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研究胸腔闭式引流一次性水封瓶更换时间与胸腔感染的相关性,探讨一次性水封瓶的最佳更换时间.方法:对240例行胸腔闭式引流且排除胸腔感染病人,使用随机数字表分为A、B、C、D 4组,每组60例,A组每天更换水封瓶1次,B组每3 d更换1次,C组每周更换1次,D组为使用超过1周至拔管.追踪监测一次性水封瓶内生理盐水和胸腔引流液,有细菌生长则对该病例停止实验,同时对此240例病人的胸腔积液或胸腔引流管前端2 cm进行细菌培养,最后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一次性水封瓶生理盐水的细菌培养均为阴性,4组水封瓶中胸腔引流液的细菌培养结果阳性16例,共检出细菌6种,各组培养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此240例病人的胸腔积液和胸腔引流管前端2 cm进行细菌培养,234例无细菌生长,6例细菌培养阳性.结论:在严格无菌操作下,对于胸腔引流管留置时间较长的病人,每周更换1次水封瓶并不会增加胸腔内感染及水封瓶内细菌定植的机会.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一次性胸腔闭式引流时引流瓶、引流液更换方法对胸腔感染的影响。方法:将210例行胸腔闭式引流且排除胸腔感染患者随机分为A组101例和B组109例,A组每天更换引流液,B组每天更换引流瓶及引流管。分别在两组一次性胸腔引流管上端及下端2~3 cm处采样进行细菌培养,并比较培养结果。结果:A组引流管下端细菌培养结果阳性10例,上端阳性2例;B组引流管下端细菌培养结果均为阴性,上端阳性2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严格无菌条件下,每天只更换引流液,不会增加胸腔内感染率,且可减少护士工作量及患者住院费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新型胸腔闭式引流瓶的制作与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2010年8月至2012年1月襄阳市中心医院380例行胸腔闭式引流的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190例,观察组采用管道小组设计的胸腔闭式引流瓶,对照组采用胸腔闭式引流瓶(苏州市晶乐高分子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两组均每天更换引流液,分别在一次性胸腔引流管上端和下端2—3cm处采样进行细菌培养,比较两组引流操作时间及细菌培养结果。结果观察组引流操作时间为2.1min,引流管细菌培养结果阳性4例;对照组引流操作时间10.3min,引流管细菌培养结果阳性16例。两组操作时间及引流管细菌培养结果阳性例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12,x2=9.40;P〈0.05)。两组在置管时间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我院管道小组自行设计的胸腔闭式引流瓶,操作时间短,减少了胸腔闭式引流患者感染几率,提高了护士的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4.
Ⅱ型胸腔闭式引流瓶是由储液瓶及水封瓶两部分组成,胸腔引流管通过连接管直接连接于储液瓶瓶盖的一接孔上使引流液直接流人储液瓶内,储液瓶盖口另一接孔通过长10cm的连接管与水封瓶的长管连接,水封瓶内倒入无菌生理盐水使长管在水面下4cm-5cm而与外界空气隔绝。I型胸腔闭式引流瓶引流液直接引人水封瓶内,随着引流液的增加,液面上升,  相似文献   

5.
Ⅱ型胸腔闭式引流瓶是由储液瓶及水封瓶两部分组成,胸腔引流管通过连接管直接连接于储液瓶瓶盖的一接孔上使引流液直接流入储液瓶内,储液瓶盖口另一接孔通过长10 cm的连接管与水封瓶的长管连接,水封瓶内倒入无菌生理盐水使长管在水面下4 cm~5 cm而与外界空气隔绝.  相似文献   

6.
[目的]在保证病人安全的前提下探讨一次性三腔水封瓶与细菌定植的关系,以确定一次性三腔水封瓶的更换时间。[方法]对57例肺叶切除及食管癌、贲门癌病人术后使用一次性三腔水封瓶过程中48h~144h胸腔引流液进行细菌及真菌学培养。[结果]163例次病人的胸腔引流液细菌及真菌培养均为阴性。[结论]胸外科病人术后在应用一次性三腔水封瓶过程中每周更换1次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7.
液气胸病人行肋间闭式引流术安置水封瓶后,引流出的胸腔内的气体和液体随病人呼吸常常使引流瓶内充满较多泡沫,影响引流效果和医护人员对引流情况的观察,频繁更换一次性水封瓶不仅增加感染机会,还增加了病人的住院费用。  相似文献   

8.
杜超英  郭菊兰 《华西医学》2010,(8):1565-1566
目的运用循证护理探讨一次性水封引流瓶更换的最佳间隔时间。方法根据患者情况和各数据库的特点,用主题词及关键词相结合检索下列数据库(Cochrane Library CDSR、CCTR、NHS Economic Evaluation Database、Technology Assessment、MEDLINE及CNKI)获得相关证据。结果从数据库中获得文献检索结果,仔细阅读,筛选文献并进行分析结论。结论在严格无菌操作下,对于胸腔引流管留置时间较长的患者,可每周更换1次水封引流瓶,不会增加胸腔内感染及水封引流瓶内细菌定植的机会,且可以节约人力和医疗资源。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水柱深度对自发性气胸病人胸腔闭式引流效果的影响.[方法]将36例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自发性气胸病人按入院时间先后顺序分为常规组和观察组各18例.常规组采用玻璃管浸没在液面下3cm~4cm,观察组采用玻璃管浸没在液面下1cm~2cm,水封瓶保持直立,比较两组病人胸腔闭式引流管留置时间及住院天数.[结果]观察组病人胸腔引流管留置时间及住院天数明显短于常规组.[结论]在护理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自发性气胸病人胸腔闭式引流时采用长玻璃管浸没在液面下1cm~2cm,能有效地加快气体排出,缩短胸腔闭式引流管留置时间.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在保证患者安全的前提下,使用一次性三腔水封瓶降低胸腔引流水封瓶更换频率,减轻护士工作负荷的可行性。方法对57例肺叶切除及食管癌、贲门癌患者术后48~144h的胸腔引流液进行细菌及真菌培养。结果 163例次48~144h的胸腔引流液细菌及真菌培养均为阴性。结论胸外科患者术后应用一次性三腔水封瓶,每周更换1次,可显著减轻护士工作负荷。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一种新型胸腔引流瓶放置架灵活装置在留置胸管患者外出检查时的轮椅上,以提高患者导管安全性的实践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19年3月在我院胸外科术后留置胸管外出检查的患者109例为对照组,选取2019年4月~2019年6月在我院胸外科术后留置胸管外出检查的患者106例为观察组。比较二组患者外出检查时的水封瓶倾倒发生率、胸管意外滑脱率、导管折叠率以及患者的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外出检查时的水封瓶倾倒发生率、胸管的折叠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而患者的满意度则显著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胸管意外滑脱率相比较,二组并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为留置胸管外出检查患者的轮椅安装新型胸腔引流瓶放置架可有效减少水封瓶的倾倒发生率和胸管折叠率,大大提高外出检查患者的导管安全和满意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负压球在食管癌、贲门癌术后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1999年-2009年对观察组食管癌、贲门癌术后使用负压球细管引流,对照组术后使用传统粗胶管水封瓶闭式引流,两组均286例。结果观察组在胸腔积液、第二天镇痛剂应用、引流口感染及术后住院时间等方面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术后脓胸、第一天镇痛剂应用及管腔堵塞等方面与对照组相比无差异。结论负压球细管引流用于食管癌、贲门癌术后胸腔引流,创伤小,效果确切满意。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术中不同胸腔灌洗液对肺癌脱落细胞的影响及意义.[方法]选择无恶性胸腔积液和胸膜未受侵犯的80例肺癌患者,随机分为四组,开胸后用温热生理盐水灌洗胸腔及术毕胸膜腔分别用生理盐水、蒸馏水、顺铂 蒸馏水、顺铂 蒸馏水冲洗,通过透视电子显微镜观察胸腔灌洗液中肺癌脱落细胞的差异,术后患者随访.[结果]顺铂 蒸馏水组灌洗液中完整脱落癌细胞较其他组少,而细胞碎片、凋亡细胞较其他组多不同的胸腔灌洗对胸腔引流量、拔管时间、住院时间没有明显影响,顺铂和(或加)蒸馏水组一年局部复率较对照组明显偏低.[结论]顺铂或(和)蒸馏水对肺癌根治术后胸腔进行灌洗,可减少肺癌脱落细胞在胸腔再种植,提高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14.
潘仲云 《现代医用影像学》1997,6(5):211-213,210
目的:分析自发性气胸的X线表现和胸腔硅胶管闭式引流的效果。材料与方法:收集自发性气胸72例(96例次),其中特发性38例占53%,继发性气胸34例占47%;气胸显示除立位胸片外,采用卧位及健侧侧卧位水平投照法。结果。气胸按Kircher法计算肺被压缩程度分Ⅰ°15例,Ⅱ°22例,Ⅲ°35例,气胸采用胸腔深静脉留置管(硅胶管)水封瓶闭式引流术,肺完全复张,气胸消失者1~7天81例次(84.4%)。结论;重视胸闷、气促症状,及时发现气胸,气胸采用胸腔硅胶管闭式引流术是种简便安全、创伤小、引流效果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文成  卢小丽  刘娟 《全科护理》2012,10(29):2702-2703
[目的]降低危重病人胸腹腔引流管的非计划性拔管率。[方法]将99例行胸腹腔穿刺引流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采用传统的3M透明敷贴加3条胶带固定胸腹腔引流管,实验组采用3M透明敷贴加思乐扣固定胸腹腔引流管。[结果]实验组非计划性拔管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3M透明敷贴加思乐扣固定法能有效降低非计划性拔管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在抢救创伤性血胸患者时胸腔血自体回输的方法及其安全性和可操作性。方法:对2005年3月~2007年11月收治的54例创伤性血胸患者利用胸腔闭式引流,一次性采血袋、输血器将血液回输。结果:52例经过使用上述方法后失血性休克得到纠正,生命体征平稳,获得了进一步治疗的时机。2例严重多发伤虽经积极抢救仍无法挽回生命。全部病例均未出现自体输血引起的并发症。结论:对中等量以上、无明显污染的胸腔血自体回输是一种安全、有效、经济、方便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卡铂加多西环素胸腔内用药治疗癌性胸腔积液患者的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 54例癌性胸腔积液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2例,胸腔内留置中心静脉导管引流后,治疗组予注入卡铂100 mg、多西环素500 mg(溶于50 ml 0.9%氯化钠溶液),每周1次,共4次。对照组22例,予卡铂100 mg+0.9%氯化钠溶液50 ml,每周1次,1个疗程为4次。观察两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87.5%,对照组有效率为5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卡铂加多西环素用于胸腔引流后胸腔内注射对于控制癌性胸腔积液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Intercostal drainage tubes (ie, chest tubes) are inserted to drain the pleural cavity of air, blood, pus, or lymph. The water-seal container connected to the chest tube allows one-way movement of air and liquid from the pleural cavity. The container should not be changed unless it is full, and the chest tube should not be clamped unnecessarily. After a chest tube is inserted, a nurse trained in chest-tube management is responsible for managing the chest tube and drainage system. This entails monitoring the chest-tube position, controlling fluid evacuation, identifying when to change or empty the containers, and caring for the tube and drainage system during patient transport. This article provides an overview of indications, insertion techniques, and management of chest tub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