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0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诊抢救创伤性休克的抢救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3年12月救治的创伤性休克患者102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102例中,抢救成功89例(87.3%),死亡13例(12.7%),其中现场死亡1例,回院后1 h内死亡7例,2 h内死亡1例,2 h后死亡1例,死于中重度休克和严重多发伤。结论:及时、合理、科学的院前院内急救措施,具备熟练急救技能的医护人员是保障创伤性休克患者抢救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合理的、良好的院前急救护理对减少交通事故伤的致死率及致残率的重要性。方法:我院急救中心自成立院前急救科以来,2002年5月~2004年7月院前急救护理交通事故伤2735例患者,与对照组2000年1月~2002年3月无院前护理的交通事故伤急救病例2667例进行比较。结果:两组交通事故伤后患者接受急救护理时间:研究组10~52min,平均31.6min,死亡221例(8.1%);对照组急救护理时间54~190min,平均90.4min,死亡408例(15.3%)。两组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1)。结论:提高院前抢救成功率,除了先进的医疗设备、精湛的医疗技术外,良好的护理配合也是十分重要环节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阐明深圳市创伤急救死亡病例的流行病学特点,为有针对性采取措施降低急救死亡病例的病死率提供参考资料.方法:查阅深圳市2002-2004年度67个急救网络医院创伤急救死亡的病历,填写调查表,用Foxpro 6.0建立数据库,用SPSS 11.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深圳市2002-2004年创伤死亡人数分别为1 105、1 401和1 461例,人口年创伤死亡率分别为2.191 4/万、2.513 4/万和2.457 3/万(P=0.001 5).3个年度合计,患者死亡平均年龄为(29.86 ± 15.32)岁;男/女之比为74.16/25.84;创伤患者院前和院内死亡百分比分别为0.95%和1.52%(P=0.000);院内死亡患者中,81.94%于到院后3 h以内死亡.结论:深圳市创伤死亡患者数量有增加趋势,2003和2004年全市人口创伤死亡率高于2002年;创伤死亡平均年龄较全市所有急救患者死亡年龄的平均值低10岁;男性是女性2.87倍;创伤患者院内死亡比率高于院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诊科死亡原因及规律,为防治死亡提供科学依据和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广西医科大学一附院东院急诊科 2003年1月~2008年12月在院前及急诊科抢救无效死亡728例的资料.结果:总体死因顺位是猝死(22.3%)、损伤(13.2%)、心血管疾病(11.8%)和机动车意外伤(10.0%),男性72.3%(526/728),死亡时间以辰时(7~9时)、戌时(19~21时)、巳时(9~11时)和寅时(3~5时)较集中;院前死亡54.4%(396/728),前三位为猝死(31.3%)、损伤(13.8%)、心血管病(12.1%);儿童以心血管疾病、呼吸、恶性肿瘤为前三位死因,中青年以创伤(包括损伤和机动车意外伤)、猝死为主,老年人以猝死、心脑血管疾病为主要死因,各年龄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重视猝死、创伤和心脑血管等常见急诊致死性疾病的生命支持,在死亡集中时间段提高警惕,熟练地开展心肺复苏;提高严重创伤的现场救治能力和急诊常见病多发病抢救水平;提高公众急救意识和急救电话120的知晓率,普及全民徒手心肺复苏技术,提高公众自救互救能力;在生产过程中贯彻预防为主、安全生产的方针,可降低急诊死亡率.  相似文献   

5.
李铁军  熊宁 《医学临床研究》2007,24(10):1790-1791
[目的]了解珠三角镇区院前死亡的特点及死亡的规律.为提高院前急诊患者急救水平和质量提供客观依据.[方法]搜集本院2002年12月20日至2006年4月20日,经本院急诊科出诊,急救245例院前死亡的病例进行回顾分析.[结果]外科组161例,其中:129例为重型颅脑损伤占80.1%.内科组84例,其中猝死63例占75%,死亡年龄以青壮年为主:占53.48%,且以男性为主.呼叫到达现场平均反应时间:11.56 min.[结论]珠三角镇区院前死亡以创伤、猝死为主;且主要为:男性、青壮年.刨伤专科救治力量与水平急待加强,重视院前急救,缩短急救反应时间,特别应加强普及基本生命支持为主的群众急救意识.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与分析影响急诊介入治疗骨盆骨折预后的因素。方法:2014-02—2019-02期间在本院进行急诊介入的骨盆骨折患者160例,调查患者一般资料、骨折情况、临床诊治与预后情况。结果:在160例患者中,经过急诊介入后死亡16例(死亡组),存活144例(存活组),病死率为10.0%。死亡组的性别、年龄、收缩压、体重指数、舒张压、骨折分型、骨折原因、骨折部位与死亡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的伤后到院前时间、合并创伤状况、手术时间、输血情况等与死亡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入院时的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CS)、简明损伤评分(AIS)、损伤严重程度评分(ISS)、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评估Ⅱ(APACHEⅡ)评分与存活组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急诊期间的呼吸衰竭、休克、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为50.0%,显著高于存活组的6.3%(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GCS评分、AIS评分、ISS评分、APACHEⅡ评分、伤后到院前时间、合并创伤为患者预后死亡的主要影响因素(P0.05)。结论:骨盆骨折的预后相对比较差,多伴随有各种并发症,GCS评分、AIS评分、ISS评分、APACHEⅡ评分、伤后到院前时间、合并创伤为患者预后死亡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院前-院内无缝隙急救护理对于急诊多发伤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8年1月~2020年1月进行院前-院内无缝隙急救护理140例急诊多发伤患者纳入观察组,并选取同期采用常规创伤救治原则护理的116例患者纳入对照组,对比两组救治成功率、救治相关指标,对比两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救治成功率为75.71%,高于对照组的60.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院内救治时间、院前救治时间、现场救治至到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43%,低于对照组的7.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诊多发伤患者采用院前-院内无缝隙急救护理的效果较好,可提升救治成功率,缩短救治时间,使不良事件的发生减少。  相似文献   

8.
6928例创伤的院前急救特点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目的探讨院前创伤急救的组织实施及救治技术当前的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总结2000年12月至2003年12月我院“120”出诊急救的创伤病人6928例救治资料。结果21~50岁占79.30%;伤因:交通伤39.00%、治安事件伤30.00%、工伤及坠落伤10.74%;伤情按院前创伤指数(TI)分:重伤病人20.99%,中度伤38.11%;院前急救成功率96.43%,现场心肺复苏成功率12.97%。结论控制救治反应时间,落实“三线出诊”机制,实施有效的现场急救技术,完善急救及转运设备,建立专业化、专职化的急救队伍是提高创伤救治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以腹部创伤为主的多发伤120例救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以腹部创伤为主的多发伤患者的救治方法。方法分析本院几年来收治的以腹部创伤为主的多发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诊断及治疗方法。结果死亡6例。死亡原因MODS、ARDS、脑疝、失血性休克。结论提高院前、院内的急救水平,早期正确的诊断和及时适当的处理,是降低腹部创伤死亡率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妊娠期严重创伤的特点和救治方法。方法:对47例妊娠期严重创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按救治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多科会诊救治组(n=16例)和急救创伤团队救治组(n=31例),探讨不同救治方式对患者的疗效。结果:急救创伤团队救治组死亡3例(9.7%),ISS评分为(35.9±3.9)分,平均入院至手术开始时间为(58.0±6.0)min,并发症发生率为41.9%,平均住院时间为(28.0±4.0)d;多科会诊救治组死亡6例(37.5%),ISS评分为(37.1±3.6)分,平均入院至手术开始时间为(137.0±11.0)min,并发症发生率为68.8%,平均住院时间为(39.0±3.0)d。2组患者的I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死亡率、入院至手术开始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住院时间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专业的急救创伤团队,早期液体复苏和原发伤的确定性手术治疗以及微创技术和理念的应用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妊娠期严重创伤患者的救治成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一体化急救护理新模式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急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6月-2013年2月9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为观察组,采用一体化急救护理新模式进行救护;选择2010年1月-2011年5月104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为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急救护理模式进行救护,比较两组患者护理质量、患者护理满意度以及转送意外事件发生率。结果实施一体化急救护理新模式后,观察组的院前急救反应时间和急诊科救治时间较对照组缩短;治愈率提高,患者病死率下降;患者护理满意度升高;转送意外事件发生率降低,两组间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一体化急救护理新模式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急救中应用,有效缩短了急救时间,提高了救治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院前急救指导应用于小儿高热惊厥的效果,以降低高热惊厥对患儿的损伤,取得最佳的急救效果。方法2009年4月至2011年2月我院儿科共收治小儿高热惊厥急救患儿112例,对其中75例患儿家长采取院前急救护理指导,此75例患儿作为院前急救护理指导组。其余37例患儿作为非院前急救护理指导组,待医护人员赶到发病现场后对其进行常规急救护理。随后分别记录2组患儿的误吸、舌咬伤、高热惊厥再度发作以及脑损伤发生情况。结果院前急救护理指导组由于家长操作不当导致误吸的仅有1例,高热惊厥3例,无脑损伤、舌咬伤情况发生,院前急救护理指导组不良后果发生率为5.3%,低于非院前急救护理指导组的51.4%。结论在医疗急救人员还未到达患儿的发病现场之前便利用移动电话对患儿家长进行院前急救护理指导,能够显著减少患儿意外损伤,稳定患儿家长情绪,降低惊厥对患儿的影响,这对改善患儿症状及其后续治疗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3.
广州市97 823例院前急救患者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调查广州市院前急救患者流行病学情况,探讨院前急救病例特点.方法 从广州市急救医疗指挥中心系统数据库中导出2008年度全部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①在969 410次呼叫量中,日时间分布以16:00-18:00为最高(114 224次、占11.78%),以04:00-06:00为最低(23 237次、占2.40%).②在109 682次出车中,白云区出车量最多(29 364次、占26.77%),其次是海珠区(20 069次、占18.30%)、天河区(19 962次、占18.20%).③在97 823例院前急救患者中,男性的比例与死亡率均明显高于女性[比例:57.65%(56 394)比38.48%(37 641),死亡率:59.17%(3 269)比33.95%(1 876)].④在97 823例院前急救患者中,创伤类是院前急救中最多的,占34.57%(33 820),尤其是交通意外,占11.56%(11 307);且以21~50岁青壮年者最多;其次分别是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急症,且均以51岁(尤其是70岁)以上的中老年者最多.⑤在97 823例院前急救患者中,共死亡5 525例,占5.65%.循环系统急症死亡(尤其是猝死)居首位(1 827例、占33.07%),其次分别为其他系统急症死亡(1 646例、占29.79%)、创伤类死亡(866例、占15.67%)、呼吸系统急症死亡(413例、占7.48%)、神经系统急症死亡(329例、占5.95%);其中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急症死亡均以51岁(尤其是70岁)以上的中老年者最多,其他系统急症死亡以61岁以上的老年者最多,创伤类死亡以21~40岁中青年者最多.结论 ①加强心脑血管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防治,提高中老年患者的常见急危重症早期识别与院前急救水平对降低死亡有重要意义.②加强安全生产、遵守交通法规、强化法制意识是降低创伤,尤其是交通意外发生及其死亡的有力手段.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pidemiological information of patients in pre-hospital medical care in Guangzhou city, and to explo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atients. Methods The data in the year of 2008 were retrieved from the computer database of Guangzhou Emergency Medical Rescue Command Center. Results ①In a total of 969 410 calls received, the time of distribution was found to be mainly between 16:00 and 18:00 [11.78% (114 224)], and least frequently between 04:00 and 06:00 [2.40% (23 237)]. ②Among 109 682 dispatches of ambulances, Baiyun district received the most [26.77% (29 364)], and followed by Haizhu district [18.30% (20 069)], Tianhe district [18.20% (19 962)], respectively. ③Among 97 823 cases of pre-hospital medical care, death rate of the male patients was higher than the female [amount: 57.65% (56 394) vs. 38.48% (37 641), mortality: 59.17% (3 269) vs. 33.95% (1 876)]. ④In 9 7823 cases of pre-hospital medical care, trauma constituted the highest rate [34.57% (33 820)], especially traffic accidents [11.56% (11 307)], and the age of most of the patients ranged between 21 and 50. Disease of the nervous system ranged the second, followed by diseases of circulatory system, respiratory system and digestive system, and most of them were over 51 years old, and most frequently above 70. ⑤In 97 823 cases of pre-hospital medical care, there were 5 525 deaths (5.65%), in whom the circulatory system diseases ranged first (especially sudden death) [33.07% (1 827)], followed by unclassified diseases [29.79% (1 646)], trauma [15.67% (866)], respiratory diseases [7.48% (413)], and neurological emergency illnesses [5.95% (329)]. The age of deceased was far older than 51, particularly 70. The age of most of the deceased was above 61, and age of traumatic death was 2140. Conclusion ①It is very important to reduce the death rate of the middle-old aged patients by strengthening prevention and timely treatment of 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and improve the medical strategies in emergency care, in order to lower the death rate during emergency. ②It is very important to emphasize safely in production lines and to strengthen traffic regulations in order to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trauma, thus it is especially traffic accident, expect that the death rate of trauma could be lowered.  相似文献   

14.
院前猝死事件的发病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系统分析院前猝死事件的发生特点及其规律。方法:回顾性分析1992~2002年院前急诊救治病例1030例的临床资料。结果:院前发生猝死病例106例。猝死的高发年龄段有2个:66~75岁(27.3%)和46~55岁(22.6%)。发生猝死病例中,既往有明确心血管病史者69例(65.1%),不明原因者22例(20.7%),其它原因者15例(14.2%)。引发猝死的直接原因为:室速、室颤(55.0%),心源性休克(16.7%)。结论:院前猝死事件中,以急性心血管事件所致比例最大,救治更为重要;对于已有心血管病基础的患者应注意其发生猝死的高度危险性,同时应注意低年龄组人群也有较高比例的猝死事件发生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385例院前心肺复苏成败的原因及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通过分析院前死亡病因及现场复苏成败的原因,进一步提高院前急救复苏有效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我区急救中心2000年1月-2003年12月385例院前心肺复苏病例资料。结果:本组385例死亡原因以心血管疾病、外科创伤、脑血管疾病、不明原因为前4位;全部病例在急救人员到达前均未开展心肺复苏((CPR),其中有最初目击者155例(40.3%);急救中心接到呼救并派出救护车到达现场平均间期在复苏有效组与无效组中分别为8.32min和10.23 min;所有病例经现场复苏无效死亡360例(93.5%),现场复苏有效25例(6.5%),复苏成功1例(0.26%);由急救人员行除颤、气管内插管(或喉罩插管)现场复苏有效率分别为21.2%和33.3%,而未行除颤、气管内插管(或喉罩插管)现场复苏有效率分别为2.3%和0.6%,两者差别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识别高危人群,在人群中普及以CPR为主的初级救护知识,由最初目击者及早开展CPR,尽可能缩短呼救-到达现场间期,早期除颤及气管内插管(或喉罩插管),可提高院前急救复苏有效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雪灾春运时大量密集人群长期滞留的紧急医学救援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2日至2月6日雪灾春运期各类急诊患者20 966例的临床资料,对医学救助现场医疗中各系统疾病的构成比,院前急救的特点以及院内急诊门诊和危重病急救情况与日常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现场医疗中以呼吸道疾病(57.3%)、消化道疾病(25.5%)和外伤(6.2%)为主,院前急救中以外伤、晕厥、昏迷、抽搐的呼叫为主,但空车率高达30.3%,院内急诊与现场医疗情况相似,外伤中以四肢外伤(56%)和头部外伤(24%)发病率最高,在严重创伤患者中,高处坠落伤的发生率较高(35.7%),外伤致死的2例中,1例因踩踏死亡,另1例为高处坠落伤并电击烧伤.结论 大型综合医院足城市灾害医疗救援中的主体,应把医院应对群体性灾害的能力列入医院质量考核指标,只有认真做好防灾,减灾的准备,才能高效地进行紧急医疗救援,将灾害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  相似文献   

17.
刘春英  郭镜华 《家庭护士》2009,7(2):105-106
[目的]总结多发性创伤病人院前院内的急救和护理以提高医疗护理质量.[方法]对我院急诊的80例多发性创伤病人进行现场救护、转运途中救护、急诊室救治及心理护理.[结果]80例病人中有2例在送往我院途中死亡,2例入院后因并发急性肾衰竭抢救无效死亡,2例入院后因创伤性休克抢救无效死亡,69例治愈或住院进一步治疗,5例因其他原因转院治疗.[结论]多发性创伤病人病情复杂、凶险、病死率高,早期、准确、主动采取救护措施是抢救成功的关键.急诊医护人员在抢救过程中应分秒必争,及时有效地进行院前(现场)救护,快速、安全地转运病人,为挽回病人生命赢得宝贵的抢救时机.  相似文献   

18.
目的:调查武汉市江汉区院前急救患者流行病学情况,探讨院前急救病例的特点。方法:对从武汉市急救中心系统数据库中导出的2008年度武汉市江汉区全部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院前急救患者总的调度时间、到达时间、现场时间分别为2.24±1.05(min)、16.41±7.82(min)、12.39±6.17(min),急救半径为9.17±4.36(km)。其中院前死亡患者的调度时间、到达时间、现场时间分别为2.17±1.13(min)、15.86±8.17(min)和23.26±11.39(min);急救半径为8.96±4.28(km),院前心脏性猝死患者分别为2.26±1.08(min)、16.23±7.94(min)和22.97±10.48(min);急救半径为9.25±4.13(km)。院前死亡及院前心脏性猝死患者到达现场时间明显长于未发生院前死亡的患者(P〈0.01)。(2)院前急救,包括院前死亡及院前心脏性猝死患者均以第1季度为最多。(3)在2 198次院前急救中,创伤类居首位,年龄以21~50岁青壮年段最多;其次分别是循环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等疾病。(4)创伤类的死亡位居首位;循环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类的死亡分别位居第2~5位,其中循环系统类的死亡中居首位的是心脏性猝死。(5)男性的院前急救例数、总死亡及院前心脏性猝死均明显高于女性。结论:(1)心脑血管病和呼吸系统疾病是中老年患者的院前急救的主要原因;(2)应重视创伤,尤其是交通意外伤发生及其死亡。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急诊胸痛患者院前延迟行为意向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7年4月至2018年9月在我院救治的急诊胸痛患者273例为研究对象,采用我院自制的急诊胸痛患者院前延迟行为意向测评表评估急诊胸痛患者院前延迟行为意向现状及影响因素。结果273例急诊胸痛患者院前延迟行为意向得分(59.85±14.35)分。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学历、医疗费用承担情况、家庭人均月收入、居住情况、家庭住地、体检情况、患病史/家族史、自己或家人是否接受过急救培训、转运方式、进院前是否寻求帮助是影响急诊胸痛患者院前延迟行为意向的相关因素(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家庭人均月收入、体检情况、患病史/家族史、自己或家人是否接受过急救培训是影响急诊胸痛患者院前延迟行为意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急诊胸痛患者院前延迟行为意向呈现中等水平,医护人员需要重视急诊胸痛患者对症状的习惯反应,加强教育和急救系统的运用,督促相关患者定期体检。  相似文献   

20.
目的回顾性分析四川大学华西医院1861例汶川地震住院和死亡伤员伤情与死因,为今后完善和健全地震灾害应急预案机制和建立国家级区域性医疗中心提供决策参考。方法从医院信息处系统收集震后至7月23日止收治地震伤员的相关资料,分析伤员基本情况和医院总体救治情况。资料录入采用EXCEL表格,统计分析采用SPSS 11.5软件。结果截至7月23日,共收治2728例地震伤员,其中急诊伤员872例,住院伤员1856例。住院伤员男性974例,中位年龄43岁;女性882例,中位年龄46岁。伤员入院时间集中在震后2周内(占82.4%),震后第8天住院伤员数达峰值976例;伤员出院时间集中在震后第9-18天(占60.2%);伤员来源最多的3个地区为德阳市、阿坝州和都江堰市。入院诊断前3位损伤依次为骨折(54.84%)、颅脑伤(含头面部外伤)(9.81%)和胸腹部伤(含脏器伤)(7.54%)。共死亡33例,其中院前死亡5例,急诊死亡1例,住院死亡27例。结论建立我国地震灾害医疗救援应急预案,是今后再遭遇特大灾害时提高医疗救援的应急反应速度、搜救能力,改善现场伤员分拣和外送、转运流程,合理配置与使用医疗资源的重要保证。全面总结华西医院汶川地震医疗救援指挥和救治经验,可为国家建立区域性医疗中心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