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总结分析结肠息肉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通过选择我院2006年1月—2010-年1月行结肠镜检查确诊的结肠息肉患者320例,进行病理检查,总结分析结肠息肉的临床病理特征。结果320例结肠息肉中炎性息肉130例,增生性息肉42例,幼年性息肉26例,腺瘤性息肉122例(其中管状腺瘤61例,管状一绒毛状腺瘤41例,绒毛状腺瘤20例),结论:结肠息肉一经发现均应进行病理检查,若无禁忌,应及时内镜下摘除并行病理检查。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结直肠息肉的病理特征.方法:选择我院2004年1月-2012年5月行肠镜检查确诊的结肠息肉患者100例作为观察对象,息肉标本用行HE染色和病理形态学观察,按WHO诊断标准复查切片,观察息肉病理类型、腺瘤性息肉病理类型与不典型增生、息肉体积大小与癌变率的关系.结果:息肉病理类型腺瘤型息肉61例、炎性息肉29例,增生性息肉10例.其中恶变8例,全为腺瘤型,管状腺瘤1枚,绒毛状腺瘤5枚,混合型腺瘤2例;位于直肠4例,乙状结肠1例,降结肠1例,升结肠1例;8例恶变患者年龄平均(56.45±19.56)岁、息肉直径(1.86±0.45)cm均大/高于92例未恶变患者的(44.67±22.67)岁、(1.20±0.36)cm(P<0.05).结论:结直肠息肉恶变与其组织类型密切相关,腺瘤样息肉与结直肠癌关系密切因此,内镜检查对镜下所见息肉应多处多块活检,并全瘤进行病理检查.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大肠息肉的分布、病理类型与息肉恶变的关系。方法:选择本院肠镜室2007年1月~2013年12月检出并经病理证实的大肠息肉306例为研究对象,总结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结果:息肉的类型:炎性息肉135例、增生性息肉62例、腺瘤性息肉109例;息肉的恶变率:炎性息肉1例、增生性息肉0例、腺瘤性息肉9例,其中恶变的腺瘤性息肉以绒毛状腺瘤为主;恶变部位以乙状结肠息肉最多。大肠息肉分布部位以左半结肠为多,尤其是乙状结肠,其次是直肠。结论:当大肠中出现息肉增生,尤其是比较大的腺瘤性息肉时,应尽量切除,阻止病情恶化,密切随访,对预防大肠癌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结直肠息内的病理特征。方法:选择2005年1月-2011年6月肠镜检查发现的结直肠息肉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肠镜下活检标本经10%甲醛固定,以常规方式石蜡包埋切片,采取HE染色处理,根据需要部分病例作了特染,然后在光镜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90例患者病理检查诊断炎性息肉40例、增生性息内10例、腺瘤性息内32例及恶变8例,癌变发生率(8.89%);恶变患者年龄(55.78±15.34)岁、息肉直径(1.76±0.32)cm均大/高于未恶变者的(43.27±16.28)岁、(1.01±0.42)cm(P〈0.05)。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未发生恶变,32例腺瘤性息肉发生癌变8例,绒毛状腺瘤癌变44.44%高与绒毛状管状腺瘤的20.00%及管状腺瘤的15.38%(P〈0.05)。广基、右半结肠、多发息肉癌变发生率高见表1—3(P〈0.05)。结论:结直肠息肉恶变与其组织类型密切相关,腺瘤样息肉与结直肠癌关系密切因此。因此,内镜检查对镜下所见息肉应多处多块活检,并全瘤进行病理检查。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析老年人结肠息肉临床及病理特征。方法:选取本院2012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老年结肠息肉患者160例作为老年组;选取同期60岁以下的结肠息肉患者160例作为中青年组。将两组患者结肠息肉的特点、临床表现、部位等进行分析。结果:在320例患者中,左半结肠患病率明显高于右半结肠(P0.05);腺瘤性息肉的患病率高于其他类型息肉;老年人发病率为45%,明显高于青年的20%(P0.05);老年结肠息肉患者中,有55%的老年患者有血便或大便隐血试验阳性。结论:老年人结肠息肉的发病率明显高于中青年,发病临床症状主要为血便或大便隐血阳性,易发部位为左半结肠,所以老年人在检查结肠息肉时,尽量检查全肠,降低漏诊率,减少结肠癌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结肠息肉是一种癌前病变,一经发现均应切除,尤其对腺瘤性息肉更是如此。1999年12月—2001年8月我院在电子结肠镜下对138例患者施行大肠息肉摘除术,疗效确切。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大肠息肉患者的发病年龄、息肉的好发部位、息肉大小和息肉的病理类型及息肉恶变的相关因素规律。方法:对710例肠镜检出的大肠息肉患者根据临床表现、息肉部位、形态大小加以病理分析及总结。结果:710例肠镜中共检出大肠息肉206例,息肉检出率29%,而腺瘤性息肉104例,大肠息肉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便血。腺瘤性息肉的大小和恶变密切相关。结论:29~67岁为大肠息肉的好发年龄,45岁以上人群为发病高峰年龄,男性较女性易患病,息肉好发于直肠乙状结肠,病理类型以腺瘤性息肉多见,且体积越大越易恶变。大肠息肉不论大小应尽可能及早切除并常规活检,可有效预防息肉恶变。  相似文献   

8.
韦艳碧 《四川中医》2014,(8):105-107
目的:观察阳和汤防治内镜治疗后结肠腺瘤性息肉复(再)发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60例经内镜治疗后,病理检查为腺瘤性息肉的患者,按病理序号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80例,采用阳和汤加减(熟地、肉桂、麻黄、鹿角胶、白芥子、姜炭、生甘草等)治疗,对照组80例经内镜治疗后不另作治疗,观察2组息肉复(再)发及伴随症状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半年、1年、2年后肠息肉复发率分别为5.71%、20.94%、33.96%,对照组半年、1年、2年后肠息肉复发率分别为22.24%,42.46%、72.55%,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症状积分比较也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阳和汤防治结肠腺瘤性息肉有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 3 2例大肠息肉癌变的诊治 ,进行临床总结 ,并结合文献 ,对大肠息肉癌变的早期诊断、腺瘤癌变的危险因素及息肉癌变的治疗进行讨论。方法 :对 3 2例大肠息肉癌变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 ,包括发病年龄、病变部位、息肉组织类型与癌变关系、腺瘤外观、主要临床表现、治疗方法、术后的随访等。结果 :通过临床资料的分析 ,找出诊治大肠息肉癌变的规律及腺瘤癌变的因素。结论 :息肉恶变的诊治在于早期诊断与治疗 ,对于便血、粘液血便、大便习惯改变的患者必须进行直肠指检及乙状结肠镜或纤维结肠镜的检查 ,还强调病理诊断的准确性。在临床实践中必须了解腺瘤癌变的有关因素如 :息肉组织学结构、息肉外形、大小、有蒂无蒂、数目多少等。癌变息肉的治疗是根据病理检查的结果 ,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对粘膜内癌 (原位癌 )可经内镜摘除 ,不需补行根治术 ;对分化差的浸润癌、蒂部有癌细胞残留、淋巴管和血管有癌栓者应行根治性手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结肠息肉的临床特点,评价内镜下结肠息肉切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我院近年共收治66例结肠息肉患者,均接受内镜下肠息肉切除术,对他们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6例患者中23例(34.8%)为腺瘤性息肉,27例(40.9%)为病理增生性息肉,所有患者在内镜下肠息肉切除率达到100%,术后未出现严重并发症,2年内复查肠镜恢复良好,未见复发.结论:内镜下肠息肉切除术方便快捷、可重复、安全有效,可作为结肠息肉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针对高发病率结肠息肉在病理类型明确的情况下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分布规律调查,以期在辨证分型基础上指导其治疗和预防复发。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7年12月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经电子肠镜检查和有明确病理活检结果的患者606例进行发病率统计,选择其中97例炎性息肉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及中医四诊资料进行辨证分析,总结中医证型分布规律。结果:结肠息肉患者的病理类型分布依次为管状腺瘤(62. 38%)炎性息肉(16%)绒毛状腺瘤(13. 87%)增生性息肉(4. 95%)锯齿状腺瘤(2. 81%)。炎性息肉发病率男性(61. 86%)女性(38. 14%);其中男性青年、中年、老年的发病率依次为20%、33. 33%、46. 67%;女性青年、中年、老年的发病率依次为13. 51%、27. 03%、59. 46%。炎性息肉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依次为湿热瘀阻证(38. 96%)脾肾阳虚证(31. 17%)脾虚夹瘀证(19. 48%)肝郁气滞证(10. 39%)。湿热瘀阻证结肠炎性息肉患者的发病率男性(54. 77%)女性(45. 23%),其中男性青年、中年、老年的发病率依次为39. 13%、43. 48%、17. 39%,女性青年、中年、老年的发病率依次为36. 84%、34. 78%、21. 05%。脾肾阳虚证结肠炎性息肉患者的发病率男性(61. 11%)女性(38. 89%),其中男性青年、中年、老年的发病率依次为13. 67%、30. 43%、56. 52%,女性青年、中年、老年的发病率依次为14. 29%、35. 71%、50%。结论:结肠炎性息肉的发病以老年人为主,男性高于女性,同一年龄段发病率男性大于女性,中医证型以湿热瘀阻证和脾肾阳虚证为主。湿热瘀阻型结肠炎性息肉的发病率呈现出男性大于女性,中青年大于老年的趋势。脾肾阳虚型炎性息肉的发病率呈现出男性大于女性,老年大于中青年的趋势。  相似文献   

12.
经胃镜、结肠镜高频电切消化道息肉是目前治疗胃和结肠息肉最有效、最简单的一种方法。现将本院高频电切消化道息肉的治疗效果作以总结。1 临床资料本院于 1994年 1月— 2 0 0 1年 12月应用胃镜Olym pusXQ30、结肠镜CF - 1T2 0I共检 380 0例患者 ,检出胃息肉 7例、结肠息肉 4 3例 ;其中男 4 0例 ,女 10例。胃息肉患者多以上腹部隐痛、不适就诊 ,结肠息肉患者多因腹泻、腹胀、腹痛就诊 ,偶有便血患者。多发息肉38例 ,其中 1例患者胃息肉共 7枚 ,大小为 0 .5cm×0 .5cm~ 2 .0cm× 2 .0cm ,有蒂 ;结肠黏膜表面密集分布0…  相似文献   

13.
1 病例介绍例 1 :女 ,68岁。1 961年始出现反复发作腹胀伴剧烈绞痛 ,并大便带血及乏力、贫血、消瘦。查体可见口唇、口腔黏膜、双手指尖及双足趾尖散在斑点状色素沉着。外科情况 :腹部膨隆可见肠型和蠕动波 ,压痛 ,未触及包块 ,叩诊鼓音 ,肠鸣音亢进。下消化道造影示 :乙状结肠多发息肉致不全梗阻。行乙状结肠切除。术后病理回报 :绒毛状腺瘤。目前健在。例 2 :女 ,3 4岁 ,例 1的次女。1 983年 6月无明显诱因出现腹痛 ,呈间歇性绞痛伴恶心呕吐。行结肠镜检查示 :降结肠多发性息肉 ,有蒂 ,质软 ,息肉间肠黏膜正常。检查可发现口唇、颊黏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结肠息肉的临床特征。方法:对结肠镜检出的127例结肠息肉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病理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结肠息肉检出率为19.75%,50岁及以上人群结肠息肉检出率明显增高;腺瘤检出率8.2%,腺瘤恶变率3.8%。结论:早期发现并治疗结肠息肉,是打断腺瘤-癌发展序列,降低结肠癌发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摘 要〕 目的:研究不同类型胃息肉临床病理特征并分析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研究样本来源于 2018 年 1 月至 2020 年 1 月期间福建省汀州医院收治的 600 例胃息肉患者,全部患者均行胃息肉检查诊断及内镜下治疗干预,分析各项指标。 结果:胃息肉主要病理类型包括腺瘤性息肉、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胃底腺息肉等,大部分息肉病灶结构为半圆形或圆 形隆起,600 例患者内镜下采用不同术式治疗胃息肉后 105 例患者复发,息肉超 1 cm、腺瘤性息肉、多发息肉、幽门螺杆 菌感染、年龄≥ 45 岁均是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通过对不同类型胃息肉病理特征分析可初步判断其性质,内镜 治疗胃息肉疗效显著,息肉超 1 cm、腺瘤性息肉、多发息肉、幽门螺杆菌感染、年龄≥ 45 岁易复发,需定期复查。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胃底腺息肉和结直肠息肉之间的关联性。方法 选取2021年5月—2022年12月在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中西医结合医院住院经胃镜及病理确诊为胃底腺息肉,同期行电子结肠镜检查(两项检查间隔不超过半年)的100例患者为病例组,随机选取同期行胃肠镜检查且未发现胃底腺息肉的200例患者为对照组。分析其性别分布、年龄分布、高血脂人数、胃底腺息肉病变部位、数量、直径、结直肠息肉种类、数目、直径、病变部位。结果 病例组结直肠息肉检出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年龄≥45岁胃底腺息肉患者结直肠息肉检出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高血脂的胃底腺息肉患者更易患结直肠息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较非胃底腺息肉患者,胃底腺息肉患者患结直肠息肉的可能性更高,年龄≥45岁、高血脂是胃底腺息肉患者合并结直肠息肉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不同病理类型胃息肉的内镜窄带成像特点及其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方法:回顾2016年5月至2018年3月就诊于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的140例胃息肉患者的诊疗过程,所有患者均行常规内镜检查,分析不同病理类型胃息肉患者的一般临床特点、内镜成像表现,探讨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息肉发生发展的联系。结果:胃息肉多发于胃体、胃底部位,大小多≤0.5 cm,分型以山田Ⅰ、Ⅱ型为主;组织病理学分类以胃底腺息肉和增生性息肉为主;内镜窄带成像特征为圆点状、长条状和脊状;增生性息肉、腺瘤性息肉和炎性息肉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率明显高于其他类型息肉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不同病理类型胃息肉的内镜窄带成像特点有明显差异,临床诊断可根据成像特点不同进行鉴别;增生性息肉、腺瘤性息肉和炎性息肉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阳性率较高,分析幽门螺杆菌感染可能与以上息肉发生和发展有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阳和汤防治内镜治疗后结肠腺瘤性息肉复(再)发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60例经内镜治疗后,病理检查为腺瘤性息肉的患者,按病理序号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80例,采用阳和汤加减治疗,对照组80例经内镜治疗后不另作治疗,观察2组息肉复(再)发及伴随症状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半年、1年、2年后肠息肉复发率分别为5.71%、20.94%、33.96%,对照组半年、1年、2年后肠息肉复发率分别为22.24%、42.46%、72.55%,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症状积分比较也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阳和汤防治结肠腺瘤性息肉有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9.
张然  陈正彦  杨坤  李素娟 《新中医》2022,54(6):153-157
目的:探讨大肠腺瘤性息肉不同中医证型与P53基因、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表达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大肠腺瘤性息肉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大肠湿热证组、脾胃虚弱证组、肝郁气滞证组、血瘀内停证组、寒邪内阻证组各20例设为研究组,所有患者均行电子结肠镜检查发现息肉并行息肉摘除术治疗;另选择正常人20例设为正常对照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2组P53、b FGF表达阳性率并作比较;采用SPSS Pearson相关性分析软件对大肠腺瘤性息肉不同中医证型的P53基因、bFGF表达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研究组大肠腺瘤性息肉患者P53基因、bFGF阳性率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肠腺瘤性息肉大肠湿热证组、脾胃虚弱证组P53基因、bFGF阳性率均高于肝郁气滞证组、寒邪内阻证组、血瘀内停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肠湿热证组P53基因、bFGF阳性率高于脾胃虚弱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郁气滞证组、血瘀内停证组、寒邪内阻证组间P53基因、bFGF阳性率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肠腺瘤性息肉...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参苓白术散加减对结肠腺瘤息肉术后复发的影响。方法:60例病理报告为腺瘤的结肠息肉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两组均常规在肠镜下行电切,术后在一般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予以参苓白术散加减口服,对照组不再给予任何治疗,随访观察两组术后息肉复发的情况。结果:18个月后复查,治疗组复发率6.67%,对照组复发率33.33%,两组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参苓白术散加减可以有效预防结肠腺瘤息肉术后复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