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对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不同麻醉方式对老年患者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收集2013年10月—2014年10月我院收治的90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采取丙泊酚持续静脉泵入,观察组采取丙泊酚、瑞芬太尼、咪达唑仑诱导后七氟烷联合阿曲库胺维持麻醉,对比两种麻醉方法对老年患者应激反应的影响。结果 T1时,2组患者血糖(GLU)、血清皮质醇(Cor)、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2、T3、T4观察组GlU、Cor、CRP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采取丙泊酚、瑞芬太尼、咪达唑仑诱导后七氟烷联合阿曲库胺维持麻醉,有利于维持人体循环稳定,有效减少患者应激反应,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及开腹胆囊切除术对机体不同应激反应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比较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与开腹胆囊切除术(OC)两种不同手术方式,对机体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随机选择60例胆囊切除术患者,其中LC和OC均为30例.于手术当天清晨和术后24h分别抽取肘静脉血,测定中性粒细胞热休克蛋白70(HSP70)表达、血浆C-反应蛋白(CRP)和白细胞介素-6水平等进行了随机比较研究.结果 中性粒细胞HSP70,血浆CRP及IL-6等指标水平在OC、LC组术后均高于术前,LC组术后水平均明显低于OC组术后,且发现LC和OC术后中性粒细胞HSP70表达与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及术后住院天数间均呈显著正相关.结论 LC引发机体的急性期应激反应比OC所引发的机体急性期应激反应轻微.较轻的急性期应激反应可能是LC比OC术后恢复快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全麻和全麻复合硬膜外麻对老年患者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老年患者40例,随机分为全麻组(GA)和全麻复合硬膜外麻组(GEA),GA组麻醉诱导后行气管内插管,GEA组实施硬膜外穿刺置管后再完成全麻诱导、插管,分别于麻醉前、插管后、气腹后、术中30分钟、拔管后即刻测定患者外周血中的血糖(Glu)、皮质醇(Cor)、C反应蛋白(CRP),记录各时段BP、MAP、HR、PETCO2值。结果:GA组血糖(Glu)、皮质醇(Cor)、C反应蛋白(CRP)在术中30分钟、拔管后明显高于GEA组(P〈0.05),两组Glu、CRP在术中30分及拔管后均高于麻醉前(P〈0.05),GEA组MAP、HR在术中较GA组相对平稳,但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全麻复合硬膜外麻对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老年患者的应激反应较单纯全麻更小。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不同麻醉药物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麻醉深度以及患者应激反应中的影响.方法 选择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以来收入我院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共148例,患者根据麻醉方式不同分为三组,A组丙泊酚+芬太尼诱导后异氟醚维持,B组丙泊酚+瑞芬太尼诱导后持续维持,C组丙泊酚+瑞芬太尼诱导后笑气联合丙泊酚维持.麻醉前(T1)、切皮前(T2)、胆囊切除时(T3)、术毕拔管后30 min(T4)测定SBP、HR、血清皮质醇(Cor)、血糖(Glu)、白介素-6 (IL-6)和血清C反应蛋白(CRP).结果 与T1比较,A组和B组T2点SBP和HR明显升高(P<0.05);与A组和B组比较,C组患者T2、T3、T4点SBP和HR明显降低(P<0.05).与T1比较,A组和B组患者T2、T3、T4点Cor、Glu、IL-6和CRP明显升高(P<0.05);与A组、B组比较,C组患者T2、T3、T4点Cor、Glu、IL-6和CRP显著降低(P<0.05).结论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全凭静脉输注的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麻醉能较好的控制手术以及气腹对机体的应激反应影响. 相似文献
5.
姚兰春 《中华医学全科杂志》2006,1(3):233-235
老年患者各脏器功能由于不可避免地出现病理生理性改变,功能逐渐衰退,常合并慢性疾病,承受手术能力下降,手术风险性大,并发症多,而腹腔镜手术有其创伤小、并发症少、恢复快等特点,深受老年患者及外科医生的欢迎,已成为临床治疗胆囊疾病的最佳方法。但手术的成功与护士术前健康教育、心理护理、充分用物准备、术中准确配合、病情观察与护理是密不可分的。我院近2年来在腹腔镜下行胆囊切除术462例,其中69例为60岁已上老年患者,通过有效护理配合,使他们均安全地度过了手术期,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与开腹胆囊切除术应用于老年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8年2月-2010年2月采取腹腔镜和开腹手术行胆囊切除的老年患者148例的临床资料,分为观察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和对照组(开腹胆囊切除术),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对比两组疗效。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需行胆囊切除的老年患者而言,腹腔镜与传统开腹手术相比具有手术时间短、术后愈合快、术中出血量少,且能明显缩短住院时间等优点,可作该类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老年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围手术期处理经验。方法:对369例老年患者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围手术期处理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临床治愈率100%,中转开腹率1.08%,胆瘘率3.25%。结论:老年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虽然手术风险较大,但高龄不是手术禁忌证,若能充分了解老年人的特点,重视围手术期相关问题的处理,同样能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Lapa roscopiccholecystectomy,LC)因具有手术创伤小、术后疼痛轻、恢复快等优点 ,已在临床上广泛应用。CO2 气腹下腹腔镜手术常引起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 (CVP)、心搏出量(CO)上升以及体循环阻力 (SVR)增大和心率 (HR)加快。这种血流动力学应激反应是因为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活动增强所致〔1〕 。本文旨在研究艾司洛尔对CO2 气腹下LC手术患者应激反应的影响。1 资料和方法1 .1 一般资料 患者 1 0 0例 ,男 4 6例 ,女 5 4例 ;年龄 2 0~ 6 0岁 ,AS… 相似文献
9.
10.
老年患者腹腔镜胆囊切除术321例麻醉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较理想的麻醉方法及围术期应注意的问题。方法321例择期行LC的老年患者(年龄大于65岁),用力月西、氟芬合剂、异丙酚、依托咪酯、琥珀胆碱静脉复合诱导气管插管全麻,1%普鲁卡因复合液维持麻醉。采用低潮气量、高频率的通气模式及较低的气腹压。术中密切监测无创血压、脉率、心电图、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气道压、潮气量等。结果全组麻醉经过基本顺利。术中根据麻醉深浅高速复合液滴速,必要时追加异丙酚,酌情给予血管活性药物麻黄素、硝酸甘油、压宁定、阿托品、艾司络尔等控制血压、心率在正常范围。无明显的低氧血症和二氧化碳蓄积。结论采用力月西、氟芬合剂、异丙酚、依托咪酯、琥珀胆碱、1%普鲁卡因复合液静脉复合气管插管全麻是老年人LC较理想的麻醉方法。麻醉、气腹、体位等对患者的呼吸、循环有一定影响,但只要加强管理和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全麻下LC对老年患者仍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探讨快速康复外科( FTS)护理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LC)患者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分析我院行 LC 治疗的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护理方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在全身麻醉下完成手术,对照组在常规护理下行 LC,观察组在 FTS 理念指导下行 LC;于术前1d,术后第1天、第5天采集清晨空腹静脉血,分离血清,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 CRP、Blu,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 Cor;全自动血常规测量仪测定白细胞计数(WBC)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GR%)。结果:术后第1天两组 CRP、Blu、Cor 水平均较术前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5天各指标恢复低于术后第1天,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第1天升高低于对照组、术后第5天恢复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天两组 WBC、GR%均较术前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第5天各指标恢复低于术后第1天,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术后第1天升高低于对照组、术后第5天恢复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FTS 应用于 LC 中可有效改善围手术期患者心理状态,减少机体应激反应,促进术后机体的恢复。 相似文献
13.
老年患者腹腔镜胆囊切除术260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院于2000年 1月 1日至2005年 1月 1日,对260例老年患者的胆囊良性病变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术后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12):51-54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胆囊结石患者效果及对患者应激反应和胃肠功能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6年6月期间收治的胆囊结石患者107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55例与对照组5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开腹胆囊切除术治疗,观察组采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疗效、手术相关指标、胃肠功能恢复情况、术后并发症情况及术前和术后3 d C反应蛋白(CRP)和白介素-6(IL-6)含量。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8.18%)高于对照组(84.62%)(P0.05);观察组术后出血量少于对照组(P0.05),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手术时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肠鸣音恢复时间和排气时间快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9.09%)低于对照组(34.62%)(P0.05);两组患者术后3 d CRP和IL-6含量增加(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3 d CRP和IL-6含量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胆囊结石患者效果明显,可明显改善患者胃肠功能,且对患者应激反应影响小,具有重要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15.
胆囊结石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对肝功能及应激反应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胆囊结石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对肝功能及机体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50例胆囊结石行 LC 患者为观察组,另选取50例同期胆囊结石行开腹胆囊切除术(OC)患者作为对照组,2组均在全身麻醉、气管插管下进行手术。于术前1 d,术后第1、5天空腹采集外周静脉血,检测 C-反应蛋白(CRP)、血糖(BG)、皮质醇(Cor)、血清总胆红素(TBIL)、丙氨酸转移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γ-谷氨酰转肽酶(GGT)。结果术后第1 天各指标比术前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第 5天各项指标低于第1 天,基本恢复到术前1 d 水平(P ﹤0.05),观察组恢复程度优于对照组(P ﹤0.05);术后第1 天各指标明显比术前升高(P ﹤0.05),术后第 5天各项指标低于第1 天,基本恢复到术前1 d 水平(P ﹤0.05),观察组恢复程度优于对照组(P ﹤0.05)。结论胆囊结石行 OC 和 LC 治疗,在同等条件下,LC 对机体的应激反应及肝功能损伤程度明显小于 OC,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后的护理措施。方法对淮北市人民医院2008年12月-2010年12月收治的40例65岁以上的老年患者均行腹腔镜胆囊切除,同时术后给予积极护理干预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胆囊结石25例,胆囊息肉10例,结石合并息肉5例;合并高血压4例,合并心脏病7例,合并糖尿病9例,合并慢性支气管炎6例,合并前列腺增生8例。40例患者手术顺利,术后胆瘘1例,术后腹腔出血1例,术后呼吸道感染4例,术后排尿困难5例,经积极治疗及护理,39例3~7d出院,1例16d后出院。结论术后合理的呼吸道护理及饮食指导,积极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及时有效的并发症护理及心理护理对患者术后恢复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异丙酚对腹腔镜CO2气腹时血流动力学及白细胞介素-6(IL-6)和皮质醇的影响。方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异氟醚组(I组)和异丙酚加异氟醚组(PI组),PI组在I组基础上另外靶控输注异丙酚。记录术前及气腹0、5、10和20min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心电图和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的变化;并测定术前及气腹20min血IL-6和皮质醇的浓度。结果I组心率及MAP随气腹时间的延长而增加,气腹5、10、20min时的心率及MAP明显高于术前(P<0.05或0.01);PI组心率及MAP较平稳,组内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气腹前后两组SpO2均维持在98%~100%,心电图均未见心律失常。I组气腹20min时的皮质醇及IL-6含量明显高于术前(P<0.01);PI组皮质醇及IL-6含量组内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气腹20min时的皮质醇及IL-6含量PI组明显低于I组(P<0.01)。结论在CO2气腹期间,靶控输注异丙酚将明显减少应激反应对患者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对肝硬化患者应激反应及肝肾功能的影响。方法:对近年来本院收治的85例肝硬化合并胆石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对照组40例行开腹胆囊切除术,实验组45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随访10d-15d,比较两组患者的应激反应和肝肾功能指标变化。结果:两组内相比,治疗后所有患者的上述指标均优于治疗前(P〈0.05);两组间相比,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上述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肝硬化合并胆石症,具有应激反应小,肝肾损害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观察不同药物术后自控镇痛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后息者血浆中细胞因子变化的影响,探讨术后充分镇痛对炎性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根据药物与镇痛方法不同,将120例行LC患者用抽签法随机分为3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组1)患者术后根据需要临时给予哌替啶50mg肌肉注射镇痛。舒芬太尼组(组Ⅱ)患者术后予舒芬太尼静脉自控镇痛。曲马多组(组Ⅲ)患者术后予曲马多静脉自控镇痛。观察麻醉前30min、手术后即刻、术后24h和72h4个时点患者血浆中自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1L-10)水平,并以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各组患者术后2、24、48、72h的镇痛效果。结果术后各时点组Ⅱ、组Ⅲ的VAS均显著低于组Ⅰ(均P〈0.05)。但组Ⅱ、组Ⅲ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术毕即刻至术后72h血浆IL-2水平较麻醉前均明显降低(均P〈0.05),但组Ⅱ、组Ⅲ术后24h及72h的水平均高于组Ⅰ(均P〈0.05)。3组患者术毕即刻IL-6、IL-10水平较麻醉前均明显升高(均P〈0.01),并持续升高至术后24h达峰值后逐渐下降,但术后72h各组IL-6、IL-10水平仍高于术前(均P〈0.05)。与组Ⅰ比较,组Ⅱ和组ⅢIL-6、IL-10水平增高的幅度均显著降低(均P〈0.05)。结论术后经静脉自控镇痛模式较传统镇痛模式满意度好,且能更有效地减轻LC术后炎性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