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手法复位治疗头位难产110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观察分娩活跃期徒手纠正胎头位置异常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产程进入活跃期110例,经加强产力,改变母体体位等处理,胎方位仍不能自然旋转为枕前位,产程阻滞的持续枕后位、枕横位,施行经阴道徒手旋儿头,辅以经孕妇腹部推儿背为脊前方位联合手法。结果:110例经手法旋转后,84例成功自娩,转位成功率为76.36%,其中26例转位失败者14例行胎头吸引术,8例产钳助产,2例剖宫产结束分娩,转位失败率为23.64%。新生儿体重≤3500g者,手法转位成功率高,达87.50%;新生儿体重>3500g者,手法转位成功率为46.67%,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手法复位可矫正持续性枕横位、枕后位为枕前位,改善胎头俯屈,降低难产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徒手转位矫治头位难产34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发生于头先露难产称头位难产。文献报道,头位难产发病率高,占总分娩数的20·8%,超过难产总发生率的2/3以上〔1〕。为探讨徒手转位矫治异常胎头位置的临床效果,在2004~2005年我们对348例头位难产采取徒手转位矫治异常胎头位置,使难产为顺产,成功率达92·53%,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04~2005年我院妇产科共分娩8 312例,在阴道分娩的2 874例中,胎头位置异常348例,占阴道分娩数的12·11%。本组产妇年龄19~39岁,平均年龄26·39岁;初产妇252例,占72·41%;经产妇96例,占27·59%;枕横位188例,占54·02%,枕后位160例,占45·98%…  相似文献   

3.
持续性枕后位是指正式临产经过一定时间后,胎头枕部仍持续位于母体骨盆的后方,多数需剖宫产结束分娩,少数需阴道助产,自然分娩者较少。本院选择68例进入活跃期产程阻滞的持续性枕后位进行经阴道徒手旋转胎头及经腹部推儿背为脊前方位的方法,其剖宫产率明显降低,阴道分娩率达79.4%,现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1991年1月至1995年12月,本院共发生持续性枕后位104例,同期分娩总数为4850例,发生率2.1%。104例产妇中,平均年龄25.6岁,初产妇92例,经产妇12例。其中68例行经阴道徒手转胎头位,36例未进行转胎头位为对照组。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讨在头位难产中手法旋转纠正异常胎头的位置的效果及临床作用,提高产科质量,减少阴道 手术和剖宫产,在具备适应征的情况下,手术者右手食指、中指伸入阴道紧巾胎头枕部,根据胎方位施行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旋转成枕前位。本组选择对象97例,成功81例,成功率83.5%,失败6例,失败率16.5%,转位成功86.4%阴道自然分娩,13.5%阴道助产分娩。失败16例均以剖宫产结束分娩。认为胎头位置异常引起的  相似文献   

5.
王晓娟  陈庆云 《中国保健》2008,16(14):599-600
目的探讨足月妊娠枕后位潜伏期开始采用侧俯卧位对纠正胎方位和分娩方式的影响.方法选择潜伏期确诊为枕后位且头位评分总分>10分的初产妇186例,随机分成同侧侧俯卧位组和自由体位对照组(各93例),观察两组最后胎方位、阴道分娩率等.结果同侧侧俯卧位组胎头转至枕前位58例(62.37%),阴道分娩54例(58.06%).对照组胎头转至枕前位27例(29.03%),阴道分娩23例(24.73%),两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结论产程潜伏期开始指导产妇取同侧侧俯卧位是纠正枕后位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周志强  顾红 《工企医刊》1999,12(4):71-72
1 临床资料本院自1990年7月到1993年12月住院分娩总数4271例,持续性枕后位51例,占同期分娩人数的11.95%。其中经产妇1例,初产妇50例,年龄23岁~35岁。阴道分娩26例(自然分娩8例,胎头吸引器助产15例,产钳助产3例),剖腹产25例。2 讨论2.1 持续性枕后位的识别持续性枕后位是头位  相似文献   

7.
梅天琼  郑丽波  郭玲 《中国妇幼保健》2011,26(26):4157-4158
目的:探讨头位难产的分娩方式与形成原因。方法:分析和总结465例头位难产的原因、分娩方式及产妇和新生儿的并发症。结果:465例头位难产患者中,由于产道异常而发生头位难产占24.9%,骨产道异常而发生头位难产占17.5%,软产道异常而发生头位难产占8.4%。胎头位置异常的患者中严重胎头位置异常者占10.7%,49例经剖宫产分娩。胎头位置持续性枕后、横位者,147例行剖宫产,101例行阴道分娩。结论:近年来头部难产的发生率较高,早期进行定期体检与及早发现提出解决方案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8.
持续性枕横位和枕后位占头位难产绝大多数,对母婴危害性极大,早期诊断及正确处理非常重要,本文分析我院201例持续性枕横位和枕后位的临床过程,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我院1993年1月至1995年1月住院分娩1684例,其中持续性枕横位与枕后位201例,占11.93%。孕妇年龄21~38岁,初产妇188例,经产妇13例,足月妊娠178例,过期妊娠23例。1.2 诊断标准临产后经过充分试产直至分娩结束时,不论胎头在骨盆入口、中骨盆或盆底,只要胎头仍取枕横位或枕后位者。201例分娩结束时胎头为枕横位154例,枕后位27例,持续性枕横位徒手旋转枕前位20例。1.3 发生因素产道异常30例,占14.93%,产力异常88例,占44.32%,胎儿异常12例,占6.13%(巨大儿11例,胎儿畸形2例),相对性头盆不称71例,占35.12%。  相似文献   

9.
仝玉丽 《职业与健康》2006,22(18):1516-1517
目的观察产程活跃期徒手矫正异常胎头位置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产程进入活跃期产妇160例,经加强产力,改变母体体位等处理后,胎方位仍不能自然旋转为枕前位,产程阻滞的持续性枕后位、枕横位,施行经阴道徒手旋转儿头、辅以经孕妇腹部轻推儿背为脊前方位的联合手法。结果徒手旋转异常胎头位置成功145例,失败15例,其中枕后位13例,枕直后位2例。结论该法可矫正异常胎头位置,使难产转为顺产,是降低难产发生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持续性枕横位是头先露中常见的胎方位,是头位难产的主要原因。本文就Kielland氏产钳在枕横位中的应用进行探讨。一、临床资料1.我院1991年1月至1997年12月共分娩6189例,施行产钳术621例,占分娩总数的10.03%,其中因持续性枕横位行Kielland氏产钳术285例,占产钳术的45.89%。其中初产妇274例,经产妇11例;孕周<37周5例,>42周8例,37~42周272例;新生儿体重<2500g9例,巨大儿18例。2.指征 285例枕横位中,因合并胎儿宫内窘迫施术者134例,占…  相似文献   

11.
头位梗阻性难产17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头位梗阻性难产的临床特点、分娩方式及对围生儿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分娩中发生头位梗阻性难产的178例产妇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其中阴道分娩117例(对照组),剖宫产分娩61例(观察组),比较两组造成头位梗阻性难产的构成因素、产程情况及母儿结局.结果对照组第二产程延长占35.0%(41/117),明显高于观察组(P<0.05).头位梗阻性难产试产中选择剖宫产结束分娩者大多在活跃期,占82.0%(50/61).对照组阴道助产、产程时间长引起产后出血及软产道裂伤的发生率均高于观察组,两组产褥感染率相近.对照组围生儿并发症发生率均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造成头位梗阻性难产的主要原因是持续性枕横位和枕后位,178例头位梗阻性难产中因持续性枕横位和枕后位难产者138例,占77.5%,同时因巨大儿造成的头位梗阻性难产数有所增加.结论密切观察产程进展和胎头下降是早期发现头位梗阻性难产的主要手段,提高产科医生的阴道助产水平是提高围生期质量的保证.  相似文献   

12.
头位难产是指发生于头先露的难产,据报道发生率占分娩总数的12.56%,超过难产总发生率2/3以上。在头位难产的发 病原因中,胎头位置异常是一大重要因素,占85%左右,剖宫产率及阴道手术助产率均很高,新生儿及母体并发症均比正常产明显增高。为保证母婴健康,降低头位难产率,笔者对胎头位置异常的产妇试行经阴道徒手转位的方法,使难产变为顺产,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1995~1999年,临产后经充分试产,产程进入活跃期,宫口开大3~5cm以上,经阴道检查确诊为胎头位置异常的产妇86人,其中枕横位64例,左或右枕后位12例、枕后位10例。1.2 徒手转位的条件①宫颈扩张进入活跃期后出现迟缓、停滞时。②胎膜已破。③阴道检查确诊为胎头位置持续异常。④  相似文献   

13.
头位难产是指发生于头先露的难产,据报道发生率占分娩总数的12.56%,超过难产总发生率2/3以上.在头位难产的发病原因中,胎头位置异常是一大重要因素,占85%左右,剖宫产率及阴道手术助产率均很高,新生儿及母体并发症均比正常产明显增高[1].为保证母婴健康,降低头位难产率,笔者对胎头位置异常的产妇试行经阴道徒手转位的方法,使难产变为顺产,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应用一种新的阴道助产技术——阴道助产掌术并评估其在阴道助产中的价值。方法:介绍阴道助产掌并对2008年1月~2009年6月应用阴道助产掌分娩的50例与同期间应用产钳助产及胎头吸引助产各50例进行比较分析,比较阴道助产掌与自然分娩及其他阴道助产方法对母儿损伤的情况。结果:阴道助产掌组产后出血量及软产道损伤例数较产钳组显著减少(P<0.05),但助产掌组的单次助产成功率90%低于产钳组的100%,而与胎头吸引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阴道助产掌组的新生儿损伤发生率显著低于产钳组及胎头吸引组(P<0.05)。结论:阴道助产掌助产是一种安全有效、操作简单、易于掌握、助产快、母婴损伤小的新的助产技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代替产钳术,但单次助产成功率低于产钳术,可取代胎头吸引术,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产钳助产术是使用特制产钳的作用产生牵引力 ,协助胎头下降及胎儿娩出的产科手术。产钳术在临床实践中已成为最常用的阴道分娩助产手段之一 ,在解决头位难产上被广泛使用。现将武汉市第三医院妇产科近 5年中的 313例单手产钳助产临床分析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武汉市第三医院妇产科从 1996年 1月~2 0 0 0年 12月分娩总数为 5 5 2 4例 ,其中阴道分娩 344 0例 ,产钳助产 313例 ,占阴道分娩的 9.0 9% ;初产妇 30 1例 ,占产钳助产 96 .16 % :经产妇 12例 ,占 3.83%。年龄最大的 4 1岁 ,最小的 2 2岁。1.2  313例产钳助产主要…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头位难产产生的原因及分娩方式的选择.方法 对我院169例头位难产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其结果和产生原因进行分析探讨,并复习相关文献资料.结果 169例头位难产中持续性枕后位、枕横位共116例(68.6%),而产道异常14例,产力异常28例,巨大儿7例,严重胎头位置异常5例,造成难产的最主要原因是持续性枕横(后)位.结论 密切观察产程进展和胎头下降是早期发现头位难产的重要手段,决定分娩方式.  相似文献   

17.
杨永碧 《中国妇幼保健》2014,(30):4911-4913
目的:探讨阴道分娩后尿潴留的危险因素及盆底康复干预的作用。方法:选择200例阴道分娩后产妇,其中100例发生尿潴留者为病例组,100例未发生尿潴留者为正常组,将其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分析阴道分娩后尿潴留的危险因素。将病例组100例产妇再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50例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50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盆底康复干预,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产程时间、硬膜外麻醉分娩镇痛、产钳助产、胎头吸引术、手转胎头是阴道分娩产后尿潴留的危险因素(P<0.05),其中硬膜外麻醉分娩镇痛、产钳助产、胎头吸引术、手转胎头是独立危险因素(P<0.05)。观察组疗效高于对照组,自主排尿时间短于对照组,残余尿量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阴道分娩后尿潴留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盆底康复干预有利于缓解该类产妇尿潴留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第二产程中胎方位对分娩方式和母儿病率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在2003年1月~2007年11月住院分娩的10 498例第二产程的分娩资料中,选择初产妇、单胎、足月妊娠、无明显头盆不称、无妊高征等妊娠并发症或合并症的持续性枕后位128例(枕后位组)、持续性枕横位104例(枕横位组)为研究对象,选择同期枕前位产妇130例做为对照组(枕前位组),选择条件同枕后位组。比较3组产程情况、分娩方式及母儿结局。结果:与枕前位组相比,枕后位组第一产程、第二产程及总产程时间均延长,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枕横位组与枕前位组比较第二产程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与枕前位组比较,枕后(横)位组产钳助产、剖宫产、会阴裂伤、产后出血、缩宫素使用、胎儿窘迫等均明显高于枕前位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胎方位异常可导致产程延长和母儿并发症增加,正确认识、及时处理枕后(横)位对改善分娩结局、减少母儿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手法纠正胎方位,降低头位难产,预防新生儿窒息,减少新生儿伤残率及残废率。方法:常规外阴消毒,复查宫口开大情况、先露水平、胎方位及骨盆内径等,在宫缩间歇期,右手食、中指分开贴在胎头上,根据胎方位控制旋转胎头,左手于孕妇腹部协助胎儿转位。宫口开全或近开全后,拇指与四指自然分开握住胎头旋转。结果:手法纠正胎头位置异常成功率高,减少了因胎头位置异常所致的难产及对母婴的危害。新生儿窒息的发病率由22.22%降至6.67%,重度窒息由5.55%降至0,两组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组无新生儿死亡,对照组死亡1例。结论:经阴道手法旋转纠正胎头位置异常,简便易行成功率高,能减少手术产,保证母婴安全,从而提高分娩质量,降低新生儿窒息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20.
头位难产19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柳红 《中国妇幼保健》2006,21(13):1791-1792
目的:探讨头位难产的发病率、发病原因,提高其防止措施。方法:对190例头位难产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头位难产的发生率为17.91%,其中胎头方位异常占头位难产总数的76.84%,是发生难产的主要原因。严重的及不能纠正的胎头方位异常均需采用剖宫产结束分娩,剖宫产率为94.74%,仅10例为阴道助产。结论:头位难产发病率高,应重视早期识别及积极防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