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贵超  陈莉  吕发金 《重庆医学》2013,42(20):2332-2334,2336
目的运用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成像(VCTDSA)研究基底动脉走行和变异,探讨基底动脉迂曲与椎动脉颅内段发育不良之间的关系。方法观测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VCTDSA检查、非脑卒中患者且头部或头颈VCTDSA检查未见病变者110例,在容积再现(VR)图像上观察双侧椎动脉颅内段发育情况、基底动脉有无迂曲、是否存在窗型变异,并分别测量基底动脉的长度与管径,同时对双侧椎动脉颅内段发育情况与基底动脉迂曲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1)110例检查者中,椎动脉发育不良占17.27%(19/110);基底动脉有迂曲占22.73%(25/110);基底动脉窗型变异占2.73%(3/110)。(2)基底动脉平均长度为(28.25±3.88)mm,平均管径为(3.86±0.54)mm。(3)椎动脉颅内段发育不良与基底动脉迂曲呈正相关(P<0.01,r=0.52)。结论 VCTDSA能清楚显示基底动脉的解剖和变异,管腔及血管长度值可以为提供临床诊断脑血管疾病的参考。椎动脉颅内段发育不良与基底动脉迂曲的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2.
多层螺旋CT腹腔动脉成像的临床应用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腹腔动脉成像的能力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择65例行腹部CT增强扫描的患者,选择5.0mm×2.5mm的扫描参数,行层厚3.0mm间隔1.5mm的轴面重建。采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容积重建(VR)两种后处理成像方法,部分病例增加曲面重建(CPR)。统计MIP和VR二种成像方法对腹腔动脉及其分支的显示率。结果:36例正常腹腔动脉;6例变异腹腔动脉及分支;23例病变腹腔动脉。MIP和VR法血管分支显示率分别为:肝总动脉、肝固有动脉、脾动脉100.0%(65/65),肝右动脉80.0%(52/65),肝左动脉76.9%(50/65),胃左动脉73.9%(48/65),胃十二指肠动脉96.9%(63/65)。结论:MSCT血管成像(MSCTA)显示腹腔动脉及其分支在腹部病变的诊断、鉴别诊断和判断肿瘤的可切除性方面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MIP和VR法的显示能力相当,但VR比MIP重建的血管图像更优。  相似文献   

3.
陈肇平  李清水 《中外医疗》2014,(11):190-191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64排128层)头颈部血管成像(CTA)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2例临床怀疑患有头颈部血管疾病的患者,采用64排Brilliance 螺旋CT进行血管成像扫描,右上肢静脉团注入造影剂优维显60~70 mL,注射速率4.0~5.0mL/s。采用触发扫描技术,先选好跟踪层面,待CT值达到设定阀值时自动启动扫描,并将原始图像传输至工作站进行血管三维重建(VR)及MIP、CPR、MPR等多种成像方式进行诊断。结果42例患者图像清晰,对颈内外动脉、椎动脉及其主要分支、颅内动脉及其一级分支显示良好,且图像质量均能满足诊断要求,诊断结果为39例病变。结论对于头颈部血管病变,多排螺旋CT头颈部血管成像(CTA)技术逐步取代DSA,其安全可靠,简便快捷,图像清晰,具有多种后处理方式,为头颈部血管疾病提供更多、更可靠信息,具有优越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马志波 《中外医疗》2013,32(9):173-174
目的 探讨研究螺旋CT容积再现脑血管成像技术对脑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该院2011年1月—2012年6月33例疑似脑动脉瘤患者行多层螺旋CT扫描,经三维重建,采用小视野容积再现脑血管成像技术进行分析,并将结果与DSA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螺旋CT检查结果与DSA检查结果比较显示,符合率为96.97%;螺旋CT清晰度+++、++、+分别为96.88%、3.12%、0%;分别为21.88%、50%、28.12%;螺旋CT对于颅骨结构及瘤颈、瘤体和载瘤动脉间的三维空间关系清晰度明显高于DSA,两种方法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螺旋CT层检查是相对无创的一种检查手段,经图像后处理可清晰、完整地再现病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是诊断脑动脉瘤最佳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之一,具有极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心脏成像中窄窗容积再现(VR)图像在显示主动脉窦病变的价值,提高主动脉窦部病变的检出率。方法82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446例冠心病患者,67例主动脉成像患者共595例行64层螺旋CT增强扫描,做窄窗VR图像并动态观察。结果冠状动脉起源异常13例,主动脉窦瘤7例,主动脉窦多瓣畸形2例。按常规多层面重建,曲面重建和常规VR像,主动脉瓣多瓣畸形2例及主动脉窦瘤4例漏诊。结论心脏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后窄窗VR图像可以提高主动脉窦部疾病的检出率,减少漏诊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椎动脉变异患者临床诊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因头晕、头痛或单侧肢体活动不灵、短暂性脑缺血行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检查的57例椎动脉变异患者资料。结果:57例椎动脉变异患者中变异椎动脉66条,其中单纯椎动脉行径变异11例(14条),单纯椎动脉起源变异3例(3条),起源变异合并行径变异26例(32条),一侧椎动脉未汇合入基底动脉8例(8条),椎动脉窗式变异9例(9条);无变异椎动脉48条,除窗式变异9例外发生椎动脉粥样硬化23条,其中变异椎动脉发生13条,无变异椎动脉发生10条,发生率分别为22.81%和20.83%(P<0.05)。结论: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可诊断椎动脉变异,并准确分型,而且无创检查,易为患者接受,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7.
多排螺旋CT胰周血管成像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电子计算机体层扫描(MSCT)胰周血管成像的扫描技术和成像方法。方法:40例无胰腺及胰周疾病的患者随机分2组:①A组准直器1.00mm,1.25mm重建;②B组准直器2.50mm,3.00mm重建。非离子型造影剂(Omnipaque300mgI/ml)按1.5ml/kg计算,注射速率3ml/s,通过造影剂跟踪技术来确定动脉期延迟时间,取T11腹主动脉为靶血管,阈值设为180~200Hu,门脉期延迟65~70s。将动脉期图像进行容积显示法(VR)和最大密度投影法(MIP)成像,统计正常腹腔动脉及其分支的显示率,并进行χ2检验。结果: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的显示率均为100%,胃十二指肠动脉的显示率为100%(A组)和90%(B组),P>0.05;胰十二指肠上动脉的显示率为95%(A组)和20%(B组),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造影剂按1.5ml/kg计算,注射速率3ml/s,准直器1.00mm,1.25mm重建,VR和MIP成像能获得良好的胰周血管图像。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并评价肝脏肿瘤介入治疗中应用腹腔动脉及分支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术(MSCTA)的导向价值。方法:肝脏肿瘤介入治疗70例患者,经浅静脉注入碘佛醇对比剂,介入手术中观察DSA造影时腹腔动脉及分支开口部位、方向、长度、走行及与腹腔动脉间下夹角度及与导管选择的相关性。结果:MSCTA对肝、脾、胃十二肠动脉血管显示率为100.00%,能够准确显示肿瘤的供血动脉58例(82.85%)。腹腔动脉及其分支最长5.0cm,最短2.0cm;腹腔动脉间的下夹角最大105°,最小15°。结论:腹腔动脉及其分支MSCTA能够准确反映腹腔动脉及其分支与椎体对应位置关系,开口部位、方向、长度、走行以及与腹主动脉间下夹角度,为肝脏肿瘤介入手术治疗的顺利完成提供准确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容积再现技术(VRT)对隐性脊柱裂(SBO)的显示能力。方法:对50例SBO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将MSCTVRT图像与数字X线摄影(DR)和常规横断面CT图像进行比较。结果:MSCTVRT图像清晰显示50例SBO的部位及形态,诊断率为100%,其中L5椎体11例、S1椎体35例、S1~S2椎体4例。DR对隐裂的诊断率为86%(43/50),而常规横断面CT诊断率仅为4%(2/50)。结论:MSCTVRT技术能够清晰显示SBO,只需两幅图像即可明显提高MSCT对SBO的诊断率,减少漏诊。  相似文献   

10.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的方法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的扫描及重建技术进行系统研究,优化不同部位CTA的最佳扫描参数,并比较多种后处理软件的应用价值。方法:102例病人随机分为3组,分别接受3种不同的扫描方法:循环时间测定、智能启动、直接延时扫描确定扫描延时时间,应用多平面重建,最大密度投影,表面遮盖重建及容积漫游技术(VRT)等功能软件进行重建及评价。结果:本组100例血管显示清晰,满足CTA重建要求,CTA检查成功率达98%。其中图像质量良好以上比例占93%。100例中检查部位血管正常7例,异常93例。结论:CTA是一种安全、简便、可靠、无创的检查技术,扫描参数以循环时间测定法最为准确可靠,VRT重建的图像效果最满意。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比较3种不同的重叠率所获得的腹腔动脉及其分支图像质量,以获得多层螺旋CT(MSCT)血管成像(MSCTA)理想的重建参数。方法:随机选择45例临床推荐行腹部增强扫描的患者纳入研究,选择3.0 mm×2.5 mm的扫描参数,对横断面扫描图像的原始数据分别用重叠率0%,50%和75%进行层厚3.0 mm轴面重建。采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容积重建(VR)两种后处理成像方法。根据腹腔动脉及分支血管边缘的清晰度、腹腔动脉的分支级别显示情况进行综合评分,由2位有经验的放射科医师用双盲法评分,所有统计工作应用SPSS软件完成。结果:3种不同重叠率对腹腔动脉血管成像的总体质量以75%与50%重叠率图像质量最佳,两者差异无显著性(P>0.05),75%、50%重叠率图像质量高于重叠率0%(P<0.05)。结论:多层螺旋CT腹腔动脉血管成像选择3.0 mm层厚、50%重叠率能很好显示腹腔动脉及分支,VR比MIP重建的血管图像更优。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多排螺旋CT脑部血管成像(CTA)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临床上高度怀疑颅内血管病变的病人32例,经16排螺旋CT行脑部CTA扫描后,在工作站上,对原始数据进行后处理,包括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积(VR)、多平面重组(MPR)、表面遮盖法(SSD)等后处理方法.结果 32例行脑部CT血管成像(CTA)发现:脑动脉瘤19例,动静脉畸形4例,动脉狭窄3例,动脉硬化1例,正常5例.结论 16排螺旋CT血管成像对于脑部血管疾病的诊断具有独特的优越性,对于评价预后以及临床指定治疗计划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是一种操作简便、无创的、经济实惠的影像学检查.  相似文献   

13.
张艳  袁军  王涛  王彩琴  刘军  张明 《河北医学》2016,(8):1233-1235
目的:研究肺内肿块行320排容积 CT 的多期增强扫描和血管成像(CTA)联合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4年4月至2016年4月收治肺内肿块102例患者予回顾性分析,按肿块病理结果分良性病变组与肺癌组,均行320排容积 CT 的多期增强扫描和 CTA 联合诊断,对比其结果。结果:良性病变组供血动脉的显示率比肺癌组低,除血管瘤的其他三类主动脉期 CT 增强值比肺癌组小(P<0.05)。结论:肺内肿块行320排容积 CT 的多期增强扫描和 CTA 联合诊断价值高,具有一定临床应用与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4.
郭丽  左玲芝 《新疆医学》2011,41(11):111-113
随着高端CT设备投入临床应用,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技术因其无创、安全、较高性价比、患者痛苦小、经济快捷等优点,在众多心血管成像技术中脱颖而出,成为临床心血管医生有效防治心血管疾病的重要检查方法。冠状动脉血管成像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多排螺旋CT颈部血管成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35例怀疑颈动脉及椎动脉病变患者经16排螺旋CT扫描后,在工作站上,对原始图像进行后处理,包括用容积重组(VR)、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等后处理方法.结果 35例血管成像发现:颈内动脉狭窄12例,颈总动脉狭窄9例,颈动脉瘤2例,椎动脉狭窄6例,正常6例.结论 16排螺旋CT血管成像对于颈部血管病变的病因分析、评价预后以及为临床指定治疗计划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门静脉64排容积CT血管成像的表现及临床意义。方法对观察组60例肝硬化并门静脉高压患者和对照组29例,经外周静脉注入对比剂后进行64排容积CT扫描,用最大密度投影重建,观察2组患者的门静脉血管显示级别。结果对照组可显示4~5级门静脉分支,29例中门静脉分级为4级7例,5级22例,血管成像密度高,轮廓光滑,走行自然,分支在肝内逐级变细,均匀分布于肝脏叶、段、亚段,末梢血管分布可达肝实质边缘,类似于门静脉解剖。肝硬化患者可显示3~5级门静脉分支,60例中门静脉分级为3级34例,4级18例,5级8例;门静脉1~3级分支增粗,扭曲扩张;3级以下分支纤细、减少,走行扭曲、僵硬不规则,呈枯树枝状,末梢血管仅分布至肝实质外缘下3/4范围;肝功能越差,门静脉分支显示级别越低,侧支静脉血管形成增多。结论门静脉64排容积CT血管成像能清晰显示门静脉主干及其分支和侧枝静脉血管,对临床治疗和估计预后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阐述64排螺旋CT头颈部血管成像(CTA)技术的应用价值.方法:使用GE.64排Light Speed VCT螺旋CT机对73例怀疑头颈部血管病变的患者行头颈部血管扫描;使用双筒高压注射器,造影剂量1.5ml/kg,注射速率4.0ml/秒先做延迟时间测定,再做血管增强扫描.后将薄层图像进行血管三维重建.结果:73例中72例CT血管成像均能良好显示颈内动脉、椎动脉及其主要分支;1例因头部轻微运动产生移动伪影.结论:头颈部CTA成像技术在工作站后处理图像上可更清楚地显示头颈部血管,为诊断脑及颈部血管病变提供丰富图像.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在诊断主动脉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临床上怀疑主动脉病变的患者38例,经16排螺旋CT扫描后,在工作站上,对原始数据进行后处理,包括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组(MPR)、表面遮盖法(SSD)、容积再现(VR)等后处理方法.结果 38例行胸部、腹部CT血管成像(CTA)发现主动脉夹层20例,主动脉瘤15例,正常3例.结论 16排螺旋CTA对于主动脉血管病变的诊断具有独特的优越性,对于评价预后以及临床制定治疗计划,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吴英宁  李岳勇  黄莉娜 《广西医学》2022,44(18):2119-2122
目的 探讨广西百色市壮族人群头颈部CT血管成像(CTA)中主动脉弓分支的变异情况。方法 收集8 865例广西百色市壮族研究对象的头颈部CTA资料,分析研究对象主动脉弓分支的变异情况。结果 8 865例研究对象中,主动脉弓分支呈正常分支起源共7 994例(90.17%),主动脉弓分支起源异常共871例(9.83%)。主动脉弓分支变异包括8种不同类型:左侧椎动脉(LVA)、头臂干(BT)、左颈总动脉(LCCA)、左锁骨下动脉(LSA)均起源于主动脉弓,共445例(5.02%);BT与LCCA共干,且与LSA均起源于主动脉弓,共263例(2.97%);迷走右锁骨下动脉(ARSA)、右颈总动脉(RCCA)、LCCA、LSA均起源于主动脉弓,共126例(1.42%);BT与LCCA共干,并与ARSA、LVA均起源于主动脉弓,共11例(0.12%);RCCA与LCCA共干,且与ARSA均起源于主动脉弓,共21例(0.24%);ARSA起源于主动脉弓,右侧椎动脉起源于RCCA,共2例(0.02%);右位主动脉弓,迷走左锁骨下动脉和LCCA起源于LSA,共1例(0.01%);右位主动脉弓,LCCA、R...  相似文献   

20.
孙满意  王波  董海波 《中华全科医学》2019,17(10):1729-1731
目的 探讨螺旋CT在测量眼眶容积中的应用及其准确性。 方法 选取2016年9月—2018年10月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收治的非眼科患者32例,64眼。对所有患者的双侧眼眶进行容积再现(volume rendering,VR)成像检查,将VR检测值水平作为对比金标准。同时对32例,64眼进行不同的层厚/层距:2 mm/2 mm、2 mm/4 mm、2 mm/5 mm、3 mm/3 mm及3 mm/5 mm参数进行螺旋CT横断位重建,并截图检查图像。分析64眼在不同层厚/层宽条件下的眼眶容积检测值水平和误差率范围;64眼在不同层厚/层宽条件下的眼眶容积检测准确性。 结果 VR检测时,平均眼眶容积值水平为(22.9±2.6)cm3。2 mm/2 mm时检测眼眶容积值水平为(22.4±2.3)cm3,与VR检测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层厚/层距参数之下的眼眶容积值水平与VR检测值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以误差率<0.5%作为评估准确性的标准;在2 mm/2 mm条件下,准确率达到100.0%,其次为2 mm/4 mm,准确率为89.1%,准确率最低的为3 mm/5 mm,准确率仅为10.9%,各组2 mm/2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应用螺旋CT在层厚/层距设置为2 mm/2 mm时进行眼眶容积测量,其误差率最小,能够准确、客观地测量眼眶容积值水平,可参考其水平来评估相关病情的变化、转归及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