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比较57例正常人及52例冠心病患者心电图活动平板运动试验前后Q-Tc间期变化,发现冠心病组运动前Q-Tc间期较正常组延长,正常组运动后即刻,2、4分钟Q-Tc较运动前明显缩短,而冠心病组运动后2、4、6分钟均较运动前明显延长,且最大工作负荷值低。  相似文献   

2.
Q-T间期延长的频域心电图改变邹娅莉1赵懋铭2(重庆市第四人民医院1心电图室2心内科重庆630014)关键词时期,QT间期延长;运动试验;心电描记术,频谱频域心电图(FCG)是近年来临床上新发展的一种无创性检测技术,日益受到人们重视。作者观察了50例...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对冠心病Q—Tc间期延长的意义,尤其是急性心肌梗塞(AMI)时Q—Tc间期的意义,愈来愈受到重视。本文对140例冠心病患者的Q—Tc间期变化进行分析,以探讨冠心病患者Q—Tc变化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多年来一直认为Q—T_c间期(以下简称Q—Tc)延长与心电不稳定、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及心脏猝死有关。但也有报道对此持不同意见,认为Q—Tc延长不一定伴发心律失常和不良的预后。我们对206例急性心肌梗塞(AMI)、204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和202例健康人的心电图Q—Tc进行了分析,旨在探讨Q—Tc  相似文献   

5.
6.
Q—T间期改变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何秉贤 《心电学杂志》1997,16(3):180-181
Q-T间期是心室肌激动和恢复的时间,是心室肌电稳定性的一个重要指标,它代表着心室肌各个细胞动作电位的总和,有许多原因可影响其长度。 Q-T间期缩短的原因有高血钾、洋地黄、高血钙和酸中毒。 Q-T间期延长则原因颇多,可分为: 1.从电生理分: (1)原发性长Q-T间期:与除极(即QRS波群)无关者; (2)继发性长Q-T间期:与除极异常相关者; (3)混合性长Q-T间期:上述两种情况均有者。 2.从成因分: (1)先天性长Q-T间期:又分为伴先天性耳聋者(即Jorvell Langer-Nidlsen综合征)和不伴耳聋者(即Romano Ward综合征)。 (2)获得性长Q-T间期:见于缺血性心脏病、低温、心肌病、二尖瓣脱垂、完全性心脏传导阻滞、心脏复苏后、电解质紊乱(主要是低血钾、低血钙)、中枢神经疾患(主要是蛛网膜下腔出血、颅脑手术后)和药物影响(例如奎尼丁、胺碘酮)。 也有将长Q-T间期综合征分为一、二、三型者。 一、正常的Q-T间期和校正Q-T间期(Q-T。) Q-T间期在正常情况下,受心率、性别和年龄的影响,它与心率呈反比。女性的Q-T间期比男性略长。据Merri等研究大宗正常人群,平均Q-T_c间期男性显然比女性短,为409±14ms和421±18ms(P<0.001),这提示正常标准应男女有别,且平均有2.5%以下的正  相似文献   

7.
郑盛  刘海  王玉波 《肝脏》2009,14(2):111-112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Q-Tc间期变化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检测125例肝硬化患者与50例非肝硬化患者心电图Q-Tc、凝血酶原时间(PT)、血清白蛋白(Alb)、血清总胆红素(TBil)、血清钾、血清钙、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γ-谷氨酰转肽酶(GGT)和碱性磷酸酶(ALP)等指标,组间比较Q—Tc的变化及肝功能、不同Child分级间Q-Tc异常率,采用单因素直线相关回归分析探讨Q-Tc与各项相关指标的关系。结果肝硬化组Q-Tc为(440±15)ms,非肝硬化组为(405±13)ms,两组比较P〈O.001;以Q-Tc≥440ms为异常,肝硬化组异常率为37.90%(47/125),非肝硬化组为12.00%(6/50),两组比较P〈0.001。肝硬化组中ChildC级的Q-Tc异常率为72.50%(25/34),B级为41.50%(19/45),A级为28.37%(13/46);A级与C级比较P〈0.01。单因素直线相关回归分析结果显示,Q-Tc与Child积分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0.31(P〈0.01);与腹水程度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0.24(P〈0.05);与血清总胆红素(TBil)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0.23(P〈0.05)。结论肝硬化存在Q-Tc异常延长,病因是多因素性的,随肝硬化病情加重,Q-Tc异常率升高。Q-Tc延长是引起室性心律失常的常见诱因,可能也是肝硬化患者出现猝死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8.
Q-Tc在运动负荷试验中的临床意义袁凤仙,白梅用运动负荷试验心电图ST段下移程度来判定心肌缺血,多年来已被临床广泛应用,我们通过对90例运动负荷心电图Q-Tc变化以及与ST-T改变的比较,以探讨其临床价值。对象与方法正常对照组50例,其中男24例,女...  相似文献   

9.
自主神经活动在调节冠状动脉血流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交感神经张力增高将导致冠状动脉血流的减少和冠状动脉血流储备功能的下降.X综合征(具有胸痛、运动试验阳性、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发病机制是冠状动脉微小血管储备功能下降.为此我们对X综合征患者的Q-T_c间期及其离散度(Q-T_(ed))进行分析,以进一步了解该病的自主神经活动情况.对象和方法  相似文献   

10.
最大运动量后未出现QTC比率减小被认为冠心病患者运动诱发心肌缺血的指标,强烈提示缺血性心脏病的诊断。作者通过对新近期心肌梗塞(MI)患者进行QTC间期分析,以估价仍存活的缺血心肌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作者选择51名患MI至少3个月的患者进行研究。所有患者均在MI3—5个月中进行运动试验、冠状动脉  相似文献   

11.
观察15例原因不明(特发性)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患者和20例正常人活动平板运动试验后的Q-Tc 变化,发现SSS 患者80%于运动试验后的Q-Tc 较运动前延长(P<0.001);正常人75%于运动试验后的Q-Tc 较运动前缩短(P<0.01)。对SSS 患者运动试验后Q-Tc 延长的意义进行初步分析,认为运动试验后Q-Tc 延长可作为诊断特发性SSS 的参考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2.
本文旨在观察Q—Tc延长(大于440毫秒)与急性心肌梗塞近期病死率的关系。临床资料与方法对象:本文按WHO有关诊断标准,收集了本院自1978年~1985年底资料较完整的急性心肌梗塞住院患者80例,男69例、女11例;年龄38~82岁。心肌梗塞部位:前间隔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给病人按每公斤体重15单结果次服用胺碘酮后对血清浓度与早搏减少率及 Q-Tc间期延长之间关系的观察.结果发现这些变量之间有良好的相关性。Q-Tc 间期延长百分率与早搏减少率的相关性好于与血清浓度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许多学者陆续报道了Q-T离散度(Q-Td)与临床的关系,并公认Q-Td系区域性心室肌细胞复极不均所致。那么,反映了心肌复极异常的具有缺血型ST段改变的心电图校正的Q-T间期(Q-Tc)及校正的Q-T离散度(Q-Tcd)是怎样的呢?迄今鲜见文献报道。为此,本文选择了部分心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分析我院1984年2月至1992年3月收住院治疗的145例心脏病患者的心电图,其中男99例,女46例,年龄2个月至75岁,平均55岁。病因:冠心病63例。肺心病29例。高心病15例、风心病14例、高心病合并冠心病12例、心肌炎5例、先心病3例、肺心病合并冠心病2例、甲亢性心脏病1例、心肌病1例。测量  相似文献   

16.
急性心肌梗塞(AMI)后严重的室性心律失常是其主要死亡原因之一,而AMI后伴Q—Tc间期延长者更宜发生心律失常。本文总结了我院62例AMI病人的心电图表现,旨在探讨AMI与Q—Tc间期延长及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18.
1 对象和方法1.1 冠心病组45例,男性38例,女性7例,年龄35~65(平均54±6)岁。全部病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至少有1支以上主要血管内径狭窄≥50%。其中有1支血管病变者16例,2支病变17例,3支病变12例。左心室造影显示,45例中34例有左室壁局限性运动失调。左心室射血分数(LVE)为44~72%,平均53±6%,其中LVEF≥65%者10例,51~64%者23例,≤  相似文献   

19.
QTcd反映心室复极不均一性和电不稳定程度,QTcd增大在MI患者中是常见的,其明显延长者易发生室速(VT)、室颤恶性心律失常,是心脏猝死的危险因素之一。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随机选择年龄在60岁以上,自1992年元月至1998年12月的住院者。根据有无MI分为两组:50例非MI  相似文献   

20.
平板运动试验前后Q—Tc,J—Tc离散度的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解Q-T_(cd)、J-T_(cd)对活动平板运动试验结果判断的价值。对50例活动平板运动试验阳性者及51例阴性者运动前后的心电图Q-T_(cd)、J-T_(cd)进行对比观察。结果显示:运动前两组Q-T_(cd)、J-T_(cd)变化差异均无显著意义(P均>0.05);运动后2min运动试验阳性组与阴性组比较Q-T_(cd)、J-T_(cd)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均<0.01);阳性组运动后2minQ-T_(cd)、J-T_(cd)均较运动前显著延长(P均<0.01);阴性组运动后2minQ-T_(cd)、J-T_(cd)与运动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均>0.05)。提示运动试验后Q-T_(cd)、J-T_(cd)延长可作为判断运动试验结果的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