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基于德尔菲法构建老年护理本科人才课程设置方案。方法借鉴国外老年护理课程设置的经验,以我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护理学专业》为依据,构建老年护理本科人才课程设置方案初稿,采用德尔菲法对26名护理学专家进行两轮专家咨询。结果两轮专家咨询后专家意见趋于一致,专家权威系数为0.908,第2轮意见的Kendall协调系数为0.511,最终确立4个课程群,即公共基础课程群、专业基础课程群、专业课程群、素质能力拓展课程群,共46门课程,含31门必修课和15门选修课。结论构建的老年护理本科课程设置方案结果可靠,实现老年护理专业本科生知识结构与能力素质的有效衔接,为老年护理二级学科的建立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目的针对中、高职课程内容的重复及衔接不当的问题,探索适应中高职衔接五年贯通培养模式下的课程结构。方法在参考文献的基础上,采用德尔菲法对黑龙江省8所中职及高职院校中的30名教师进行3轮专家函询。结果最终确定4大课程群,共42个科目2550学时。文化课课程群9个科目(必修考查课3个、必修考试课5个、选修课1个),共522学时;公共基础课程群5个科目(必修考查课2个、必修考试课2个、选修课1个),共532学时;专业基础课程群9个科目(必修考查课3个、必修考试课6个),共548学时;护理专业课课程群19个科目(必修考查课6个、必修考试课6个、选修课7个),共948学时。结论最终形成的42个科目的教学进度计划具有良好的代表性和权威性,对护理专业中高职衔接五年贯通培养模式的构建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4.
5.
6.
循证护理--护理教育面临的新课题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循证护理在 2 0世纪 90年代受循证医学思想影响而产生 ,作为更科学、更成熟的护理模式 ,循证护理的兴起 ,向传统的经验式护理模式发起了挑战 ,并因其在护理措施和护理决策中的科学性、可靠性而迅速发展。1 关于循证护理1.1 循证护理的概念“循证护理”又称实证护理 ,可简单理解为“遵循证据的护理”。即护理人员在护理实践中运用现有最新最好的科学证据对病人实施护理。循证护理的真实含义可进一步理解为“慎重、准确、明智地应用当前所获得的最好的研究依据 ,并根据护理人员的个人技能和临床经验 ,考虑病人的价值、愿望和实际情况 ,三者… 相似文献
7.
8.
目的 以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能力为基础,探讨适宜的课程设置.方法 采用德尔菲法对30名专家进行函询.结果 经2轮函询后形成专家一致性意见,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能力主要有临床护理能力(100%)、护理科研能力(76.7%)、护理管理能力(76.7%)和护理教育能力(73.3%),以此为基础设立英语、医学统计学、健康促进与疾病预防、护理科学研究等11门必修课和医事法与问题解析、职业风险防范等8门选修课,同时设有专科护理技术操作、分管患者整体护理等临床实践内容;86.7%的专家认为,专业学位课程应包含专科护士培训要求的内容.结论 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应根据培养能力进行设置,并与专科护士课程相互衔接,临床实践在注重专科技术操作的同时要进行临床医疗实习. 相似文献
9.
中美护理本科教育课程设置比较分析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目的]认识和了解中美护理本科课程设置的基本要求,探索高等护理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依据。[方法]采取同类横向比较、定性与定量比较相结合的方法,鉴别中美护理本科教育课程设置的异同点,认识护理本科教育发生发展的特殊性和规律性。[结果]美国护理本科课程结构各院校自主性强,校际问差异性较大,且课程体系中人文课程分量较重;我国各护理院校的课程结构一致性高。人文课程分量较轻;中美护理院校护理本科课程总学时数差异较大(P〈0.05)。[结论]护理本科课程比较结果反映出美国护理教育通才培养和中国护理教育专才培养的特点;美国护理本科教育更重视学生在校期间综合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了解美国护理本科教育思想及课程设置对我国护理本科教育课程改革和人才培养目标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11.
探讨开设《社会护理学》课程的必要性、可行性、教学方法和课程评价等,以提高本科护理专业学生的社会护理能力,积极拓展社会护理实践,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适应21世纪护理教育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调查我国高等中医院校本科护理学专业课程设置情况,分析可能影响课程设置的因素,为促进高等中医院校本科护理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我国19所高等中医院校本科护理学专业课程设置的相关资料,采用比较研究法获取其特征与不足,并分析可能的影响因素.结果 19所高等中医院校护理学专业所有课程(2815.8±432.9)学时,专业基础课程(787.4±211.8)学时,专业课程(717.0±189.8)学时,人文素养课程(238.7±73.8)学时,中医相关课程(289.9±130.9)学时.我国高等中医院校本科护理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已初步形成体系,但存在着中医护理特色不够突出、人文素养课程比例偏小及课程类型构成欠佳等问题.影响课程设置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师资队伍、教材建设、市场需求及中医护理学科体系定位等.结论 我国高等中医院校本科护理学专业课程设置有待进一步完善.护理教育者应认识影响课程设置的因素,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措施,构建科学、合理及可持续发展的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13.
目的构建护理本科生就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方法运用Delphi法对26名护理专家进行2轮问卷咨询。结果2轮咨询专家的积极系数分别为89.7%和100%;权威系数为0.869;专家意见的协调系数分别为0.205和0.212,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过2轮咨询,最终确立由4个一级指标、13个二级指标和82个条目构成的护理本科生就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结论本研究专家积极性高,代表性强,权威程度和协调程度好,形成的护理本科生就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能较好地反映研究主题,为护理本科生就业能力评价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7所护理院校本科课程的设置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国内7所护理院校本科课程设置的现状进行分析,以探索护理本科课程的改革方案。方法采用横向比较研究法,对国内7所护理本科院校的教学计划、实习大纲、课程设置、课程改革的相关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国内7所护理院校在本科课程设置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但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医学与护理课程设置不合理,人文课程安排随意性大,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社区护理比重小。结论护理本科课程应加强医学与护理的渗透,注重体现护理内涵,加强人文教育,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强化实践能力的培养,增加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社区护理相关课程。 相似文献
15.
高职高专临床护理课程师资队伍模式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介绍了我院以往临床护理课程师资队伍的3种模式(临床兼职教师授课模式、学院专职教师和临床兼职教师共同授课模式、学院专职护理教师授课模式),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索,采用了一种新的模式,即学院与临床相结合的师资组合和共同教学的模式。实施2年来,认为该模式不仅能够有效地保证临床护理师资的数量,而且也提高了临床护理师资的总体水平。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学生参与案例教学法的真实体验,以评价案例教学法的效果。方法以40名护理本科生为教学对象,在护理学基础课程的部分章节中采用案例教学法教学。课程结束后,选取12名学生,以座谈会形式了解学生对案例教学法的评价、收获、不足及改进建议。结果学生普遍反映案例教学法以学生为主体和核心,能够引发学生主动思考和主动学习,提高了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沟通交流能力。然而,部分案例编制简单、个别教师案例教学流于形式、学生学业压力大以及学习动机消极可能是影响案例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结论案例教学法较传统教学法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但是要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仍需要进一步的实践和修正。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护理本科生急危重症监护课程改革方法与效果。方法主要课程改革内容为:聘请临床专家进行理论授课,采用VCD、CAI课件等教学手段,采用讲授法与讨论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学生去医院急诊科和重症监护病房学习,扩大实践教学环境范围,在实验室教学中设计情景模拟训练;期末对学生进行理论和操作考核,并采用教学过程评价量表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127名学生考核得分(81.80±5.72)分;教学过程评价量表总体得分(134.12±10.65)分。结论学生成绩较理想,对教学过程总体评价较好,但仍存在临床教学环境不稳定、理论授课临床专家缺乏与学生连续有效的沟通、授课过于强调实用性、对教学目标把握不完全一致等有待改善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AimThis scoping review aims to review contemporary published literature on Nursing Informatics education in undergraduate nursing education.IntroductionNursing is the largest workforce in health care and nurses are increasingly required to work with digital information systems. The need for nurses to understand and embrac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s closely linked with the ability to function in the contemporary healthcare workplace. However, despite the early adoption of Nursing Informatics in Australia in the 1980 s, there remain barriers to Nursing Informatics engagement and proficiency, including poor computer literacy, limite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d a lack of undergraduate informatics education.DesignThis scoping review will be developed in adherence with the JBI Manual for Evidence Synthesis: Scoping Reviews and the PRISMA-ScR Checklist.MethodsTo be included in this scoping review, papers need to include Nursing Informatics education for undergraduate nursing students in a Bachelor of Nursing program. Undergraduate nursing students are defined as individuals enrolled in a recognised nursing program leading to registration as a Nurse. To meet the requirements for registration as a Registered Nurse, in Australia, individuals are required to complete a Bachelor of Nursing program at a university (Australian Qualifications Framework Level 7) For the purpose of this scoping review, undergraduate nursing students are defined as those individuals undertaking a three year Bachelor of Nursing program at a university. Equivalent international definitions will be also used in the scoping review procedure. Sources of information will be included if they were published between 2015 and 2022 and describe curriculum recommendations (including barriers to implementing Nursing Informatics education). The purpose of the identified timespan is to reflect the rapidly evolving nature of health informatics and digital technologies. The requirement for curriculum recommendations is to reflect the purpose of the scoping review as the basis for a Delphi study, where Nursing Informatics and its integration into Bachelor of Nursing curricula will be explored and described in collaboration with domain experts.Ethics and disseminationEthics approval has been obtained for this scoping review (Project ID: 2156) from the Flinders University’s Human Research Ethics Committee and has been determined to be low risk.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