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从农村流动到其他地区6个月以上,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的农村地区,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在一起生活的未满18周岁人群[1]。由于家庭生活、教育等方面的缺失,他们无法享受到来自父母的关心与爱护,导致其主观感受到的生活质量水平相对较低,而且正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农村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相关研究结果表明,留守儿童的生活质量水平低于非留守儿童[2-6]。留守儿童的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对农村留守初中生社会适应能力特点及影响因素的研究,为开展针对性心理辅导提供依据。[方法]运用社会适应不良量表(SOC)、儿童社交焦虑量表(SASC)、儿童抑郁自评量表(DSRSC)及自编问卷,对随机抽取的安徽某县农村初中七年级、八年级学生共582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父母一方外出打工组SOC得分低于父母双方外出打工组,经常参加团体活动的留守初中生SOC得分较低,与父母联系频率高的留守初中生SOC得分较低。SOC量表得分与SASC、DSRSC量表总分正相关。七年级SASC得分低于八年级,非留守初中生DSRSC得分低于留守初中生。[结论]留守初中生社会适应能力相对较低,其社会适应能力与情绪水平、团体活动参加情况、与父母的联系频率密切相关。抑郁水平与社会适应能力同受留守方式影响,在对留守初中生社会适应能力开展心理干预时应注意对抑郁的干预。  相似文献   

3.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0.5 a以上,而子女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的儿童[1].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庞大,该人群健康存在问题将直接影响我国农村问题的解决[2].良好的睡眠是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能促进儿童的生长发育,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甚至可影响儿童的情绪、认知及社会适应性等各方面的发育[3].本研究旨在了解高邮市留守学龄前儿童睡眠状况,探讨睡眠时间、睡眠障碍的检出率,及影响留守儿童睡眠的原因,为进一步提高留守学龄前儿童睡眠质量提供参考,现将调查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1].根据2005年全国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推断,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约5 800万人[2].本研究将留守儿童定义为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持续6个月及以上而被留在家乡,并且需要其他亲人或委托人照顾的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3]. 研究发现,留守儿童因父母外出务工,长期分离,亲情缺失,且随着青春期的到来,他们在身心方面发展较快,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4-8].也有研究发现,部分留守儿童并没有因为亲子分离而出现心理行为问题,甚至某些方面可能比非留守儿童表现得更为出色[9],从而提出了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发展这一概念.心理弹性(resilience)指个体面临困难或处于逆境时成功应对并适应良好的能力[10],其形成与发展受到多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留守儿童是我国社会逐渐转型,城市化进程加快的产物,截至2013年,全国有农村留守儿童6 102.55万,占全国儿童总数的21.88%[1].目前,我国学术界对“留守儿童”普遍定义为“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2].  相似文献   

6.
正华侨留守儿童主要分布在我国浙江、福建、广东等沿海地区,该群体相对特殊,而且数量庞大并逐年增加,其父母一方或双方长居国外,与其他留守儿童相比,虽有相对优越的经济条件,但缺少家庭教育资源,更缺乏与父母的心理互动~([1])。孤独感是他们报告最多的内在情绪体验~([2])。以往研究认为,留守经历对  相似文献   

7.
<正>随着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劳动力流动至城市,在广大农村随之产生一个特殊的未成年群体——留守儿童。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们。据有关报道,全国留守儿童的数字庞大,其中农村达到1 250-1 600万人,且主要集中在安徽、四川等地[1]。近年来,有大量的关于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心理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余丽 《中国学校卫生》2017,38(6):942-945
<正>留守儿童主要是指父母一方或双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子女留在户籍所在地,因而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且持续0.5年及以上的18岁以下的儿童~([1])。大量实证研究表明,留守儿童由于父母监管教育的缺失、监护人的不利以及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等多种原因,处于成长发育关键期的他们更容易出现情绪行为方面的问题~([2-3])。研究表明,学校氛围是儿童青少年情绪行为问题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4-5])。学校氛围是指学校中  相似文献   

9.
农村留守儿童生活质量影响因素的路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留守儿童(rear children)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需要留守在家乡,并需要成人或委托监护人照顾的年龄在16岁以下的儿童[1].留守儿童现象是中国经济转轨、社会转型过程中不可避免并将长期存在的社会现象.2006年6月~7月开展的本研究,旨在探索影响留守儿童生活质量的社会、家庭及个人因素.  相似文献   

10.
陈惠惠  刘巧兰  胡冰霜 《现代预防医学》2011,38(16):3219-3221,3224
[目的]探讨初中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同伴关系与心理弹性的关系,寻找保护心理弹性的相关因素.[方法]以340名留守七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横断面调查并进行社会支持量表、同伴提名量表与心理弹性量表的施测.[结果](1)父母平时过问情况、父母婚姻状况、照顾人的要求、母亲的要求和照顾人与父母要求的一致性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学业成绩和心理感受,为避免留守儿童发展不良问题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病例对照方法,研究留守与非留守儿童学业成绩之间的差异性,并通过自设问卷调查留守儿童的心理感受。结果对学生学业成绩方差分析显示,是否留守因素主效应十分显著(F(1,116)=8.60,P=0.001),年级因素主效应无统计学显著意义[F(2,116)=0.65,P=0.53],2个因素交互作用效应无统计学意义[F(2,116)=2.66,P=0.08]。心理感受调查显示,50%以上的留守儿童其父母很少或偶尔与孩子联系;大多数留守儿童父母0.5a或1a回来一次;96.7%的留守儿童很担心或有点担心父母在外出事。结论留守儿童平均学业成绩低于非留守儿童,父母外出打工对孩子心理产生了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农村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人格特征的差异并初步探寻解决方案。方法:随机抽取我镇8个幼儿园共200名学龄前儿童,采用SDQ问卷调查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的情绪、品行、多动、同伴交往和亲社会行为以及一般情况。结果:两组儿童在情绪、同伴交往和亲社会行为三项因子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留守儿童在品行和多动两项因子方面的评分要高于非留守儿童,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留守儿童在品行和多动两个方面产生的问题明显多于非留守儿童,父母应尽量避免双亲同时外出务工,必须外出务工的父母则应定期安排回家的时间间隔,让孩子时刻感受到父母的关爱。  相似文献   

13.
在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中国农民已成为社会流动人群的主体,大规模流动人口的出现,导致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也随之而来。"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从农村流动到其他地区,子女留在户籍所在地农村,不能与父母双方共同生活的未成年人,是我国特有的社会现象,他们的生存状态经历了一个较长的不为社会所关注的过程。有研究表明,良好的  相似文献   

14.
留守儿童人格特征与应付方式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我国农村社会进入转型过程中,出现了一个新的群体一留守儿童.它通常指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在外工作而未能与父母双方一起生活并由其他亲人照顾的未成年人[1].有研究表明[2,3].家庭的主客观因素均对儿童心理健康有影响.有关数据显示,中国有1.2亿农民常年在城市务工经商,由此产生近2 000万少年儿童留守家中.其中14周岁及以下占86.5%[4].这一特殊群体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对该群体的相关研究也逐年增多[5-7].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以来,大批农村劳动人口涌入城市,一部分儿童随父母进入城市,成为流动儿童;另一部分则留守农村,由祖辈或其他人帮忙照看,成为留守儿童.据有关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底,中国留守儿童人数为697万[1].研究表明,留守儿童在心理健康、教育学习、违法犯罪等方面有明显特征[2-4];也有研究证实,留守儿童相比非留守儿童患常见病的风险更高,留守儿童的健康状况与带养人的健康意识有着紧密的关系[5-6].本研究对留守儿童健康状况与带养人特征的关联进行分析,为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状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不同监护类型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和人格特征比较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或者工作0.5 a以上,由父或母一方、祖辈、亲戚朋友、同辈监护的未成年人.国内学者研究发现,留守现象使儿童产生较多心理健康问题和消极人格特征[1].亲子分离,父母的家庭教育缺失,可能是其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但国内外专家认为亲子分离未必会引起不可挽回的后果,关键问题不在于分离本身.而在于替代父母(即监护人)对儿童的关心程度能否补偿和代替亲生父母[2].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不同监护类型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和人格特征进行比较,探讨不同监护人家庭教育方式对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同时也为制定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对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张利萍 《中国学校卫生》2018,39(9):1407-1409
近年来,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趋突出,对大学生自己、家庭和社会都产生一定影响[1].有研究显示,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由于其特殊的成长经历,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如人际交往闭锁、自我评价低、情绪不稳定、抑郁水平高、心理发展不平衡等[2].“留守”指父母一方或双方从农村地区流动至其他地区,子女则留在户籍所在地,由父亲或母亲单独照顾或其他人照顾[3].  相似文献   

18.
皖南农村留守儿童健康状况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研究父母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健康的影响,寻找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促进措施.[方法]从皖南某两个县各抽取1所小学和初中,共计1098人,分别测量身高、体重、血压、皮脂厚度等指标,并比较父母外出打工对儿童有关身体发育指标和营养状况的影响.[结果][1]有51.7%的调查对象的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务工;[2]父亲外出务工组和父母亲都外出务工组舒张压低于无外出务工组舒张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统计量分别为:t=2.93, P=0.0034; t:2.36, P=0.0182,协变量为年龄和性别);父亲外出务工组皮脂厚度低于无外出务工组皮脂厚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1, P<0.0001;协变量为年龄和性别);[3]儿童青少年营养不良发生率为20.90%,超重发生率为14.12%,肥胖的发生率为5.19%,其中低体重发生率在父母有无外出务工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57, P=0.023).[4]因心情不适而请假天数和父母外出务工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5.01, P<0.01).[结论]加强对留守儿童青少年健康的关注,对留守儿童进行必要的营养和心理指导.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农村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人格特征的差异并初步探寻解决方案。方法:随机抽取我镇8个幼儿园共200名学龄前儿童,采用SDQ问卷调查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的情绪、品行、多动、同伴交往和亲社会行为以及一般情况。结果:两组儿童在情绪、同伴交往和亲社会行为三项因子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留守儿童在品行和多动两项因子方面的评分要高于非留守儿童,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留守儿童在品行和多动两个方面产生的问题明显多于非留守儿童,父母应尽量避免双亲同时外出务工,必须外出务工的父母则应定期安排回家的时间间隔,让孩子时刻感受到父母的关爱。  相似文献   

20.
亲子关系对留守小学生自我意识的影响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文华 《现代预防医学》2011,38(7):1251-1253
[目的]研究亲子关系对农村留守小学生自我意识的影响,为家庭开展针对性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Piers-Haris儿童自我意识量表和自编调查问卷,对河南省407名留守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监护人关怀程度、与父母沟通的频次、监护人的态度等对留守小学生的自我意识有影响。[结论]亲子关系对留守小学生的自我意识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