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鼻息肉中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和活化与白细胞介素5表达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通过观察鼻息肉中嗜酸性粒细胞的浸润和活化状态,以及白细胞介素5(interleukin-5,IL-5)的表达水平,揭示二者的关系,探索鼻息肉中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增多调节的机制。方法对30例鼻息肉组织,分别采用chromotrope2R法标记鼻息肉组织中的嗜酸性粒细胞,采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观察嗜酸性粒细胞的活化状态和IL-5的表达水平,然后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①chromotrope 2R染色可特异性地将嗜酸粒细胞的胞浆染成粉红色,活化嗜酸性粒细胞(EG2阳性细胞)和IL-5阳性细胞胞浆中可见棕褐色颗粒。30例鼻息肉中嗜酸性粒细胞的密度为50.7±16.1/0.25mm2,活化嗜酸性粒细胞的密度为20.7±14.3/0.25mm2,IL-5阳性细胞密度为15.9±5.7/0.25mm2,上述三项指标在变应性患者和非变应性患者比较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②鼻息肉中IL-5阳性细胞密度与chromotrope2R阳性细胞密度密切相关(y=14.723 2.012x,r=0.642,P<0.01),与EG2阳性细胞密度也存在相关关系(y=11.817 1.092x,r=0.602,P<0.05)。结论嗜酸性粒细胞是鼻息肉组织中IL-5的来源之一,IL-5的表达水平是鼻息肉中嗜酸性粒细胞的浸润和活化的调节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
鼻腔应用布地奈德对鼻息肉中IL-5表达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观察鼻腔应用布地奈德治疗对鼻息肉中 IL - 5表达的影响 ,深入了解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局部治疗对鼻息肉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 ABC法 ,观察经布地奈德治疗 6~ 8周和未经治疗的鼻息肉组织 (各 16例 )中 ,IL -5阳性细胞的浸润和分布状况。结果 :鼻息肉组织固有层中可见 IL - 5阳性细胞表达 ,且多为嗜酸性粒细胞 ,IL - 5阳性细胞密度与嗜酸性粒细胞的浸润程度密切相关 (y=14.782 + 2 .0 0 2 x,r=0 .6 48,P <0 .0 1)。经布地奈德治疗的鼻息肉组织中 IL - 5阳性细胞的浸润程度有下降的趋势 ,但与未治组织的差异未达显著性水平 (P >0 .0 5 )。结论 :1IL - 5的表达与嗜酸性粒细胞的浸润密切相关 ,嗜酸性粒细胞是鼻息肉组织中 IL- 5的来源之一 ;2鼻腔应用布地奈德 6~ 8周治疗可能抑制鼻息肉中 IL- 5表达。  相似文献   

3.
鼻息肉中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和活化状况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观察鼻息肉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和活化状况 ,探讨嗜酸性粒细胞在鼻息肉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16例鼻息肉组织标本 ,采用组织化学染色 Chromotrope 2R染色法 ,标记鼻息肉组织中的嗜酸性粒细胞 ,结合应用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抗体EG2 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 ,观察鼻息肉中嗜酸性粒细胞的浸润和活化状况。结果 :①鼻息肉组织中有较多嗜酸性粒细胞浸润 ,且多处于活化状态 ;②变应性患者鼻息肉组织中EG2 阳性细胞密度、Chromotrope 2R阳性细胞的密度及嗜酸性粒细胞活化比率 ,分别与非变应性患者相比较 ,均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①Chromotrope 2R特染法结合应用EG2 抗体的免疫组化染色法简便易行 ,适合临床应用观察鼻息肉中嗜酸性粒细胞的浸润和活化状况 ;②活化嗜酸性粒细胞在鼻息肉的发病机制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对比上颌窦后鼻孔息肉(ACP)、伴变应性鼻炎的鼻息肉(NPwAR)及不伴变应性鼻炎的鼻息肉(NPsAR)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及IL5的表达水平,探讨嗜酸性粒细胞及IL5在不同鼻腔炎性疾病发生中作用的差异。 方法 对10例ACP、9例NPwAR及14例NPsAR组织切片行H&E染色,对嗜酸性粒细胞的浸润进行计数;提取组织总RNA,通过实时荧光定量核酸扩增检测系统(QPCR)对组织中IL5的mRNA表达水平进行检测。 结果 嗜酸性粒细胞在ACP中的浸润显著低于NPwAR(P<0.001),嗜酸性粒细胞在ACP中浸润百分比的中位数低于NPsAR,但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嗜酸性粒细胞在NPwAR中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NPsAR(P<0.05)。在ACP组织中IL5的mRNA表达水平显著低于NPsAR(P<0.05)和NPwAR(P=0.001),且NPsAR组织中IL5的mRNA表达水平显著低于NPwAR(P<0.05)。 结论 ACP与NP的发病机制有所不同。嗜酸性粒细胞及IL5参与了NP的发病过程,并与变应性鼻炎的发生密切相关,但在ACP的形成中可能未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鼻息肉组织中白细胞介素5(Interleukin-5,IL-5)mRNA的表达水平。方法 采用逆转录PCR(RT-PCR)法,半定量检测鼻息肉(11例)和正常中鼻甲(8例)组织中IL-5 mRNA表达水平。结果 鼻息肉中IL-5 mRNA表达状况的半定量分析显示,11例鼻息肉标本RT-PCR产物中均可见IL-5和β-actin的扩增条带,IL-5/β-actin光密度比值0.711±0.112,IL-5 mRNA阳性表达率为100%。而8例正常中鼻甲组织的扩增产物中只有1例显示两条条带,余者均只有β-actin条带,IL-5 mRNA阳性表达率为12.5%。结论 鼻息肉中IL-5 mRNA阳性表达水平高于正常鼻粘膜组织,提示鼻息肉组织中IL-5mRNA的表达水平在鼻息肉的发病机制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生存素(Survivin)在鼻息肉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的相关性,探讨Survivin在鼻息肉发病过程中的作用。方法收集28例鼻息肉组织(鼻息肉组)和12例正常下鼻甲组织(对照组),用HE染色法观察组织中的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情况,免疫组化法检测组织中Survivin的表达。结果①HE染色显示鼻息肉组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显著增加。②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Survivin免疫阳性细胞数及着色强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图像分析显示,鼻息肉组Survivin的积分光密度(IOD,103/HP)为50.21±6.32,与对照组5.67±0.58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显示,鼻息肉中Survivin表达与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表达密切相关(r=0.673,P〈0.01)。结论鼻息肉组织中Survivin表达、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均上调,且二者有协同表达关系。鼻息肉可能是通过凋亡抑制基因Survivin使炎性细胞凋亡受到抑制,从而促进炎性细胞主要是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生长,导致慢性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全身应用激素对鼻息肉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表达和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在激素治疗前后TGFβ1在鼻息肉组织中的表达,运用HPIAS-1000高分辨率图像分析系统分别对激素治疗前后鼻息肉组织的黏膜上皮细胞、腺上皮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基质及黏膜下浸润阳性细胞进行光密度测定.结果激素治疗前,TGFβ1在鼻息肉黏膜上皮细胞、腺上皮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部分嗜酸性粒细胞、基质及黏膜下浸润炎性细胞均有表达,且多数为强阳性和阳性;激素治疗后,TGFβ1在黏膜上皮、基质及黏膜下浸润阳性细胞表达显著降低,其平均光密度值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嗜酸性粒细胞数减少,TGFβ1在嗜酸性粒细胞的表达率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均P<0.05).结论激素可能通过降低鼻息肉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的浸润和TGFβ1含量而达到治疗鼻息肉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白细胞介素-5及嗜酸性粒细胞在鼻息肉中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5(IL-5)在鼻息肉中的表达及其在鼻息肉形成与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31例鼻息肉患者、11例慢性鼻窦炎患者及6例正常人组织匀浆中IL-5含量;对15例鼻息肉、11例慢性鼻窦炎及6例正常人进行HE切片染色,以观察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的数量。结果①鼻息肉、慢性鼻窦炎及正常对照组IL-5含量(pg/mg)分别为23.44±6.68,16.41±3.09,12.86±4.17,鼻息肉组织IL-5含量高于慢性鼻窦炎及正常对照组(P<0.01)。②鼻息肉、慢性鼻窦炎及正常对照组的苏木精伊红染色嗜酸性粒细胞数分别为7.42±2.33,1.30±0.59,1.07±0.70,鼻息肉组嗜酸性粒细胞数高于慢性鼻窦炎和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鼻息肉是以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为特征的疾病过程,对嗜酸性粒细胞有活化作用的IL-5对鼻息肉的形成起着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鼻息肉及变应性鼻炎中IL-17表达与嗜酸粒细胞浸润的意义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观察鼻息肉与变应性鼻炎中IL-17表达与嗜酸粒细胞(Eos)浸润情况,探讨IL-17与Eos在其发病中作用及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鼻息肉21例、变应性鼻炎18例及单纯中隔偏曲12例中IL-17表达情况,苏木精-伊红染色下观察炎性细胞浸润并计数Eos进行比较分析。结果:①发现在变应性鼻炎鼻黏膜下固有层、鼻息肉组织上皮层及间质内Eos、中性粒细胞为主的炎性细胞及部分腺体内有IL-17表达;②检测3组中免疫组织化学IL-17阳性细胞数、IOD(IL-17阳性表达吸收度值)及苏木精-伊红染色Eos计数,发现鼻息肉与变应性鼻炎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os数与IL-17阳性细胞数在鼻息肉中存在正相关性,相关系数r=0.606,P<0.01,在变应性鼻炎中两者亦有相关性,相关系数R=0.446,P<0.05。结论:①IL-17是一种新型的细胞因子,在鼻息肉组织与变应性鼻炎鼻黏膜组织中有表达,因此在发病过程中可能起调节免疫炎症反应作用,可做为深入研究鼻息肉与变应性鼻炎发病机制的指标;②推断在鼻息肉及变应性鼻炎发病中IL-17亦有趋化E...  相似文献   

10.
鼻息肉具有组织中大量嗜酸性细胞浸润的特点。鼻息肉好发于中鼻甲前下方及中鼻道区。为了评价嗜酸性粒细胞与鼻息肉发病机理的关系,研究了鼻息肉组织中嗜酸性细胞浸润的分布情况,尤其是在息肉的蒂部,对照样品取自相同病人的中下鼻甲大致正常的鼻粘膜组织,鼻息肉组织取自12例伴有鼻息肉的常年性变应性鼻炎患者内窥镜手术中。EGl、EG。、BMK-13的三种多克隆抗体用于免疫组织化学的一抗。结果发现,鼻息肉蒂部EG;阳性细胞每高倍镜视野平均为6.33,中、下鼻甲分别为4.68和4.63;鼻息肉蒂部的EG;阳性细胞是6.16,在中鼻甲和下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