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背景:在骨科病的临床治疗中传统的给药方式容易引起血药浓度的较大波动和副作用.而植入式药物载体材料羟基磷灰石的机械性能较差使之难以应用于人体的承重部位,聚乳酸又易降解成酸性产物。研究制备羟基磷灰石/聚乳酸药物载体能仅对病患部位直接持续释放药物同时减少对其他部位的副作用.另外可获得羟基磷灰石和聚乳酸相互补强的功能.并消除组织炎症反应,促进骨组织再生。 目的:观察可吸收靶向式药物控释载体的制备及模拟药物的应用情况。 设计:观察试验 单位:重庆工学院与武汉理工大学。 材料:大白鼠鼠尾及聚乳酸(武汉理工大学生物中心提供),胃蛋白酶(1:10000,Sigma公司),Ca(OH)2.浓磷酸、NaOH.冰醋酸、磷酸盐缓冲液(pH=7.4配制)、1,4-二氧六环.无水乙醇等均为市购分析纯。 方法:实验于2004—05/2006—03在重庆工学院及武汉理工大学完成。①采取酸溶法和碱提纯法制备鼠尾Ⅰ型胶原蛋白,在体外模拟天然骨的生物矿化过程,利用材料的自组装机制合成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类骨仿生复合材料,并采用X射线衍射分析和透射电镜观察对材料进行了结构、形貌的表征:②采用热致分相技术将制得的羟基磷灰石/胶原复合材料进一步与聚乳酸复合制备了具备特殊几何形状的三维多孔生物可吸收储存式药物控释载体,同时采用扫描电镜、材料试验机和比重测试法对比下观察孔结构形貌及其力学性能等。③将制得的羟基磷灰石/胶原/聚乳酸药物载体装填模型化合物溴百里酚蓝,在模拟体液中进行体外释放实验研究了其控释特性。 主要观察指标:①羟基磷灰石/胶原类骨仿生复合材料制备后结构、形貌的表征。②羟基磷灰石/胶原/聚乳酸药物载体制备后的性能及制备工艺评估:③模型化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国内外对聚乳酸/羟基磷灰石复合材料的性能、改性和应用的研究现状. 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Elsevier Science和CNKI数据库1998-01/2007-05期间与聚乳酸/羟基磷灰石复合材料相关文章,中文检索词:“羟基磷灰石,聚乳酸/羟基磷灰石”等;英文检索词:“hydroxyapatite,polylactide/hydroxyapatite”. 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选,选择聚乳酸/羟基磷灰石复合材料的制备、性能、改性和应用方面的文献.纳入标准:①羟基磷灰石性能及影响性能的因素.②羟基磷灰石改性研究.③PLA/HA的应用. 资料提炼:粗选有几百篇关于聚乳酸/羟基磷灰石复合材料的文章,根据纳入标准,精选66篇文献,排除重复性文献,最后纳入32篇文献进行综述. 资料综合:聚乳酸/羟基磷灰石复合材料是骨修复材料的典型代表,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羟基磷灰石已经做了大量的改性研究,提高了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和热稳定性.聚乳酸/羟基磷灰石复合材料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①骨科固定材料.②组织工程支架材料.③临床上已被广泛应用于组织工程中骨和软骨组织的构建和再生. 结论:聚乳酸/羟基磷灰石复合材料已在生物医学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是一种很有发展潜力的骨修复材料.  相似文献   

3.
背景:可降解吸收性聚乳酸类骨内固定材料初始力学性能较低,易导致体内产生炎症反应,并且降解时间太长,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应用。目的:测定聚磷酸钙纤维/纳米羟基磷灰石/聚乳酸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和体外降解性能。设计、时间及地点:重复测量设计,于2006-08/2007-05在兰州交通大学材料工程研究所完成。材料:基体材料采用荷兰普拉克生化公司生产的聚乳酸(Mr300000)和聚消旋乳酸(Mr600000)的共混物(混合比例66/100)。增强材料为直径10~20μm、完全降解时间3个月以上的聚磷酸钙纤维(纤维与基体的比例为1/1)以及用水热法合成的纳米羟基磷灰石粒子。方法:采用复合材料共混工艺制备聚磷酸钙纤维/纳米羟基磷灰石/聚乳酸复合材料薄膜,然后真空热压成型,得到不同质量分数纳米羟基磷灰石(0,0.024,0.048,0.070)的聚磷酸钙纤维/纳米羟基磷灰石/聚乳酸复合材料试样。主要观察指标:复合材料降解前后的弯曲强度、弯曲模量。结果:①加入不同质量分数的纳米羟基磷灰石对复合材料的弯曲强度和弯曲模量均有一定的增强作用,质量分数为0.048时作用最强。②纳米羟基磷灰石质量分数为0.048时聚磷酸钙纤维/纳米羟基磷灰石/聚乳酸复合材料的弯曲强度251MPa,弯曲模量19GPa。与骨的力学性能相比,复合材料的初始强度、刚度(未降解)均大于皮质骨的强度和刚度。③在模拟人体环境的降解介质中降解12周后,聚磷酸钙纤维/纳米羟基磷灰石/聚乳酸复合材料的弯曲强度及弯曲模量为123MPa和7.24GPa。结论:聚磷酸钙纤维/纳米羟基磷灰石/聚乳酸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和体外降解性能与人骨组织相近。  相似文献   

4.
背景:由聚乳酸羟基乙酸/纳米羟基磷灰石复合材料制备的微球,在体外磷酸盐缓冲液中能够持续释放药物.目的:制备聚乳酸羟基乙酸/纳米羟基磷灰石-5-氟尿嘧啶复合微球,探讨纳米羟基磷灰石对复合微球的载药量、包封率和体外释放等性质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材料学体外观察,于2009-02/2009-07在华南理工大学材料学院实验室完成.材料:聚乳酸羟基乙酸为济南岱罡生物有限公司产品,纳米羟基磷灰石由华南理工大学特种功能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自制,5-氟尿嘧啶为上海楷洋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产品.方法:以水溶性抗癌药物5-氟尿嘧啶作为模型药物,先用纳米羟基磷灰石吸附药物,外包裹生物相容性好且可生物降解的聚乳酸羟基乙酸,采用单乳化溶剂挥发法(S/O/W)制备聚乳酸羟基乙酸,纳米羟基磷灰石-5-氟尿嘧啶复合微球.对载药前后的纳米羟基磷灰石进行透射电子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和FTIR分析.采用扫描电镜、激光粒度仪和紫外分光光度计对微球的理化性质及体外释药性质进行分析.主要观察指标:纳米羟基磷灰石与5-氟尿嘧啶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微球载药量和包封率,药物体外释放.结果:FTIR结果表明,纳米羟基磷灰石对5-氟尿嘧啶有较强的吸附作用.聚乳酸羟基乙酸/纳米羟基磷灰石-5-氟尿嘧啶复合微球的载药量和包封率分别为3.83%,86.78%,明显高于单纯的聚乳酸羟基乙酸-5-氟尿嘧啶微球.经过体外释放药物突释后,复合微球比单纯聚乳酸羟基乙酸微球的药物释放慢.在第27天,复合微球和单纯的聚乳酸羟基乙酸微球累积药物释率放分别为84.87%,99.87%.结论:与单纯的聚乳酸羟基乙酸-5-氟尿嘧啶微球相比,由于纳米羟基磷灰石对5-氟尿嘧啶存在较强的吸附作用,使聚乳酸羟基乙酸/纳米羟基磷灰石-5-氟尿嘧啶复合微球的载药量和包封率得到了较大提高,具有更好的药物缓释效果.  相似文献   

5.
背景:外消旋聚乳酸在体内最主要的降解机制是水解,其与羟基磷灰石复合后,复合材料的生物降解率及失重率是否会有所改善。 目的:观察羟基磷灰石/外消旋聚乳酸复合材料体内植入兔股骨缺损后随时间延长界面及结构的变化。 设计:随机分组对照观察。 单位:武汉理工大学生物材料与工程研究中心。 材料:选用40只健康成年日本大耳白兔,体质量2.0~2.5kg,雌雄各半,由湖北省动物实验中心提供[合格证号:SCXK(鄂)2003-0005]。 方法:实验于2005-06/2006-03在湖北生物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完成。①随机摸球法将大耳白兔分成2组:羟基磷灰石/外消旋聚乳酸组和外消旋聚乳酸对照组,每组20只。各组实验兔麻醉后,于兔左前肢股骨髁部分别将羟基磷灰石/外消旋聚乳酸及外消旋聚乳酸圆柱体植入骨腔洞内,圆柱体可略高于骨质表面。用骨膜覆盖样本材料,复位皮肤及骨膜组织瓣。②实验评估:两组实验兔于造模后3,6,12及24周将植入材料及周围骨组织完整取出,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进行观察各材料内植入后随时间延长界面及结构的变化。主要观察指标:两组材料内植入后随时间延长界面及结构的变化。 结果:纳入实验兔40只均进入结果分析。材料植入体内后,羟基磷灰石颗粒从材料表面脱落,成纤维细胞向组织内长入,并伴有少量新生骨痂的形成,显示羟基磷灰石/外消旋聚乳酸复合材料具有一定的成骨性和骨连接性。在植入24周时界面观察显示,材料被组织分隔包裹,新生骨组织长入材料,骨愈合情况良好,显示羟基磷灰石/外消旋聚乳酸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对于可生物降解的外消旋聚乳酸聚合物,体内水解是最主要的降解机制,其降解速率由于与羟基磷灰石材料的复合而减小。羟基磷灰石/外消旋聚乳酸复合材料具有成骨和骨连接能力。 结论:羟基磷灰石/外消旋聚乳酸复合材料具有成骨性和骨连接性;由于复合材料降解速率减小而相应改善了其生物相容性;羟基磷灰石/外消旋聚乳酸复合材料适合临床应用于可吸收内固定材料。  相似文献   

6.
背景:新型复合软骨组织工程支架克服了传统支架的诸多不足,如组织相容性差、生物力学性能不足、降解过快、材料单一、难与关节软骨的分层结构相匹配等,为软骨组织工程的发展提供新的途径。目的:观察具有柱状分层结构的胶原/羟基磷灰石复合支架对软骨细胞的吸附作用,以及对软骨细胞生物学性状的影响,评价其作为软骨组织工程支架的可行性与价值。设计:开放性实验。单位: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骨科,华南理工大学材料学院。材料:实验于2004-06/11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动物实验中心完成。选取2周龄普通级健康新西兰白兔1只,雄性,饲养环境温度20℃,湿度40%。方法:①在羟基磷灰石中加入少量的去离子水,分散后加入I型胶原溶液搅拌复合,并按一定比例加入碳二亚氨,调配形成不同比例的胶原/羟基磷灰石复合物,并逐层加入模具,最上层采用纯胶原,底层为纯羟基磷灰石。将制备好的柱状分层的胶原/羟基磷灰石复合材料冷冻干燥后,经环氧乙烷气体消毒后备用。②体外培养幼兔关节软骨细胞并扩增,吸附于多孔胶原/羟基磷灰石复合支架上三维立体培养,通过相差倒置显微镜、组织学、扫描电镜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支架对软骨细胞的表型、增殖及功能的影响。主要观察指标:①胶原/羟基磷灰石多孔支架的形貌观察。②体外培养的软骨细胞生物学性状观察。③胶原/羟基磷灰石多孔支架材料与软骨细胞相容性的观察。结果:①胶原/羟基磷灰石多孔支架的形貌观察:胶原/羟基磷灰石为具有一定力学强度的柱状分层的三维多孔支架,最上层为纯胶原,底层为纯羟基磷灰石,中间为胶原与羟基磷灰石复合。扫描电镜可见支架内具有不规则的通孔结构,孔径较均匀,相互连通,平均孔径约为147μm。②体外培养的软骨细胞生物学性状观察:刚分离的软骨细胞为球形,活细胞率达95%。24h后细胞开始贴壁,逐渐伸展为三角或多角形,内含分泌颗粒。细胞保持单层生长,传代后增殖速度加快,4d铺满培养瓶。随着传代次数的增加,增殖速度开始减慢,当传到第6代时,细胞分裂能力明显下降,细胞变形明显,体积变大,梭形为主,边沿模糊,折光性弱,表现出细胞老化和向成纤维细胞反分化的趋势。③胶原/羟基磷灰石多孔支架材料与软骨细胞相容性的观察:多孔胶原/羟基磷灰石复合支架亲水性好,软骨细胞吸附于支架表面,增殖并逐渐顺孔隙迁徙至支架内部,在孔壁贴附良好,表型维持稳定,分泌胞外基质。结论:柱状分层结构的胶原/羟基磷灰石复合支架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较单纯胶原力学性能更强,是比较理想的软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  相似文献   

7.
背景:为颌骨缺损患者选择适宜的骨移植材料替代自体骨是当前研究的热点。目的:观察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聚乳酸与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物用于修复兔下颌骨缺损的能力,比较其与自体骨修复及单纯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聚乳酸修复的差异。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7-03/10在锦州市中心医院动物实验室完成。材料:40只新西兰兔随机分成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聚乳酸复合骨髓基质干细胞填充组(简称复合组)、自体骨填充组、单纯支架材料填充组及空白对照组,每组10只。方法:在兔下颌骨体部制造大小为15mm×15mm的全厚骨缺损模型。复合组于缺损处植入骨髓基质干细胞与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聚乳酸体外联合培养14d的复合物;自体骨填充组于缺损处植入自体髂骨;单纯支架材料充填组于缺损处植入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聚乳酸;空白对照组不作任何植入。主要观察指标:分别于植入后1,3,6个月进行骨密度检测及组织学染色观察,根据检测结果评价骨修复效果。结果:复合组与自体骨填充组骨密度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且均高于单纯支架材料充填组及空白对照组(P<0.01)。复合组和自体骨填充组材料植入后6个月时见,新生骨组织渐成熟,呈大块状,桥接缺损断端,支架材料已所剩无几。单纯支架材料充填组植入后6个月时见,植入区骨小梁增多,但仍见较多纤维组织嵌于其中,易见未降解完全的支架材料。结论: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聚乳酸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物修复下颌骨缺损效果与自体骨修复相似,均优于单纯支架材料修复。  相似文献   

8.
背景:聚乳酸同纳米羟基磷灰石制备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但是纳米级羟基磷灰石易团聚、很难均匀分散在材料中,使无机粒子和有机高聚物之间的结合状况受影响.目的:制备亚微米羟基磷灰石/聚乳酸复合材料,探讨聚乳酸溶液浓度、羟基磷灰石在溶液中的分散时间及羟基磷灰石含量对其在聚乳酸基体中分散性的影响,并分析复合材料的表面形貌、断面、复合材料界面状况.方法:采用溶液共混的方法,借助超声波分散技术,将亚微米羟基磷灰石以不同比例分散于溶剂为氯仿的聚乳酸溶液中,而后在室温下除去混合体系中的氯仿制得不同含量的亚微米羟基磷灰石,聚乳酸复合材料.观察不同溶液浓度对亚微米羟基磷灰石在溶液中的分散性的影响.借助扫描电镜、红外光谱分析亚微米羟基磷灰石,聚乳酸复合材料的断面、界面状况.结果与结论:在亚微米羟基磷灰石,聚乳酸复合材料质量比为0.15:1,分散时间大于30 min,聚乳酸溶液浓度为0.14 kg/L时,可使得羟基磷灰石在该浓度下有着较好分散性;而当亚微米羟基磷灰石含量超过15%就会在复合材料中产生团聚;红外分析表明,溶液共混制备的复合材料中亚微米羟基磷灰石,聚乳酸复合材料其特征官能团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表明:借助超声波振荡的方法,可实现亚微米亚微米羟基磷灰石与聚乳酸复合材料较好的溶液共混,有望提高复合材料的界面状况.  相似文献   

9.
背景:目前骨组织工程常用的支架材料主要有无机材料、有机高分子材料及天然衍生材料等,上述材料各有优缺点,为了充分发挥各类材料的优势,弥补其不足,目前多采用联合材料制备复合支架。目的:制备新型仿生支架材料骨形态发生蛋白7多肽/壳聚糖/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并观察其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黏附及分化的影响。方法:制备壳聚糖/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复合支架材料,扫描电镜观察支架材料表面微观形貌;采用真空吸附法将骨形态发生蛋白7多肽与支架材料复合,高效液相色谱仪检测骨形态发生蛋白7多肽在体外的释放规律;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接种到复合骨形态发生蛋白7多肽的仿生支架材料上,以未复合多肽的支架材料作为对照,检测支架材料表面细胞增殖、黏附率、生长形态及碱性磷酸酶活性。结果与结论:壳聚糖/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支架材料呈多孔状,孔径10~100μm;骨形态发生蛋白7多肽可以从支架材料中缓慢释出;在复合多肽的仿生支架材料表面,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黏附及向成骨细胞方向分化能力均明显强于对照组(P<0.05),而增殖能力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说明新型仿生支架材料骨形态发生蛋白7多肽/壳聚糖/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是一种理想的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  相似文献   

10.
背景:为颌骨缺损患者选择适宜的骨移植材料替代自体骨是当前研究的热点.目的:观察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聚乳酸与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物用于修复兔下颌骨缺损的能力,比较其与自体骨修复及单纯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聚乳酸修复的差异.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7-03/10在锦州市中心医院动物实验室完成.材料:40只新西兰兔随机分成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聚乳酸复合骨髓基质干细胞填充组(简称复合组)、自体骨填充组、单纯支架材料填充组及空白对照组,每组10只.方法:在兔下颌骨体部制造大小为15 mm×15 mm的全厚骨缺损模型.复合组于缺损处植入骨髓基质十细胞与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聚乳酸体外联合培养14 d的复合物:自体骨填充组于缺损处植入自体髂骨;单纯支架材料充填组于缺损处植入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聚乳酸:空白对照组不作任何植入.主要观察指标:分别于植入后1,3,6个月进行骨密度检测及组织学染色观察,根据检测结果评价骨修复效果.结果:复合组与自体骨填充组骨密度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且均高于单纯支架材料充填组及空白对照组(p<0.01).复合组和自体骨填充组材料植入后6个月时见,新生骨组织渐成熟.呈大块状,桥接缺损断端,支架材料已所剩无几.单纯支架材料充填组植入后6个月时见,植入区骨小梁增多,但仍见较多纤维组织嵌于其中,易见未降解完全的支架材料.结论: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聚乳酸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物修复下颌骨缺损效果与自体骨修复相似,均优于单纯支架材料修复.  相似文献   

11.
背景:采用生理盐水溶解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聚乳酸-聚乙醇酸共聚物微球时,活性成分易于吸收、流失,不能在局部维持较高浓度;而采用静脉血或骨髓血溶解时凝固时间难以掌握,往往在体外已凝血,失去可注射性,操作不便,因此还需一种能控制凝固时间的缓释载体.目的:制备携载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的聚乳酸与聚乙醇酸缓释微球并将其与纤维蛋白胶复合,构建具有自固化能力的可注射性骨形态发生蛋白缓释体系.设计、时间及地点:对比观察实验,于2005-01/2008-04在解放军总医院骨科研究所完成.材料:聚乳酸-聚乙醇酸共聚物(聚乳酸/聚乙醇酸75/25,M_W=3 000,黏度0.025 L/g)由山东省医疗器械研究所提供,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由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提供,纤维蛋白胶由杭州普济公司提供.方法:复乳-溶剂挥发法制备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聚乳酸-聚乙醇酸共聚物载药微球,然后将微球与纤维蛋白胶复合制备出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聚乳酸-聚乙醇酸共聚物/纤维蛋白胶复合材料.主要观察指标:复合材料凝固时间、体外释放性质、能谱分析及体外降解液pH值.结果:①与纤维蛋白胶相比,复合材料的固化时间少量增加.②复合材料的释放存在突释,2d骨形态发生蛋白释放量达到16.76%,42 d释放量达到76.75%.③能谱分析显示微球混入纤维蛋白胶后优化了释放过程,延长了其释放时间.④复合材料的pH值变化介于微球与纤维蛋白胶之间.结论: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聚乳酸-聚乙醇酸共聚物/纤维蛋白胶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缓释效果并具有可注射性,既可以降低局部的酸环境,又可以在局部维持较高浓度,是具有良好应用前景的骨修复材料.  相似文献   

12.
背景:脂质体药物载体近年来被用以增加药物的稳定性,提高药效,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然而研究发现由于稳定性较差,脂质体药物载体难以实现药物缓释与长效给药.大量研究表明,二氧化硅无毒,具有化学惰性和生物相容性,是很好的修饰材料.目的:为了提高脂质体药物载体的稳定性,延长给药时间,采用二氧化硅对脂质体进行表面修饰并用于抗癌药物盐酸阿霉素的包埋.设计、时间及地点:体外观察实验,于2007 05/2008-06在哈尔滨工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中心的纳米医药与生物传感器实验室完成.材料:L-α-二棕榈酰磷酯酰胆碱购自南京康森特化工有限公司,正硅酸乙酯购自美国Aldrich公司,盐酸阿霉素购自北京华奉联博科技有限公川,葡聚糖凝胶G-50购自瑞典Amersham公司,其他化学试剂均为分析纯.方法:通过溶胶-凝胶沉积二氧化硅的方法修饰模板L-α-二棕榈酰磷酯酰胆碱脂质体.主要观察指标:通过激光粒度仪与Zeta电位仪测定二氧化硅修饰后的脂质体粒径分布与表面电荷;通过透射电镜观察二氧化硅修饰后脂质体的形态;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表征材料的化学结构;通过荧光光谱仪测定溶液中阿霉素浓度;通过阿霉素浓度回归方程计算脂质体药物包封率与脂质体体外释放速率.结果:①成功制备了二氧化硅包裹修饰的脂质体.②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结果显示在1 166cm-1,1 080cm-1,859cm-1和526cm-1存在Si-O-Si振动峰.③二氧化硅修饰的脂质体对阿霉素的包封率为72.4%.④药物体外释放结果显示二氧化硅包裹修饰的脂质体使阿霉索达到缓释效果.结论:由于在脂质体的表面形成纳米级厚度的无机Si-O-Si网络作为保护层,使得脂质体的稳定性显著提高,并且对阿霉素有缓释效果.  相似文献   

13.
The development of sustained control drug release for delivering hydrophilic drugs has been challenging due to a burst release. Nanofibers are used as materials that enable efficient drug delivery systems. In this study, we designed drug-encapsulated core–shell nanofibers comprising a hydrophilic core of collagen (Col) incorporated with berberine chloride (BC), an anti-inflammatory and anti-cancer agent used as a model drug, and a hydrophobic shell of poly-l-lactic acid (PLLA). Long-term drug release profiles under both the physiological and hydrolysis-accelerated conditions were measured and analyzed using a Korsmeyer–Peppas kinetics model. We found that the Col/PLLA core–shell fiber achieved a controllable long-term release of the hydrophilic drug incorporated inside the core by the slow degradation of the PLLA shell to prevent the burst release while PLLA monolithic fibers showed early release due to the dissolution of drug and the following rapid hydrolysis of fibers. As shown by the results of Col/PLLA core–shell fiber under a hydrolysis-accelerated condition to promote the release of drugs test, it would provide sustained release over 16 days under physiological conditions. Her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anomaterial for the long-term drug release of hydrophilic drugs was achieved, leading to its potential medical application including cancer treatment.

A hydrophilic drug was encapsulated in nanofibers with hydrophobic shell using core–shell electrospinning. Drug–polymer miscibility affected the crystallinity of drug-loaded nanofibers. Our results propose a way to prolong the release of hydrophilic drugs from nanofibers.  相似文献   

14.
背景组织工程支架是骨组织工程研究的重要部分,但目前还未开发出理想的骨组织工程支架.目的检验快速成型工艺制作的聚左旋乳酸/磷酸三钙[Poly(L-lactic acid)/Tricalcium phosphate,PLLA/TCP]支架修复兔桡骨缺损的效果,寻找一种新型的生长因子载体. 设计随机对照实验研究.单位一所军医大学骨科研究所.材料实验于2001-05/2002-02在第四军医大学全军骨科研究所完成.对象为清洁级新西兰兔20只,雌雄不限,体质量(2 5±0.5)由第四军医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随机分为实验组10只,对照组10只.干预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采用复合牛骨形态发生蛋白(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BMP)及单纯快速成型工艺制作的聚左旋乳酸/磷酸三钙(PLLA/TCP)支架修复兔桡骨15 mm缺损.主要观察指标主要结局①两组植骨材料光镜观察结果.②降解率.次要结局①大体观察.②影像学结果.③骨密度值.结果12周时实验组骨缺损愈合良好,X射线显示骨痂连续,有不同程度的部分塑形,支架降解率为39.6%,缺损部位骨密度值达到正常值的70%.各检测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对照组骨缺损未愈合.结论复合BMP的PLLA/TCP支架具有良好的成骨效果,可以很好的修复兔15 mm长骨骨缺损.  相似文献   

15.
背景: 复合材料作为种子细胞的载体修复骨缺损较传统的自体骨移植具有创伤小、不存在供区限制的优点。目的: 观察由磷酸三钙人工骨 /透明质酸 /I 型胶原复合物作为诱导后的骨髓基质细胞载体修复兔桡骨骨缺损的能力及作为自体骨移植替代物的可能性。设计: 随机对照实验。单位: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骨科。材料: 实验于 2003- 09/2004- 06 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骨科进行。选择 6个月新西兰大白兔 31 只, 平均体质量 1.5~2.0 kg。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 4 只, 实验组 27 只。方法: ①31 只大白兔均做骨髓基质细胞体外诱导培养, 观察诱导后的骨髓基质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的阳性细胞率。扫描电镜观察磷酸三钙人工骨 / 透明质酸 /Ⅰ型胶原复合物结构。②手术制造桡骨 2 cm 长骨缺损, 8周后实验组一侧以磷酸三钙人工骨 / 透明质酸 /Ⅰ型胶原复合物 / 骨髓基质细胞植入兔桡骨骨缺损模型处, 另一侧植入自体骨; 对照组空白植入。③实验组所有动物随机在术后 4, 8, 12 周 3 个时间点处死, 4、8 周各6 只, 12 周 15 只; 对照组动物在 12 周处死。分别进行大体观察、X 射线摄片、HE 染色、无机质含量测定、12 周时标本进行成骨面积及生物力学测试, 比较各组修复骨缺损的效果。主要观察指标: 诱导后的骨髓基质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的阳性细胞率;磷酸三钙人工骨 / 透明质酸 /Ⅰ型胶原复合物结构; 大体观察; X 线摄片; HE 染色及无机质含量测定; 成骨面积及生物力学测试。结果: 31 只大白兔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诱导培养后碱性磷酸酶阳性细胞率达 75%。②扫描电镜观察显示 3 种材料均匀分布, 有大量的微孔结构。③复合物组与自体骨组 12 周时成骨面积分别为 (72.5±3.6)%;(76.7±6.2)%, (P > 0.05) 。④复合物组与自体骨组最大弯矩分别为(521.0±61.1) , (554.3±53.3) N·mm; 施力点最大位移分别为(0.816±0.071), (0.870±0.103) mm, 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⑤复合物于4、8 和12周无机质含量测定分别为75% ,57% ,42%, 表明材料中的无机成分随时间的延长逐步降解。⑥大体观察X线片、组织病理学检查、生物力学测试结果显示, 随着时间的延长自体骨组和磷酸三钙人工骨 / 透明质酸/Ⅰ型胶原复合物/骨髓基质细胞填充组能修复骨缺损, 对照组不能修复。结论: 磷酸三钙人工骨/ 透明质酸/Ⅰ型胶原 /骨髓基质细胞复合物与自体骨具有相同的骨损修复能力, 可作为自体骨移植的替代物。  相似文献   

16.
近十年来,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诱导治疗的进展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①治疗强度提高;②新的治疗药物的引入;③早期治疗相关死亡率的降低.展望AML诱导治疗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也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①靶向治疗药物的应用;②诱导治疗的个体化分层;③诱导治疗期间的支持治疗和抗感染治疗方案的优化及细化.笔者拟就AML诱导治疗的进展及展望进行阐述如下.  相似文献   

17.
背景:生物材料人工气管的制备对气管长段缺损后替代物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人工气管组分材料胶原蛋白/羟基磷灰石和聚乙丙交酯的体内降解性能和生物相容性有待观察。目的:观察人工气管组分材料胶原蛋白/羟基磷灰石、聚乙丙交酯在大鼠体内降解情况。设计:随机对照观察。单位:扬州大学临床医学院胸心外科、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胸心外科。材料:实验于2003-03/2004-12在第二军医大学国家级动物实验中心完成,选取16只3月龄SD大鼠,雌雄不拘,体质量150g~170g,由第二军医大学动物实验中心提供。人工气管组分材料胶原蛋白/羟基磷灰石海绵、聚乙丙交酯纤维网片(聚乳酸和聚羟基乙酸的共聚物,成分比例为90∶10)为自行研制。方法:①实验过程:大鼠适应性饲养1周后麻醉,沿背部肌层表面向脊柱两侧作潜行分离,每只大鼠形成2个囊状间隙,将胶原/羟基磷灰石海绵、聚乙丙交酯编织物制成10mm×10mm大小分别植入其间,关闭皮肤切口。②实验评估:术后观察大鼠活动情况、切口愈合及排斥情况;分别于术后2,4,6,8周取出皮下埋藏的胶原/羟基磷灰石海绵、聚乙丙交酯纤维网片及周围附着组织,作扫描、透射电子显微镜检查。主要观察指标:不同时间点两种植入材料在大鼠体内降解情况。结果:①所有实验动物术后均正常活动,呼吸及进食与术前无异;切口无感染、积液、坏死或窦道形成;手术区皮肤无红肿,未见过敏或中毒反应;植入材料均未见排异现象。②在体内植入的早期,材料结构开始遭到破坏,植入物与组织界面有炎性细胞浸润,并可见少量吞噬细胞,随后可见成纤维细胞的增生。在降解过程的后期,材料基本完全降解,并被吞噬细胞包裹和吞噬,最终被新生纤维组织所取代。在整个降解过程中,未见组织变性、坏死或异常增生现象,未见对周围组织产生的不良刺激或异物反应。结论:人工气管组分材料胶原蛋白/羟基磷灰石、聚乙丙交酯的体内降解是一个逐步降解、吸收,被组织取代的过程,并具有良好的降解性能和生物相容性,具有进一步开发利用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