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自体骨-骨膜移植修复关节软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通过自体骨 -骨膜移植修复兔关节软骨缺损 ,探讨骨膜间充质细胞对关节透明软骨组织全层缺损修复的作用与机制。方法 以成年兔胫骨内上侧的骨 -骨膜组织作为供体 ,镶嵌式植入兔自体髌股关节之股骨滑车关节软骨等大、相同形状的全层缺损区 ,术后 4~ 2 4周分别对缺损修复情况进行大体、组织学及电镜观察。结果 自体骨 -骨膜移植组织与缺损周围组织完全愈合 ,组织学及电镜观察显示修复组织为透明软骨组织。结论 自体骨 -骨膜组织移植修补关节软骨缺损可以诱导关节软骨缺损以透明软骨方式进行修复 ,这为临床应用自体骨 -骨膜组织移植修复关节软骨缺损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赵辉  曹素  刘志刚 《广西医学》2016,(6):762-765
目的 探讨利用诱导干细胞技术制备软骨细胞治疗关节软骨损伤的价值.方法 选择健康新西兰大白兔12只,其中3只用于分离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将其余白兔均分为诱导组、空白对照组及支架组(每组3只).建立软骨缺损动物模型后,空白对照组关节软骨缺损区不作任何处理,支架组只将25%可注射型支架材料Pluronic F-127注入软骨缺损区,诱导组将25%可注射型支架材料Pluronic F-127注射到最佳诱导分化的BMMSC中,再将细胞注入软骨缺损区.干预后15 d,对各组动物关节软骨缺损部位进行大体观察与显微镜下观察,并进行组织学评分.结果 定向诱导14 d后,BMMSC由梭形变为多边形,形成软骨样结节.建模后3组实验动物膝关节活动正常,诱导组术后8周关节缺损处完全填充,修复组织表面平整,软骨下区形成新骨;其他两组缺损持续存在,粉红色组织填充底部.诱导组术后4周、8周的组织学评分分别为(6.44±1.11)分和(6.27±1.09)分,均明显低于支架组的(10.41±1.34)分和(9.87±1.23)分(P<0.05),也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的(11.09±1.34)分和(9.89±1.33)分(P<0.05).结论 诱导干细胞技术制备的软骨细胞在体外增生分化效果好,而应用于治疗关节软骨损伤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创伤.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自体微小颗粒骨复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感染性骨缺损的效果,为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24只新西兰白兔制成双侧桡骨中段1cm的感染性骨缺损,随机分为两组,分别植入自体微小颗粒骨、自体微小颗粒骨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于术后2、4、8、12周行X线及组织学检查,并行Lane-sandhu评分。结果术后2、4、8周自体微小颗粒骨复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X线评分及组织学评分高于自体微小颗粒组(P﹤0.05);术后第12周两组X线及组织学评分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体微小颗粒骨复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修复感染性骨缺损的能力优于自体微小颗粒骨移植。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自体与新鲜异体骨软骨镶嵌移植两种方法修复全层关节软骨缺损的生物学特性和修复效果。方法:采用完全随机设计,将16只新西兰大白兔的左右后肢制成全层软骨缺损模型,分别进行自体骨软骨镶嵌移植、同种异体骨软骨镶嵌移植修复。术后第12周处死动物取材,分别进行膝关节活动度测定、大体观察、光镜观察及Wakitani组织学评分法,数据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膝关节伸屈活动度、大体观察、组织学光镜及组织修复评分显示自体骨软骨移植在第12周时能以类透明软骨组织修复缺损,而新鲜同种异体骨软骨移植为纤维肉芽组织。结论:自体骨软骨镶嵌移植可以修复兔关节软骨的缺损。新鲜无处理的同种异体骨软骨镶嵌移植修复关节软骨缺损不可行,其排斥反应及吸收破坏严重。  相似文献   

5.
自体骨—骨膜转移修复关节软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自体骨-骨膜移植修复兔关节软骨缺损,探讨骨膜间充质细胞对关节透明软骨组织全层缺损修复的作用与机制。方法:以成年兔胫骨内上侧的骨-骨膜组织作为供体,镶嵌式植入兔自体髌股关节之股骨滑车关节软骨等大、相同形状的全层缺损区,术后4-24周分别对缺损修复情况进行大体、组织学及电镜观察。结果:自体骨-骨膜移植组织与缺损周围组织完全愈合,组织学及电镜观察显示修复组织为透明软骨组织。结论:自体骨-骨膜组织移植修补关节软骨缺损可以诱导关节软骨缺损以透明软骨方式进行修复,这为临床应用自体骨-骨膜组织移植修复关节软骨缺损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丹参注射液联合自体骨软骨移植治疗关节软骨缺损的疗效。方法选择关节软骨缺损患者26例,采用自体骨软骨移植术联合丹参注射液对关节软骨缺损进行修复。结果 26例患者术后行MRI检查原软骨缺损区软骨表面光滑,移植物位置良好;美国特种医院膝关节评分及Brittberg-Peterson功能评分均较好。结论丹参注射液联合自体骨软骨移植术对修复关节软骨缺损疗效满意,而且也比较安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水凝胶材料复合物对兔膝关节软骨全层缺损的修复。方法35只(70个关节)青紫蓝兔随机分为4组,实验组A组(n=20):纤维蛋白凝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转化生民因子-β1;对照组B组(n=20):纤维蛋白凝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照组CgH(n=20):纤维蛋白凝胶+转化生长因子-β1;空白对照组D组(n=10):单纯钻孔。自大转子处抽取骨髓,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间充质干细胞并行体外培养扩增,依分组将复合物分别填充到软骨缺损处,12周后取标本,进行大体及HE染色组织学观察,行甲苯胺蓝染色,Ⅱ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鉴定修复组织的性质,并行改良Pineda法半定量评分后统计学处理。结果12周后见:实验组缺损由类透明软骨或透明软骨修复,Ⅱ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阳性,甲苯胺蓝异染性明显,修复面较平整光滑;而对照组则以纤维软骨及纤维组织修复,Ⅱ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阴性。改良Pineda法半定量组织学评分实验组总分平均为6.50,较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水凝胶材料复合物移植到兔关节软骨缺损处,能够生成透明软骨而修复软骨缺损。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胫骨高位截骨术联合自体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注射对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软骨修复的效果。 方法 分析行胫骨高位截骨术联合自体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注射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2例的临床资料,以及术前与术后1年的X线及磁共振(MRI),两次关节镜探查情况,术前与术后1年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及膝关节功能评分,评估此种治疗方式对膝关节软骨修复的效果及膝关节功能的改善情况。 结果 2例患者术前MRI及术中关节镜提示膝关节软骨损伤,行胫骨高位截骨术联合自体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关节腔注射治疗,术后1年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行MRI及二期关节镜探查见关节软骨较术前再生。 结论 行胫骨高位截骨术的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联合自体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注射可有效促进膝关节软骨修复,改善患者膝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低频脉冲磁场在间充质干细胞和双层PLGA支架构建复合体修复兔骨软骨缺损过程的作用。方法: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和贴壁培养法获得5月龄兔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培养并进行分化诱导后作为种子细胞复合双层PLGA构建成复合体植入兔膝股骨髁间设计骨软骨缺损模型,全过程施加低频脉冲磁场干预,于第24周取材,进行大体观察、组织学检查和病理评分。结果:诱导MSCs+支架+2.0A·m-1脉冲电磁场刺激组在术后又继续进行脉冲电磁场照射后,兔膝关节骨软骨创伤修复明显加快,统计学分析各组单项评价指标得分差异有显著性(P<0.05),与自体骨软骨移植组相当。结论:在适当低频脉冲磁场作用下,诱导MSCs+双层PLGA支架能较好地修复兔膝关节骨软骨创伤。  相似文献   

10.
【立论依据】 目前,因自体软骨组织修复力极其有限,故对软骨缺损的治疗是临床上的一大难题。现在的治疗方式多为手术移植治疗,包括自体骨移植,单一软骨组织移植以及高分子材料支架移植,但存在损伤大,细胞存活率低和机体相容性差等不足。对此,体外构建一种克服传统治疗缺点的新的组织工程材料显得极其重要。 【设计思路】 因自体骨移植损伤大,故设计体外构建组织材料;因单一软骨组织移植机体相容性差,故设计构建软骨骨复合组织;因软骨细胞存活率低,故设计构造脱细胞骨软骨纤维支架种植细胞,提供骨、软骨细胞最佳生长微环境。所以,实验设计体外利用异体脱细胞骨软骨纤维支架构建软骨-骨复合组织,再移植到动物体内生长,从而提供一种治疗软骨缺损性疾病的新的组织工程材料。 【实验内容】 (1)分离、纯化与培养兔骨髓中的间充质干细胞。(2)体外脱细胞处理家兔髌骨股骨侧的骨软骨块构建骨软骨纤维支架,对支架进行力学测试、镜下观察、异体免疫性观测等。(3)将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到脱细胞支架上,利用支架双层存留细胞外基质的诱导作用在骨和软骨层分别诱导干细胞分化形成成骨细胞和软骨细胞。(4)将得到的复合组织移植到裸鼠背部皮下,跟踪观测组织直径大小变化、生长状况、组织构成等。(5)构建兔膝关节股骨关节面软骨缺损模型,进行移植手术,持续观测实验对象膝关节活动度及应力性、影像学表现,最后做缺损修补处切片镜下观察对比,分析评估实验构建组织工程材料是否优于传统移植材料。 【材料】 实验动物家兔、裸鼠;30 g/L戊巴比妥钠、胎牛血清、0.35 mmol/L苯甲基磺酰氟、1% TritonX-100等。 【可行性】 实验动物和相关试验方法为常规操作,且已有相关实验基础。 【创新性】 实验设计的骨软骨复合组织克服了传统移植所用单一软骨组织机体相容性低和细胞存活率低的缺点,可以实现从试验台到临床的转化医学概念,为软骨缺损性疾病的移植治疗提供思路,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兔BMSCs-Pluronic F-127凝胶复合体移植治疗椎间盘髓核缺损退变的效果,为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6只1月龄健康新西兰白兔,雌雄不限,各取骨髓2 ml,分离培养BMSCs。取第3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与Pluronic F-127水凝胶混匀,制备成BMSCs-Pluronic F-127水凝胶复合体。将18只新西兰大白免建立椎间盘髓核缺损退变动物模型,并随机分为3组(n=6)。正常对照组仅分离暴露椎间盘,不作任何处理;移植治疗组将25μl BMSCs-Pluronic F-127水凝胶复合体注入缺损椎间盘中心;缺损退变组仅注射入0.01 mol.L-1PBS液25μl。8周后处死动物,取出脊柱,应用MRI测量各椎间盘的信号强度和邻近椎旁肌肉的信号强度,计算信噪比;取出相应椎间盘行阿尔辛蓝过碘雪夫(AB-PAS)染色及Ⅱ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切片行灰度值测定和分光光度计测定蛋白多糖含量。结果:3组椎间盘信噪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PAS染色显示,正常对照组及移植治疗组椎间盘染色明显,椎间盘结构清晰;缺损退变组椎间盘结构紊乱,髓核组织和外周纤维化分界不清...  相似文献   

12.
背景与目的 骨软骨损伤常见且修复困难,本研究探讨采用软骨细胞外基质(CECM)与脱细胞骨基质(ACBM)为材料制作新型组织工程骨软骨双层支架的可行性,并检测其联合骨髓基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修复犬膝关节负重区骨软骨联合缺损的疗效。 方法 ⑴新型组织工程骨软骨双层支架的骨部分以犬松质骨制备的ACBM为原料,软骨部分以人CECM为材料:将天然软骨粉碎成微丝并脱细胞处理后配成30 g/L的乳状悬液,将ACBM浸于盛CECM悬液的模具中,采用冷冻冻干法制备CECM/ACBM双层支架并交联。进行组织学、扫描电镜、Micro-CT观察,测定支架孔隙率,采用MTT法分析支架浸提液毒性。⑵ 将成软骨诱导的BMSCs种植到双相支架上体外构建组织工程骨软骨复合体,并以此复合体修复犬膝关节股骨髁负重区骨软骨缺损,分为细胞-双相支架组(实验组)和单纯支架组(对照组),分别在3和6个月时取材,根据大体、组织学、生物力学、生物化学、Micro-CT等检测结果进行半定量或定量评估。 结果 支架评估:组织学显示双层支架去细胞彻底,无细胞碎片残留;CECM部分番红O及Ⅱ型胶原免疫荧光染色呈阳性。扫描电镜及Micro-CT观察显示支架内孔洞相互贯通呈海绵状,CECM部分孔径(155±34)μm,孔隙率为91.3%±2%;ACBM部分具有天然骨的孔径和空隙率,骨软骨部分结合良好。MTT法显示,不同浓度支架浸提液与对照培养液吸光度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修复犬膝关节骨软骨缺损的实验中,结果显示两组以纤维软骨或透明软骨对缺损有不同的修复,大体以及组织学评分表明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生物力学测试表明6月实验组修复软骨的刚度为正常膝关节软骨的70.1%,与生物化学分析结果一致;软骨下骨的刚度达到正常膝关节的74.96%。Micro-CT结果表明实验组与对照组软骨下骨重建不具备明显差异。结论 CECM /ACBM骨软骨双层支架保留了骨、软骨的细胞外基质成分,具备良好的孔径和孔隙率,骨-软骨两层间结合良好,无毒,生物相容性良好,可作为支架载体用于组织工程骨软骨复合体的构建。骨软骨双相支架复合成软骨诱导的BMSCs能成功修复犬膝关节负重区的骨软骨缺损,  相似文献   

13.
Yang Q  Peng J  Lu SB  Guo QY  Zhao B  Zhang L  Wang AY  Xu WJ  Xia Q  Ma XL  Hu YC  Xu BS 《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2011,124(23):3930-3938
Background  Osteochondral lesion repair is a challenging area of orthopedic surgery. Here we aimed to develop an extracellular matrix-derived, integrated, biphasic scaffold and to investigate the regeneration potential of the scaffold loaded with chondrogenically-induced bone marrow-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BMSCs) in the repair of a large, high-load-bearing, osteochondral defect in a canine model.
Methods  The biphasic scaffolds were fabricated by combining a decellularization procedure with a freeze-drying technique and characterized by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SEM) and micro-computed tomography (micro-CT). Osteochondral constructs were fabricated in vitro using chondrogenically-induced BMSCs and a biphasic scaffold, then assessed by SEM for cell attachment. Osteochondral defects (4.2 mm (diameter) × 6 mm (depth)) were created in canine femoral condyles and treated with a construct of the biphasic scaffold/chondrogenically-induced BMSCs or with a cell-free scaffold (control group). The repaired defects were evaluated for gross morphology and by histological, biochemical, biomechanical and micro-CT analyses at 3 and 6 months post-implantation.
Results  The osteochondral defects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showed better repai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Statistical analysis demonstrated that the macroscopic and histologic grading scores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always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at the scores for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t 6 month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at 3 months. The cartilage stiffnes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6 months) was (6.95±0.79) N/mm, 70.77% of normal cartilage; osteochondral bone stiffnes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158.16±24.30) N/mm, 74.95% of normal tissue; glycosaminoglycan content of tissue-engineered neocartilage was (218±21.6) μg/mg (dry weight), 84.82% of native cartilage. Micro-CT analysis of the subchondral bone showed mature trabecular bone regularly formed at 3 and 6 months, with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experimental and control groups.
Conclusion  The extracellular matrix-derived, integrated, biphasic scaffold shows potential for the repair of large, high-load-bearing osteochondral defects.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制备盐酸丁咯地尔滴剂并进行质量分析。方法采用阿司帕坦、丙二醇、Pluronic F-127为辅料,通过处方筛选,制备盐酸丁咯地尔滴剂,从性状、鉴别、检查、含量测定等方面对其进行质量分析。结果所制备盐酸丁咯地尔滴剂为淡黄色澄清液体,其鉴别、检查、含量测定均符合要求。结论制剂口感良好,且性质稳定,生产工艺简便,所建立的质量分析方法简便、准确、可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壳聚糖导管复合辛伐他汀/泊洛沙姆407水凝胶作为无细胞人工神经支架修复坐骨神经缺损的可行性。方法 制备壳聚糖导管和辛伐他汀/泊洛沙姆407水凝胶, 通过体视显微镜、扫描电镜、体外降解实验和流变学检测来观察复合材料的性能。选取SPF级SD大鼠40只, 分为单纯导管组、导管复合辛伐他汀0 mg组、导管复合辛伐他汀0.5 mg组, 和导管复合辛伐他汀1 mg组共4组其中前2组为对照组,后2组为辛伐他汀治疗组, 每组10只, 造成左侧坐骨神经10 mm缺损模型, 用壳聚糖导管桥接缺损, 其内填充不同浓度的辛伐他汀水凝胶。移植后10周, 取再生神经的中间段进行HE染色、透射电镜观察再生神经的形态学改变, 并对再生神经的轴突数量、髓鞘厚度、G-ratio等进行统计学分析;免疫组化观察再生神经中NF200和S100蛋白的表达和神经营养因子PTN、HGF、GDNF和VEGF的表达。结果 壳聚糖导管和辛伐他汀/泊洛沙姆407水凝胶是适合神经缺损的无细胞修复材料。植入10周后四组均可见再生神经, 但HE染色显示辛伐他汀治疗组的神经干明显较对照组粗;透射电镜显示辛伐他汀治疗组的再生轴突数量显著增多, 髓鞘显著增厚, G-ratio显示髓鞘化程度亦明显好于对照组;免疫组化显示辛伐他汀治疗组再生神经中标记轴突的NF200和标记雪旺细胞的S100的阳性表达明显增强, 且内源性神经营养因子PTN、HGF、VEGF和GDNF呈现高表达。结论 壳聚糖导管复合辛伐他汀/泊洛沙姆407水凝胶明显促进神经缺损组织学的重建, 可用于修复坐骨神经缺损。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把骨髓间质干细胞(BMSCs)诱导成的软骨细胞与纳米羟基磷灰石/壳聚糖支架(nano-HA/CSscaffold)通过特殊的穿"靴"结构复合构建而成组织工程软骨复合体的可行性,并观察此复合体修复兔膝关节软骨及软骨下骨缺损的能力。【方法】原位复合和冷冻干燥相结合的方法制备nano-HA/CS支架,用聚四氟乙烯制作成圆柱形"靴"结构。把BMSCs经软骨诱导液诱导成软骨细胞后,接种于穿"靴"的nano-HA/CS支架底部,把细胞-支架复合物置入成软骨条件培养液中培养2周。扫描电镜观察nano-HA/CS支架结构及细胞-支架复合体结构。30只新西兰大白兔的股骨髁制造直径4 mm、深8 mm的骨软骨缺损,随机分为实验组、对照组、空白组,于缺损处分别植入经穿"靴"结构复合的软骨支架复合体、不经穿"靴"结构复合的软骨支架复合体,空白组仅造缺损,4、12周后取材初步观察修复情况。【结果】BMSCs经软骨诱导液诱导后转化成软骨细胞;制备的nano-HA/CS支架支架孔隙率为92%,平均孔径为125μm,与软骨细胞有较好的粘附性。大体观察实验组和对照组缺损均有类软骨样组织生长,空白组缺损明显,见纤维组织生长。苏木精-伊红染色切片观察实验组软骨缺损部分软骨细胞修复,成骨区部分骨样细胞修复,两者耦合处部分交叉,修复缺损程度及成骨区和成软骨区界面耦合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和空白组。3组的大体评分和软骨组织学评分统计分析,实验组优于对照组和空白组。【结论】BMSCs具有成软骨潜能,nano-HA/CS支架具有较好的细胞相容性;软骨细胞与nano-HA/CS支架经过穿"靴"结构可成为组织工程软骨复合体,并初步证实有修复兔软骨及软骨下骨缺损的能力。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构建含和不含天然钙化层的修复材料,比较两者在猪膝关节软骨缺损修复中的效果,探讨钙化层在骨软骨组织工程中的重要性.方法 选取普通实验猪膝关节骨,软骨通过Ⅱ型胶原水凝胶冻干技术和天然骨软骨脱细胞技术构建含有钙化层和无钙化层的骨软骨支架,以贵州小香猪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为种子细胞,构建移植修复材料.30只小香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对照组、无钙化层组、含钙化层组(n=10).双膝关节滑车骨软骨缺损造模,直径8 mm,深至软骨下骨,植入对应的修复材料.分别于12、24周取材,采用大体、体式显微镜观察,以及MRI检测缺损填充情况,HE染色、番红0-固绿染色,以及Ⅰ、Ⅱ型胶原蛋白免疫组化染色观察新生修复物的组织类别,O'Driscoll组织学评分评价修复效果.结果 各组术后24周修复效果较12周均有改善.大体和体式显微镜观察,24周空白对照组新生组织部分填充缺损,为纤维组织,软骨表面凹陷深大;无钙化层组移植物填充缺损,软骨表面凹陷;含钙化层组缺损填充较好,表面微凹陷,三层结构可见,与宿主组织整合佳.组织学观察提示空白对照组为纤维组织填充修复;无钙化层组为骨和纤维软骨修复,三层结构不明显;含钙化层组钙化层结构清晰,移植物与宿主整合,软骨表面微凹陷,透明软骨修复.O'Driscoll组织学评分,12、24周空白对照组分别为(3.80±0.83)、(5.50 ±0.52)分,无钙化层组分别为(10.30±0.63)、(14.20±0.68)分,含钙化层组分别为(15.10±0.58)、(18.80±0.87)分,各组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含钙化层组评分最高.结论 含有天然钙化层的骨软骨支架,在猪骨软骨缺损修复中取得了很好的修复效果,明显优于无钙化层支架和空白对照,是今后软骨组织工程支架设计的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8.
表面活性剂复配制备稳定的固体脂质纳米粒混悬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表面活性剂在固体脂质纳米粒的制备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为规避药物对体系的影响,本文选用4种表面活性剂制备了空白而具有良好物理稳定性的固体脂质纳米粒混悬液.方法:用激光散射粒度仪和Zeta电位分析仪(LD)检测平均粒径、颗粒分布范围和Zeta电位,另外还进行了DSC热分析和颗粒形态的TEM观察.结果:离子型表面活性剂脱氧胆酸钠可以提高纳米粒的Zeta电位从而提高系统物理稳定性,但乳化率低;非离子乳化剂Pluronic F-68可以起到空间稳定的作用从而避免胶体系统中颗粒的聚结.结论:4种表面活性剂的复配[两种非离子乳化剂(Pluronic F-68和Tween 80),离子型表面活性剂(脱氧胆酸钠)以及卵磷脂]可以制备稳定6个月而不分层的纳米混悬液.  相似文献   

19.
采用丙烯酰氯对高分子表面活性剂—聚氧乙烯——聚氧丙烯嵌段共聚物Pluronic F127进行了化学结构修饰,得到反应活性衍生物。研究了该衍生物在水性溶液中形成不可逆水凝胶的条件,应用光子相关光谱和粘度测定技术研究了该衍生物在不同温度下以及不同溶剂中的凝聚性质。结果表明:溶液中凝聚微粒的大小与其浓度有关,且随温度升高而减小。但一旦发生交联,微粒相互结合成凝胶,扩散系数显著下降。衍生物的水溶液和乙醇-水(30:70)混合溶剂的增比粘度在各种温度均与浓度呈线性关系,在较低温度下,两种溶液的粘度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20.
自体骨软骨移植治疗股骨髁大块骨软骨缺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修复骨软骨缺损,恢复关节功能的途径。方法 取同侧髌骨外侧关节面的骨软骨块,自体移植到股骨髁大块骨软骨缺损区。根据Cincinati膝关节评分标准进行评估。本组共8例病人。男性6例,女性2例;平均年龄26岁;缺损面积260-788m^2,平均480mm^2。术后平均随访28个月。结果 通过对所得评分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显示术前术后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别,术前评分为42分,随访结束后平均评分为77分。表示术后膝关节功能较术前有显著改善,部分病人可恢复正常的日常生活。结论 通过骨软骨自体移植的方法修复关节软骨缺损是一条值得深入研究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