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采用复合因素造模法建立大鼠湿热证模型,研究清热化湿法(复合治法)对该湿热证模型大鼠胃窦生长抑素受体mRNA(SSR1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肥甘饮食、高温高湿及外加感染鼠伤寒杆菌等复合因素模拟建立温病湿热证大鼠模型.将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湿热模型组、清热化湿法组、清热解毒法组、宣气化湿法组、莫沙比利组.原位杂交技术检测各组胃窦组织中SSR1mRNA的特异性表达水平.[结果]湿热模型组胃窦组织中SSR1mRNA的表达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清热化湿法组、清热解毒法组、宣气化湿法组、阳性对照组SSR1mRNA的表达显著低于模型组(P<0.01,<0.05).清热化湿法组降低SSR1mRNA优于清热解毒法组及莫沙比利组(均P<0.05).清热化湿法组与宣气化湿法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清热化湿法可降低湿热证模型大鼠胃窦SSR1mRNA的表达.  相似文献   

2.
清热利湿法对湿热证动物模型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 探讨清热利湿法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综合因素造模(饮食加气候环境加致病生物因子)复制成湿病湿热正动物模型,给予清热祛湿方药清香散,观察动物模型给药后的变化。结果 该模型无论从发病条件、病变脏腑,还是主要症状、体征均挖于中医湿热证型,造模后体湿上升,小肠吸收功能明显下降,红细胞SOD活性下降,MDA升高,肛门红肿,大便溏泄。经清香散治疗后,上述症状、体 征及其他指标均得到明显改善。结论 清热利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三仁汤对温病湿热证大鼠模型免疫因子的影响.[方法]将SD大鼠分为6组:空白对照组,模型组,三仁汤高、中、低剂量组,阳性对照组(血脂康组).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各组每日给予高脂饲料及人工气候箱高温环境喂养,并给予大肠埃希杆菌2次灌胃引起感染制作高脂温病湿热证大鼠模型,给予三仁汤药液进行干预.[结果]与模型组比较,白介素:IL-1β、IL-8、IL-10、IL-6、肿瘤坏死因子等均显著降低;免疫球蛋白:IgA、IgM、Ig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本实验证实三仁汤水煎剂能使温病湿热证大鼠模型血清中白介素及肿瘤坏死因子降至正常,从而调节免疫功能,有效改善湿热证症状,缩短温病湿热证的治疗时间.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清热利湿法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综合因素造模(饮食加气候环境加致病生物因子)复制成温病湿热证动物模型,给予清热祛湿方药清香散,观察动物模型给药后的变化。结果:该模型无论从发病条件、病变脏腑,还是主要症状、体征均近似于中医湿热证型,造模后体温上升,小肠吸收功能明显下降,红细胞SOD活性下降,MDA 升高,肛门红肿,大便溏泄。经清香散治疗后,上述症状、体征及其他指标均得到明显改善。结论:清热利湿法治疗湿热证的机制可能与改善症状、体征,保护小肠吸收功能,抗机体氧化反应等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5.
清香散对湿热证模型大鼠一氧化氮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清香散对大鼠一氧化氮(NO)含量变化的影响。方法:建立温病湿热证动物模型,观察大鼠血清NO变化水平,并对正常对照组、湿热模型组、清香散预防组、清香散治疗组NO含量进行比较。结果:湿热模型组与清香散预防组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而清香散治疗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清香散预防组与湿热模型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而清香散治疗组显著高于湿热模型组;清香散治疗组显著高于清香散预防组。结论:湿热证模型大鼠NO含量明显降低,清香散能显著提高大鼠血清NO含量。  相似文献   

6.
大肠湿热证模型大鼠血清部分白细胞介素含量的变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通过检测大肠湿热证模型大鼠血清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6(IL-6)含量的变化。探讨大肠湿热证的客观指标。方法:采用综合因素造模(饮食加气候环境加致病生物因子)复制成大肠湿热证动物模型,应用放射免疫法检测模型大鼠血清白细胞介素含量,给予清热祛湿方药急泻康治疗。观察动物模型给药后的变化。结果:该模型无论从发病条件、病变脏腑,还是主要症状、体征均近似于中医大肠湿热证型,模型大鼠血清IL-1、IL-2、IL-6含量升高,经急泻康治疗后,症状、体征及检测指标均有改善。结论:血清IL-1、IL-2、IL-6含量升高可能为大肠湿热证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大鼠血清与舌组织IL-23表达水平的变化以及应用加味藿朴夏苓汤干预后的影响,探讨IL-23在湿热证发病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 96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干预组。多因素复合造模方法制备温病湿热证大鼠模型,干预组第25天起予加味藿朴夏苓汤治疗,连服7 d。于造模后4、24、48、72 h四个时相点分批处死大鼠并取材。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IL-23的水平,SP免疫组化法检测舌组织IL-23的表达。结果湿热模型组大鼠血清与舌IL-23表达水平在各时相点均显著高于正常组(P0.01),药物干预组则在各时相点均显著低于模型组(P0.01)。随时间点变化模型鼠血清与舌IL-23均呈逐渐下降趋势,在4 h时最高;血清IL-23的含量水平48 h和72 h时相点分别与4 h时相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2 h时相点与24 h时相点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舌IL-23的表达水平在各时相点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湿热模型组病情分级为轻、中、重度的大鼠血清与舌IL-23的表达水平均呈逐渐升高趋势,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均与病情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P0.01)。结论 IL-23参与了湿热证的发生、发展过程,其表达水平变化与湿热证的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加味藿朴夏苓汤可减少温病湿热证大鼠IL-23的表达,抑制炎症反应而减轻病情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分析湿热证舌苔上皮细胞凋亡指数变化的特征。[方法]49例湿热证患者为实验组,观察证型及舌色的变化;30例健康者正常舌象为对照组。2组均取舌苔送检舌上皮细胞凋亡指数。[结果]脾胃湿热证为最多见的证型;红舌占异常舌色的多数;湿热证舌苔上皮细胞凋亡指数低于正常薄白苔(P〈0.05);各证型中,脾胃湿热证舌上皮细胞凋亡指数较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湿热证舌色的变化体现湿热证“湿与热合”的病因病机特点;脾胃湿热证舌苔的凋亡指数为最接近湿热证舌苔的总体特征,黄腻苔舌上皮细胞凋亡的异常减少,可能与“湿热病邪”这一特殊的“炎症”因素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何首乌饮对衰老大鼠下颌下腺神经生长因子(NGF)、表皮生长因子(EGF)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选用8周龄SD雌性大鼠90只,用D-半乳糖制造衰老大鼠模型,何首乌饮的干预作用分治疗和预防两部分,用原位杂交法检测各组大鼠下颌下腺NGF mRNA、EGFmRNA表达的情况。结果预防性实验部分的组间NGF mRNA、EGF mRNA表达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以正常组最高,模型组最低,各预防组处于中间水平,其中预防中剂量组最高。治疗性实验部分的组间NGF mRNA、EGF mRNA表达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以阴性对照组最高,自然恢复组最低,各治疗组处于中间水平,其中中剂量组最高。结论何首乌饮可在基因转录水平提高NGF、EGF的表达。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非诺贝特对胰岛素抵抗(IR)大鼠肝脏肝细胞核因子(HNF)-4α、HNF-1αmRNA表达的影响。 方法 对高脂饲料喂养诱导的 IR大鼠,给予非诺贝特治疗(100 mg·kg-1·d-1)2周。应用正常血糖 高血浆胰岛素钳夹技术检测大鼠胰岛素敏感性。采用逆转录 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非诺贝特对 IR大鼠肝脏 HNF-4α及 HNF 1αmRNA表达的影响。 结果 非诺贝特治疗组大鼠的肝脏HNF-4αmRNA明显高于未治疗组(0.55±0.13 vs 0.44±0.14,P<0.05),但仍低于正常对照组(0.69±0.12,P<0.05)。而 HNF-1αmRNA在治疗组与未治疗组间差异不显著。与未治疗组相比,治疗组大鼠体重增加较少,血浆甘油三酯明显降低,平均葡萄糖输注率则有所提高。 结论 非诺贝特可使高脂诱导的 IR大鼠肝脏降低的HNF-4αmRNA表达水平得以部分恢复,这可能与非诺贝特的降脂效应有关。非诺贝特在降脂的同时还有胰岛素增敏作用,并能阻止高脂饮食引起的体重增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清热活血颗粒剂对单纯熏烟法建立大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模型气道重塑的影响.方法 采用单纯熏烟法造模,将SPF级54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COPD模型组、布地奈德组、清热活血颗粒(低、中、高)剂量组,每组9只.给予相应处理36 w,观察HE染色后大鼠肺部病理变化;小动物肺功能检测系统评估实验大鼠肺功能;ELISA测定实验大鼠血清MMP-9、TIMP-1以及TGF-β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肺组织MMP-9、TIMP-1及TGF-β的表达水平.结果 清热活血颗粒各剂量组均不同程度延缓肺功能下降,使FVC降低,使FEV0.1/FVC、MMEF及PEF升高,改善气道重塑的病理改变,优于布地奈德组(P<0.01).清热活血颗粒各剂量组均能一定程度降低大鼠血清细胞因子TGF-β水平,恢复MMP-9/TIMP-1平衡.结论 清热活血颗粒能够明显延缓COPD模型大鼠的肺功能下降,改善气道重塑.  相似文献   

12.
枳黄方对酒精性肝损伤大鼠肝胃ADH1 mRNA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枳黄方对大鼠酒精性肝损伤的防护作用及其机理。方法:将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空白对照组、酒精攻击组、枳黄方防护组,每组10只。10天后,处死大鼠,取大鼠肝脏进行HE染色观察肝病理变化,RT-PCR法测定肝、胃组织ADH1mRNA的变化。结果:枳黄方能缩短大鼠醉酒时间(P<0.05),枳黄方防护组肝、胃病理表现较模型组明显改善,其肝、胃ADH1mRNA表达量高于模型组(P<0.01)。结论:枳黄方对大鼠酒精性肝损伤有较明显的防护作用,这可能与其能提高肝、胃ADH1mRNA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中药清肝化湿活血汤联合保肝降酶药物治疗酒精性肝病(ALD)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2年1月-2015年12月于唐山市丰润区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ALD患者175例,随机分为治疗组(n=87)和对照组(n=88)。对照组采用戒酒、营养支持、多烯磷脂酰胆碱、还原性谷胱甘肽、异甘草酸镁、熊去氧胆酸胶囊等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加用自拟中药清肝化湿活血汤。治疗3个疗程(12周)的过程中,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并定期复查肝功能(ALT、AST、GGT、白蛋白、TBil)、血脂[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血常规、肝脏超声等检测结果,并记录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2组间治疗过程中各时间节点差异的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2组间治疗4、8、12周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4.390、10.487、13.547,P值均0.05);2组患者的肝功能指标在治疗4、8、12周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2组在治疗4、8、12周时ALT、AST、GGT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21.050、8.108、12.038,P值均0.01);对照组患者HDL水平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01,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前后HDL、LDL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6.818、2.532,P值均0.05),2组治疗后HDL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84,P0.05);对照组和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3.4%vs 82.8%,χ2=28.74,P0.001)。治疗过程中2组患者均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应用中药清肝化湿活血汤联合保肝降酶药物治疗,可改善ALD患者临床疗效,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健脾益肝方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脂肪分布及脂代谢的影响。方法:将80例NAFLD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0例。两组患者均在多学科联合管理下给予个体化的饮食、运动等生活方式指导,治疗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健脾益肝方,疗程均为3个月。通过生物电阻抗技术测量患者治疗前后脂肪质量及分布,定期监测肝肾功能、血脂指标。比较两组患者肥胖、脂肪分布、血脂指标变化。结果:治疗组患者有效率为97.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BMI、BFP、WHR、TC、TG及LDL-C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组患者躯干及内脏脂肪沉积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生活方式干预联合健脾益肝方治疗NAFLD患者能显著改善患者的肥胖及脂代谢紊乱,并且与躯干和内脏脂肪质量的下降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低分子肝素干预大鼠酒精性肝病模型的作用机制。方法 56%(V/V)的白酒平均以8 g/kg的剂量2次/d灌胃10周,初步制备大鼠酒精性肝病模型,成模后部分大鼠低分子肝素(100 IU/kg)皮下注射进行干预,4周后观察低分子肝素对大鼠的血清生物化学指标、肝组织中丙二醛及环氧化酶-2的影响。结果与模型组比较,低分子肝素治疗组大鼠血清转氨酶、血脂及丙二醛含量明显下降(P<0.05);光学显微镜观察HE染色见脂肪变性、炎症反应程度明显减轻(P<0.0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显示环氧化酶-2的表达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通过改善脂肪代谢、抑制氧化应激及降低环氧化酶-2的表达而对酒精性肝病大鼠起到一定的保护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低密度粒细胞(LDGs)在DM患者伴发的间质性肺病(ILD)中的意义.方法 纳入了48例DM患者和19名健康对照,其中28例DM患者患有ILD.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PBMCs中LDGs的比例;采用实时定量PCR法测定PBMCs中中性粒细胞相关基因(LL-37、髓过氧化物酶和MMP-8)的mRNA表达水平;采用ELISA法测定PBMCs总蛋白中LL-37的浓度;采用肌炎活动度视觉模拟评分(MYOACT)评估疾病活动度.采用Welch校正的非配对t检验比较伴发ILD的患者和未患ILD的患者LDGs水平的差异,LDGs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采用单因素相关分析,PBMCs中中性粒细胞相关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的比较采用Mann-WhitneyU检验.结果 DM患者PBMCs中LDGs的比例显著升高,是健康对照LDGs均数的7.1倍[(9.1±11.5)%和(1.3±0.7)%,t=4.664,P<0.01];且伴有ILD的DM患者中LDGs 的比例显著高于不伴ILD的DM患者[(12.3±14.1)%和(4.5±2.6)%,t=2.835,P=0.008 3],是不合并ILD的DM患者LDGs均数的2.7倍;LL-37、髓过氧化物酶和MMP-8的mRNA表达水平和LL-37的蛋白表达水平在DM组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LDGs比例与MYOACT肺疾病活动度评分呈正相关(r=0.439,P=0.010).结论 DM合并ILD的患者LDGs的比例明显增高,而且与MYOACT肺疾病活动度评分呈正相关,提示异常增多的LDGs是DM合并ILD的可能参与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三七理血脂肝方对大鼠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肝(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 NAFL)的治疗作用,进而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雄性 Wistar 大鼠36只,随机分成正常组( C)、模型组( M)、三七理血脂肝方组( Y),每组12只。 C组给予普通饲料, M和Y组予高脂饲料造模,4周后继续予高脂饲料同时Y组大鼠予相应药物干预4周。动物实验结束时,取3组大鼠肝脏组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油红O染色进行病理学观察,检测肝组织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含量。检测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的活性,以及血脂血糖指标TG、 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游离脂肪酸( FFA)、空腹血糖(FBG)。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肝组织细胞色素P450亚型2E1(cytochrome P4502E1, CYP2E1)和解耦联蛋白2(uncoupling protein-2, UCP2)的表达水平。结果: M组大鼠血清ALT和LDL-C 较C组显著升高, Y组中这两个指标较M组明显下调,并能降低血清FFA水平; M组大鼠肝组织出现弥漫性大泡性脂肪变性,肝组织 TG、 TC含量显著升高, Y组大鼠肝脏的脂肪变性从分布和程度上均有所减轻,肝脂含量降低。另外M组大鼠肝脏的CYP2E1的表达上调、 UCP2下调, Y组表达趋向正常水平。结论:三七理血脂肝方对大鼠NAFL治疗有效,方药的降脂理血功效可能通过抑制氧化应激、调节脂质代谢发挥降脂保肝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冠心病患者血浆低密度脂蛋白(lowdensitylipoprotein,LDL)亚组分的分布特征。方法采用密度梯度超速离心法分离24例冠心病患者和13例对照组血浆中脂蛋白的各亚组分:大而轻LDL(LDL1),中间LDL(LDL2),小而密LDL(LDL3,)的含量。结果①冠心病组与对照组在年龄、性别、身高、体重、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lipoproteincholesterol,HDL-C)、载脂蛋白A(apolipoproteinA,ApoA)和载脂蛋白B(apolipoproteinB,ApoB)和LDL等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冠心病组的亚组分LDL1的含量少,LDL3的含量多;对照组则相反,亚组分LDL1的含量多,LDL3的含量小;而且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介于两者之间的亚组分LDL2的含量两组几乎一样。结论LDL3与冠心病的发生、发展有关;LDL3测定仍可作为预测冠心病危险性的指标之一,也是观察疗效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代谢综合征(MS)及并发冠心病(CHD)患者氧化修饰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水平和胰岛素抵抗及MS其他指标的关系。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单纯MS组(17例)、MS并发CHD组(40例)和正常对照组(19例)ox-LDL水平和空腹血浆胰岛素水平,并收集MS的其他有关数据:腰围、体质指数、空腹血糖和血脂,计算胰岛素敏感指数(ISI)。结果:①ox-LDL水平在正常对照组为(5.97±5.18)μg/L,MS组为(24.68±12.00)μg/L,MS并发CHD组为(41.45±35.80)μg/L,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48,P<0.05);②ox-LDL水平与ISI呈负相关(r=-0.472,P<0.05),与体质指数、腰围、LDL-C、空腹真胰岛素无明显相关性;③以ox-LDL水平为应变量的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提示,ISI(r2=0.224)与ox-LDL具有相关性,体质指数、腰围、LDL-C、空腹真胰岛素与ox-LDL无明显相关性。结论:MS患者的ox-LDL水平增加,并发CHD的MS患者更为明显,并与胰岛素抵抗相关,可能在MS发展为CHD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