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颅内压监测在ICU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颅内压(ICP)系指脑、脑膜、颅内血管、脑脊液等颅腔内容物所产生的压力。当颅腔内容物容积增加超过自身代偿能力时,即发生颅高压征。颅高压严重者可因颅腔内容物受压变形、脑组织移位导致脑功能障碍、脑血流中断、脑疝。脑水肿是小儿急性颅高压的主要原因。感染、缺氧、酸中毒、低钠血症、高碳酸血症、农药、铅或其它重金属中毒、颅脑外伤等均可引起脑水肿。其它引起颅压增高的原因尚有脑脊液分泌或吸收障碍、颅内出血、肿瘤、颅腔狭小等。颅内压监测是观  相似文献   

2.
小儿急性颅高压的病因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颅内压增高可见于临床各科的许多疾病 ,病因与颅腔内容物的增加与颅腔的狭小有关 ,可因颅内正常容积的改变 ,颅内占位病变使颅腔容积缩小和正常组织受压而引起。常见的病因见表 1 〔1 ,2〕。1 颅内压增高的病因表 1 引起小儿颅内压增高的常见病因部位及原因机  制常 见 病 因颅内颅腔体积狭小先天性颅骨发育异常颅骨的异常增厚各类狭颅畸形、颅底凹陷或扁平颅底向颅内生长的颅骨骨瘤、颅骨纤维结构不良、畸形性骨炎颅内容物体积增加脑组织本身的体积增加脑血流量的增加脑脊液循环障碍脑损伤、炎症、缺血缺氧、各类中毒、毒血症、放射…  相似文献   

3.
新生儿前囟压24 h动态监测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小儿颅内高压的早期由于未闭的前囟或颅缝起一定的缓冲作用,患儿可无明显临床症状。因此颅内压力监测对于颅高压早期的诊断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无创性前囟压力测定(anterior fontanel pressure,AFP)与腰穿测压有很好的相关性,可以很好地反映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ICP)的变化,对前囟未闭的患儿作AFP测定有助于诊断颅内压增高和监测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
小儿颅内高压综合征的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ICP)系指颅腔内容物(脑组织、脑膜、血液和脑脊液)对颅腔壁上所产生的压力.正常小儿的ICP随年龄增长而变化,Chitnavis等[1]报道足月新生儿20.4~81.6mmH2O,婴幼儿40.8~95.2mmH2O,年长儿及成人小于136~204mmH2O.国内报道为新生儿(<1个月)为10~20mmH2O,婴儿(1个月至1岁)20~80mmH2O,幼儿(>1~3岁)40~150mmH2O,大于3岁的年长儿接近于与成人为60~180mmH2O[2].  相似文献   

5.
颅内高压是儿科较常见的急危重症,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ICP)监测能动态评估脑损伤患者的病情变化,计算脑灌注压,指导临床治疗.ICP监测有其局限性,不能及时反映大脑微血管功能障碍和细胞功能障碍,因此需要在ICP监测的基础上开展多模态监测(multimodality monitoring).ICP监测和多模态监测的信息整合有助于进一步理解脑损伤的病理生理机制,有助于对患者进行针对性个体化治疗.  相似文献   

6.
颅高压 (intracranialhypertension)是颅内病变的常见并发症 ,严重时可发生脑疝而导致死亡。婴儿虽然前囟、颅缝未闭在颅高压时可起到一定的代偿作用 ,但由于年幼儿颅腔容积代偿能力差 ,所以临床上年龄愈小对颅高压的代偿能力也愈差 ,病死率也高。脑水肿是颅高压最常见的原因 ,脑水肿本身一般不会产生临床症状 ,而继发的颅高压则可造成死亡。有资料报道〔1〕,1 494例小儿急性脑水肿病例 ,其中婴儿 65 6例 (占 43 9% ) ,病死率为 31 3% ;年长儿 1 81例 (占 1 2 1 % ) ,病死率为 1 0 5 %。资料提示 ,年龄愈小颅高…  相似文献   

7.
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doppler ultrasonography,TCD)是一种非侵入性评价颅内动脉的检测手段,自上世纪80年代问世以来,已被广泛性应用于临床工作的各个领域.由于其操作简便、重复性好,可以对患者进行床旁连续、动态观察,尤其适用于监测危重症患者.颅内压增高是儿童致病致死的再要原因之一,它可使脑血流灌注下降,造成脑功能障碍等严重后果,因此颅内压监测有重要临床意义.TCD作为一种无创性监测工具,可根据其血流速度、相关参数及血流频谱的变化对颅内压增高患者脑血流动力学进行动态监测与评估,从而达到监测颅内压改变的目的.本文着重阐述TCD在几种常见的儿童颅内高压性疾病中的应用进展.  相似文献   

8.
暴发型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是发病急剧、病情凶险的疾病之一。目前对其发病机理尚不十分清楚,治疗难度大,病死率高。近年来国外对本病某些方面作了深入的探讨,现将有关的几个问题综述如下: 脑膜脑炎型发病机理及治疗脑膜炎双球菌内毒素侵入血管后,使脑血管发生痉挛和脑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渗出血管外,形成脑水肿。而颅腔是密闭系统,容量固定,对容量的改变耐受性差,因此颅内压增高可致脑缺血、脑脊液流动阻塞、脑血流中断,最后脑干下移发生脑疝。这一系列病理变化是暴发型流脑病死率高的重要因素。颅内压上升与脑灌注压(CPP)有密切关系,而CPP受流入压(颈动脉平均压)和流出压(颅蛛网膜静脉压CSCVP)影响,CSCVP与颅内压相等,因此CPP取决于  相似文献   

9.
杨明  罗超雄 《临床儿科杂志》1998,16(6):406-406,432
颅内压(ICP)监测是危重症监护的一项重要指标。我们于1995年4月至1996年7月对本科住院的45例患儿进行眼内压(IOP)与ICP测量对比研究,以比较两者之间的关系,确立其回归方程,试图探索一种适用于小儿的无创性ICP监测方法。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甘露醇治疗围产期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随机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不同剂量甘露醇减轻脑水肿程度及对神经病理影响,将40只新生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模型组(HIBD组)、小剂量(0.5g/kg)和大剂量(2g/kg)治疗组.四组均测颅内压(ICP)、脑含水量(BTWC)、血浆渗透压及病理检查.结果HIBD组BTWC及ICP较正常组明显增高(P<0.01).两治疗组各时相点ICP及BTWC明显低于HIBD组,且两治疗组ICP及BTWC下降程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大剂量组血浆渗透压较小剂量组明显增高,峰值达高渗状态(P<0.01).表明甘露醇能减轻脑水肿,但对神经细胞不可逆改变无治疗作用.小剂量安全有效,用药时间3~4小时为宜.监测血浆渗透压及ICP可指导甘露醇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