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影响骨巨细胞瘤预后的临床和病理因素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目的:研究影响骨巨细胞瘤预后的临床和病理因素,探讨可供临床预测患者预后和选择治疗方式的病理形态学指标。方法:从存档病例中选取有完整病历记录和追踪观察的骨巨细胞瘤病例41例,分复发和无复发两组,分析预后与组织学分级、组织形态学测量、免疫组化CD68和Ki67双重表达以及手术方式(病灶内刮除、肿瘤完整切除或广泛切除)的关系。结果:骨巨细胞瘤的预后与组织学分级、单核基质细胞的细胞面积、核面积、核分裂数和Ki67的阳性细胞数以及手术方式有关,而与多核巨细胞的数目和形态、单核基质细胞的核周长、核长/短径比值无关。结论:组织学分级对预测肿瘤的预后仍有一定意义,值得保留供临床参考;组织形态学测量将细胞形态指标量化,能客观地反映肿瘤细胞的异型性,对预测本瘤的预后意义更大,值得进一步探讨;单核基质细胞的异型性和Ki67阳性表达的细胞数与肿瘤复发有关,同时支持单核基质细胞是肿瘤细胞成分的学说;病灶内刮除的术后复发率较高,应尽量避免采用这种手术方式,尤其是对于Jaffe分级为Ⅱ或Ⅲ级的肿瘤、组织细胞形态学测量显示单核基质细胞的细胞面积、核面积及核分裂数高的病例、Ki67免疫组化显示阳性细胞多的病例,应更多选择肿瘤完整切除或广泛切除术。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细胞因子与骨巨细胞瘤局部溶骨的关系。方法:采用ELISA法、Western blot分析和免疫组化双染检测了10例骨巨细胞瘤、5例骨肉瘤和5例正常人血清中TNF-α、含量和M-CSF、IL-1的表达,结果:骨巨细胞瘤组织TNF-α、含量和M-CSF表达率明显高于骨肉瘤和正常人。TNF-α、由骨巨细胞的部分单核基因细胞和多核巨细胞分泌;而-CSF及IL-1由部分单核基质细胞份泌,多核巨细胞则不表达。结论骨巨细胞瘤中各种细胞份泌不同的细胞因子可能与该肿瘤的局部溶骨过程。  相似文献   

3.
董书坤  刘子君 《癌症》1990,9(2):94-96
本文采用细胞涂片法,利用非特异性酯酶(ANAE)和酸性磷酸酶(ACP)反应。在35例中常见骨肿瘤和瘤样病变中显示巨噬细胞和多核巨细胞。结果表明:所有骨肿瘤和瘤样病变都含有数量不等的巨噬细胞和多核巨细胞。含巨噬细胞较多的病变,多核巨细胞也较多。巨噬细胞与多核巨细胞的ANAE和ACP反应相似,呈弥漫强阳性。这说明两者是有密切的关系。另一方面,从有些多核巨细胞的形态,也支持多核巨细胞是由许多单核巨噬细胞互相融合而成的观点。巨噬细胞和多核巨细胞无异型性,也未见核分裂,因而它们不可能是恶性细胞,而是机体对肿瘤的反应性细胞。基于这个观点,就不难理解本文所有骨病变都存在有巨噬细胞和多核细胞。经统计学分析,各类骨肿瘤和瘤样病变的巨噬细胞数有显著性差异。Ⅰ级骨巨细胞瘤的巨噬细胞数比Ⅱ级骨巨细胞瘤多。骨巨细胞瘤中的巨噬细胞样间质细胞可能是浸润到肿瘤中的巨噬细胞。  相似文献   

4.
作者运用图像分析技术,对30例骨巨细胞瘤进行14项细胞形态参数测量。结果表明:多核巨细胞数密度、单核间质细胞核的面积、周长、形状因子、狭长因子、细胞数密度等参数,Ⅰ级与Ⅱ级无显著差异;单核间质细胞核的形态可能与复发有关。作者支持废弃Jaffe分级法,取消“良性”巨细胞瘤名称的观点。  相似文献   

5.
庞健  徐钢 《中国肿瘤临床》1997,24(12):899-902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32便骨巨细胞瘤进行增殖细胞核抗元原(PCNA)的检测分析,探讨PCNA在骨巨细胞瘤的表达分布及与Jaffe病理分级和复发的关系。结果显示,PCNA的阳性反应只在骨巨细胞瘤波形蛋白阳性的单核基质细胞的胞核中出现,而多核巨细胞均无阳性表达;PCNA在骨巨细胞瘤中的增殖指数虽随Jaffe病理分级增高有呈递增趋势,但各级相互之间在交叉重叠现象;PCNA增殖指数低即低度增生的骨巨细胞瘤复发率低,PCNA增殖指数高即中度和重度增生者复发率明显增高。本文结果进一步支持单核基质细胞是骨巨细胞瘤的主要肿瘤细胞成份的观点,并提示PCNA的表达与Jaffe病理分级不完全一致,但PCNA是判断骨巨细胞瘤预后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双膦酸盐(唑来膦酸)对骨巨细胞瘤多核巨细胞和基质细胞的诱导凋亡作用。方法 对我院收治的7例唑来膦酸治疗前后患者的肿瘤组织切片进行透射电镜观察和TUNEL凋亡染色及图像分析。另10例未予唑来膦酸治疗的患者,取术中切除的骨巨细胞瘤新鲜组织进行细胞原代培养,分别给予5、30、150μmol/L唑来膦酸诱导肿瘤细胞凋亡48h,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Annexin-VFITC凋亡染色及流式细胞仪定量分析。结果 唑来膦酸治疗后的肿瘤组织切片透射电镜观察到多核巨细胞和基质细胞呈明显的凋亡表现;TUNEL染色呈强阳性;基质细胞凋亡率治疗前为1.31%,治疗后33.42%(P=0.018);多核巨细胞凋亡率治疗前为8.41%,治疗后56.83%(P=0.018)。在原代培养的骨巨细胞瘤基质细胞中予不同浓度的唑来膦酸诱导凋亡48h后,细胞数量减少,部分细胞形态有显著变化;Annexin-VFITC凋亡染色及流式细胞仪定量分析结果显示,对照组以及5、30、150μmol/L唑来膦酸诱导组的凋亡率分别为(10.67±2.15)%、(20.47±3.77)%、(44.21±8.34)%和(56.96±9.68)%,各诱导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凋亡率呈剂量依赖性(r=0.775,P=0.000)。结论 双膦酸盐能够诱导骨巨细胞瘤基质细胞和多核巨细胞的凋亡,且骨巨细胞瘤基质细胞的凋亡率呈剂量依赖性,因此,双膦酸盐可以作为骨巨细胞瘤辅助治疗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双膦酸盐对骨巨细胞瘤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及细胞组织学变化。方法:取我院收治的7例双膦酸盐(唑来膦酸)治疗前后的患者肿瘤组织切片进行了透视电镜观察和TUNEL凋亡染色及图像分析。结果:双膦酸盐(唑来膦酸)治疗后的肿瘤组织切片中透视电镜下多核巨细胞和基质细胞出现了明显的凋亡表现,细胞质变化的特点是大量扩张紊乱的粗面内质网及分散于细胞质中包含于囊泡中央的高电子密度核。线粒体水肿或空泡化。巨细胞核变化的特点是形成致密的染色质材料分散于细胞核中,核膜增厚或分离,部分核碎裂和形成凋亡小体;双膦酸盐(唑来膦酸)治疗后的肿瘤组织切片中TUNEL染色强烈阳性,基质细胞凋亡率从治疗前的1.31%至治疗后的33.42%,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8),多核巨细胞凋亡率从治疗前的8.41%至治疗后的56.83%,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8)。结论:双膦酸盐可以诱导骨巨细胞瘤基质细胞和多核巨细胞的凋亡。从细胞和分子生物学水平证实双膦酸盐作为骨巨细胞瘤辅助治疗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及受体Bek在骨巨细胞瘤的表达情况,探索骨巨细胞瘤的生物学行为规律与预后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Mias-2000图像分析技术检测了147例骨巨细胞瘤(复发组56例,未复发组91例)石蜡标本中Bek/bFGF的表达情况,用流式细胞术分析其DNA含量与S期细胞百分数(S-phase fraction,SPF),结合肿瘤直径、浸润情况、手术方式、复发情况等相关临床病理资料,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综合分析骨巨细胞瘤的预后影响因素。结果:bFGF、Bek在骨巨细胞瘤主要瘤细胞成分中广泛表达,阳性信号主要定位于瘤细胞胞浆;复发组瘤组织中bFGF、Bek均呈强阳性表达的异形性较大的单核、双核及三核基质细胞与4-8个核的多核巨细胞明显增多,而未复发组瘤组织中bFGF、Bek阴性或弱阳性表达的体积大核多(多达几十个)的多核巨细胞数目较多;复发组bFGF、Bek表达信号较未复发组明显增强,两组间bFGF、Bek表达的灰度值与阳性面积差异均有显意义。复发组平均DNA指数(DNA Index,DI)为1.24,SPF为18.3%;未复发组平均DI值为1.05,SPF为11.7%;两组间DI值、SPF差异均有显意义。在13个相关研究因素中,有7个因素与骨巨细胞瘤的预后显相关,按影响强度由大到小依次为:手术方式、Bek灰度值、DNA含量、bFGF灰度值、SPF、Bek阳性面积和bFGF阳性面积。结论:bFGF及其受体Bek在骨巨细胞瘤中有广泛表达,其表达水平与骨巨细胞瘤的复发、恶变与肺转移等生物学行为密切相关,可作为骨巨细胞瘤生物学行为与预后判断的参考指标;手术方式、瘤细胞Bek/bFGF表达强度、DNA含量、S期细胞百分数与骨巨细胞瘤预后有关,其中手术方式与预后关系最为密切。  相似文献   

9.
王朝晖  张雪梅 《癌症》2001,20(6):660-661
研究表明 [1],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urokinase plasminogen activator, UPA)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 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 1, PAI 1)与肿瘤浸润和转移密切相关。 UPA、 UPA受体( UPA receptor, UPAR)、底物分子(纤溶酶原)、抑制因子( PAI 1)组成的尿激酶分子系统,通过降解细胞外基质介导细胞转移在肿瘤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本研究将利用结肠癌 LoVo细胞株,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 1(TGF β 1)和丁酸钠对肿瘤细胞尿激酶分子系统的调控作用及对细胞增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骨巨细胞瘤中单核基质细胞的性质和来源进行探讨。方法体外分离培养8例骨巨细胞瘤的单核基质细胞,用胶原酶分离方法和差速贴壁法分离纯化细胞,将分离培养的骨巨细胞瘤单核基质细胞与狗股骨薄磨片共培养,观察骨巨细胞瘤单核基质细胞的噬骨能力、TRAP染色和RT—PCR检测降钙素受体(CTR)和细胞核因子KB受体活化因子(RANK)。结果利用酶消化的方法可以获得较高纯度的单核基质细胞;TRAP染色阳性;体外培养具有噬骨能力;采用RT—PCR方法可检测到降钙素受体和细胞核因子KB受体活化因子。结论利用胶原酶-Ⅱ消化的方法结合差速贴壁方法可以获得较纯的单核基质细胞,可用于生化和分子生物学研究,是进行骨巨细胞瘤细胞学研究的细胞来源。  相似文献   

11.
正骨巨细胞瘤是原发交界性骨肿瘤,具有较高局部侵袭性和少见的远处转移性,主要好发于长骨的骨端,也会发生于较难治疗的隐匿部位如骨盆、骶骨和脊柱。骨巨细胞瘤的病理基础是由分泌表达RANKL的梭形基质细胞诱导和促进表达RANK的类破骨前体细胞融合形成多核巨细胞发挥溶骨作用,从而导致病理性骨质破坏。作为局部侵袭性肿瘤,局部的控制率成为骨巨细胞瘤治疗最重要的疗效指标,根据肿瘤的部位,侵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双膦酸盐对骨巨细胞瘤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及细胞组织学变化。方法:取我院收治的7例双膦酸盐(唑来膦酸)治疗前后的患者肿瘤组织切片进行了透视电镜观察和TUNEL凋亡染色及图像分析。结果:双膦酸盐(唑来膦酸)治疗后的肿瘤组织切片中透视电镜下多核巨细胞和基质细胞出现了明显的凋亡表现,细胞质变化的特点是大量扩张紊乱的粗面内质网及分散于细胞质中包含于囊泡中央的高电子密度核。线粒体水肿或空泡化。巨细胞核变化的特点是形成致密的染色质材料分散于细胞核中,核膜增厚或分离,部分核碎裂和形成凋亡小体;双膦酸盐(唑来膦酸)治疗后的肿瘤组织切片中TUNEL染色强烈阳性,基质细胞凋亡率从治疗前的1.31%至治疗后的33.42%,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8),多核巨细胞凋亡率从治疗前的8.41%至治疗后的56.83%,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8)。结论:双膦酸盐可以诱导骨巨细胞瘤基质细胞和多核巨细胞的凋亡。从细胞和分子生物学水平证实双膦酸盐作为骨巨细胞瘤辅助治疗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讨骨巨细胞瘤多核巨细胞和基质细胞的相互关系和组织发生,自四十年代(Gomori,1946)以来,陆续有采用酶的组织化学进行观察的报道。在光学显微镜水平,Pep-ler(1958)、Schajowicz(1961)和Jeffree等(1965)都曾对骨巨细胞瘤的酸性磷酸酶  相似文献   

14.
p16、p27蛋白在骨巨细胞瘤和骨肉瘤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抑癌基因p16、p27在骨巨细胞瘤(GCT)和骨肉瘤(OS)中的蛋白表达特点及其在骨肿瘤发生中的意义。方法:应用SABC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p16、p27蛋白在16例骨肉瘤、46例骨巨细胞瘤(其中JaffeⅠ级18例、Ⅱ级6例、Ⅲ级12例)。中的表达。结果:p16和p27蛋白的阳性表达均定位于骨肉瘤细胞、骨巨细胞瘤的基质细胞的细胞核和细胞质内。在骨巨细胞瘤Ⅰ级、Ⅱ级、Ⅲ级和骨肉瘤中p16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依次为16.7%、62.5%、66.7%和25%;p27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依次为11.8%、56.3%、50%和25%。p26和p27蛋白的骨巨细胞瘤I级中的阳性表达率显著地低于Ⅱ级和Ⅲ级(P<0.05),p16蛋白在骨肉瘤与骨巨细胞瘤Ⅲ级之间的阳性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而p27蛋白在骨肉瘤和骨巨细胞Ⅲ级之间的率差异则不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p16、p17基因在骨巨细胞瘤和骨肉瘤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但其阳性表达率不足以单独作为判断恶性程度和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富于巨细胞的骨肉瘤( GCRO)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结合临床资料及影像学所见,分析4例GCRO的组织病理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包括2男2女,其年龄分别为35岁、50岁、59岁及15岁。发病部位股骨下段2例、胸椎及胫骨下段各1例。X线显示偏心性溶骨性病变,不仅表现为渗透性或虫噬样破坏,而且伴有骨膜反应及软组织肿块。大体上灰褐色肿瘤质软硬不均,伴有灶性出血、坏死及囊形变。镜下肿瘤横穿骨皮质,浸润松质骨及小梁。在普通型骨肉瘤背景上,主要由大量良性多核巨细胞和肥胖的恶性梭形细胞构成。这些巨细胞有的类似破骨细胞,含有20个左右形态一致的小圆核。其间散在呈现骨源性分化肿瘤的嗜酸性骨样组织或骨基质;同时可见非典型细胞及核分裂。免疫组化示巨细胞CD68呈阳性,所有细胞表达vimentin阳性,但不表达CK及CD34。结论:GCRO是一种罕见的骨肉瘤亚型。易误诊为骨巨细胞瘤。充分理解其病理特点,有助于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6.
抑癌基因P16、P21和P53在骨巨细胞瘤中的表达及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检测抑癌基因P6,P21和P53在骨巨细胞瘤(GCT)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它们之间的相关性及与病理分级的关系,以进一步了解GCT的发生,细胞学性质及生物学行为,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49例存档GCT蜡块标本进行了检测。结果:(1)P6、P21和P53 3种抑癌基因产物在GCT中均有表达,单核基质细胞和多核巨细胞均可着色,阳性率分别为71.4%、85.7%、38.8%,阳性细胞呈散在,片状或团块状分布。(2)P53在Ⅲ级与I级和Ⅱ级之间的表达差异有显性(P<0.01),P21在Ⅲ级与I级之间的表达差异有显性(P<0.01)。(3)P6和P21在GCT中的表达具有高度相关性(χ^2=7.2,P<0.01),P6与P53,P21和P53之间的表达无相关性(χ^2分别为2.728和3.593,P>0.05)。结论:(1)GCT中存在两种单核基质细胞和多核巨细胞,部分单核基质细胞和少数多核巨细胞为肿瘤细胞,单核基质细胞为P53表达的主要肿瘤细胞成分。(2)病理分级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GCT的良恶性,结合P53与P21的检测可作为判断预后的指标。(3)P6蛋白与P21蛋白的表达呈高度相关性,P16蛋白与P53蛋白,P21蛋白与P53蛋白的表达没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滤泡性树突细胞肉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提高对该肿瘤的认识.方法:对5例滤泡性树突细胞肉瘤的临床资料、病理形态学、免疫组织化学进行观察.结果:肿瘤细胞排列成巢片状、旋涡状或席纹状.瘤细胞胞浆丰富,呈淡嗜酸性,胞核卵圆形或胖梭形,核染色空淡,可见细小的核仁,常见多核或单核瘤巨细胞,瘤细胞异型性不明显,局部可有高级别,间质常有淋巴细胞浸润,核分裂象多少不等.所有病例瘤细胞均表达CD21、CD35和clustefin.结论:滤泡性树突细胞肉瘤是一种少见的恶性肿瘤,恶性程度和预后具有不确定性,明确诊断需要结合病理组织形态和免疫标记,并应与指突状树突细胞肉瘤、朗格汉斯细胞肉瘤、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淋巴上皮瘤样癌、异位胸腺瘤等多种肿瘤相鉴别.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因子(UPA)的蛋白表达与上皮性卵巢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15例正常卵巢组织、15例良性上皮性卵巢肿瘤组织,89例上皮性卵巢癌标本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UPA蛋白表达。结果:15例正常卵巢组织,UPA表达全部阴性。15例良性上皮性卵巢肿瘤组织,1例UPA阳性,14例阴性。89例上皮性卵巢癌,36例阴性,53例阳性。Stage(Ⅰ+Ⅱ)的UPA阳性率为41.0%,Stage(Ⅲ+Ⅳ)的阳性率为74.0%,Stage(Ⅲ+Ⅳ)患者的阳性率明显高于Stage(Ⅰ+Ⅱ)患者。病理分级G1、G2、G3的UPA阳性率分别为25%、59.8%、80.0%,由G1至G3UPA阳性率逐渐增高。卵巢癌原发灶的UPA阳性率是63.2%,转移病灶的阳性率是84.2%,转移灶的阳性率高于原发灶。结论:UPA表达水平有助于判断卵巢肿瘤的良、恶性。UPA表达与上皮性卵巢癌的浸润、转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纤溶酶原激活剂在胃癌组织中的含量及其意义许国强,黄怀德,朱志建,彭清壁,王开明纤溶酶原激活剂(PAs)对血管内和细胞外基质的蛋白溶解过程起调节作用;PAs分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和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u-PA)。本组通过研究两者在胃癌...  相似文献   

20.
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系统(urokinase plasminogen activator system, uPAs)在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cute myelocytic leukemia, AML)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已成为当前临床研究关注的热点。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与其受体(uPAR, 又称CD87)结合促使纤溶酶原激活为纤溶酶,这一过程受到uPAs的两种主要抑制剂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 PAI)PAI-1和PAI-2的调控。激活的纤溶酶一方面导致细胞外基质及基底膜的降解,另一方面增加基质金属蛋白酶原(Pro-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 Pro-MMP)及生长因子(growth factor, GF)的激活,促进AML细胞髓外浸润、转移及增殖。并且uPAs作为纤溶系统的重要成分之一,其表达的上调导致纤溶亢进,增加AML患者发生出血的风险。本文对uPAs的结构及其在AML发生发展和治疗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