3%,ORR分别为72.7%和55.6%,2组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地西他滨应用后,2组各疗程发生各级粒细胞及Ⅲ~Ⅳ级血红蛋白减少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8 d方案组各疗程发生各级血红蛋白及血小板减少均较5 d方案组轻(P0.05),2组骨髓抑制期三系血细胞最低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感染仍为骨髓抑制期主要并发症,其中40.0%的用药疗程中出现感染,肺部细菌感染占首位。结论:8 d方案和5 d方案均有较好的疗效,但8 d方案骨髓抑制程度轻,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