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2.
椎间植骨加压融合内固定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症合并椎管狭窄的手术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椎间植骨加压融合内固定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症合并椎管狭窄的手术效果.方法 对退变性腰椎滑脱症合并椎管狭窄79例采取椎间植骨椎弓根固定加压融合术治疗,根据融合术式分为两组,即单纯植骨融合组(A组)和cage融合组(B组).结果 79例得到1年以上随访,术前两组JOA评分和VAP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椎间植骨加压融合内固定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症合并椎管狭窄,是一种有效的手术方法,cage应用与否与手术疗效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3.
后路复位固定椎间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目的:探讨后路复位固定椎间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的疗效及其适应证。方法:选择11例有严重神经根症状的腰椎滑脱症患者采用后路全椎板减压、Steffee钢板复位固定、椎间植骨融合手术,观察复位情况、融合率、客观疗效评价、并发症等。结果:随访时间12~36个月,完全复位8例,部分复位2例,原位融合1例。全部患者均获得骨性融合。疗效评价:优8例,良2例,可1例。并发症:术后发生对侧神经根疼痛2例。结论:有严重神经根症状的腰椎滑脱建议充分减压,尽可能复位。椎间植骨融合率高。结合Steffee钢板具有较好的复位固定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PLIF)与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TLIF)手术治疗退行性脊柱滑脱与不稳的疗效。方法 162例退行性脊柱疾病患者中,86例行PLIF术,76例行TLIF术。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观察术前术后滑脱复位、椎间隙及椎间孔高度变化,使用ODI、VAS评分方法对患者术前术后情况进行评估,按照影像学Brantigan和Steffee标准评价植骨融合情况,同时记录并发症及其转归。结果与PLIF组比较,TLIF组手术时间短、失血量少、手术并发症少(P<0.05),而滑脱复位、椎间隙及椎间孔高度变化、ODI、VAS评分、ODI改善率、植骨融合率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 PLIF与TLIF均为手术治疗退行性脊柱滑脱与不稳的有效方法,而TLIF手术时间短、失血量少,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腰痛的原因,探讨后路腰椎间融合术对腰椎管狭窄症腰痛的治疗效果.[方法]比较腰痛明显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和典型间歇性跛行症状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年龄、术前腰椎失稳、生理前凸消失和退变性侧弯的发生率;分析后路腰椎间融合 (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PLIF) 治疗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下腰痛的随访结果.[结果]腰痛明显组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平均年龄、腰椎节段性失稳率、腰椎前凸消失和退变性侧弯的比率高于间歇性跛行组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PLIF术后腰痛症状明显减轻,JOA评分改善,退变性侧弯程度减轻,腰椎前凸恢复,椎间均达到骨性融合.[结论]PLIF可消除腰椎管狭窄症的多种腰痛病因,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下腰痛的较好术式选择. 相似文献
6.
经前路椎体间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总结分析68例经前路椎体间植骨融合术,探讨其治疗腰椎滑脱的效果。材料方法:对68例有下腰痛症状的滑脱患者经前路行椎体间植骨融合术,其中男36例,女32例;年龄36~64岁,平均45.3岁。按Meyerding分类法,Ⅰ度29例,Ⅱ度39全;滑脱部位L4~552例,L5~S116例。左下腹斜切口腹膜外进入,切除融合间隙之椎间盘,切除椎体软骨板,髂骨取骨植入椎间隙融合。结果:经1年以上随访66例植骨融合(融合率97%),52例原下腰痛症状消失,行正自如,复原工作或家务劳作;12例能消失,但阴雨天或劳累后仍有酸胀不适;2例仍有下腰酸痛,但较术前明显改善;2例植骨块松动,症状无改善。优良率94%。结论:经前路椎间融合,植骨充分,融合率高,在排除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等马尾神经根受压的情况下,遇L4~5滑脱者应推崇经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椎间植骨加压融合内固定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症合并椎管狭窄的手术效果。方法对退变性腰椎滑脱症合并椎管狭窄79例采取椎间植骨椎弓根固定加压融合术治疗,根据融合术式分为两组,即单纯植骨融合组(A组)和cage融合组(B组)。结果79例得到1年以上随访,术前两组JOA评分和VAP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间植骨加压融合内固定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症合并椎管狭窄,是一种有效的手术方法,cage应用与否与手术疗效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8.
后路减压复位椎间打压植骨内固定联合棘突椎板重建治疗腰椎滑脱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2002年4月~2005年6月我们应用后路椎弓根钉复位固定、椎体间打压植骨融合加棘突椎板重建的方法治疗腰椎滑脱症患者38例。取得较好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双侧多节段腰椎板间减压术治疗老年性腰椎管狭窄症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 观察双侧多节段腰椎板间减压术治疗老年性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方法 对 2 5例老年腰椎管狭窄患者行双侧多节段腰椎板间减压术。结果 随访 1~ 3年 ,2 5例神经源性间歇性跛行均得到缓解 ,7例有反复发作腰痛者 6例明显好转 ,9例下肢神经根性痛全部消失 ,8例皮肤感觉减退者 5例恢复 ,4例拇趾背伸肌力下降者 3例恢复。按照Nakal评分标准 :优 18例 ,良 4例 ,中 2例 ,差 1例。优良率达 2 2 / 2 5。结论 双侧多节段腰椎板间减压术安全简便 ,是治疗老年性腰椎管狭窄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6,(19):1749-1753
[目的]比较分析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不同后路椎间融合术式的临床疗效,探讨如何选择腰椎退行性疾病的后路椎间融合术式。[方法]回顾分析2003~2013年采用三种不同的后路融合术治疗的190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三组:单纯植骨融合组45例,双枚Cage融合组50例,单枚Cage结合足量椎间植骨组95例,对住院资料及术后2年以上临床与影像学随访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至少2年随访。三组间的年龄、性别、术前JOA评分、术后随访时间及住院天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双Cage组手术时间较长、失血量较多、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P0.05);随访时3组间JOA评分改善优良率、JOA评分及融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年单纯植骨组椎间隙高度丢失及内固定失败率高于双Cage组和单Cage组(P0.05)。[结论]三种椎间融合手术方法均能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应根据患者病情个体化选择。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侧方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伴马尾神经冗余征(redundant nerve roots,RNRs)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2年7月在我院接受侧方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治疗48例腰椎管狭窄症伴马尾神经冗余征的病例资料,男23例,女25例,年龄45~81岁,平均65.4±7.5岁,接受单节段手术17例,多节段手术31例。患者术前及术后均进行腰椎MRI扫描,按术后的RNRs是否解除分为RNRs解除组(A组)与RNRs未解除组(B组)。测量两组患者术前术后马尾神经冗余节段的椎间隙高度、椎间隙角度、椎管横截面积等指标进行影像学评估。术前和术后1个月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JOA)评分评估手术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A组术前的椎管横截面积为65.2±21.5mm2,B组为35.9±1...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oblique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OLIF)和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在治疗单节段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及肌肉损伤影像学比较。方法:对2018年1月至2019年10月采用外科治疗的60例单节段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OLIF组和TLIF组,每组30例。其中OLIF组采用OLIF+后路肌间隙钉棒内固定术治疗,其中男13例,女17例,年龄52~74(62.6±8.3)岁;TLIF组采用左侧入路TLIF治疗,男14例,女16例,年龄50~81(61.7±10.4)岁。记录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并发症;观察影像学资料,包括椎间隙高度(disc height,DH),左侧腰大肌、多裂肌、最长肌面积,T2加权像高信号改变及椎间融合情况;分析实验室指标,包括术后第1、5天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值;评定临床疗效,根据术后不同时期腰腿疼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定疗效。结果:两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OLIF组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明显少于TLIF组(P<0.01)。OLIF组术后DH恢复优于TLIF组(P<0.05)。OLIF手术组术前与术后左侧腰大肌面积及高信号程度测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OLIF组左多裂肌面积与左最长肌面积及左多裂肌与左最长肌Mean值低于TLIF组(P<0.05)。OLIF组术后第1、5天CK较TLIF组低(P<0.05)。术后第3天OLIF组腰背痛及下肢痛VAS低于TLIF组(P<0.05)。术后12个月ODI及术后3、6、12个月VA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OLIF组术后有1例出现左下肢皮温升高,考虑术中损伤交感链;2例出现左大腿前方麻木,考虑与腰大肌牵拉有关,并发症发生率10%(3/30)。TLIF组术后1例患者踝关节背伸受限,考虑神经根牵拉有关;2例出现脑脊液漏,术中导致硬膜囊撕裂;1例出现切口脂肪液化,考虑椎旁肌剥离损伤有关,并发症发生率13%(4/30)。两组患者随访过程中6个月时椎间全部融合,无融合器塌陷。结论: OLIF与TLIF均能有效治疗单节段退行性腰椎管狭窄。但OLIF手术术中出血更少,术后疼痛较轻,DH恢复较TLIF有明显优势。同时从实验室指标CK变化及影像学左侧腰大肌、多裂肌、最长肌面积及T2像高信号比较,可以看出OLIF术式对肌肉损伤及干扰程度低于TLIF。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斜外侧椎间融合术(oblique lumbar interbody fusion,OLIF)联合Wiltse入路单侧椎弓根钉棒固定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方法:对2017年7月至2019年1月采用OLIF联合Wiltse入路单侧椎弓根钉棒固定治疗腰椎管狭窄症9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男38例,女52例,年龄43~75(59.9±8.8)岁。责任节段分布:单节段L2-L3 8例,L3-L4 12例,L4-L5 30例;双节段中L2-L4 10例,L3-L5 22例;3节段L2-L5 8例,共138个手术节段。记录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腰痛和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以及SF-36评分量表评估临床疗效;术后3 d拍摄腰椎X线片和腰椎MRI,测量椎间隙高度、椎间孔高度、椎间孔面积和椎管面积变化;术后半年根据CT评价椎间融合情况,定期随访拍摄腰椎X线片及MRI检查相邻节段退变的情况。结果:所有病例获得随访,时间12~33(20.2±6.6)个月。手术时间(103.3±35.9) min,术中出血量(70.4±17.8) ml;腰痛和腿痛VAS和ODI分别由术前的(6.2±1.1)分、(6.1±0.9)分和(59.9±4.2)%下降至术后半年时的(2.7±0.5)分、(2.5±0.5)分和(31.3±8.8)%,SF-36量表由术前的(37.2±3.1)分增加到术后半年时的(54.9±6.1)分(P<0.05);术后3 d测量椎间隙高度、椎间孔高度、椎间孔面积、椎管面积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术后6个月CT检查3例融合欠佳,发生在单节段1例,多节段2例,余87例融合良好。总融合率96.7%(87/90),单节段融合率为98.0%(49/50),多节段融合率为95.0%(38/40)。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为17.8%(16/90),其中一过性髂腰肌无力5例(5.6%),终板骨折2例(2.2%),腹膜损伤1例(1.1%),术后血肿1例(1.1%),邻椎病1例(1.1%),融合器沉降6例(6.7%)。3例患者术后随访复发神经根性疼痛,行翻修手术后症状缓解。所有并发症在随访期间得到不同程度地缓解或消失,无融合器移位、螺钉断裂等并发症发生。结论:OLIF联合Wiltse入路单侧椎弓根钉棒固定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疗效满意,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等微创优势,在严格掌握适应证的前提下,该术式应用于多节段时同样能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 对比分析经皮内窥镜下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TLIF)与单纯椎板切除术治疗腰椎椎管狭窄症(LSS)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8年5月-2020年5月收治LSS患者1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其中90例采用经皮内窥镜下TLIF治疗(内窥镜组),其余90例采用椎板切除术治疗(对照组)。记录2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切口感染、脑脊液漏、硬膜囊损伤等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评估腰腿痛程度,采用生活质量评价量表(SF-36)评分评估患者生活质量,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定疗效并计算疗效优良率。结果 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所有患者随访(11.26±1.35)个月。与对照组相比,内窥镜组切口更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更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12个月腰腿痛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12个月SF-36各维度评分较术前均显著提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临床疗效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皮内窥镜下TLIF和椎板切除术治疗LSS均可获得良好疗效,可有效减轻患者腰腿痛程度,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但经皮内窥镜下TLIF具有创伤更小、术后恢复更快等优点,临床中可依据患者情况和意愿灵活选择。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同程度关节突退变对猫眼侧方入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crenel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 CLIF)的间接减压效果的影响, 以及CLIF治疗伴严重关节突退变(3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11月至2020年2月应用CLIF技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患者156例共269个手术节段。根据术前CT影像, 按照Pathria分级对关节突进行分级, 0级19个节段、1级156个节段、2级67个节段、3级27个节段, 至少1个节段关节突为3级的患者共23例。影像学评估指标包括椎间隙角度、椎间隙前后缘高度、双侧椎间孔纵径(CT)、椎管前后径和椎管面积(MRI)。临床疗效评价采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结果 3级关节突退变节段术后的平均椎间隙前后缘高度、椎间隙角度, 双侧椎间孔纵径、椎管前后径和椎管面积均得到明显改善。3级关节突退变节段的术前平均椎管前后径和椎管面积明显小于1级和2级。术后3级关节突退变节...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双节段腰椎椎管狭窄症后路减压手术后行椎间加压植骨联合单枚Cage置入的椎体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与后外侧融合术(posterolateral fusion,PLF)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随访分析53例双节段腰椎椎管狭窄症行后路椎管减压、融合手术的患者,分为2组,PLF组31例,PLIF组22例。对2组患者手术情况进行比较,手术前、后及末次随访进行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及下腰痛的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 scale,VAS)评分。结果 2组手术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量、输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JOA评分,手术前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组下腰背疼痛的V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椎间加压植骨联合单枚Cage置入椎体间融合术较后外侧融合效果肯定,手术方式安全,手术后恢复快,出现下腰疼痛病例少,融合率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微创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MIS-TLIF)治疗腰椎管狭窄合并腰椎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010年3月至2011年1月42例微创通道下行单侧入路双侧减压加MIS-TLIF手术治疗的腰椎管狭窄合并腰椎不稳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性18例,女性24例,年龄48~79岁,平均61.7岁.病变节段为L3~4 4例,L4~5 26例,L5~S1 12例;其中间歇性跛行伴单侧下肢症状24例,伴双侧下肢症状18例.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手术并发症的情况.患者术前、术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分别对腰痛及下肢痛进行评分;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腰椎功能情况及Bridwell方法评价腰椎融合情况;术后末次随访时采用MacNab标准评价疗效.结果 手术时间120~170 min,平均150.4 min;术中出血50~400 ml,平均147.1 ml,无输血病例;术后住院天数5~18d,平均8.8d;术中l例出现硬膜囊撕裂,l例骨质疏松患者行椎间融合时融合器打入上位椎体中,术后3例发生切口愈合不良.随访6 ~14个月,平均11个月.术前腰痛VAS评分为7.3±1.0,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分别为2.9±0.8和2.0±0.8,与术前比较有显著改善(t =25.319和29.334,P<0.01);术前下肢痛VAS评分为7.9±0.7,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分别为2.0±0.5和1.0±0.7,与术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改善(t=49.584和41.885,P<0.01);OD1评分术前为75%±6%,术后3个月随访时为16%±6%,末次随访时为l2%±5%,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675和56.323,P<0.01).末次随访时,根据Bridwell椎间融合评价标准,Ⅰ级和Ⅱ级为40例(95.3%),无螺钉断裂及松动发生;采用MacNab标准评价临床效果,其中优16例,良22例,可4例.结论 MIS-TLIF手术是治疗单节段腰椎管狭窄合并腰椎不稳的一种理想手术方法,但要根据术者的临床经验、手术技巧和医院的具体条件谨慎开展. 相似文献
19.
【摘要】 目的:探讨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oblique lateral interboy fusion,OLIF)治疗轻中度腰椎管狭窄症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8年5月~2020年5月应用OLIF治疗的35例轻中度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其中男25例,女10例,年龄50~74(60.3±10.7)岁,随访12~28(18.3±3.7)个月,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并发症的情况;比较术前和术后1周、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时的腰痛和下肢痛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同期行腰椎X线、CT及MRI检查,测量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椎间孔大小(左、右)、硬膜囊面积和矢状径、椎间隙前凸角、腰椎前凸角等影像指标,统计分析比较术前与术后各时间点以及术后各时间点之间的差异,记录并发症及各随访时间点的椎间融合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手术顺利,手术时间30~100min(70.5±20.3min),术中出血量20~120mL(60.3±20.2mL)。术后1周、3个月、6个月、12个月腰痛VAS评分、下肢痛VAS评分及ODI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时间点两两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椎间隙高度、椎间隙前凸角及腰椎前凸角、椎间孔大小(左、右)、硬膜囊面积和矢状径较术前明显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时间点两两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年时CT评估融合率为94.2%(33/35例)。术中未出现神经、血管损伤等严重并发症,术后出现屈髋乏力及大腿前方麻木3例,经保守治疗对症处理1个月后缓解;终板切割融合器下沉2例,均二期翻修行后路肌间隙入路内固定术。结论:OLIF治疗轻中度腰椎管狭窄症的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极外侧入路椎体间融合术(extreme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XLIF)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初期疗效。方法:2012年7月~2017年3月在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采用XLIF治疗41例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男15例,女26例,年龄64.4±9.8(39~83)岁,手术节段共51节。临床疗效评价包括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腰腿痛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及腰椎JOA评分。影像学评价包括在腰椎侧位X线片上测量手术节段的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的椎间孔高度、椎间隙高度(椎体后缘测量)和椎间孔面积,在术前和术后1周的MRI(T2加权)图像上测量手术节段的轴位椎管矢状径和椎管最狭窄处面积。根据内固定方式分为两组:侧方钢板组,21例,26个节段;后路螺钉组,20例,25个节段。比较总体的术前、术后1周、末次随访的差异以及两组的手术前后变化的差异。结果:每节段手术时间为92.12±45.95min(50~260min),每节段术中出血量56.34±58.81ml(10~225ml)。11例患者术后出现短暂性大腿前外侧麻木,均于术后1~6周症状减轻或消失;均无脑脊液漏,无大血管、腹腔脏器、生殖股神经等损伤。随访22.39±13.18个月(6~63个月),13例(31.7%)患者出现融合器下沉,其中11例为Ⅰ级,2例为Ⅱ级,均无临床症状。末次随访时41例患者的腰腿痛VAS评分、ODI及腰椎JOA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术后1周手术节段的椎间隙高度、椎间孔高度、椎间孔面积、轴位椎管矢状径、椎管最狭窄处面积及末次随访时手术节段的椎间隙高度、椎间孔高度和椎间孔面积均较术前明显改善,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比两种内固定方式,术后1周手术节段的椎间孔高度、椎间隙高度、椎间孔面积、轴位椎管矢状径和椎管最狭窄处面积的变化值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侧方钢板组手术节段的椎间隙高度与椎间孔面积丢失比后路螺钉组多,两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XLIF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具有良好的初期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