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鼻息肉作为临床上常见疾病,手术治疗为其主要治疗方法,其发病机制目前仍末完全明确.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是其最主要的组织学变化,有研究表明嗜酸性粒细胞在鼻息肉的发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就嗜酸性粒细胞在鼻息肉致病机制的相关因素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鼻息肉中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和活化与白细胞介素5表达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通过观察鼻息肉中嗜酸性粒细胞的浸润和活化状态,以及白细胞介素5(interleukin-5,IL-5)的表达水平,揭示二者的关系,探索鼻息肉中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增多调节的机制。方法对30例鼻息肉组织,分别采用chromotrope2R法标记鼻息肉组织中的嗜酸性粒细胞,采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观察嗜酸性粒细胞的活化状态和IL-5的表达水平,然后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①chromotrope 2R染色可特异性地将嗜酸粒细胞的胞浆染成粉红色,活化嗜酸性粒细胞(EG2阳性细胞)和IL-5阳性细胞胞浆中可见棕褐色颗粒。30例鼻息肉中嗜酸性粒细胞的密度为50.7±16.1/0.25mm2,活化嗜酸性粒细胞的密度为20.7±14.3/0.25mm2,IL-5阳性细胞密度为15.9±5.7/0.25mm2,上述三项指标在变应性患者和非变应性患者比较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②鼻息肉中IL-5阳性细胞密度与chromotrope2R阳性细胞密度密切相关(y=14.723 2.012x,r=0.642,P<0.01),与EG2阳性细胞密度也存在相关关系(y=11.817 1.092x,r=0.602,P<0.05)。结论嗜酸性粒细胞是鼻息肉组织中IL-5的来源之一,IL-5的表达水平是鼻息肉中嗜酸性粒细胞的浸润和活化的调节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4.
鼻息肉组织中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是其病理学特征之一,进一步阐明鼻息肉发病机制,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在组织学水平标记嗜酸性粒细胞的方法主要是常规苏木精-伊红染色法(hematoxylin-eosin,HE),也可采用MGG(May-Grunwald-Giemsa)特殊染色法,根据细胞形态特征,可较准确地辨认组织中的嗜酸性粒细胞。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观察上颔窦后鼻孔息肉(antrochoanal polyps,ACP)中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s,Eos)的浸润程度以及白细胞介索5(interleukin-5,IL-5)的表达水平,探讨IL-5与ACP形成的关系.方法 对14例ACP及6例鼻息肉组织进行HE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SP法染色,观察其E...  相似文献   

6.
鼻息肉患者鼻息肉组织及鼻分泌物中白细胞介素-5的测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鼻息肉患者鼻息肉组织及鼻分泌物中白细胞介素 - 5 (IL- 5 )的含量。方法 :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 (EL ISA)测定鼻分泌物及组织匀浆中 IL- 5含量 ,用 Bradford法测定组织匀浆总蛋白 ,研究对象为 :31例鼻息肉患者 ,8例常年性变应性鼻炎 ,11例慢性鼻窦炎及 6例健康人对照。结果 :1鼻息肉患者鼻息肉组织 IL- 5水平高于慢性鼻窦炎及健康人 (P <0 .0 0 1) ;2鼻息肉患者与常年性变应性鼻炎患者鼻分泌物中 IL- 5水平均明显增高 ,其与慢性鼻窦炎及健康人比较 ,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5 ) ;3在整体水平上 (5 6例 )和鼻息肉组内 (31例 )组织匀浆与鼻分泌物中 IL- 5含量的 Pearson相关系数分别为 0 .70和 0 .6 6。结论 :鼻息肉匀浆组织及鼻分泌物中 IL- 5含量明显升高 ,提示 IL-5与鼻息肉有密切的关系 ,在鼻息肉的发病中起着较为关键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糖皮质激素在体内和体外对鼻息肉中嗜酸性粒细胞凋亡的影响,加深对糖皮质激素治疗鼻息肉作用机制的认识。方法:采用末端脱氧核昔酸转移酶介导的dUTP末端标记法标记鼻息肉中的凋亡嗜酸性粒细胞。比较经布地奈德喷鼻治疗6~8周和未经治疗的鼻息肉组织(各16例)中,嗜酸性粒细胞的凋亡状况。同时将未经治疗的鼻息肉组织取出,体外培养2、6和10天,观察地塞米松对体外培养的鼻息肉中嗜酸性粒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①随培养时间的延长,地塞米松体外培养的鼻息肉组织中的凋亡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多,而对照培养的鼻息肉组织中,至培养10天,也仅见散在凋亡嗜酸性粒细胞。②培养2天和6天时,地塞米松培养组嗜酸性粒细胞凋亡比率均明显高于对照培养组(P<0.01),至培养 10天时,二者无显著差异(P>0.05)。③鼻腔布地奈德治疗后的鼻息肉组织中未见凋亡嗜酸性粒细胞。结论:体外研究证实了糖皮质激素类药物诱导嗜酸性粒细胞凋亡理论在炎性反应消散机制中的作用,但体内研究却未观察到预期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鼻腔应用布地奈德对鼻息肉中IL-5表达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观察鼻腔应用布地奈德治疗对鼻息肉中 IL - 5表达的影响 ,深入了解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局部治疗对鼻息肉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 ABC法 ,观察经布地奈德治疗 6~ 8周和未经治疗的鼻息肉组织 (各 16例 )中 ,IL -5阳性细胞的浸润和分布状况。结果 :鼻息肉组织固有层中可见 IL - 5阳性细胞表达 ,且多为嗜酸性粒细胞 ,IL - 5阳性细胞密度与嗜酸性粒细胞的浸润程度密切相关 (y=14.782 + 2 .0 0 2 x,r=0 .6 48,P <0 .0 1)。经布地奈德治疗的鼻息肉组织中 IL - 5阳性细胞的浸润程度有下降的趋势 ,但与未治组织的差异未达显著性水平 (P >0 .0 5 )。结论 :1IL - 5的表达与嗜酸性粒细胞的浸润密切相关 ,嗜酸性粒细胞是鼻息肉组织中 IL- 5的来源之一 ;2鼻腔应用布地奈德 6~ 8周治疗可能抑制鼻息肉中 IL- 5表达。  相似文献   

9.
白细胞介素-5及嗜酸性粒细胞在鼻息肉中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5(IL-5)在鼻息肉中的表达及其在鼻息肉形成与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31例鼻息肉患者、11例慢性鼻窦炎患者及6例正常人组织匀浆中IL-5含量;对15例鼻息肉、11例慢性鼻窦炎及6例正常人进行HE切片染色,以观察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的数量。结果①鼻息肉、慢性鼻窦炎及正常对照组IL-5含量(pg/mg)分别为23.44±6.68,16.41±3.09,12.86±4.17,鼻息肉组织IL-5含量高于慢性鼻窦炎及正常对照组(P<0.01)。②鼻息肉、慢性鼻窦炎及正常对照组的苏木精伊红染色嗜酸性粒细胞数分别为7.42±2.33,1.30±0.59,1.07±0.70,鼻息肉组嗜酸性粒细胞数高于慢性鼻窦炎和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鼻息肉是以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为特征的疾病过程,对嗜酸性粒细胞有活化作用的IL-5对鼻息肉的形成起着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鼻息肉及变应性鼻炎中IL-17表达与嗜酸粒细胞浸润的意义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观察鼻息肉与变应性鼻炎中IL-17表达与嗜酸粒细胞(Eos)浸润情况,探讨IL-17与Eos在其发病中作用及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鼻息肉21例、变应性鼻炎18例及单纯中隔偏曲12例中IL-17表达情况,苏木精-伊红染色下观察炎性细胞浸润并计数Eos进行比较分析。结果:①发现在变应性鼻炎鼻黏膜下固有层、鼻息肉组织上皮层及间质内Eos、中性粒细胞为主的炎性细胞及部分腺体内有IL-17表达;②检测3组中免疫组织化学IL-17阳性细胞数、IOD(IL-17阳性表达吸收度值)及苏木精-伊红染色Eos计数,发现鼻息肉与变应性鼻炎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os数与IL-17阳性细胞数在鼻息肉中存在正相关性,相关系数r=0.606,P<0.01,在变应性鼻炎中两者亦有相关性,相关系数R=0.446,P<0.05。结论:①IL-17是一种新型的细胞因子,在鼻息肉组织与变应性鼻炎鼻黏膜组织中有表达,因此在发病过程中可能起调节免疫炎症反应作用,可做为深入研究鼻息肉与变应性鼻炎发病机制的指标;②推断在鼻息肉及变应性鼻炎发病中IL-17亦有趋化E...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明确白细胞介素13(IL-13)在嗜酸粒细胞性慢性鼻-鼻窦炎(eosinophilic chronic rhinosinusitis with nasal polyps,EOS-CRSwNP)中的表达,探讨在EOS-CRSwNP中IL-13和黏蛋白5AC(mucin 5AC,MUC5AC)的相关性.方法 利用免疫组化和ELISA方法观察和测量MUC5AC在对照组鼻黏膜组织和EOS-CRSwNP组织的表达,ELISA法检测IL-13在对照组鼻黏膜组织和EOS-CRSwNP组织的表达;双变量相关性分析研究EOS-CRSwNP中IL-13和MUC5AC的相关性.IL-13与原代培养鼻黏膜上皮细胞共孵育,ELISA检测细胞上清中MUC5AC的表达.结果 免疫组化染色见MUC5AC主要表达在鼻黏膜上皮,通过ELISA检测,EOS-CRSwNP中MUC5AC和IL-13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双变量相关性分析表明在EOS-CRSwNP中MUC5AC与IL-13存在高度相关,进一步通过IL-13与气液界面原代培养人鼻黏膜上皮细胞共孵育,MUC5AC分泌显著增加.结论 MUC5AC和IL-13在EOS-CRSwNP中表达升高,MUC5AC的高分泌与IL-13高表达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对比上颌窦后鼻孔息肉(ACP)、伴变应性鼻炎的鼻息肉(NPwAR)及不伴变应性鼻炎的鼻息肉(NPsAR)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及IL5的表达水平,探讨嗜酸性粒细胞及IL5在不同鼻腔炎性疾病发生中作用的差异。 方法 对10例ACP、9例NPwAR及14例NPsAR组织切片行H&E染色,对嗜酸性粒细胞的浸润进行计数;提取组织总RNA,通过实时荧光定量核酸扩增检测系统(QPCR)对组织中IL5的mRNA表达水平进行检测。 结果 嗜酸性粒细胞在ACP中的浸润显著低于NPwAR(P<0.001),嗜酸性粒细胞在ACP中浸润百分比的中位数低于NPsAR,但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嗜酸性粒细胞在NPwAR中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NPsAR(P<0.05)。在ACP组织中IL5的mRNA表达水平显著低于NPsAR(P<0.05)和NPwAR(P=0.001),且NPsAR组织中IL5的mRNA表达水平显著低于NPwAR(P<0.05)。 结论 ACP与NP的发病机制有所不同。嗜酸性粒细胞及IL5参与了NP的发病过程,并与变应性鼻炎的发生密切相关,但在ACP的形成中可能未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鼻息肉组织中白细胞介素5(Interleukin-5,IL-5)mRNA的表达水平。方法 采用逆转录PCR(RT-PCR)法,半定量检测鼻息肉(11例)和正常中鼻甲(8例)组织中IL-5 mRNA表达水平。结果 鼻息肉中IL-5 mRNA表达状况的半定量分析显示,11例鼻息肉标本RT-PCR产物中均可见IL-5和β-actin的扩增条带,IL-5/β-actin光密度比值0.711±0.112,IL-5 mRNA阳性表达率为100%。而8例正常中鼻甲组织的扩增产物中只有1例显示两条条带,余者均只有β-actin条带,IL-5 mRNA阳性表达率为12.5%。结论 鼻息肉中IL-5 mRNA阳性表达水平高于正常鼻粘膜组织,提示鼻息肉组织中IL-5mRNA的表达水平在鼻息肉的发病机制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IL-15mRNA在鼻息肉与下鼻甲中表达的差异及其与Bcl-2、Bcl-XL表达的关系,明确鼻息肉中IL-15的来源,探讨其在鼻息肉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用原位杂交的方法测定24例鼻息肉与8例下鼻甲的IL-15mRNA的表达情况,同时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其组织中Bcl-2及Bcl-XL的表达情况。结果 鼻息肉组中IL-15mRNA在黏膜下固有层浸润的以EOS为主的炎症细胞有很强的表达,与下鼻甲组IL-15mRNA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L-15mRNA在多数鼻息肉中的黏膜下腺体上皮细胞有表达,且强于在下鼻甲组的表达。黏膜下固有层炎症细胞IL-15mRNA的表达与Bcl-XL的表达有相关性(r=0.592)。结论 IL-15通过旁分泌或自分泌的方式作用于位于黏膜下固有层中以嗜酸性粒细胞为主的炎症细胞,并通过Bcl-XL途径诱导的凋亡抑制在鼻息肉的发病中可能起重要作用。IL-15在鼻息肉中黏膜下腺体的表达强于在下鼻甲中的表达,可能参与了鼻息肉形成过程中黏膜下腺体分泌功能紊乱的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检测鼻息肉组织中IL-4、IL-5、IL-6、IL-8的水平及表达方式,探讨细胞因子在鼻息肉形成中的作用。方法:应用放射免疫法检测54例鼻息肉组织(鼻息肉组)中IL-4、IL-5、IL-6及IL-8的浓度,同时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其表达,以22例行鼻中隔手术患者中鼻甲黏膜作为对照(对照组)。结果:鼻息肉组IL-5及IL-8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1);而IL-6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L-4在变应原皮试阳性组明显增加,与对照组比较P〈0.05。IL-4主要表达于息肉组织内炎性细胞,多为淋巴细胞或浆细胞;IL-5主要表达于鼻息肉组织中嗜酸粒细胞和淋巴细胞;IL-6、IL-8主要表达于息肉上皮层及息肉组织中的炎性细胞,皮试阳性组和阴性组间无明显区别。结论:IL-5及IL-8在所有鼻息肉组织中具有一定作用,而IL-4仅在变应原皮试阳性息肉中具有一定意义,IL-6在鼻息肉组织中无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16.
OBJECTIVES: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determine roles of fibronectin and eosinophils in the etiology of nasal polyposis. STUDY DESIGN: We designed a cohort study of cases with nasal polyposis. Sampled nasal polyps were differentiated by their histopathologic characteristics, and compared by size and computed tomography (CT) stage. METHODS: The size of nasal polyps was determined on the basis of the endoscopic findings, and the extent of sinusitis was evaluated by CT staging. Nasal polyp samples were taken from 82 patients during ethmoidectomy and differentiated by morphologic characteristics, infiltration cell types, or fibronectin positivity. Then their sizes and CT stages were compared. In addition, correlation among these hist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was analyzed. RESULTS: Nasal polyps showing edematous morphology, eosinophil infiltration, or fibronectin expression were significantly large in size. Concerning CT stages, only the infiltration cell type showed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among edematous morphology, eosinophil infiltration, and fibronectin expression was also recognized. CONCLUSIONS: These findings suggest that interaction between eosinophils and fibronectin may play a role in edema formation, which contributes to the growth of nasal polyps.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鼻息肉组织中IL-9、IL-17及Foxp3的表达,初步探讨Th9、Thl7/Treg细胞失衡在鼻息肉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标本取自40例鼻息肉患者鼻息肉组织(鼻息肉组)和20例鼻中隔手术患者的正常中鼻甲黏膜(对照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鼻息肉标本和正常中鼻甲黏膜中IL-9、IL-17及Foxp3的表达水平。结果:鼻息肉组织中IL-9、IL-17阳性率分别为75.0%、80.0%,其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阳性率分别为35.0%和50.0%),而Foxp3表达(37.5%)明显低于对照组(80.0%),均P%0.05。结论:IL-9和IL-17因子明显与鼻息肉的发病有关,推测鼻息肉组织中有明显Th9浸润,并存在Thl7/Treg失衡,二者可能在鼻息肉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