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研究用蝮蛇抗栓酶并抗精神病药及单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精神分裂症30例,结果显示,治疗后两组病人的BPRS总分明显降低(P〈0.001)。但两组相比,治疗2周时试验组疗效好于对照组(P〈0.05),提示蝮蛇抗栓酶合并抗精神病药治疗可使疗效提早出现。但至第6周两组间疗效无明显差异。本组病人SANS总分在6周治疗后,也较治疗前有明显下降(P〈0.05),尤以意志减退,兴趣丧失,注意力障碍的改善较明显,但  相似文献   

2.
抗精神病药对月经周期的影响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抗精神病药物对月经周期的影响。方法 对月经正常的73例女病人服药后进行半年的随访。结果 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后69.86%的病人出现月经紊乱,主要表现来潮时间推迟,经期缩短(t=8.57,p〈0.001);月经紊乱者与月经正常者疗铲差异显著(u=2.80,P〈0.01);氯丙嗪可使部分病人经期提前,而氯氮平则无此作用(u=3.16,P〈0.01)。结论 抗精神病药对月经周期影响明显。  相似文献   

3.
精神分裂症患者细细胞微量元素的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精神分裂症患者红细胞微量元素的变化,及其与抗精神病药治疗等因素的关系,对50例精神病患者进行氯氮平、氯丙嗪治疗前后红细胞钙、镁、铜、锌、铁微量元素测定,并与52名健康志愿者进行对照。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前患者组红细胞铜、钙显著增高(P〈0.05-0.01),而镁则显著降低(P〈0.01)。服氯氮平40天后,患者的红细胞铁显著降低,镁显著增高(P〈0.05)。服氯丙嗪的患者治疗前后无变  相似文献   

4.
迟发性运动障碍出现率及其危险因素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本文调查了住院5年至10年之间病人的迟发性运动障碍(TD)的出现率及其危险因素。方法采用“Simpson迟发性运动障碍评分表”为工具,共调查了107例住院病人。确定有TD的标准是面部、唇部、颌部、舌部、颈部和躯干、上肢和下肢中至少有两个部位具轻度或轻度以上的异常运动。结果TD总的出现率为374%。TD组首次发病年龄显著高于无TD组(t=2.09,P=0.039);服用抗精神病药物的剂量也显著低于无TD组(t=-2.00,P<0.048)。服用抗精神病药的同时联用安坦者,TD出现率显著低于未联用者(χ2=7.1,P<0.01)。结论在我国长期住院病人TD的出现率并不低于西方的报道。发病年龄晚者在服用抗精神病药以后更容易出现TD;抗精神病药与安坦联用者,TD出现率显著低于未联用者  相似文献   

5.
非典型性恶性综合症致猝死1例报告上海市杨浦区精神病防治院(200090)肖凉恶性综合症(NMS)是由抗精神病药物所致的罕见而严重的副作用,是精神科一种潜在致死性并发症。多数患者是接受高效价抗精神病药所致,而非典型性NMS致死却少有报道,本文报告1例如...  相似文献   

6.
抗精神病药致猝死3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抗精神病药致猝死30例临床分析江苏省镇江市第四人民医院精神科(212001)黄永元抗精神病药治疗中引起的猝死,国内外均有诸多文献报导[1~3],正日益受到精神医学界临床工作者的关注。作者收集本院1975~1995年间住院服用抗精神病药猝死的30例病人...  相似文献   

7.
氟西汀合并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的研究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目的 探讨抗精神病药加用氟西洒治疗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原用抗精神病药治疗的以阴性症状为主的46例慢性精神分裂症病人,加用氟西汀,用SANS,SAPS和TESS评定加药前后精神症状和不良反应,用配对t检验进行自身对照分析。结果 加氟西汀后,SANS和SAPS总分明显下降(P〈0.05),阴性症状严重者(SANS总分≥60分)减分明显。结论 阴性症状严重的慢性精神分裂症病人,抗精神病药物加氟西汀治疗,有效机率增加。  相似文献   

8.
目的识别精神科住院患者猝死的潜在危险因素,为探讨如何进一步预防住院精神病患者的猝死提供依据。方法选取1987年1月至2006年12月在广州市精神病医院精神科住院期间发生猝死的患者作为猝死组,选取与猝死组同性别相同或相近年龄、入院时间及在猝死者猝死当日仍住院的非死亡病例作为对照组,进行1:1匹配的病例对照研究。结果共有47例住院精神病患者发生猝死,猝死发生率1.68‰,(95%CI 1.20‰~2.16‰)。与对照组相比,猝死组合并心血管疾病、QTc间期延长及联用抗精神病药物的情况较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住院精神病患者的猝死危险评估和预防时要充分考虑其发生猝死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精神分裂症的发病机理,应用抗人T淋巴细胞单克隆抗体OKT系统,间接葡萄球菌A蛋白花环法,检测47例精神分裂症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应用姬姆萨染色法,检测87例精神分裂症外周血涂片异常淋巴细胞;并与26名正常人对比。结果显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OKT+3(P<0.01)、OKT+4(P<0.05)、OKT+4/OKT+8(P<0.01)均较正常人显著减少,异常淋巴细胞显著增多(P<0.01)。57例服用与30例未服用抗精神病药物的患者的异常淋巴细胞差异无显著性(P>0.05)。提示精神分裂症确有免疫功能异常,异常淋巴细胞的改变与应用抗精神病药无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10.
精神分裂症患者红细胞微量元素的测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解精神分裂症患者红细胞微量元素的变化,及其与抗精神病药治疗等因素的关系,对50例精神病患者进行氯氮平、氯丙嗪治疗前后红细胞钙、镁、铜、锌、铁微量元素测定,并与52名健康志愿者进行对照。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前患者组红细胞铜、铁、钙显著增高(P<0.05~0.01),而镁则显著降低(P<0.01)。服氯氮平40天后,患者的红细胞铁显著降低,镁显著增高(P<0.05)。服氯丙嗪的患者治疗前后无变化。上述红细胞微量元素与药物剂量、病程、治疗前后的简明精神病评定分值无显著相关性(P>0.05)。提示红细胞某些微量元素在精神分裂症与正常对照者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为进一步研究精神分裂症与微量元素代谢间的关系提供了一定的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1.
住院精神病人猝死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影响住院精神病患者猝死的因素及特征。方法:采用回顾性查阅病历的方法登记近十年20例猝死患者,并与同期住院的非死亡患者(20例)作对照,定量观察猝死前一个月抗精神病药的平均日剂量及不良用药方式,躯体营养状况恶化率,心电图异常率。结果:猝死患者的躯体营养状况恶化率及心电图异常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或P<0.05),抗精神病平均日剂量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不良用药方式成为诱发猝死的重要因素。结论;正确使用抗精神病药,减少对心肌的不良影响,加强躯体状况的改善,对减少猝死发生率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2.
作者从住院病人中调查了短期应用抗胆碱药及长期应用抗胆碱药各100例,进行对照分析,两者锥体外系症状的复发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抗胆碱药应用时间的长短与出现抗胆碱能副反应的机率成正相关。长期组较短期组迟发性运动障碍(TD)的发生率高(P<0.05),提示与抗胆碱药物的长期应用有关。  相似文献   

13.
氯氮平与氯丙嗪治疗精神分裂症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进一步验证氯氮平在治疗精神分裂症中的地位。方法对病程<5年的122例首次住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采用分层随机法分为两组,分别首选氯氮平和氯丙嗪进行8周治疗。以BPRS、SAPS、SANS评定疗效,以TESS评定副反应。结果治疗前后比较,两组BPRS、SAPS分均显著下降(P<0.01),SANS分氯氮平组显著降低(P<0.01),氯丙嗪组无明显差异(P>0.05);疗后氯氮平组的BPRS、SAPS、SANS总分均明显低于氯丙嗪组(P<0.01);TESS总分氯氮平组亦低于氯丙嗪组,且无锥体外系副反应。结论氯氮平确是一种十分有效且药物副反应并不多见的抗精神病药。在严密监测血象的情况下,氯氮平实际上可作为一个可供选择的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第一线药使用。  相似文献   

14.
眨眼率与精神分裂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测定了3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和20名正常人的眨眼率,发现分裂症患者眨眼率明显高于正常人(P<0.001)。经抗精神病药治疗后随BPRS分值的减少,眨眼率也相应降低,呈正相关关系,但较正常人仍有显著差异(P<0.01),本资料显示眨眼率异常可能是分裂症一项生物学标志,但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
作者应用放射免疫学技术,对190例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血清T3、T4及TSH浓度进行测定。结果发现,这三种物质总的均值属正常范围,但男性高于女性且有显著差异(P<0.05)。22.63%患者T3值低于正常,47.4%高于正常;54.21%患者T4值低于正常,6.32%高于正常;1.58%的TSH值低于正常。男性病程短的(≤5年)T4值低于病程长的(>20年),有显著差异(P<0.01);抗精神病药物日低剂量者T3值低于大剂量者有显著差异(P<0.05)。有精神病家族史者T3值和T4值明显高于无家族史者,均有显著差异(P<0.01)。作者认为,部分患者出现甲状腺素分泌量的异常是很难找到甲状腺机能障碍的可靠临床象,表明精神分裂症与甲状腺功能之间虽有联系却非因果关系。推测可能受患者情绪行为障碍及临床上不易觉察到的心理应激反应影响,使甲状腺分泌功能发生短暂的异常,一般无须特殊处理则可恢复正常,男性激素可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大部分抗精神病药对甲状腺分泌功能具有间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利培酮的锥体外系副反应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目的:检测利培酮在首发精神分裂症治疗中锥体外系症状(EPS)的发生率。方法:以锥体外系症状评定量表对46例首次发作、从未应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应用利培酮治疗的前、中、后进行检查。结果:有6例(13.0%)患者在治疗前就存在明显的EPS,但在利培酮治疗后都未出现EPS。在利培酮最高治疗量时(4 ̄6mg/d),13例(28.3%)出现轻度静坐不能或帕金森征,减少剂量后均减轻或消失。在接受利培酮≤3mg/d治疗的患者中,均未出现有临床意义的EPS。结论:这些结果对指导精神分裂症的早期及长期治疗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催乳素和生长激素水平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 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催乳素( P R L) 、生长激素( G H) 基础水平与正常人的差异及治疗前后 P R L、 G H 水平的变化,以及利培酮对 P R L、 G H 的影响。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法对62 例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第2 、4 、6 周末的 P R L、 G H 水平进行测定,并与32 名正常人对照,同时分为利培酮组32 例和氯丙嗪组30 例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精神分裂症患者总样本的基础 P R L、 G H 水平与对照组无差异( P> 0 .05) ,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后 P R L 显著升高( P< 0 .01) , G H 无显著变化( P< 0 .05) 。女性患者治疗后 P R L 水平升高明显,为男性的23 倍。利培酮治疗后6 周末 P R L 水平为(122 .33 ±73 .27)μg/ L,较治疗前明显增高( P< 0 .01) ,较氯丙嗪组 P R L 水平(102 .06 ±65 .61)μg/ L为高,但无显著差异( P> 005) 。结论 结果支持精神分裂症的多巴胺功能亢进假说,抗精神病药物所致 P R L 升高有明显的性别差异,利培酮有明显的致 P R L 升高的作用,有较强的拮抗中枢多巴胺作用。  相似文献   

18.
认知治疗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自知力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探讨认知疗法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自知力的影响。方法:将精神分裂症100例随机分成药物治疗(药物组)51例,药物加认知治疗(联全组)49例,分别于入院时和出院时进行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和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表(ITAQ)测定。结果:BPRS在两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ITAQ在入院时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出院时联合组得分药物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认  相似文献   

19.
报告672例精神分裂症不同时代的常见症状分布,治疗方法及疗效,其中1966~1976年181例,1977~1984年303例,1985~1992年188例。常见症状有28项,其中10项有差异(P〈0.01)。常用的治疗方法9种5项有差异(P〈0.05),其中ECT明显减少,氯丙嗪三组维持在80%,氯氮平及舒必利有上升趋势,三组疗效,显进有下降(P〈0.01),而进步上升(P〈0.05),无效三组相  相似文献   

20.
抗精神病药物对脑电图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对精神分裂症病人服单一抗精神药物的1024例与未服药的213例的脑电图对照分析,发现抗精神药物对脑电图有明显影响,主要表现为脑波频率不同程度减慢,4.0%出现痫样放电。氯氮平引起脑电图异常率和出现痫样放电率明显高于其它抗精神病药物(P〈0.001),其余易引入脑电图异常的药物依次为氯丙嗪、三氟拉嗪、氟哌啶醇、奋乃静和舒必利、且对脑电图影响的程序与剂量大小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