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目的研究肾癌不同亚型的CT征象及CT定量分析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7月至2015年7月在我院经过手术和穿刺活检病理证实为肾癌的87例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根据不同亚型分类,其中透明细胞癌43例,乳头状肾细胞癌26例,嫌色细胞癌18例。比较三种亚型肾癌患者平扫及增强后CT值,比较三种亚型肾癌病灶大小和强化方式,并分析肾癌亚型与CT征象的关系。结果乳头状肾细胞癌患者皮质期、实质期、排泄期CT值较嫌色细胞癌患者显著较高(P0.05);透明细胞癌患者中强化均匀者为23.26%较乳头状肾细胞癌患者57.69%与嫌色细胞癌患者66.67%显著较低(P0.05);透明细胞癌患者发生坏死或囊变的概率为81.40%较乳头状肾细胞癌57.69%、嫌色细胞癌22.22%显著较高,嫌色细胞癌者发生坏死或囊变的概率较乳头状肾细胞癌显著较低,透明细胞癌患者肿瘤边缘清晰的概率为30.23%较乳头状肾细胞癌76.92%和嫌色细胞癌88.89%显著较低(P0.05)。结论肾癌不同亚型之间的CT表现存在一定的差异,临床上能通过CT征象及CT定量分析对肾癌亚型进行初步判断,对肾癌的治疗有一定的临床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2.
肾癌是一类具有多种组织类型及不同遗传背景的癌症.目前至少有10种类型的肾细胞癌.其中最常见的是透明肾细胞癌,其次是乳头状肾细胞癌、嫌色肾细胞癌和集合管细胞癌.而其它的较少见.由于肾癌具有高度的遗传异质性,现在已发现了很多染色体畸变和基因的突变都可导致肾癌.而且不同类型的肾癌,其致癌基因也不同.如VHL基因突变一般引起透明肾细胞癌,而FH基因则导致乳头状肾细胞癌.近年来,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新的肾癌相关基因的数目也在增加.如最近的外显子组序列分析就找到了一批与透明肾细胞癌有关的基因,包括PBRM1、BAP1、SET2和JARID1c等重要的肾癌相关基因.有些透明肾细胞癌同时带有两个以上基因的突变.随着新技术的出现和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肾癌基因及各类肾癌标记将会被发现.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肾嫌色细胞癌的诊断和治疗进行探讨。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肾嫌色细胞癌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讨论。结果2例患者均行根治性肾切除术,随访2年,均获无瘤存活。结论肾嫌色细胞癌是一种低度恶性的肾细胞癌,确诊有赖于影像学检查及典型的病理学表现,治疗以手术为主。  相似文献   

4.
肾透明细胞癌(renal clear cell carcinomas , CRCC)是肾癌中最常见的病理亚型,血供丰富是其特点,其Fuhrman分级是预后的独立指标之一[1‐2]。CT 血管成像空间分别率高,对于肿瘤组织内直径较大血管的显示及形态学特点具有明显的优势,CT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 , CTA)血管定量分析与肿瘤分级的相关性研究已有报道[3]。CTA对CRCC的运用主要是观察肾癌的血管的走行、变异及分期[4],有研究表明,肾透明细胞癌患者术前多期增强CT 扫描能够全面评价肾周侧支静脉的表现[5],而CTA定量血管分析与CRCC病理和分级的相关性少有报道。因此,笔者假设CTA定量血管分析可以通过高、低级别肾透明细胞癌血管数量的差异对它们进行鉴别。为了证明这一观点,本研究欲利用C T A后处理技术对不同Fuhr‐man分级的肾透明细胞癌内的血管进行定量分析,并分析利用CTA 血管定量分析评估肾透明细胞癌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MSCT多期扫描在鉴别常见肾肿瘤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8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癌(透明细胞癌100例,乳头状细胞癌35例和嫌色细胞癌30例)和嗜酸细胞腺瘤(20例)的腹部多期MSCT扫描影像资料。结果透明细胞肾癌和嗜酸细胞腺瘤的平均强化峰值在动脉期,乳头状细胞癌和嫌色细胞癌的平均强化峰值在静脉期;在动脉期和排泄期,透明细胞癌的强化程度显著高于嗜酸细胞腺瘤和嫌色细胞癌(P〈0.05);透明细胞癌在增强三期的强化程度均显著超过乳头状肾细胞癌(均P〈0.05)。结论 MSCT多期扫描有助于透明细胞肾癌与嗜酸细胞癌腺瘤,乳头状肾细胞癌和嫌色肾细胞癌的鉴别。  相似文献   

6.
1临床资料患者,男,49岁,因左颊部肿块切除术后病理示转移性肾细胞癌15天入院。患者15天前因发现左颊部肿块而行切除术,术后常规病理以及免疫组化提示符合转移性肾细胞癌形态,免疫组化结果:CK  相似文献   

7.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9,25(19):73-76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肾细胞癌发病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产生了抗VEGF受体抑制剂和mTOR抑制剂,使得转移性肾细胞癌进入靶向治疗时代。本文对国内外最新研究结果进行分析,对于转移性肾细胞癌患者,靶向药物首选舒尼替尼和培唑帕尼,药物剂量从标准剂量开始,疾病进展时,可酌情增量;出现不良反应时,应及时对症处理或减量。使用抗VEGF抑制剂时,应密切监测患者血压,当患者血糖较高或患有糖尿病时,应首选抗VEGF抑制剂。  相似文献   

8.
《陕西医学杂志》2016,(12):1659-1660
目的:回顾性分析肾细胞癌的64排螺旋CT影像学资料,研究64排螺旋CT在肾细胞癌中的诊断价值。方法:纳入经手术病理及CT检查证实为胃癌的1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CT平扫与三期动态增强扫描,观察肾细胞癌患者CT影像学特征,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CT分期与临床分期的关系,评估CT对肾癌预后的判定价值。结果:采取CT诊断肾细胞癌分期Ⅰ期符合率为92.6%,Ⅱ期符合率为90.9%,Ⅲ期符合率为89.1%,Ⅳ期符合率为80.0%;CT分期与T分期符合率分别为T1期100.0%,T2期91.3%,T3期91.7%,T4期100.0%。结论:在肾细胞癌患者术前诊断中应用64排螺旋CT检查,可准确进行术前分期,为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指导,同时可作为肾癌患者预后动态评估的主要依据,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提高肾细胞癌的诊治水平。方法:对114例肾细胞癌患者的发病、诊治和预后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透明细胞癌77例(67、5%),颗粒细胞癌13例(11、4%),混合细胞癌5例(13.2%),其它癌9例;行根治性肾癌切除术96例(84、2%),其它方式手术14例,肾动脉栓塞术4例,随访95例,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1、6%、73、9%、54.5%。结论:B超和CT是目前诊断肾细胞癌的重要手段。早期行根治性肾癌切除术是治疗肾细胞癌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后腹腔镜辅助下射频消融治疗孤立肾肾细胞癌围手术期的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在保定市第二医院住院治疗的22例’肾癌病例,患者均为孤立肾肾细胞癌,其中孤立肾性肾癌3例;一肾癌已切除,对侧。肾有癌转移或新发癌7例;功能性孤立肾癌12例。该22名患者均在腹腔镜辅助下行射频消融治疗。结果手术成功患者22例,继发术后出血1例,保守治疗失败,进行选择性肾动脉栓塞术;发生尿瘘2例,其中保守治疗4周后好转1例,行选择性肾动脉栓塞术1例;未发生肾衰竭及感染病例。结论对腹腔镜辅助下射频消融治疗孤立肾肾细胞癌患者给予耐心周到的个性化护理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本研究通过分析CD133+细胞在肾细胞癌患者肿瘤组织的表达情况,寻找肾癌中CD133+细胞分离纯化方法,探寻CD133+细胞与肾癌发生中的作用。方法:①应用胎盼蓝拒染试验检测细胞活性。②应用免疫磁珠法分离纯化肿瘤组织中CD133+细胞。③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肾透明细胞癌标本中CD133+细胞表达情况。结果:30例肾透明细胞癌中CD133+比为(13.08±1.39)%,与病理分级、临床分期无关。免疫磁珠法分离纯化CD133+纯度为(75±2.4)%,细胞活性不受影响。结论:免疫磁珠技术纯化肾癌CD133+细胞成熟有效,CD133+细胞可能是肾癌干细胞。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肾癌患者的临床分析诊断。方法:对75例入院检查并最终确诊为肾癌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所有患者术前均经B超检查,并根据病情需要进行了CT检查。对患者酌情采取肾癌根治术、单纯肾切除及部分切除,辅以化疗、放疗。结果:74例中透明细胞癌62例,颗粒细胞癌6例,乳头状腺癌2例,混合型癌4例,肾盂移行性细胞癌1例。结论:肾癌的临床表现多样,早期发现和治疗是提高肾癌生存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本研究提出一个标准化的评分系统来评估转移性肾细胞癌的临床状况,并根据该评分系统评估对肾细胞癌转移灶进行局部干预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中心按照M.R.C.C评分应进行局部干预的转移性肾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是否干预,将所有应干预的患者分为两组,比较其生活质量和肿瘤特异性生存时间。结果:干预组的癌痛评分显著低于非干预组,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非干预组,干预组肿瘤特异性生存时间较非干预组显著延长。结论:M.R.C.C评分系统可以有效评估对肾细胞癌转移灶进行局部干预的必要性及可行性,按照评分要求进行局部干预可以提高转移性肾癌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延长患者的生存。  相似文献   

14.
肾细胞癌(renal cell carcinoma,RCC)是最常见的肾脏恶性肿瘤,生物学行为及预后难以估计.Bcl-2基因是在t(14;18)染色体易位断点处发现的一种癌基因,是人类滤泡型淋巴瘤的遗传学标志[1-3],具有阻断程序化细胞死亡作用.Ki-67最初是以何杰金氏细胞系L428细胞核成份制备的单抗,是针对处于增殖周期的人类细胞核抗原的抗体,其表达与细胞增殖高度相关[2].近年来研究表明它们与人类多种肿瘤有关[2,4,5].我们应用免疫组化法对人肾细胞癌Bcl-2及Ki-67基因产物进行检测,以研究其在肾细胞癌中的表达并讨论其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偶发性肾癌28例诊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提高偶发性肾细胞癌的诊治效果。方法 :对 2 8例偶发性肾细胞癌的诊治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B超检查发现 2 5例 ,CT发现 3例 ,2 8例均行螺旋CT检查 ,8例行MRI检查 ,1例行DSA检查。透明细胞癌 2 4例 ,颗粒细胞癌 3例 ,混合性癌 1例。 2 7例随访 4月~ 6年 ,目前均存活 ,其中 1例术后 2年 3个月发生肺转移。结论 :偶发性肾细胞癌经B超、CT、MRI、DSA综合分析作出诊断后 ,应采用根治性肾切除术治疗  相似文献   

16.
肾癌组织中CD40/p53/PCNA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肾癌组织中CD40分子的表达与癌发生浸润转移的关系,以及其与p53、PCNA等因素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用免疫组织化学二步法对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的肾细胞癌组织(32例)和癌旁组织(10例)中CD40、p53和PCNA的表达情况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CD40分子表达水平高低与肾癌临床分期、病理分级和发生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以及其与p53、PCNA等因素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CD40、p53和PCNA在肾细胞癌组织中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87.5%、9.4%和59.4%,与肾癌癌旁组织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D40的阳性过度表达与肿瘤临床分期、病理组织学分级和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P<0.05);p53和PCNA与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P<0.01);CD40在肾癌的过度表达与p53不存在相关性(P>0.05),但与PCNA显著相关(P<0.05).结论 CD40分子在肾癌中的异常表达可为肾癌的诊断、治疗及指导预后提供可靠依据,并为进一步研究肿瘤生物学,尤其是抑制FAS和TNFR介导的细胞凋亡与基因治疗肾细胞癌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后腹腔镜肾癌根治术(Laparoscopic radical nephrectomy,LRN)治疗局限性肾透明细胞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局限性肾透明细胞癌患者90例,其中行LRN(后腹腔镜组)40例,开放性肾癌根治术(开放手术组)50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分期大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术后并发症。结果后腹腔镜组患者手术时间长于开放手术组,术中出血、术后需用镇痛剂例数、术后进食时间、术后恢复正常活动时间、住院天数均少于开放手术组(P〈0.05)。术后中位随访时间24个月(5~43个月),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开放肾癌根治术相比,LRN出血少、恢复快、术后并发症少,已成为局限性肾癌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王静  杨立宏 《重庆医学》2018,(12):1678-1680,1684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35(IL-35)在肾透明细胞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60例择期行手术治疗的肾透明细胞癌患者和健康志愿者50例,收集受试者血液标本及肾透明细胞癌患者术中新鲜标本组织,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IL-35水平;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及组织中IL-35 mRNA的表达水平;免疫荧光技术检测组织IL-35表达水平.结果 肾透明细胞癌组血清中IL-35为(107.52士56.83)pg/mL,对照组为(66.25±17.33) 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326,P=0.015).不同肿瘤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患者的IL-35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IL-35相关的EB病毒诱导基因3(EBI3)及亚基免疫因子53(p35)在肾透明细胞癌组织中均呈现高表达,明显高于正常肾脏组织中的表达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316,P<0.01).肾透明细胞癌组ROC曲线示IL-35为80.13 pg/mL时,曲线下面积为0.776,灵敏度为61.3%,特异度为91.1%,诊断正确率为73.2%.结论 血清中IL-35水平与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能够一定程度反映肾透明细胞癌预后.  相似文献   

19.
后腹腔镜下肾癌根治术8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后腹腔镜下肾癌根治术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腹腔镜下行肾癌根治术82例。其中男50例,女32例。年龄19~81岁,平均56.2岁。肿瘤位于左侧48例,位于右侧34例。肉眼血尿6例,腰腹部疼痛11例,体检超声发现65例。所有患者腹部均未触及肿物。超声示肿物直径1.7~8.0cm,平均3.8cm。82例均行CT平扫加三期增强检查,肿物大小与超声基本相符,术前分期:T154例,T218例,T310例。结果:本组手术时间65~300min,平均126.6min;术中出血量50~500ml,平均116.3ml;术后24h引流量20~500ml,平均141.3ml;术后下床活动时间1~3d,平均1.3d,肠道恢复时间1.5~3.3d,平均2.1d,住院时间8~27d,平均12.6d,4例患者肿瘤最大直径>7cm,与周围组织粘连较重,术中改开放手术,2例患者肥胖,体重指数大于30,术野暴露困难,中转开放。术后病理报告:透明细胞性肾细胞癌71例,乳头状肾细胞癌5例,嗜酸细胞癌3例,嫌色细胞癌2例,肾腺癌1例。随访6~64个月,平均22个月,2例患者因肾癌肝转移,术后12、14个月死亡,其余病例仍无瘤生存。结论:后腹腔镜下肾癌根治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肾细胞癌不同外科治疗方法及免疫治疗的临床应用。方法:通过外科手术的方法治疗79例肾细胞癌患者,术后部分患者给予免疫治疗,观察其疗效。结果:65例获6个月~5年随访,1年和3年生存率分别为95.6%和88.3%。保留肾单位手术的病例术后继发性出血1例,经保守治疗后控制;术后漏尿1例,留置双管4周后逐渐好转。平均随访时间19个月,1例患者出现远处转移死亡(双侧肾癌患者),1例术后6个月局部复发者行根治性肾切除,其余病例未发现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术后免疫治疗期间出现一过性发热者15例,轻度恶心者5例,血白细胞减少者1例。结论:外科手术仍是目前治疗肾癌的主要手段,对于无明确远处转移、对侧肾功能正常者,根治性肾切除是标准的术式;直径小于3cm、部位靠近肾表面的小肾癌分别作肾部分切除和肿瘤剜除术,与根治手术的术后生存率相近。免疫治疗可明显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