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比较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植入非球面与球面人工晶状体(IOL)术后对比敏感度的差异.方法 对116例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实施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随机植入疏水性丙烯酸酯非球面(Alcon SN60 WF)或球面(Alcon SN60 AT)IOL,分别于术后1、3、6和12个月进行最佳矫正视力和夜、夜+周边眩光、昼及昼+周边眩光4种条件下功能性视力对比敏感度测试.结果 术后不同时间植入非球面IOL眼与球面IOL眼最佳矫正视力及昼条件下对比敏感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在昼+周边眩光、夜及夜+周边眩光条件下植入非球面IOL眼的对比敏感度明显高于球面IOL眼(P<0.05).结论 植入非球面IOL眼获得良好的视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植入非球面与球面人工晶状体(IOL)术后对比敏感度的差异。方法对116例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实施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随机植入疏水性丙烯酸酯非球面(Alcon SN60WF)或球面(Alcon SN60AT)IOL,分别于术后1、3、6、12个月进行最佳矫正视力和夜、夜+周边眩光、昼及昼+周边眩光四种条件下功能性视力对比敏感度测试。结果术后不同时间植入非球面人工晶体眼与球面人工晶状体眼最佳矫正视力及昼条件下对比敏感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在昼+周边眩光、夜及夜+周边眩光条件下植入非球面人工晶状体眼的对比敏感度明显高于球面人工晶状体眼(P<0.05)。结论植入非球面人工晶状体眼获得良好的视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比分析白内障患者植入球面和非球面人工晶状体术后的视觉质量,为人工晶状体的个性化选择提供参考。方法单纯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31例(31眼),随机分成两组。A组12例(12眼):植入球面人工晶状体(Rayner 620H Spherical);B组19例(19眼):植入非球面人工晶状体(Rayner 920H Aspheric)。随诊1个月,观察两组术后裸眼视力(UCVA)、最佳矫正视力(BCVA)、全眼球差(SA)、总高阶像差(tHOA)、总彗差(TC)、总三叶草差(TT)、调制传递函数(MTF)、斯特列尔比(SR)。结果两组术后UCVA、BCV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 mm和6 mm瞳孔直径下,两组术后全眼SA-均方根(R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HOA-RMS、TC-RMS、TT-RM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 mm瞳孔直径下,两组术后SR、MTF(15~20 cp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 mm瞳孔直径下,两组术后SR、MTF(5~60 cp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白内障患者植入非球面人工晶状体可获得更好的视觉质量。  相似文献   

4.
张学印  李琳 《山东医药》2008,48(21):100-101
52例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均行超声乳化加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观察组植入蓝光滤过型IOL,对照组植入非蓝光滤过型IOL.观察两组术后视力、对比敏感度(CSF)及眩光敏感度(GSF).结果:术后15d,观察组不同视角CSF和GSF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认为应用蓝光滤过型IOL植入术可以提高患者CSF和GSF.  相似文献   

5.
蓝光滤过型人工晶状体的临床应用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民安  冯梅艳 《山东医药》2009,49(1):102-103
白内障患者60例(60只眼)随机分成A、B、C三组。A组植入Hoya AF-1黄色人工晶状体(IOL),B组植入AcrySof Nture黄色IOL,C组植入同类材料的非蓝光滤过型IOL。术后1个月检查远、近视力,最佳矫正视力,对比敏感度,并询问术后蓝视症的发生率。结果三组患者的裸眼远、近视力、最佳矫正视力和对比敏感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A、B组术后蓝视症发生率较C组明显降低(P〈0.05)。提示蓝光滤过型IOL不会因材料中黄色素的增加而影响患者术后的视力和对比敏感度,并且可避免蓝视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白内障合并高度近视患者置入不同材质丙烯酸酯人工晶状体(IOL)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白内障合并高度近视患者(眼轴≥26.00 mm)88例(126眼),根据IOL材料不同分为A、B两组,分别置入疏水性丙烯酸酯IOL、亲水性丙烯酸酯IOL。术前、术后第1天及术后1、3、6个月测量裸眼视力(UCVA)、矫正视力(BCVA);术后1、3、6个月应用眼前节分析仪对眼内IOL倾斜、偏中心值进行测量;术后第1天及术后1、3、6个月采用角膜屈光分析仪测量高阶像差、总球差、慧差和Tilt像差;术后6个月后采用裂隙灯对后囊膜混浊(PCO)程度进行分级评价,计算PCO发生率。结果 两组术后UCVA、BCVA均较术前改善(P均<0.05)。A组术后3、6个月IOL囊袋内倾斜度均小于B组,术后6个月IOL囊袋内偏中心值小于B组,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6个月A组总高阶像差低于B组,彗差、Tilt像差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A组术后6个月PCO发生率为1.61%,B组PCO发生率为4.69%,A组PCO发生率低于B组(P<0.05)...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Symfony连续视程人工晶状体(IOL)与ZMB00多焦点IOL植入术后的视力及视觉质量。方法纳入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IOL植入术后的患者共51例(60眼),Symfony组30例(36眼)植入Symfony连续视程IOL(Tecnis Symfony ZXR00),ZMB00组21例(24眼)植入ZMB00多焦点IOL(Tecnis ZMB00)。观察两组术后6个月远、中、近视力,术后6个月离焦曲线,通过iTrace视觉功能分析仪检查获得患者术后6个月的高阶像差、传递调制函数(MTF值),采用视功能指数量表(VF-14)评估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结果术后6个月,两组均可提供清晰的远视力;中距离视力(80 cm)Symfony组优于ZMB00组(P<0.001);近距离视力(33 cm)ZMB00组优于Symfony组(P<0.001)。两组离焦曲线显示:Symfony组在+1.0~-2.0 D区间趋于平稳,可实现这一区间的连续视程,而在-2.5 D开始呈现下降趋势;ZMB00 IOL离焦曲线呈现双峰状,峰值分别在0 D和-3.0 D。iTrace检查结果显示Symfony组高阶像差及三叶草差低于ZMB00组(均P<0.001)。Symfony组的MTF与ZMB00组均较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ymfony组术后VF-14量表评分高于ZMB00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两种人工晶状体植入均可有效矫正老视,术后满意度及脱镜率较高,Symfony连续视程IOL可为老年患者提供清晰高质量的全程视力,而ZMB00多焦点IOL的近视力更优。  相似文献   

8.
毕宏生  马晓华 《山东医药》2006,46(12):72-73
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使白内障患者获得了良好的视力,但部分患者术后常有眩光、暗视力差等视觉不良症状。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将波前像差和对比敏感度用于白内障手术的研究中,通过改良IOL设计,完善手术技术,力争取得更完美的术后视觉效果,并认为将上述技术应用于白内障手术是白内障治疗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
波前像差及对比敏感度在白内障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毕宏生  马晓华 《山东医药》2006,46(12):72-73
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使白内障患者获得了良好的视力,但部分患者术后常有眩光、暗视力差等视觉不良症状。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将波前像差和对比敏感度用于白内障手术的研究中,通过改良IOL设计,完善手术技术,力争取得更完美的术后视觉效果,并认为将上述技术应用于白内障手术是白内障治疗的发展方向。1波前像差及对比敏感度的基本概念及检测方法1.1波前像差波前是光波的连续性同相表面。波前像差是由实际的波前和理想的无偏差状态下的波前之间的偏差,是衡量光学系统成像质量的重要指标。根据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的大小…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对比飞秒激光手术和板层刀LASIK手术治疗屈光不正的远期疗效。方法选飞秒激光和角膜板层刀组病例各200例,分析术后6个月后的视力、屈光度、高阶像差和对比敏感度。结果患者术后6个月,角膜板层刀组有效指数(术后UCVA/术前BCVA)为(0.98±0.20),飞秒激光组有效指数为(1.02±0.2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等效球镜角膜板层刀组为(0.44±0.22)D,飞秒激光组为(0.14±0.22)D,两组间的等效球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术前术后像差变化对比,飞秒激光组总像差为0.50,球差为0.56,慧差为0.16,三叶草为0.12;角膜板层刀组总像差为0.43,球差为0.48,慧差为0.19,三叶草为0.09,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对比敏感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飞秒激光和角膜板层刀LASIK术后的远期视觉质量良好,都是主流的角膜屈光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1.
目的调查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角膜高阶像差分布的特点,探讨眼轴长度、角膜曲率、年龄等因素与角膜前表面高阶像差的相关性。方法前瞻性研究设计。选取2018年6~8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行白内障手术的患者138例(138只眼),使用IOL Master测量138例患者138只眼的眼轴长度,使用Allegro Oculyzer眼前节分析仪测量患者的角膜前表面高阶像差,记录6 mm瞳孔直径下角膜前表面的彗差、球差和三叶草像差的均方根值,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其与眼轴长度、角膜曲率、年龄等因素的相关性;分别以角膜前表面彗差、球差和三叶草像差为因变量,将年龄、角膜Q值、角膜散光、角膜曲率、眼轴长度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分别根据眼轴长度和角膜曲率将患者分为3组和两组,分别比较组间角膜前表面高阶像差的差异。结果角膜前表面彗差、球差和眼轴长度均呈负相关(P<0.05);角膜前表面球差和平均角膜曲率呈正相关(P<0.05);年龄与角膜前表面彗差、球差、三叶草像差均呈正相关(P<0.05);短眼轴低曲率组角膜前表面球差明显高于中眼轴组和长眼轴组(P<0.005);低曲率组与高曲率组的角膜前表面高阶像差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角膜前表面高阶像差与多种因素相关,术前需根据患者的角膜光学特性合理及个性化地选择人工晶状体。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并散光矫正型多焦点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对老年白内障病人角膜散光及视觉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期间在我院眼科就诊的白内障病人300例,按随机数字表分成对照组(150例)与试验组(150例),2组病人均采取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对照组植入散光矫正型单焦点IOL,试验组植入散光矫正型多焦点IOL。比较2组病人治疗前、后视力情况(非矫正、最佳矫正远视力及近视力)、角膜散光情况、视觉对比敏感度、生活质量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治疗后2组病人非矫正、最佳矫正远视力及近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其中试验组非矫正、最佳矫正远视力及近视力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后2组病人角膜散光情况均有所改善,且试验组较对照组更明显;试验组病人发生1例角膜水肿、1例房前渗出、1例眼压升高,后经对症治疗好转,并发症发生率为2. 0%;对照组病人发生2例角膜水肿、1例房前出血、1例房前渗出、2例眼压升高,后经对症治疗好转,并发症发生率为4. 0%,2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后2组病人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简表(WHOQOL-BREF)评分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其中试验组各项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1)。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并散光矫正型多焦点IOL植入术治疗可明显改善老年白内障病人术后远视力与近视力,减轻角膜散光情况,提高视觉对比敏感度,减少术后恢复期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效果理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究白内障患者植入三片式疏水性丙烯酸酯与一片式疏水性丙烯酸酯人工晶状体后视功能变化差异。方法 选取老年白内障患者94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植入一片式疏水性丙烯酸酯人工晶状体(ZCBOO),B组植入三片式疏水性丙烯酸酯人工晶状体(AR40e),每组47例(47只眼)。在术前、术后不同时间点均行裸眼视力(UCVA)、最佳矫正视力(BCVA)检查。眼前节分析仪对眼内人工晶状体倾斜与偏中心进行测量。OPD-ScanⅢ测量像差,并在术后7 d统计两组人工晶状体使用后不良反应,比较两组视功能相关生命质量量表(NEI-VFQ-25)问卷评分。结果 两组植入人工晶状体后视力较术前均显著改善(P<0.05);术后7 d、1、3个月两组UCVA和BCVA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6个月A组UCVA和BCVA显著低于B组(P<0.05);自术后7 d起A组UCVA和BCVA更趋于稳定。两组内术前和术后NEI-VFQ-25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术后3个月两组间NEI-VFQ-25评分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自术后7 d起A组人工晶状体眼内总高阶像差(HOA)、总慧差...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术前睑板腺功能障碍(meibomian gland dysfunction,MGD)对白内障病人术后视觉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术前合并MGD与未合并MGD白内障病人各30例,分别纳入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2组术前及术后1周、3个月、6个月眼表疾病指数(ocular surface disease index,OSDI)、泪膜破裂时间、泪液分泌试验(Schimer I test,SIt)结果及视觉质量的变化。结果术前,观察组的OSDI评分、睑板腺分泌物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 01),泪膜破裂时间、SIt明显短于对照组(P0. 01); 2组三叶草、总高阶像差、球差、慧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术后1周、3个月、6个月时,观察组的OSDI评分、睑板腺分泌物评分、三叶草、总高阶像差明显高于对照组(P0. 01),泪膜破裂时间、SIt明显短于对照组(P0. 01),2组球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术后1周,观察组慧差明显大于对照组(P0. 01);术后3、6个月时,2组慧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术前MGD可对白内障病人术后视觉质量恢复产生不良影响,建议术前积极采取MGD治疗措施,并在术后随访中有效处理眼表疾病、泪膜及睑板腺恢复问题,以促进视觉质量的恢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虹膜识别定位非球面切削模式LASIK治疗近视散光对术眼角膜非球面形态和波前像差的影响。方法近视性散光眼患者97例,采用随机表法分为两组,实验组(49例98眼)采用非球面模式切削LASIK治疗,对照组(48例96眼)采用传统palnoscan模式LASIK治疗,两组均在虹膜识别定位下进行准分子切削。采集术前和术后6个月患者视力、屈光度、角膜屈光力(K值)、角膜非球面指数(Q值)和波前像差数据,并进行比较。结果术后6个月,两组的球镜度、柱镜度、瞳孔直径6.0 mm时的总体波前像差均方根值(WFRMS)、高阶像差均方根值(HOARMS)、四阶球差均方根值(4thSRMS)与术前相比,P均<0.01;实验组瞳孔直径6.0 mm时的HOARMS、4thSRMS小于对照组,两组相比,P均<0.05。结论与标准LASIK相比,虹膜识别定位下非球面切削模式LASIK治疗近视性散光对术眼角膜非球面形态、四阶球差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非球面散光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治疗合并角膜散光白内障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合并角膜规则散光1 D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117例(158眼)分为两组,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术后,Toric组69例(92眼)联合植入非球面散光型人工晶状体,对照组48例(66眼)联合植入非球面人工晶状体,术后比较两组患者的自觉症状、视力、全眼散光、客观视觉质量等指标。结果平均随访15.2月。术后3个月时,Toric组的全眼散光(0.65±0.38)D明显小于对照组(1.84±0.46)D,Toric组的裸眼视力(0.80±0.23)明显高于对照组(0.59±0.14),Toric组对比敏感度、MTF cut off值、100%对比度下视力、20%对比度下视力及患者主观视觉质量的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Toric组在末次随访时人工晶状体旋转(7.1±4.2)°。结论非球面散光型人工晶状体可以为合并角膜散光的白内障患者提供良好的术后主观、客观视觉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单纯老年性白内障人群角膜球面像差情况及与年龄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本院收治的60岁以上单纯老年性白内障患者498例,按年龄分为:A组(60~69岁)141例、B组(70~79岁)240例及C组(80~90岁)117例。用PENTACAM三维眼前节分析仪测量入选患者白内障手术前的角膜屈光力、后表面屈光力,Zernike分析计算中心为角膜顶点,直径为6 mm范围内的前表面、后表面、总角膜球面像差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以498例患者的右眼为研究对象,其中495只眼(99.39%)的角膜前表面球差、总角膜球差为正值,3只眼(0.61%)为负值;494只眼的(99.19%)的后表面球差值为负值,4只眼(0.81%)为正值;单样本K-S检验,前表面膜球差、后表面膜球差、总角膜球差均呈正态分布;三组角膜屈光力值、后表面屈光力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角膜前表面球差、角膜后表面球差、总角膜球差差异显著(P<0.05);年龄与角膜屈光力值、后表面屈光力值之间无明显相关性;与角膜前表面球差、角膜后表面球差、总角膜球差之间存在明显相关性;403例双眼入选患者的左右眼之间后表面屈光力值之间差异显著(P<0.01);两眼间各参数之间均存在明显正相关。结论 60岁以上单纯老年性白内障人群的角膜球面像差均值大于普通人群,并且随着年龄增加前表面及总角膜球差逐渐增大,后表面负性球差逐渐减小,各角膜球面像差参数在双眼间存在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两种不同类型人工晶体眼晶状体后囊膜混浊(PCO)对老年患者视功能的影响。方法对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后发生PCO的37例(41只眼)患者进行分型。其中纤维增殖型30例(34只眼),类珍珠样小体型7例(7只眼)。两组患者分别于掺钕钇铝石榴石(Nd:YAG)激光晶状体后囊切开术前及术后1周进行患眼及对侧眼最佳矫正视力、对比敏感度、立体视觉、色觉等视功能检查。结果术前所有患眼最佳矫正中位数为0.2218,与对侧眼0.800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纤维增殖型PCO组最佳矫正视力中位数为0.2218,与类珍珠样小体型PCO组(0.8239)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d:YAG激光晶状体后囊切开术前所有患眼各空间频率对比敏感度均有不同程度降低。类珍珠样小体型PCO组患眼各空间频率的对比敏感度较纤维增殖型PCO组降低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PCO患者视力及各空间频率的对比敏感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Nd:YAG激光晶状体后囊切开术前立体视觉检查显示:类珍珠样小体型PCO患者立体视功能均异常(100.0%);纤维增殖型PCO患者中立体视阳性13例(43.3%),无立体视17例(5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立体视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前Titmus立体视功能检查类珍珠样小体型PCO组均异常;纤维增殖型PCO组正常5例(16.7%),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前全部患者均存在色觉异常,主要表现在蓝紫色及绿色辨别能力下降,术后两组患者色觉障碍均有提高,但蓝紫色觉改善不明显。结论人工晶体眼PCO对老年患者的最佳矫正视力、对比敏感度、立体视觉均可产生影响,对类珍珠样小体型PCO比纤维增殖型PCO影响更大。Nd:YAG激光晶状体后囊切开术可以有效改善各种类型PCO患者的视功能。  相似文献   

19.
司晓华  陈香兰 《山东医药》2008,48(6):104-105
88例糖尿病白内障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实施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PHAcO)联合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B组实施现代囊外摘除术(EcCE)联合IOL植入术,观察两组术后视力和并发症.结果显示,A组视力>0.5者47眼(88.7%),B组视力>0.5者35眼(66.0%),两组相比,P<0.05.A组术后虹膜损伤、后囊破裂和角膜水肿发生率分别为7.5%(4眼)、1.9%(1眼)和15.1%(8眼),B组分别为18.9%(10眼)、9.4%(5眼)和28.3%(15眼),两组相比,P均<0.05;两组术后后囊膜浑浊发生率无差异(P>0.05).认为糖尿病性白内障实施PHACO手术联合IOL植入术,患者术后视力恢复好、反应小.  相似文献   

20.
白燕慧  张明昌 《山东医药》2011,51(50):25-26
目的观察波前像差引导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和常规LASIK治疗近视后术眼6mm瞳孔直径下球差的变化情况。方法行波前像差引导LASIK手术的近视患者36例(71眼,试验组),行常规LASIK手术的近视患者36例(71眼,对照组),术前及术后1、3个月用Zywave波前像差仪测量6mm瞳孔直径下术眼的球差。结果术前及术后1、3个月球差均方根值(RMS)试验组分别为0.13±0.11、0.30±0.05、0.32±0.01,对照组分别为0.14±0.12、0.38±0.09、0.41±0.01,两组术前比较P〉0.05,各组手术前后比较、两组术后比较P〈0.05。结论LASIK术后术眼球差持续上升,波前像差引导的LASIK比常规LASIK在减少球差上升方面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